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诞生,众所周知,是来自“佛陀拈花,迦叶微笑”。这是多麽美妙、殊胜、庄严的事实。由於此一大事因缘,“禅”,开始了它生命的传承。
习禅有成之人,生活的本身即是“禅”的当体,在处事临众中,以往的谄曲、喜怒、忧虑、矛盾等,已为“禅心”所消融;生活中所展现,皆是“禅”的妙用——无住与随缘。
以工作生活而言,在人际关系上,无论上司或下属,都乐於与之相处,与客户的应对交谈,也会因“禅”的注入,变得幽默,具有内涵,而不再是诵念刻板无趣的“生意经”。在调度、操作上,则更得心应手。在工作观念上,能够从以往“人为何要辛勤工作”的疑问观念上,转化成“工作就是修行”的承担,而潇洒的面对一切顺、逆境界。
以家庭生活而言,心中有了“禅”,家庭即是禅堂——理想的禅修道场。不像以往,感觉家是一个重壳子,每日周而复始的生活,使人觉得单调、乏味、厌倦,乃至压力,有股透不过气来的感觉。禅,能开阔心境,能调和了活泼、自在的生命色彩,而增添“诗情画意”的品味,使家庭更温馨、美满。这是说明要用“禅心”去看这个“家”,融入“家”的生活中,如此才能给家人更多的体贴、谅解与关怀,以及纯挚的爱——一种无执、无求的菩萨大爱。
“禅”,要如何去认识、体会?这须依靠善知识的引导,从每日三十分钟到一小时的坐禅静虑学起。若能持之以恒,等待因缘成熟,即可感发禅悟,体会禅趣,丰富人生。
一、修持方法
(一)道前方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理想的坐禅环境,对初学者极为重要。山中的水边、林下,郊外的寺院、精舍,最适於坐禅。初学者应勤於至寺院与大众共修,等完成基础训练,再居家独修。
家庭生活是全家共有的,除非拥有么人卧房、书房,否则想要坐禅时,就会觉得不方便。因此,在家中设立一间格调清幽、高雅的禅房或佛堂是必要的。居家坐禅独修或与妻儿子女共修皆宜。然坐禅时,应力求放下一切缘务,功夫才能得力。
平常上班工作繁忙,居家时又间事纠缠,能定下心来坐支香,甚有福报。坐禅时应预防遭受干扰,譬如:开门应轻声、音量要放小,访客与电话须代为接待处理。坐中不宜让人推动、靠近身体……等等。“宁静”是坐禅最必要的助缘。然而,坐禅者相对的要有随时接纳一切外扰的心理准备,则可不受干扰。
此外,坐禅者的地方不宜潮湿、炎热,空气须流通,光线要适中,不宜太亮;不可於风口下坐禅。坐垫不宜太柔软,亦不可太硬,高低必须要调整合适。衣著以宽松、舒适为宜。若觉凉意,须适时添衣,护好膝盖。坐禅前应行拜佛,或作简单的软身操,有助调身。亦可先诵段经文,但不宜大声,最好金刚念(默念),具调息(调呼吸)功效。并对自己微微笑,保持愉悦轻松的心情。若使用闹钟,音响不宜太响,以免自己受惊。下座后应作回向,以培养与众生的感恩心与慈悲心。并稍做运动,活动筋骨,舒通气血,热歇方可步出禅房。
(二)助道因缘
1、近善知识:习禅修定之事,各家所说不同。若有体证,深浅难测,邪正难辨,故须亲近善知识,依之抉择修学,才不致造成身心伤害之遗憾。
2、培养慈悲:慈悲之人,心性柔和,坐禅容易入静。
3、止恶行善:习禅之人,一切大小恶事都不应犯。不小心犯了,亦应随时忏悔清净,才不致心神不宁,障碍坐禅。
4、不多攀缘:不以欲心攀缘外务。若多攀缘,心必多事,於坐禅时难得调静。
5、善调饮食:食过多,身满气急,百脉不通;食过少,营养不足,体力不充,坐时气羸心悬,意虑不能安定。蔬菜瓜果类的有机饮食,最有助於坐禅。
6、善调睡眠:懈怠贪睡,导致心神关蔽,增长愚痴;刻意少睡,又容易昏沉,无力坐禅。所以调善睡眠也很要紧。
7、除掉悔盖:贪好东游西走,或跳动杂耍,或吟咏歌唱,做无义的笑谈,则心情容易放荡。或纵意攀缘,缘想、忧悔无义之事,都足以破坏禅定,故须舍弃。
8、坚固信心:信“禅修因缘”难遭难遇,信自己有“佛性”,具足“善根福德”,信教授师是“有道”之人,信所修法门“殊胜”等。佛法大海,唯“信”能入。
9、礼佛忏悔:礼佛忏悔才能除罪消愆。忏悔时,除忏悔往昔罪业外,更应重视每日思想、行为上的过失检讨,并於佛前诚心忏罪,誓愿改过。
10、每日发愿:世、出世法,无愿不成。想要舍离一切恶法,破除无量烦恼心,一定要先发大愿,以愿力持心,习禅才能成功。
