曹丕吧 关注:6,609贴子:90,649

就【曹丕是否杀过兄弟】这一问题作出解答(有干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二刷《军师联盟》的时候发现有很多弹幕都在谴责曹丕阴险狡诈 残害兄弟
先在这里告诉大家 【曹丕从未杀过任何一个兄弟】楼主会用史料来一一证明 欢迎大家顶贴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2-12 23:37回复
    楼主码字之前先聊几句
    关于这个问题我早在高中时就查证过史料,现在我还愿意不辞辛苦地翻阅史书找出原话为大家解答,只是不想寂静地躺在首阳山下的曹子桓蒙受千年的误会。
    我一直觉得,可以说出『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出自曹丕《典论·终制》)的人胸襟之广阔是值得崇敬的,绝不会做出残害手足这种薄情寡义的事出来。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2-13 00:04
    回复
      首先从大哥开始
      曹昂在宛城之战为保护曹操而牺牲,这没什么好说的,总不至于这个锅也让曹丕来背。
      五官将数因请会,发怒曰:「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绣心不自安,乃自杀。(出自《三国志·魏书·张绣传》)
      意思就是曹丕很生气地对张绣说:“你害死了我大哥,怎么还有脸出来到处晃悠?!”张绣内心不安于是自杀了。
      可以看出曹丕与曹昂的感情是不错的,大哥死了他很伤心,并狠狠指责了张绣。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2-13 00:50
      回复
        再说三弟曹彰
        关于他被曹丕害死一说出自非史书的小说集《世说新语》,说曹丕跟曹彰下棋时用毒枣子毒死了他。后来叶嘉莹先生指出,黄初四年,诸王来朝的时间为农历五月,此时枣子还未熟,曹丕用枣子毒杀曹彰是不可能的。
        而且该篇在写曹彰死后,还有这么一段,『复欲害东阿,太后曰:汝已杀我任城,勿复害我东阿。』翻译过来就是:你已经杀了我的任城王(曹彰),现在还想杀我的东阿王(曹植)吗?
        但是,曹植受封为东阿王在魏明帝太和三年,卞太后是怎么能在魏文帝黄初四年就称曹植为东阿的?
        关于《世说新语》这本书诸多漏洞百出的地方,我有时间的话会为大家详细列举出来,只能说作者刘义庆捏造事实的时候连基本考据都不做,很多故事稍稍考证一下相关人士的生卒年份就知道是杜撰的,总之大家只需记得不要把此书当成正经史料来看。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2-13 01:33
        回复
          其实从曹彰本传来看事实上曹丕曹彰二人的关系还是不错的。
          彰自代过邺,太子谓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彰到,如太子言,归功诸将。太祖喜,持彰鬚曰:「黄鬚儿竟大奇也!」(出自《三国志·魏书·任城威王彰传》)
          简单来说就是曹彰出征前曹丕写信教导他学习曹仁,曹彰得胜归来后特地先去见了曹丕,曹丕还教导他见曹操时不要揽功要谦虚等等,结果曹操果然很高兴表扬了曹彰。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02-13 01:44
          回复
            楼主先睡觉了,接下来关于曹植的部分要搬的史料有一大堆,工程浩大,明天再写
            PS 好像这么长时间都没人看啊 不会等我写到结束都没人吧…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2-13 01:49
            回复
              作为一个学中文的,我想说,说子桓杀兄弟、占庶母的都是刘义庆,他的《世说新语》定义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从《隋书》开始就是列入“小说家”,古代的“小说”也就是“街头巷语之谈”,最多算野史;而且就算《世说新语》确实有可信度,论证的原则也应该有孤证不举这一点,什么枣子下毒、七步诗都没有任何其他史料可以证明确有其事,那么很明显,疑罪从无。可笑有些文盲连《世说新语》是什么书都不知道,还拿来黑子桓。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02-13 09:14
              回复
                给楼主楼上笔芯!只要看看宋战利先生的论文就知道什么七步诗啊瞎扯的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02-13 09:31
                回复
                  这个应该发到军师联盟吧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02-13 09:33
                  收起回复
                    本来按顺序应该讲到曹植了,但关于子建我要说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所以先讲曹冲。
                    关于他被曹丕放蛇咬死一说,是新三国自己的原创桥段,历史上曹冲就是病死的。
                    文帝宽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出自《三国志·魏书·邓艾王冲传》)
                    说到这里我有点心疼子桓,虽然这只是一个失去了疼爱的儿子的父亲忧伤过度说出来的话,但是放到当时的曹丕眼里,这种话对他的打击大概不会小,以至于在很多年后仍不忘念叨着:“我大哥若是活着继承王位那也是应当的,若是仓舒还活着我也得不到这天下。”
                    文帝常言「家兄孝廉,自其分也。若使仓舒在,我亦无天下。」(出自《三国志·魏书·邓哀王冲传》)
                    其实子桓真的不用这样想,事实证明他把曹操留给他的江山治理的很好,是大魏的好皇帝。不过可以看出曹丕的情感是很细腻的,毕竟也是能写出『贱妾茕茕守空房』(出自曹丕《燕歌行》 ,中国现存最早的七言古诗)的人,放到现在来说就是一个文青,又如何有那个心思去害自己的兄弟。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02-13 11:51
                    回复
                      顶一个!正史摆在他们面前没人去看,他们却拿几篇小说、几部电视剧去对历史人物评头论足。子桓何辜,要蒙受后世如此误解!


