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印象就是包一经典,包二平淡,包三不知道什么鬼
现在重温包二,感觉这是最萌的一部了。至于包一,恕我是个坚定的楚楚党。
虽然少包二里没有少包一里面那种轰轰烈烈跌宕起伏的情节,比如中毒、最后泉策的“士为知己者死”,但是情节这么平淡,两个人CP感特别重。以前小时候什么还不懂,虽然不喜欢第二部的案子,但是特别喜欢第二部两个人相处的氛围。后来才知道原来演员私底下关系好,把这种戏外的交情带到了戏里。
这一部最动人的就是策策失明后两人的重逢还有复明的时候,但是这也不算什么轰轰烈烈的情节。因为这两位是真正的同框就发糖,只要站在一起就是萌点,反而没法单独拎出什么经典桥段。如果硬要说为啥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公孙策没失明的剧情里,两个人动不动就对视,包括严肃的对视、疑问的对视、相视一笑等等,甚至连镜头焦点不在他两身上的时候也在对视,感觉在那一瞬间他们两交流了些什么想法,有时候我这个观众都不明白这种时候为啥要对视。
二,各种小动作,经常拍肩抓手就不说了,策策失明的时候,陆包子扶的太自然了。这些全部都是小动作,没必要拿出来仔细看,但是足以表现两个人关系有多好。
三,眼神,上面说的重逢还有失明那段尤其明显,只能说他们两个整部戏看女主都没比这感情更深的了。
由此可见演员之间的默契一流,导致包策两个人只要在一起,就有种自带结界的感觉。再加上编剧的台词正面表现、各种路人推波助澜的侧面表现,就算两个人分开了也照样闪瞎狗眼。
仔细看就会发现,一二部的相处模式完全不同(第三部忽视)。
平心而论,陆包演得非常平淡,不如周包子生动,性格比较稳重,和周包子耿直的性格不同,陆包习惯把什么事都埋在心里,但是眼神和各种小动作又流露出感情,所以这就导致整部戏的效果就是,感情最深的是公孙策,连女主都没有这个待遇。
陆包对策策也完全不同,当然这也有编剧的问题。看到有弹幕说策策失明的时候,如果是周包子,可能会早一步察觉策策快要失明了,并且在策策失明的时候追上去。这个真的无法反驳,这确实是周包的性格。但是陆包子不会,陆包太相信策策了,也太顺他的心了。一三部的包拯都有把公孙策气得跳脚的台词,但是陆包没有。策策失明了,他怕策策不想见到他,自己默默的把眼睛蒙起来感受黑暗,默默地让三廉王打听策策的下落,就是不敢去找他。
这件事情如果从上帝视角看,包拯也没有做错,首先他好几次叫公孙策去看大夫,关心他的身体,公孙策也没有告诉他实情,而且公孙策确实错了。但是这些都不重要,包拯还是觉得自己做错了,伤害了公孙策的感受,甚至失去了查案的动力。不知道弹幕里那么多骂他的人是不是因为受到了湘湘和包拯自己的影响。
第二部的包拯对公孙策的态度也和另外两部不一样。周包子会很高兴和公孙策一起办案,觉得是个意外惊喜,邓包子完全无所谓公孙策在不在。但是陆包子则是希望能和公孙策一起办案,并且心安理得拉着公孙策一起办案。两个人分开的时候还经常想公孙策在就好了。
而公孙策虽然还是原来的演员,但是态度也完全不一样了。第一部里,包拯感谢公孙策,公孙策还能傲娇的表示我不是帮你,而第二部,包拯说出幸好你在的时候,策策就笑得温柔又开心。第二部的策策,傲娇感少了许多,多了稳(ren)重(qi)感,而且经常笑得一脸温柔。对着包拯完全温柔下来了,和第一部里一碰就炸毛那种傲娇感完全不同,即使分开比拼,也没有那种宿敌感,反而觉得藕断丝连,但是如果看他和别人交流,还是第一部那个意气风发的书生。
(我还了解了一下这两个演员合作的另一部剧花样的年华,只能说这两个演员气场实在太合了)
最后允许我黑一下少包三的编剧,少包三邓包子以为小蛮死了,消沉得什么都不相干,谁也劝不过来。这种情节感觉编剧简直把所有人都黑过了。
看看少包二
第一次,包拯因为没能发现公孙策失明的事自责,逃避钓鱼,小蜻蜓去开导他
小蜻蜓:你以为坐在这就能弥补你对公孙策的伤害了吗?你不破案公孙策会自责一辈子。
包拯:我马上去破案
第二次,包拯觉得案子太复杂,牵扯到皇上,不想破案,公孙策劝说无果,包拯逃避钓鱼。
公孙策对小蜻蜓说:小蜻蜓你去劝他,你肯定能让他振作。
小蜻蜓找到包拯:你知不知道公孙策差点让人打了,展昭差点被人抓了。
包拯:要是公孙策和展昭有什么事我一定不会放过他们,我跟他们拼了。
看看,这才是合格的女主角,这才是女主角该干的事情。少包一就不说了,楚楚聪明又能打,飞燕机灵可爱,少包三怕不是跟女主角有仇。