(三)用功方法
习禅用功方法,不外乎调摄“身”、“息”、“心”。“调”,是调伏、调柔、调和之意。身体、呼吸、心念,都要调和得恰好,勿使动乱,才能渐入安定。“摄”,是收摄,使心念集中,切勿逐境散乱。调身、调心,三者相互关联。三者当中,又以“心”为主,在身、息正常安静调适中,达“心”、“息”相依,则定境自生。如何调摄身、息、心三事?说明如下:
习禅调身法
调身:身体要平稳正直,舒适安和。坐中不宜随便摇动,也不使产生紧张、积压的感觉。敛目、闭口、舌抵上颚,也不可用力。上下座时,须注意下列事项:
①上座调身:安座位,松腰带,垫臀部,裹膝盖,摇身体,吐浊气,含笑容。
②坐中调身:端坐盘腿,坚直背脊,手结定印,平胸松肩,内收下颚,舌尖抵齶,收敛双目,以心意引导,放松身心内外。
③下座调身:舒放身心,摇身吐气,按摩全身,热歇方出。
以上是坐禅调身要领。每一动作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含义,符合生理上与心理上的正确需求。虽不明言“气脉”修练,其实,调理气脉的功效已涵蕴在方法过程中。
习禅调自法
调息:气息和顺舒畅,心境才能平静安稳。要想坐禅净心,能善於调息,必能得事半功倍之效。因为人体生理的动静,以及心理情绪的波动起伏,与呼吸的“气”和“息”,有极密切的依存关系。
调“呼吸”,须使气息渐细渐长,不可有声,若有似无。但这是渐习而成的工夫,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反而不达。呼吸时,须任其自然,不加控制。但能平心泯念,安住於寂然之境,久而久之,自然气沉丹田,脉解心开。息调,则百病不生,心亦易於安定。这就是我们初习坐禅最好的调息方法。
习禅调心法
人心如悷的劣马,不堪驾御;又如恶性野牛,到处践踏禾稼。必须加一番调练、降伏功夫,方能使“心”服贴柔顺,随自己的意志而行。所以就“调心”而言,古来有“调马”、“牧牛”的比喻。
调心:恒常不间断的使心专念一处(心的所缘境,如数息),不散乱,不昏沈,不掉举,心意集中(归一)而能平和,自然安定,最后达到清净解脱。

习禅有成之人,生活的本身即是“禅”的当体,在处事临众中,以往的谄曲、喜怒、忧虑、矛盾等,已为“禅心”所消融;生活中所展现,皆是“禅”的妙用——无住与随缘。
以工作生活而言,在人际关系上,无论上司或下属,都乐於与之相处,与客户的应对交谈,也会因“禅”的注入,变得幽默,具有内涵,而不再是诵念刻板无趣的“生意经”。在调度、操作上,则更得心应手。在工作观念上,能够从以往“人为何要辛勤工作”的疑问观念上,转化成“工作就是修行”的承担,而潇洒的面对一切顺、逆境界。
以家庭生活而言,心中有了“禅”,家庭即是禅堂——理想的禅修道场。不像以往,感觉家是一个重壳子,每日周而复始的生活,使人觉得单调、乏味、厌倦,乃至压力,有股透不过气来的感觉。禅,能开阔心境,能调和了活泼、自在的生命色彩,而增添“诗情画意”的品味,使家庭更温馨、美满。这是说明要用“禅心”去看这个“家”,融入“家”的生活中,如此才能给家人更多的体贴、谅解与关怀,以及纯挚的爱——一种无执、无求的菩萨大爱。
“禅”,要如何去认识、体会?这须依靠善知识的引导,从每日三十分钟到一小时的坐禅静虑学起。若能持之以恒,等待因缘成熟,即可感发禅悟,体会禅趣,丰富人生。
一、修持方法
(一)道前方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理想的坐禅环境,对初学者极为重要。山中的水边、林下,郊外的寺院、精舍,最适於坐禅。初学者应勤於至寺院与大众共修,等完成基础训练,再居家独修。
家庭生活是全家共有的,除非拥有么人卧房、书房,否则想要坐禅时,就会觉得不方便。因此,在家中设立一间格调清幽、高雅的禅房或佛堂是必要的。居家坐禅独修或与妻儿子女共修皆宜。然坐禅时,应力求放下一切缘务,功夫才能得力。
平常上班工作繁忙,居家时又间事纠缠,能定下心来坐支香,甚有福报。坐禅时应预防遭受干扰,譬如:开门应轻声、音量要放小,访客与电话须代为接待处理。坐中不宜让人推动、靠近身体……等等。“宁静”是坐禅最必要的助缘。然而,坐禅者相对的要有随时接纳一切外扰的心理准备,则可不受干扰。
