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我们每个人在了解了那段历史之后,都会在心里翻了天地觉得憋屈和愧疚。他们被亏欠得太多,我们都想补救。但时至今日,无论我们再对他们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于事无补、为时已晚。对于历史,我们几乎无能为力,那不是我们可以安抚的惨痛,也不是我们可以补救的委屈;对于现实,我们一样束手无策,当他们中寥寥无几的活人普遍面临的已非全民的漠视,而是至亲的抛弃时,我们又能改变些什么?
也许正是出于愧疚和令人抓狂的无力感,《团长》才面对他们选择了沉默。是说不出口,是不知道怎么说,更是说什么都太苍白、太无力。如249所说,“这不是写给那段历史的亲历者看的故事”,其中没有 “你们是民族的英雄”,“你们委屈了”,“人民永远感谢你们”之类的表达。我们当然可以拍一部戏来对他们说这些话,就像有些人期待的那样,将镜头对准他们在战场上的英勇,甚至依照矫枉一定过正的传统,我们曾怎样给他们抹黑,而今就怎样给他们抹粉,如同开一场迟到了70年的追悼会:先妆点遗容,再追认功绩,然后惹全国人民一掬热泪。只是死者已矣,墓碑听不到也看不到,任何追悼会都不过是对活人的安慰。而《团长》根本不给活人以这样的安慰。它不是一篇对墓碑念诵的祭文,而是对我们这些活在当下、正在创造明天历史的人念诵的紧箍咒。
它不是要说国军抗日如何英勇,而是在问,为什么我们以前所未有的英勇却依然输得那么惨、赢得那么惨?!我确信数落这些的人已经痛得快疯了、急得快疯了,因为很多问题,在今天依然如故。
它不歌颂炮灰的勇气,而要我们别再等到最后时刻去依靠炮灰的勇气。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说的不是弟兄们一起打生打死,而是我们彼此之间的责任与承当。
它没有企图偿还我们欠那段历史的债,而是想让我们别在今天欠下明天的债。“老思既往,少思将来”,它用少年中国的方式安抚我们的良心,救赎我们的灵魂。
它没有标榜我们民族如何光荣而伟大,它说“我们出了问题,有问题就要改”!它让我们看到改正问题的艰难,也让我们看到这种努力的成效。虽然南天门之战最终由一场完胜变成了炮灰团的覆没,但因为龙文章们的努力,虞师逃过了劫难,炮灰团得以坚守树堡38天,本来全军覆没也拿不下的南天门,以比较少的伤亡被拿下。没有一种努力会完全白费,我们也许无法挽救全局,但永远可以带来个人力所能及的改变。“大仗是由小仗构成的,我有三百人,就打小仗”,“没有一尘不染的事情,我们都在吸进灰尘,但不妨碍我们做得更好”。《团长》彰显的不是英雄主义或民族骄傲,而是实干精神和理想的光芒。
在《团长》中,我看到什么是真正的绝境。内部是半壁沦丧、机制黑暗、世道荒谬、离心离德;外部是大敌压境、势如破竹、亡国灭种指日可待。“没人想做别人桌上的筹码,刚死就被忘记,仿佛没有活过”,可在那种情况下,想做事的人没有选择,只能任由别人当作筹码。军人的命运至少应该由勇气和决心来决定,可往往是勇气和决心还没来得及登场,命运就已经被决策者的三心二意、操办者的漫不经心、钻营者的利欲熏决定下来。真正的战争从来都爆发在我们自己内部,敌我厮杀的战场上展示的只是早就被我们自己决定了的生死胜负。龙文章说,“我们只是想挣扎出个人形……打这仗或者不打这仗都是想要个答案,答案不该是死。”可是,从人渣到人的路几乎就是从生到死的路。要么行尸走肉地活着,要么像个人一样死去,哪种答案都是绝路,你能选择的只是究竟让灵魂死去还是让肉体消亡。