                      IP属地:浙江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8-02-13 16:49
                      收起回复
                        下面重头戏开始,让我们来看看曹丕和曹植的关系。
                        很多人觉得曹丕曹植这对兄弟关系恶劣大抵是因为两件事,一是《七步诗》,二是丕植甄的三角恋关系,然而这两件事都非事实。首先讲第一件,《七步诗》的传播率可以说是非常广泛了,小学生都知道煮豆燃豆萁,然而这唯一的出处又是来自《世说新语》。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出自《世说新语·文学》)
                        事实上史传并没有《七步诗》相关记载,明代冯惟纳的《古诗纪》也言:『本集不载,疑出附会』。前面讲过《世说新语》这本书是什么样的性质,这里不再赘述。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8-02-13 22:44
                        回复
                          然后是甄氏,首先甄氏比曹植大十岁,不觉得把这两人凑cp实在太违和了吗?其次《洛神赋》又名《感鄄赋》,并不是《感甄赋》啊,所以说人还是要多读书多认字,不要一知半解就出来信口雌黄。
                          史书上并没有记载说曹丕曹植两兄弟关系不好,若真要鸡蛋里挑骨头,《三国志》里一共也只有两处地方的叙述,可能会让别有用心之人说成是曹丕故意迫害曹植。
                          第一件事是曹仁告急,曹操原本想让曹植去支援,然而魏氏春秋里讲这曹植准备出发的时候,曹丕跑去找他喝酒把他灌醉了,于是曹植没有按时出发把曹操气得半死。
                          魏氏春秋曰:「植将行,太子饮焉,偪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出自《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
                          其实结合武帝纪可以知道曹操想派曹植支援的大致时间(这个也牵扯到许多史料,三言两语说不清楚,有时间的话我会单独写一段),而对应此时曹丕驻守邺城且正焦头烂额于魏讽谋反案,原本就无暇分身。而且他身负监国重任,绝不可能擅离职守。说这事不可能,另有旁证,曹操征马超时,丕留守邺,此时田银,苏伯反。曹丕想亲自讨伐,功曹常林劝他:“现在大军在很远的地方,外面有强敌,将军你是天下之镇,轻易离开邺城去讨伐敌人就算打赢了也是很危险的。”
                          功曹常林劝之曰:「方今大军在远,外有强敌,将军为天下之镇也,轻动远举,虽克不武。」(出自《三国志·魏书·常林传》)
                          最重要的是,当时曹丕已经是太子,根本不可能冒着如此大风险离开邺城去灌醉当时身处长安的曹植,也没有必要。
                          第二件事是黄初二年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被告发后曹植自己也觉得做的不对打算去找自己哥哥道歉。
                          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魏书载诏曰:「植,朕之同母弟。朕于天下无所不容,而况植乎?骨肉之亲,捨而不诛,其改封植。」(出自《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
                          说曹丕派人诬告他的,请问目的是什么?其实结合曹植之前擅开司马门的事情,我感觉悖慢使者这种事,曹植的确也做得出来。而且大臣们都要求曹丕给曹植治罪,结果曹丕也就贬他做了“安乡侯”,并无更多实质上的惩罚,如果曹丕有心加害曹植,这事是个绝佳的借口,根本不需要搞什么七步诗吧?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8-02-13 23:38
                          收起回复
                            事实上,曹丕和曹植的关系不仅不是世人所想的剑拔弩张,从几件小事来看,两人的关系还是不错的。例如曹丕所著《典论》中曾引用曹植的《辩道论》,里面有一句:『自王与太子及余之兄弟,咸以为调笑,不全信之。』
                            文帝《典论》曰:陈思王曹植《辩道论》云,世有方士,悉招至之,甘陵有甘始,卢江有左慈,阳城有郄俭。始能行气,俭善辟谷,悉号二百岁人。自王与太子及余之兄弟咸以为调笑,不全信之。然尝试郄俭辟谷百日,同与寝处,行步起居自若也。
                            而曹植提到曹丕的作品就更多了,例如《侍太子坐》中有:『翩翩我公子,机巧忽若神。』还有《公宴》里开头两句『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自然说的也是曹丕。另外曹丕有《芙蓉池作》算是曹植这首的和作,结合起来看别有意思。《公宴》最后一句是『飘飖放志意,千秋长若斯』,《芙蓉池作》最后一句是『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
                            还有曹丕《感离赋》中序:『建安十六年,上西征,余居守,老母诸弟皆从,不胜思慕』翻译过来就是:建安十六年,父亲西征,我居中留守,母亲和几位兄弟都随征去了,我内心思慕。
                            以及曹植《离思赋》中序:『建安十六年,大军西讨马超,太子留监国,植时从焉。意有忆恋,遂作离思赋』,尤其是赋中最后几句『愿我君之自爱,为皇朝而宝己』翻译过来则是:建安十六年,父亲西征马超,我也随军出征,太子留守监国,我心里十分想念,所以做了这篇《离思赋》。后面几句的大意是我病了,你还好吗?你一定要好好的。
                            看到这里,诸君还会觉得这两兄弟关系不好吗?双方都不止一次在作品里提及对方,夸赞对方,还表达了对方出远门时,自己牵肠挂肚的心情。幸亏这两人诗词歌赋都极好,能留下些作品供后人品析,否则这样一对兄弟要被某些人说成是仇家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8-02-14 00:26
                            回复
                              好累 不知不觉又深夜了 先睡觉了 明天再继续 曹植的部分还没讲完话说这一对兄弟我真的能写出几万字论文出来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8-02-14 00: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