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烛
“你这次回家,都没能和你好好说说话。”
“我常写信回来的。”
“你明天一早又要走了。”
“你出嫁的时候我还会回来的。”
“你应该多呆几天。”秋晴执拗着。已经是快出嫁的姑娘了,性子还和小时候似的,除了自己,谁容的下她?姝容皱起了眉,不知是担忧秋晴的性子,还是想起了出嫁。
无奈,还是得端出长姐的姿态来教导她:“我还能一直留在这里不成?三天时间不短了,晚饭的时候他不是派人来催么?还能在家里住一夜,我没什么好抱怨的了。再晚些回去……”
三天,和嫂子姐姐们一起给自己张罗嫁妆的三天。秋晴不情愿的回想着,她们在另一个房间帮自己做衣服,绣被褥,而自己被关在闺房里绣嫁衣和帐子。
“喔。”秋晴出了很轻的一声。
一时静默,一朵烛光在两人中间的桌上微微摇曳着,隐隐约约勾勒出衣柜,绣架,和书桌的轮廓。
“烛芯该剪了。”姝容说。烛芯只略略多探出了一点。
秋晴不动。
“又犯懒了,我来剪罢。“姝容站起来,小步走到小柜子前,找出剪子。她的步子,动作,背影,倒映在秋晴眼中,在端庄平和中无故透出一番拘谨甚至惶恐不安的意味:在她做女儿的时候是没有的。
一记脆响,烛火晃了一下,挣扎着亮了几分,让姝容看清了刚才没有看到的东西。
“绣的很好看。”她走到房间另一头,打量着挂在墙上的嫁衣说。
秋晴嗔怨的瞥了她一眼,似乎在埋怨她提起了什么她一直回避的事实。
姝容会意,不置可否。她抬起手,细细抚摸着嫁衣的绣纹和衣纹。才绣了五成,没关系,还有两个月呢。一身嫁衣,一台花轿,把多少女子从花遮柳隐的曲径送上一条直来直去的荒道上,道上是已经远去的前人身上落下的、枯萎的花瓣,厚重的铺了一地,通向一眼遍可望及的尽头。
秋晴抬手,把窗子推开一条小缝,风裹挟着秋意,凉凉地撼动着烛火。姝容的身影在烛火中散了,混沌了,逐渐幻化成另一个模样。一年前,也是这间屋里,姝容穿着这样一袭衣裙,隔着烛火与她对望。朱红的烛,大红的衣,凌乱的嫣红的胭脂,凄红的唇与眼角。
红的夜。
“我知道你不耐烦绣花。”那唇又在她眼前轻轻颤着,“但这嫁衣,可马虎不得,女人这一生,可就美这一次而已。”
在庸碌琐碎的大半生开始前,最后光彩照人一次。多么慈悲,多么残酷。
姝容叹息,隔着桌子伸过手去,温柔的抚摸着秋晴的额头,眉毛,鼻梁,最后停在嘴唇上。长了十七年,长出这样鲜丽的颜色,要消磨掉,只需要两三年索然的日子。
秋晴不敢动了,小心的抬起眼睛,探寻着姝容的眼神,却只捕捉到一团氤氲的光影,只得垂下目光,滑过姝容苍白的颈部,落在她的衣服上。古板的深蓝色,秋晴不喜欢。
他待你不好,秋晴想,否则你会每天都是美的。
“想到哪里去了?”姝容的手垂下来,秋晴接住它,支起手肘,“他待我不错。”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终究是戏文。相敬如宾,细水长流,已经是一个女子可以期盼的最好境遇。
“在我们的地方,提那外人干什么?”秋晴甩开了她的手,动作大了些,手腕上什么东西磕在桌上,是一只明晃晃的银边玉镯。秋晴还记得自己被全家遗忘的十三岁生日,在闷热的午后,院子里,藤萝架下,从满面飞红的姝容那里,收到的唯一一件礼物。当时姝容怀里揣着东西,嘴巴开合几次,什么也说不出来,最后,憋出没头没脑的一句“上面刻了你喜欢的花”,就把盒子往她怀里一塞,跑开了。
盒子里是那只镯子,温润的羊脂玉上刻了玉兰花的图案。她小心翼翼的把它戴在手腕上,一丝清凉,一院蝉鸣。
至此,她慢慢收敛了自己,学会了一个大家闺秀该有的轻柔举止,母亲以为这是她长大了,开窍了的结果,殊不知她是怕碰坏了镯子——哪怕有一层银边保护它。
借着烛火,秋晴转动镯子,察看刚才磕到的地方,正好是一处玉兰图案。
两个月,自己等不到院中玉兰花开了。
秋晴抄起剪子,泄愤般狠狠剪了烛芯一刀,蜡烛不知不觉间已经短了一截。
姝容轻叹。昨天听母亲说起,秋晴夫家的院子里也有一棵玉兰树,不是家里的白玉兰,却是红玉兰,不知秋晴会不会喜欢。甫一开口,话语就化成了自嘲的笑意。一开始不喜欢,慢慢的也会看惯的。世间那么多不称心如意的人与事,哪个不是习惯了就好了。“别提外人”这话也就在自己跟前说说罢。来日到了你的“外人”那里,少不得要学着温婉贤淑,平和柔顺,磨合成一个“内人”呢。
到了那会儿,她们就真的成彼此的外人了。
倒是一直不晓得,为什么秋晴从小视万紫千红为无物,长大一点以后倒是单单喜欢白玉兰。几年前还口出狂言,说什么如果自己是男人就好了,就可以一辈子在家守着这株玉兰树了,当时自己光顾着反驳她,却忘了问句为什么。
“我倒是没问你。”她怔怔地盯着手镯,迷迷糊糊的问了出来,“咱们几个里面你是最不喜欢什么花儿粉儿的,怎么长大了些以后偏偏喜欢玉兰了?”
