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回首---难忘的沈阳军区守备五师
沈阳军区守备五师,先后使用的代号是1417、81672部队,驻守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现在为市)喜桂图旗(现在是牙克石市)博克图镇。于1969年12月31日正式成立,师部由64军抽调人员组建。全师下辖五个团:
十三团:先后代号是1420、81674部队,驻守兴安村。原是辽宁独立二师的,后来与黑龙江独立二师对调,先是在嫩江县看押劳改犯,组建守备五师时,从黑龙江省军区分离出来;
十四团:先后代号是1431、81676部队,驻守忠公屯。是从山西省军区抽调出来的;
十五团:先后代号是1447、81678部队,驻守博克图西沟。前身是乌兰夫警卫营,文革时乌兰夫被打倒了,警卫营改编为内蒙古军区骑兵一团,1969年7月呼伦贝尔盟划归黑龙江,改为沈阳军区骑兵团,1969年12月组建沈阳军区守备五师时,该团组建到守备五师,因骑兵团的人少,故从十三团划过来两个连:一连和三连(原黑龙江省军区独立二师步兵六团的十连和十三连)。
炮兵团:先后代号是1450、81680部队,驻守博克图上坎。是从沈阳军区炮兵部队抽调的。
坦克团:代号是81682部队,驻守博克图窑北沟。组建较晚,是1979年中、越关系紧张的时候,从沈阳军区装甲部队抽调、组建的。
师直属队:先后代号是1417、81672部队,驻守博克图上坎。下辖高炮营、通信营、警卫连、侦察连、工兵连、汽车连、防化连、师医院。
师农场:先后代号是1417、81672部队农场, 在阿荣旗霍尔奇。
驻博克图的部队,生活是艰苦、单调的:当时流传的这样四句话:“看人是男的,穿衣是棉的,看天是蓝的,吃菜是圆的。”
“看人是男的”---博克图一个镇驻了一个师,军人多,自然是男的;博克图的冬天,白天气温都在零下20多度,当地男女上街都要戴着皮帽,分不出男和女,看上去都是男的;
“穿衣是棉的”---从九月下旬到次年的五月上旬几乎是7个月的时间都穿棉衣,在穿棉衣前一个月、脱棉衣后一个月还得穿毛衣或绒衣;
“看天是蓝的”---博克图在大兴安岭的中段,森林茂密,空气新鲜,晴天时天空一片湛蓝;
“吃菜是圆的”---部队吃的菜是三大样:土豆、布留克、大头菜,全是圆的;
当年的三大样,主力除了大头菜,就是布留克了。布留克(形状似蔓菁,比蔓菁个大),学名芜箐甘蓝,上世纪五十年代从苏联引进,兴安岭的土地植被好,非常肥沃,布留克块根长得个大,到了秋天每个连队至少要腌十大缸以上。布留克的块根用盐或酱淹渍做咸菜,很脆。用盐渍后既可凉拌,直接食用,又可炒食或煮食,一日三餐不可少。肉炒布留克丝,那简直就是过年了。现在也有卖的,怀旧的战友都去买来尝尝吧,也许能品出当年的滋味。
“博克图不大点儿,东西沟上下坎,毛子屯青年点儿,老头商店照相馆。”这就是当年博克图情况的写照。博客图是镇政府所在地,镇所在地有东西沟上下坎、毛子屯五个村,一个商店和一个照相馆。我们守备五师的师部就在博客图。
博克图,那是战友们激情燃烧的地方,那是我们朝气蓬勃,奋发进取的地方。博克图的一草一木都记录着我们的青春年华。清清楚楚记得,师部办公楼前我们亲手栽下的排排杨树,到现在已40多年过去了,应该是参天大树了吧;清清楚楚记得,春节的时候在师部大操场上扭秧歌踩高跷的情景,让我们这些当兵的人找到了在家里过年的感觉;清清楚楚记得,78年底——79年初,紧急战备时在冰天雪地里,我们住在山洞,用雪洗脸、用冰化水做饭的奇观场面;清清楚楚还记得穿着皮大衣在俱乐部看电影的情景,那是战友们一砖一瓦亲手盖的啊,守备五师的建设处处凝结着战友们的汗水。
当年的小镇博克图,因为有了我们这些军人的存在,才使其热闹繁荣,是我们这些军人给博克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当年在博克图的大街小巷乃至菜市场,处处有穿黄棉袄军人的身影,尤其是博克图的火车站和邮局,几乎成了军人的海洋.....