此外,坐禅者的地方不宜潮湿、炎热,空气须流通,光线要适中,不宜太亮;不可於风口下坐禅。坐垫不宜太柔软,亦不可太硬,高低必须要调整合适。衣著以宽松、舒适为宜。若觉凉意,须适时添衣,护好膝盖。坐禅前应行拜佛,或作简单的软身操,有助调身。亦可先诵段经文,但不宜大声,最好金刚念(默念),具调息(调呼吸)功效。并对自己微微笑,保持愉悦轻松的心情。若使用闹钟,音响不宜太响,以免自己受惊。下座后应作回向,以培养与众生的感恩心与慈悲心。并稍做运动,活动筋骨,舒通气血,热歇方可步出禅房。
(二)助道因缘
1、近善知识:习禅修定之事,各家所说不同。若有体证,深浅难测,邪正难辨,故须亲近善知识,依之抉择修学,才不致造成身心伤害之遗憾。
2、培养慈悲:慈悲之人,心性柔和,坐禅容易入静。
3、止恶行善:习禅之人,一切大小恶事都不应犯。不小心犯了,亦应随时忏悔清净,才不致心神不宁,障碍坐禅。
4、不多攀缘:不以欲心攀缘外务。若多攀缘,心必多事,於坐禅时难得调静。
5、善调饮食:食过多,身满气急,百脉不通;食过少,营养不足,体力不充,坐时气羸心悬,意虑不能安定。蔬菜瓜果类的有机饮食,最有助於坐禅。
6、善调睡眠:懈怠贪睡,导致心神关蔽,增长愚痴;刻意少睡,又容易昏沉,无力坐禅。所以调善睡眠也很要紧。
7、除掉悔盖:贪好东游西走,或跳动杂耍,或吟咏歌唱,做无义的笑谈,则心情容易放荡。或纵意攀缘,缘想、忧悔无义之事,都足以破坏禅定,故须舍弃。
8、坚固信心:信“禅修因缘”难遭难遇,信自己有“佛性”,具足“善根福德”,信教授师是“有道”之人,信所修法门“殊胜”等。佛法大海,唯“信”能入。
9、礼佛忏悔:礼佛忏悔才能除罪消愆。忏悔时,除忏悔往昔罪业外,更应重视每日思想、行为上的过失检讨,并於佛前诚心忏罪,誓愿改过。
10、每日发愿:世、出世法,无愿不成。想要舍离一切恶法,破除无量烦恼心,一定要先发大愿,以愿力持心,习禅才能成功。
(三)用功方法
习禅用功方法,不外乎调摄“身”、“息”、“心”。“调”,是调伏、调柔、调和之意。身体、呼吸、心念,都要调和得恰好,勿使动乱,才能渐入安定。“摄”,是收摄,使心念集中,切勿逐境散乱。调身、调心,三者相互关联。三者当中,又以“心”为主,在身、息正常安静调适中,达“心”、“息”相依,则定境自生。如何调摄身、息、心三事?说明如下:
习禅调身法
调身:身体要平稳正直,舒适安和。坐中不宜随便摇动,也不使产生紧张、积压的感觉。敛目、闭口、舌抵上颚,也不可用力。上下座时,须注意下列事项:
①上座调身:安座位,松腰带,垫臀部,裹膝盖,摇身体,吐浊气,含笑容。
②坐中调身:端坐盘腿,坚直背脊,手结定印,平胸松肩,内收下颚,舌尖抵齶,收敛双目,以心意引导,放松身心内外。
③下座调身:舒放身心,摇身吐气,按摩全身,热歇方出。
以上是坐禅调身要领。每一动作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含义,符合生理上与心理上的正确需求。虽不明言“气脉”修练,其实,调理气脉的功效已涵蕴在方法过程中。
习禅调自法
调息:气息和顺舒畅,心境才能平静安稳。要想坐禅净心,能善於调息,必能得事半功倍之效。因为人体生理的动静,以及心理情绪的波动起伏,与呼吸的“气”和“息”,有极密切的依存关系。
调“呼吸”,须使气息渐细渐长,不可有声,若有似无。但这是渐习而成的工夫,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反而不达。呼吸时,须任其自然,不加控制。但能平心泯念,安住於寂然之境,久而久之,自然气沉丹田,脉解心开。息调,则百病不生,心亦易於安定。这就是我们初习坐禅最好的调息方法。
习禅调心法
人心如悷的劣马,不堪驾御;又如恶性野牛,到处践踏禾稼。必须加一番调练、降伏功夫,方能使“心”服贴柔顺,随自己的意志而行。所以就“调心”而言,古来有“调马”、“牧牛”的比喻。
调心:恒常不间断的使心专念一处(心的所缘境,如数息),不散乱,不昏沈,不掉举,心意集中(归一)而能平和,自然安定,最后达到清净解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