“啊。”秋晴又意味不明的出了这么一声。
她的思绪飘的很远,飘到了姝容还穿着一身青衣,站在玉兰树下听她说疯话的时候。
“你懂什么。“姝容严肃的说,脑袋微微偏着,没有戴她往常最喜欢的翠簪。自秋晴得到手镯后,姝容的妆奁就空了一半。“当男人很难的。要读四书五经,要考试,要做官,做错了事情,全家都要跟着你倒霉的。”
秋晴不安的扭来扭去。
“不过,也不是不值得。”一片玉兰花瓣落在她肩头,她怜惜的拾起,花瓣尖凝了一滴露水,盈盈似泪,“如果能……”
晨风吹落满树露水,雾气突然就重了,回忆的影被打散,那抹似笑非笑的神情却契而不舍的追了来,与面前姝容的脸庞融为一体。
秋晴拿起剪子,挑了挑烛芯。她不必再问姝容那句话的后半句是什么了。
在她被议好了亲事的时候,在看着大嫂被大哥冷落却强颜欢笑的时候,或者更早,在姝容被送上花轿,而自己却没有立场挽留的时候,她就明白姝容的“如果能……”是什么了。
或者更早些,在那天自己被姝容拖着回去的时候还在念叨,如果自己是男人,一定要自己去决定娶谁,爹娘总不至于一点不听的。
姝容看着她的眼睛,很深很深的看进去,是她熟悉的清亮温和的眼神,眼底却藏着一抹凛色。她开口,叫的却是“堂妹”。
一声预料之中,百转千回的惊雷。
在每个心乱的时刻响过耳畔。
秋晴撂下剪子,从口袋里小心的捧出什么来,递给对面的人。
“你要是记得下句,就把它绣上。”
是一方手帕,最适合妹妹送给姐姐的礼物
姝容珍重的护住,在烛影下摊开。杏色的底子,一青一蓝两只小鸟,在一株玉兰树玉兰间嬉戏。那玉兰开的极好,初雪般毫无瑕疵。却未至鼎盛,永远凝固在将盛未盛的瞬间。
便不必迎来盛极之后的衰亡。
玉兰树旁边是那句诗,“千枝雪挽一院风。”
是秋晴写的第一句诗,在多年前盛开的玉兰树下,一身天蓝衣裳,明快如那时的心境,只属于逝去的时光。
那时的自己略一思索,就接上“半盏晴色半展容。”
诗句已至口边,说出的是另一番词句,“咱们的名字都在里头呢。”
“我会天天洗它的。”她小心的指点着白线,怕弄脏它一般。
说完粲然一笑,恰似当初。
“那你可收好了,不然洗起来可就麻烦了。”秋晴看了眼蜡烛,一摊蜡饼
姝容也注意到了,起身,“我回我屋里去了。”
秋晴竟似没听到般,走到衣柜前,拽出一身深红的睡衣,往姝容身上比了比,递给她,自己也拿了一套同色的,“阿容,你还是穿青衣好看。”
姝容停顿了一下,便让她背过身去,只听窸窸窣窣的换衣声,夹在话里,“小晴,你该拿出绣这手帕的功夫去绣嫁衣,肯定还得好看些。”
“好看也穿不了一辈子。”
“哎,你怎么把做嫁妆的帐子挂上了?”