守备五师是中苏关系十分紧张的时候组建的。担负着满洲里方向的对苏防御任务。铁打营盘流水的兵,从组建到撤销,二十多年来,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军人,在大兴安岭不停地奋斗。这是一支光荣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在“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激情中,为“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中美关系缓和后,中苏关系也解了冻。在冰雪消融的历史时刻,这支部队完成了它光荣的历史使命,于上世纪90年代退出历史舞台,消失在静悄悄的黎明中。但是,从守备五师走出来的人员,遍布全国各地!仍有一大部分同志在解放军各有关部队服役,其中的三位佼佼者已成为令人羡慕的将军!
光阴荏苒,岁月流逝。从1969年底组建守备五师驻守博克图,到1985底我离开守备五师、离开博克图,整整16年时间。16年的时间我一直在团、师的政治机关工作。现在距我转业的时间又过去28年了。
如今,我们这些70年代初曾在守备五师奋斗过的战友,都是已年过花甲之年,有的已向古稀迈进!
回首往事,我永远忘不了守备五师领导给我的关怀,忘不了朝夕相处的战友;忘不了曾紧握的钢枪,忘不了白桦林中的营房;忘不了第二故乡的一草一木,忘不了白雪皑皑的大顶山;忘不了丛峦叠幛的大兴安岭,忘不了茫茫的呼伦贝尔大草原......
在那里,留下了我和战友们英姿焕发的身影!在那里,我们为国家的利益贡献出青春!在那里,我们用青春谱写出生命的辉煌!在那里,我们用牺牲创造出军人的价值!
我们老一代军人已经到了颐养天年之时。然而,新一代军人面临的考验更大。
军人的牺牲和奉献不只在战场,也不只在军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在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摸爬滚打,流血流汗之后,还要面对另一种牺牲,离开军营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甚至下岗失业,生计困难,在这样的人生变局面前是等是靠,还是自强自立,开辟生活新天地。这是许多复转军人所面对的另一个人生的考验,这样的考验同战场上对军人的考验一样的严峻。
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接受到的教育和熏陶,淬炼出军人的奉献与牺牲精神,融入了军人的血脉,深切体现了军人的价值。在个人困难面前,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当兵时的光荣和功绩,而是军人的天职---是对国家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他们默默接受了下岗失业等种种困难,背负起生活的重担,顽强拼搏创出了一番新的事业。他们以军人的毅力和勇气分担了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期的困难,又一次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牺牲和奉献!在军营这个大熔炉里摸爬滚打过铁的意志和毅力,就成了军人性格的一部分。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无论在军营还是在地方,军人都具有一种中流砥柱的精神力量,他们无愧于这个光荣称号!