很多人认为《团长》中那群溃兵的破烂、散漫、愤世嫉俗、鸡嘴鸭舌辱没了远征军的形象,这倒是和虞师一开始给他们的评语很像。连师座最后都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而改变了看法,反倒是我们一以贯之地只看表象。
也许正是出于愧疚和令人抓狂的无力感,《团长》才面对他们选择了沉默。是说不出口,是不知道怎么说,更是说什么都太苍白、太无力。如249所说,“这不是写给那段历史的亲历者看的故事”,其中没有 “你们是民族的英雄”,“你们委屈了”,“人民永远感谢你们”之类的表达。我们当然可以拍一部戏来对他们说这些话,就像有些人期待的那样,将镜头对准他们在战场上的英勇,甚至依照矫枉一定过正的传统,我们曾怎样给他们抹黑,而今就怎样给他们抹粉,如同开一场迟到了70年的追悼会:先妆点遗容,再追认功绩,然后惹全国人民一掬热泪。只是死者已矣,墓碑听不到也看不到,任何追悼会都不过是对活人的安慰。而《团长》根本不给活人以这样的安慰。它不是一篇对墓碑念诵的祭文,而是对我们这些活在当下、正在创造明天历史的人念诵的紧箍咒。
它不是要说国军抗日如何英勇,而是在问,为什么我们以前所未有的英勇却依然输得那么惨、赢得那么惨?!我确信数落这些的人已经痛得快疯了、急得快疯了,因为很多问题,在今天依然如故。
它不歌颂炮灰的勇气,而要我们别再等到最后时刻去依靠炮灰的勇气。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说的不是弟兄们一起打生打死,而是我们彼此之间的责任与承当。
它没有企图偿还我们欠那段历史的债,而是想让我们别在今天欠下明天的债。“老思既往,少思将来”,它用少年中国的方式安抚我们的良心,救赎我们的灵魂。
它没有标榜我们民族如何光荣而伟大,它说“我们出了问题,有问题就要改”!它让我们看到改正问题的艰难,也让我们看到这种努力的成效。虽然南天门之战最终由一场完胜变成了炮灰团的覆没,但因为龙文章们的努力,虞师逃过了劫难,炮灰团得以坚守树堡38天,本来全军覆没也拿不下的南天门,以比较少的伤亡被拿下。没有一种努力会完全白费,我们也许无法挽救全局,但永远可以带来个人力所能及的改变。“大仗是由小仗构成的,我有三百人,就打小仗”,“没有一尘不染的事情,我们都在吸进灰尘,但不妨碍我们做得更好”。《团长》彰显的不是英雄主义或民族骄傲,而是实干精神和理想的光芒。
在《团长》中,我看到什么是真正的绝境。内部是半壁沦丧、机制黑暗、世道荒谬、离心离德;外部是大敌压境、势如破竹、亡国灭种指日可待。“没人想做别人桌上的筹码,刚死就被忘记,仿佛没有活过”,可在那种情况下,想做事的人没有选择,只能任由别人当作筹码。军人的命运至少应该由勇气和决心来决定,可往往是勇气和决心还没来得及登场,命运就已经被决策者的三心二意、操办者的漫不经心、钻营者的利欲熏决定下来。真正的战争从来都爆发在我们自己内部,敌我厮杀的战场上展示的只是早就被我们自己决定了的生死胜负。龙文章说,“我们只是想挣扎出个人形……打这仗或者不打这仗都是想要个答案,答案不该是死。”可是,从人渣到人的路几乎就是从生到死的路。要么行尸走肉地活着,要么像个人一样死去,哪种答案都是绝路,你能选择的只是究竟让灵魂死去还是让肉体消亡。
很多人认为《团长》中那群溃兵的破烂、散漫、愤世嫉俗、鸡嘴鸭舌辱没了远征军的形象,这倒是和虞师一开始给他们的评语很像。连师座最后都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而改变了看法,反倒是我们一以贯之地只看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