“其他帐子都拿去洗了。挂一夜而已,又不会给碰坏了。”
“我把窗子关上吧。”
“不,开着吧。”
一缕风吹进来,烛光向红帐的方向歪了歪,又颤颤巍巍的倒向墙壁,昏昏映出了嫁衣裙摆上的一对小鸟。又一缕风吹进来,把它吹熄了。
“你这次回家,都没能和你好好说说话。”
“我常写信回来的。”
“你明天一早又要走了。”
“你出嫁的时候我还会回来的。”
“你应该多呆几天。”秋晴执拗着。已经是快出嫁的姑娘了,性子还和小时候似的,除了自己,谁容的下她?姝容皱起了眉,不知是担忧秋晴的性子,还是想起了出嫁。
无奈,还是得端出长姐的姿态来教导她:“我还能一直留在这里不成?三天时间不短了,晚饭的时候他不是派人来催么?还能在家里住一夜,我没什么好抱怨的了。再晚些回去……”
三天,和嫂子姐姐们一起给自己张罗嫁妆的三天。秋晴不情愿的回想着,她们在另一个房间帮自己做衣服,绣被褥,而自己被关在闺房里绣嫁衣和帐子。
“喔。”秋晴出了很轻的一声。
一时静默,一朵烛光在两人中间的桌上微微摇曳着,隐隐约约勾勒出衣柜,绣架,和书桌的轮廓。
“烛芯该剪了。”姝容说。烛芯只略略多探出了一点。
秋晴不动。
“又犯懒了,我来剪罢。“姝容站起来,小步走到小柜子前,找出剪子。她的步子,动作,背影,倒映在秋晴眼中,在端庄平和中无故透出一番拘谨甚至惶恐不安的意味:在她做女儿的时候是没有的。
一记脆响,烛火晃了一下,挣扎着亮了几分,让姝容看清了刚才没有看到的东西。
“绣的很好看。”她走到房间另一头,打量着挂在墙上的嫁衣说。
秋晴嗔怨的瞥了她一眼,似乎在埋怨她提起了什么她一直回避的事实。
姝容会意,不置可否。她抬起手,细细抚摸着嫁衣的绣纹和衣纹。才绣了五成,没关系,还有两个月呢。一身嫁衣,一台花轿,把多少女子从花遮柳隐的曲径送上一条直来直去的荒道上,道上是已经远去的前人身上落下的、枯萎的花瓣,厚重的铺了一地,通向一眼遍可望及的尽头。
秋晴抬手,把窗子推开一条小缝,风裹挟着秋意,凉凉地撼动着烛火。姝容的身影在烛火中散了,混沌了,逐渐幻化成另一个模样。一年前,也是这间屋里,姝容穿着这样一袭衣裙,隔着烛火与她对望。朱红的烛,大红的衣,凌乱的嫣红的胭脂,凄红的唇与眼角。
红的夜。
“我知道你不耐烦绣花。”那唇又在她眼前轻轻颤着,“但这嫁衣,可马虎不得,女人这一生,可就美这一次而已。”
在庸碌琐碎的大半生开始前,最后光彩照人一次。多么慈悲,多么残酷。
姝容叹息,隔着桌子伸过手去,温柔的抚摸着秋晴的额头,眉毛,鼻梁,最后停在嘴唇上。长了十七年,长出这样鲜丽的颜色,要消磨掉,只需要两三年索然的日子。
秋晴不敢动了,小心的抬起眼睛,探寻着姝容的眼神,却只捕捉到一团氤氲的光影,只得垂下目光,滑过姝容苍白的颈部,落在她的衣服上。古板的深蓝色,秋晴不喜欢。
他待你不好,秋晴想,否则你会每天都是美的。
“想到哪里去了?”姝容的手垂下来,秋晴接住它,支起手肘,“他待我不错。”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终究是戏文。相敬如宾,细水长流,已经是一个女子可以期盼的最好境遇。
“在我们的地方,提那外人干什么?”秋晴甩开了她的手,动作大了些,手腕上什么东西磕在桌上,是一只明晃晃的银边玉镯。秋晴还记得自己被全家遗忘的十三岁生日,在闷热的午后,院子里,藤萝架下,从满面飞红的姝容那里,收到的唯一一件礼物。当时姝容怀里揣着东西,嘴巴开合几次,什么也说不出来,最后,憋出没头没脑的一句“上面刻了你喜欢的花”,就把盒子往她怀里一塞,跑开了。
盒子里是那只镯子,温润的羊脂玉上刻了玉兰花的图案。她小心翼翼的把它戴在手腕上,一丝清凉,一院蝉鸣。
至此,她慢慢收敛了自己,学会了一个大家闺秀该有的轻柔举止,母亲以为这是她长大了,开窍了的结果,殊不知她是怕碰坏了镯子——哪怕有一层银边保护它。
借着烛火,秋晴转动镯子,察看刚才磕到的地方,正好是一处玉兰图案。
两个月,自己等不到院中玉兰花开了。
秋晴抄起剪子,泄愤般狠狠剪了烛芯一刀,蜡烛不知不觉间已经短了一截。
姝容轻叹。昨天听母亲说起,秋晴夫家的院子里也有一棵玉兰树,不是家里的白玉兰,却是红玉兰,不知秋晴会不会喜欢。甫一开口,话语就化成了自嘲的笑意。一开始不喜欢,慢慢的也会看惯的。世间那么多不称心如意的人与事,哪个不是习惯了就好了。“别提外人”这话也就在自己跟前说说罢。来日到了你的“外人”那里,少不得要学着温婉贤淑,平和柔顺,磨合成一个“内人”呢。
到了那会儿,她们就真的成彼此的外人了。
倒是一直不晓得,为什么秋晴从小视万紫千红为无物,长大一点以后倒是单单喜欢白玉兰。几年前还口出狂言,说什么如果自己是男人就好了,就可以一辈子在家守着这株玉兰树了,当时自己光顾着反驳她,却忘了问句为什么。
“我倒是没问你。”她怔怔地盯着手镯,迷迷糊糊的问了出来,“咱们几个里面你是最不喜欢什么花儿粉儿的,怎么长大了些以后偏偏喜欢玉兰了?”