守备五师历任首长:
第一任师长曹崇义(当年电影<<奇袭>>中侦察排长的原型,政委马国祥
第二任师长王少柏,政委毛梦林
第三任师长王寿德,政委孙敬忠(这期间我调进师部,此前在守备五师十五团)
第四任师长张福成,政委孙敬忠
第五任师长刘连新,政委马殿银
第六任师长谢天正,政委肖玉国(曾是我的科长,他当政委时我已转业)
该师从1969年底组建到1981年10月归黑龙江省军区,1981年11月改归白城守备区,1985年10月转隶23集团军,1991年4月整编为旅,再次划归黑龙江省军区,1992年10月撤消。
在沈阳军区守备五师23年的历程中,共成长出三位将军:
张福成:少将军衔,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岗位退休;
邱 杰:少将军衔,黑龙江省军区副政委岗位退休(原守备五师政治部主任);
肖玉国:少将军衔,黑龙江省军区政委岗位退休。
沈阳军区守备五师,先后使用的代号是1417、81672部队,驻守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现在为市)喜桂图旗(现在是牙克石市)博克图镇。于1969年12月31日正式成立,师部由64军抽调人员组建。全师下辖五个团:
十三团:先后代号是1420、81674部队,驻守兴安村。原是辽宁独立二师的,后来与黑龙江独立二师对调,先是在嫩江县看押劳改犯,组建守备五师时,从黑龙江省军区分离出来;
十四团:先后代号是1431、81676部队,驻守忠公屯。是从山西省军区抽调出来的;
十五团:先后代号是1447、81678部队,驻守博克图西沟。前身是乌兰夫警卫营,文革时乌兰夫被打倒了,警卫营改编为内蒙古军区骑兵一团,1969年7月呼伦贝尔盟划归黑龙江,改为沈阳军区骑兵团,1969年12月组建沈阳军区守备五师时,该团组建到守备五师,因骑兵团的人少,故从十三团划过来两个连:一连和三连(原黑龙江省军区独立二师步兵六团的十连和十三连)。
炮兵团:先后代号是1450、81680部队,驻守博克图上坎。是从沈阳军区炮兵部队抽调的。
坦克团:代号是81682部队,驻守博克图窑北沟。组建较晚,是1979年中、越关系紧张的时候,从沈阳军区装甲部队抽调、组建的。
师直属队:先后代号是1417、81672部队,驻守博克图上坎。下辖高炮营、通信营、警卫连、侦察连、工兵连、汽车连、防化连、师医院。
师农场:先后代号是1417、81672部队农场, 在阿荣旗霍尔奇。
驻博克图的部队,生活是艰苦、单调的:当时流传的这样四句话:“看人是男的,穿衣是棉的,看天是蓝的,吃菜是圆的。”
“看人是男的”---博克图一个镇驻了一个师,军人多,自然是男的;博克图的冬天,白天气温都在零下20多度,当地男女上街都要戴着皮帽,分不出男和女,看上去都是男的;
“穿衣是棉的”---从九月下旬到次年的五月上旬几乎是7个月的时间都穿棉衣,在穿棉衣前一个月、脱棉衣后一个月还得穿毛衣或绒衣;
“看天是蓝的”---博克图在大兴安岭的中段,森林茂密,空气新鲜,晴天时天空一片湛蓝;
“吃菜是圆的”---部队吃的菜是三大样:土豆、布留克、大头菜,全是圆的;
当年的三大样,主力除了大头菜,就是布留克了。布留克(形状似蔓菁,比蔓菁个大),学名芜箐甘蓝,上世纪五十年代从苏联引进,兴安岭的土地植被好,非常肥沃,布留克块根长得个大,到了秋天每个连队至少要腌十大缸以上。布留克的块根用盐或酱淹渍做咸菜,很脆。用盐渍后既可凉拌,直接食用,又可炒食或煮食,一日三餐不可少。肉炒布留克丝,那简直就是过年了。现在也有卖的,怀旧的战友都去买来尝尝吧,也许能品出当年的滋味。
“博克图不大点儿,东西沟上下坎,毛子屯青年点儿,老头商店照相馆。”这就是当年博克图情况的写照。博客图是镇政府所在地,镇所在地有东西沟上下坎、毛子屯五个村,一个商店和一个照相馆。我们守备五师的师部就在博客图。
博克图,那是战友们激情燃烧的地方,那是我们朝气蓬勃,奋发进取的地方。博克图的一草一木都记录着我们的青春年华。清清楚楚记得,师部办公楼前我们亲手栽下的排排杨树,到现在已40多年过去了,应该是参天大树了吧;清清楚楚记得,春节的时候在师部大操场上扭秧歌踩高跷的情景,让我们这些当兵的人找到了在家里过年的感觉;清清楚楚记得,78年底——79年初,紧急战备时在冰天雪地里,我们住在山洞,用雪洗脸、用冰化水做饭的奇观场面;清清楚楚还记得穿着皮大衣在俱乐部看电影的情景,那是战友们一砖一瓦亲手盖的啊,守备五师的建设处处凝结着战友们的汗水。
当年的小镇博克图,因为有了我们这些军人的存在,才使其热闹繁荣,是我们这些军人给博克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当年在博克图的大街小巷乃至菜市场,处处有穿黄棉袄军人的身影,尤其是博克图的火车站和邮局,几乎成了军人的海洋.....