现在重温包二,感觉这是最萌的一部了。至于包一,恕我是个坚定的楚楚党。
虽然少包二里没有少包一里面那种轰轰烈烈跌宕起伏的情节,比如中毒、最后泉策的“士为知己者死”,但是情节这么平淡,两个人CP感特别重。以前小时候什么还不懂,虽然不喜欢第二部的案子,但是特别喜欢第二部两个人相处的氛围。后来才知道原来演员私底下关系好,把这种戏外的交情带到了戏里。
这一部最动人的就是策策失明后两人的重逢还有复明的时候,但是这也不算什么轰轰烈烈的情节。因为这两位是真正的同框就发糖,只要站在一起就是萌点,反而没法单独拎出什么经典桥段。如果硬要说为啥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公孙策没失明的剧情里,两个人动不动就对视,包括严肃的对视、疑问的对视、相视一笑等等,甚至连镜头焦点不在他两身上的时候也在对视,感觉在那一瞬间他们两交流了些什么想法,有时候我这个观众都不明白这种时候为啥要对视。
二,各种小动作,经常拍肩抓手就不说了,策策失明的时候,陆包子扶的太自然了。这些全部都是小动作,没必要拿出来仔细看,但是足以表现两个人关系有多好。
三,眼神,上面说的重逢还有失明那段尤其明显,只能说他们两个整部戏看女主都没比这感情更深的了。
由此可见演员之间的默契一流,导致包策两个人只要在一起,就有种自带结界的感觉。再加上编剧的台词正面表现、各种路人推波助澜的侧面表现,就算两个人分开了也照样闪瞎狗眼。
仔细看就会发现,一二部的相处模式完全不同(第三部忽视)。
平心而论,陆包演得非常平淡,不如周包子生动,性格比较稳重,和周包子耿直的性格不同,陆包习惯把什么事都埋在心里,但是眼神和各种小动作又流露出感情,所以这就导致整部戏的效果就是,感情最深的是公孙策,连女主都没有这个待遇。
陆包对策策也完全不同,当然这也有编剧的问题。看到有弹幕说策策失明的时候,如果是周包子,可能会早一步察觉策策快要失明了,并且在策策失明的时候追上去。这个真的无法反驳,这确实是周包的性格。但是陆包子不会,陆包太相信策策了,也太顺他的心了。一三部的包拯都有把公孙策气得跳脚的台词,但是陆包没有。策策失明了,他怕策策不想见到他,自己默默的把眼睛蒙起来感受黑暗,默默地让三廉王打听策策的下落,就是不敢去找他。
这件事情如果从上帝视角看,包拯也没有做错,首先他好几次叫公孙策去看大夫,关心他的身体,公孙策也没有告诉他实情,而且公孙策确实错了。但是这些都不重要,包拯还是觉得自己做错了,伤害了公孙策的感受,甚至失去了查案的动力。不知道弹幕里那么多骂他的人是不是因为受到了湘湘和包拯自己的影响。
第二部的包拯对公孙策的态度也和另外两部不一样。周包子会很高兴和公孙策一起办案,觉得是个意外惊喜,邓包子完全无所谓公孙策在不在。但是陆包子则是希望能和公孙策一起办案,并且心安理得拉着公孙策一起办案。两个人分开的时候还经常想公孙策在就好了。
而公孙策虽然还是原来的演员,但是态度也完全不一样了。第一部里,包拯感谢公孙策,公孙策还能傲娇的表示我不是帮你,而第二部,包拯说出幸好你在的时候,策策就笑得温柔又开心。第二部的策策,傲娇感少了许多,多了稳(ren)重(qi)感,而且经常笑得一脸温柔。对着包拯完全温柔下来了,和第一部里一碰就炸毛那种傲娇感完全不同,即使分开比拼,也没有那种宿敌感,反而觉得藕断丝连,但是如果看他和别人交流,还是第一部那个意气风发的书生。
(我还了解了一下这两个演员合作的另一部剧花样的年华,只能说这两个演员气场实在太合了)
最后允许我黑一下少包三的编剧,少包三邓包子以为小蛮死了,消沉得什么都不相干,谁也劝不过来。这种情节感觉编剧简直把所有人都黑过了。
看看少包二
第一次,包拯因为没能发现公孙策失明的事自责,逃避钓鱼,小蜻蜓去开导他
小蜻蜓:你以为坐在这就能弥补你对公孙策的伤害了吗?你不破案公孙策会自责一辈子。
包拯:我马上去破案
第二次,包拯觉得案子太复杂,牵扯到皇上,不想破案,公孙策劝说无果,包拯逃避钓鱼。
公孙策对小蜻蜓说:小蜻蜓你去劝他,你肯定能让他振作。
小蜻蜓找到包拯:你知不知道公孙策差点让人打了,展昭差点被人抓了。
包拯:要是公孙策和展昭有什么事我一定不会放过他们,我跟他们拼了。
看看,这才是合格的女主角,这才是女主角该干的事情。少包一就不说了,楚楚聪明又能打,飞燕机灵可爱,少包三怕不是跟女主角有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