“啊。”秋晴又意味不明的出了这么一声。
她的思绪飘的很远,飘到了姝容还穿着一身青衣,站在玉兰树下听她说疯话的时候。
“你懂什么。“姝容严肃的说,脑袋微微偏着,没有戴她往常最喜欢的翠簪。自秋晴得到手镯后,姝容的妆奁就空了一半。“当男人很难的。要读四书五经,要考试,要做官,做错了事情,全家都要跟着你倒霉的。”
秋晴不安的扭来扭去。
“不过,也不是不值得。”一片玉兰花瓣落在她肩头,她怜惜的拾起,花瓣尖凝了一滴露水,盈盈似泪,“如果能……”
晨风吹落满树露水,雾气突然就重了,回忆的影被打散,那抹似笑非笑的神情却契而不舍的追了来,与面前姝容的脸庞融为一体。
秋晴拿起剪子,挑了挑烛芯。她不必再问姝容那句话的后半句是什么了。
在她被议好了亲事的时候,在看着大嫂被大哥冷落却强颜欢笑的时候,或者更早,在姝容被送上花轿,而自己却没有立场挽留的时候,她就明白姝容的“如果能……”是什么了。
或者更早些,在那天自己被姝容拖着回去的时候还在念叨,如果自己是男人,一定要自己去决定娶谁,爹娘总不至于一点不听的。
姝容看着她的眼睛,很深很深的看进去,是她熟悉的清亮温和的眼神,眼底却藏着一抹凛色。她开口,叫的却是“堂妹”。
一声预料之中,百转千回的惊雷。
在每个心乱的时刻响过耳畔。
秋晴撂下剪子,从口袋里小心的捧出什么来,递给对面的人。
“你要是记得下句,就把它绣上。”
是一方手帕,最适合妹妹送给姐姐的礼物
姝容珍重的护住,在烛影下摊开。杏色的底子,一青一蓝两只小鸟,在一株玉兰树玉兰间嬉戏。那玉兰开的极好,初雪般毫无瑕疵。却未至鼎盛,永远凝固在将盛未盛的瞬间。
便不必迎来盛极之后的衰亡。
玉兰树旁边是那句诗,“千枝雪挽一院风。”
是秋晴写的第一句诗,在多年前盛开的玉兰树下,一身天蓝衣裳,明快如那时的心境,只属于逝去的时光。
那时的自己略一思索,就接上“半盏晴色半展容。”
诗句已至口边,说出的是另一番词句,“咱们的名字都在里头呢。”
“我会天天洗它的。”她小心的指点着白线,怕弄脏它一般。
说完粲然一笑,恰似当初。
“那你可收好了,不然洗起来可就麻烦了。”秋晴看了眼蜡烛,一摊蜡饼
姝容也注意到了,起身,“我回我屋里去了。”
秋晴竟似没听到般,走到衣柜前,拽出一身深红的睡衣,往姝容身上比了比,递给她,自己也拿了一套同色的,“阿容,你还是穿青衣好看。”
姝容停顿了一下,便让她背过身去,只听窸窸窣窣的换衣声,夹在话里,“小晴,你该拿出绣这手帕的功夫去绣嫁衣,肯定还得好看些。”
“好看也穿不了一辈子。”
“哎,你怎么把做嫁妆的帐子挂上了?”
“其他帐子都拿去洗了。挂一夜而已,又不会给碰坏了。”
“我把窗子关上吧。”
“不,开着吧。”
一缕风吹进来,烛光向红帐的方向歪了歪,又颤颤巍巍的倒向墙壁,昏昏映出了嫁衣裙摆上的一对小鸟。又一缕风吹进来,把它吹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