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进兵华北,登陆沪滨,战争中心尚在京沪一带,西南地区远离战地,在军事、政治及经济上之重要性未显,故未遭轰炸,亦无人员伤亡。1938年,随着国民政府西迁,百贵川因地位凸显而成为敌机轰炸目标,1939年后日机轰炸愈烈,不断升级。图为准备前往空袭成都的日本轰炸机。

古城成都,地处川西平原,是抗战大后方四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据统计,日本全面侵华期间,成都遭受日机狂轰滥炸9次,空袭13次左右,其中以1939年的“六一一”和1941年的“七二七”两次轰炸最为酷烈。图为轰炸成都时的日机飞行编队。

1939年6月11日,日机27架轰炸机窜入成都上空,在人口密集的城区投掷炸弹、燃烧弹111枚,炸死市民226人,炸伤432人,毁坏房屋4709间。图为被日机轰炸的成都民房和被炸后无助的市民。

1941年7月27日,日机108架分四批对成都西、南、北三区进行轮番轰炸,投掷爆炸弹、燃烧弹446枚。锦江两岸82条街巷被炸、被烧,3500多间房屋被毁,市民死亡575人,受轻重伤1368人。图为成都行辕主任邓锡侯将军(持手杖者)巡视被炸情况。

图为防空警报亭。

图为挂在屋檐横梁上的警钟。

图为老百姓潮水般扶老携幼 “跑警报”。

日机空袭期间,成都市机关、学校陆续疏散到郊外。图为当时市政府一部门在郊外办公的情景。

成都市政府为便于市民“跑警报”,增开古城墙四门。图为复兴门,即现在的新南门。

图为在成都少城公园举行的防空节纪念大会(1940)。

图为龙泉驿镇上的防护团。

以上图文选自《日本侵华图志》第十四卷《无差别轰炸》, 张瑾、唐润明、邓平编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日本侵华图志》共二十五卷,南京大学资深荣誉教授张宪文主编。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山东画报出版社有限公司合作项目,并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 2014 年度入库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