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明确一个概念,官员贵族(视流内九品、皇族等)、部曲奴婢不课外,妇女、非丁男也是不课口。
我们做一个粗暴的计算。
女性一半,那就是50%。
非丁男包括过老过小的,因为唐代平均寿命不如如今,主要是低于23岁的为主,这部分做个粗暴的假设吧,丁男有37个年龄组,非丁男过小的有22个。考虑越老的越少,加上60及以上毕竟还有部分,我姑且假设7:5吧,那就是50%*5/12=20.8%,我为了简便计算那就20%吧。
丁男中的官员贵族和部曲奴婢、僧道这些相对较少,我就粗暴的估个2%吧。
那么以上就是72%,那么剩下的12%是否如污拉所言是诈老、诈小等原因导致的呢?
肯定包括,但实际上更主要的原因是,课口分见输和不见输,杜佑在通典里把不见输的一并算到不课口里了
唐朝时候,承担兵役、色役的不见输,单贫放免的不输,受灾地区符合规定的不输,这部分才是真正导致比例上升的大头
而这些不输的里面占主要比例的是色役和兵役(色役最多),实际上是以另外一种方式纳了税。
有学者根据敦煌等地出土的唐代地方户籍文本,发现此类不见输课口比例实际非常可观
但是我们缺乏此类不见输课口的中央统计数据(每年都变的),也缺乏足够多、范围足够广、时间跨度足够长的地方原始文书,所以我们只能非常非常粗暴的假设,这类不见输课口可能要占到5%~10%。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不课户也偏高的原因(必须一家都是不课口才能算不课户)
因此,不要以为不课口就不纳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