守备五师是中苏关系十分紧张的时候组建的。担负着满洲里方向的对苏防御任务。铁打营盘流水的兵,从组建到撤销,二十多年来,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军人,在大兴安岭不停地奋斗。这是一支光荣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在“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激情中,为“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中美关系缓和后,中苏关系也解了冻。在冰雪消融的历史时刻,这支部队完成了它光荣的历史使命,于上世纪90年代退出历史舞台,消失在静悄悄的黎明中。但是,从守备五师走出来的人员,遍布全国各地!仍有一大部分同志在解放军各有关部队服役,其中的三位佼佼者已成为令人羡慕的将军!
光阴荏苒,岁月流逝。从1969年底组建守备五师驻守博克图,到1985底我离开守备五师、离开博克图,整整16年时间。16年的时间我一直在团、师的政治机关工作。现在距我转业的时间又过去28年了。
如今,我们这些70年代初曾在守备五师奋斗过的战友,都是已年过花甲之年,有的已向古稀迈进!
回首往事,我永远忘不了守备五师领导给我的关怀,忘不了朝夕相处的战友;忘不了曾紧握的钢枪,忘不了白桦林中的营房;忘不了第二故乡的一草一木,忘不了白雪皑皑的大顶山;忘不了丛峦叠幛的大兴安岭,忘不了茫茫的呼伦贝尔大草原......
在那里,留下了我和战友们英姿焕发的身影!在那里,我们为国家的利益贡献出青春!在那里,我们用青春谱写出生命的辉煌!在那里,我们用牺牲创造出军人的价值!
我们老一代军人已经到了颐养天年之时。然而,新一代军人面临的考验更大。
军人的牺牲和奉献不只在战场,也不只在军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在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摸爬滚打,流血流汗之后,还要面对另一种牺牲,离开军营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甚至下岗失业,生计困难,在这样的人生变局面前是等是靠,还是自强自立,开辟生活新天地。这是许多复转军人所面对的另一个人生的考验,这样的考验同战场上对军人的考验一样的严峻。
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接受到的教育和熏陶,淬炼出军人的奉献与牺牲精神,融入了军人的血脉,深切体现了军人的价值。在个人困难面前,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当兵时的光荣和功绩,而是军人的天职---是对国家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他们默默接受了下岗失业等种种困难,背负起生活的重担,顽强拼搏创出了一番新的事业。他们以军人的毅力和勇气分担了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期的困难,又一次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牺牲和奉献!在军营这个大熔炉里摸爬滚打过铁的意志和毅力,就成了军人性格的一部分。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无论在军营还是在地方,军人都具有一种中流砥柱的精神力量,他们无愧于这个光荣称号!
守备五师历任首长:
第一任师长曹崇义(当年电影<<奇袭>>中侦察排长的原型,政委马国祥
第二任师长王少柏,政委毛梦林
第三任师长王寿德,政委孙敬忠(这期间我调进师部,此前在守备五师十五团)
第四任师长张福成,政委孙敬忠
第五任师长刘连新,政委马殿银
第六任师长谢天正,政委肖玉国(曾是我的科长,他当政委时我已转业)
该师从1969年底组建到1981年10月归黑龙江省军区,1981年11月改归白城守备区,1985年10月转隶23集团军,1991年4月整编为旅,再次划归黑龙江省军区,1992年10月撤消。
在沈阳军区守备五师23年的历程中,共成长出三位将军:
张福成:少将军衔,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岗位退休;
邱 杰:少将军衔,黑龙江省军区副政委岗位退休(原守备五师政治部主任);
肖玉国:少将军衔,黑龙江省军区政委岗位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