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政府大规模投资建设,严重抑制老百姓消费
一般来说,投资每增长2个百分点左右,就能拉动GDP增长1个百分点。因此,在单纯追求GDP增长的年代,投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刺激手段。回顾过去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经济的每一次过热基本上都是政府投资过热,不少地方政府直接筹划和投资竞争性项目,特别热衷于大搞政绩工程,而用于公共服务的资金(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经费等)却长期捉襟见肘。但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政府转型——由经济建设为中心转为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今天,如果继续走政府投资拉动内需的老路子,政府收税发债、政府投资、政府消费,中国经济很可能又要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为保持政府财政的投资功能,政府必须要继续保持高税负,高积累,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政府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挤压了居民收入和企业收入增长的空间,使得居民消费能力和民间投资能力下降;另一方面,政府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支出
的滞后,又导致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储蓄倾向上升。内需的不足迫使政府不断加大公共投资刺激经济,也使得我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加强,需要更多的贸易顺差来带动经济的增长,对外贸和政府投资的依赖加强又加剧了经济结构的失衡和居民收入受抑,消费不足,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陷入“国富民不强”的怪圈。
从过去的数据看,以政府为主体的大规模投资,将抑制居民消费的合理增长,直接导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失衡。过去25年,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率逐步上升,而最终消费率不断下降,导致我国目前的最终需求结构严重失衡。按照当年价格计算,2003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为55.4%,资本形成率为42.9%,其中固定资本形成率为42.8%,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中国最终消费率只有36%左右,三年时间下降了19.4个百分点。而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目前全球的平均消费率约77%,固定资本形成率为23%。2007年我国的消费率比世界平均水
平低41个百分点,固定资本形成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十几个百分点。从国际比较看,目前我国消费率太低,固定资产投资率太高,积累与消费比例已经严重失衡,目前的消费率不仅远远落后于美国,甚至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比较也有相当大的差距。
“国十条”有七条旨在为直接改善民生而扩大内需,但业已公布明年投资计划的那些地方,改善民生之表述都较原则和模糊,工业项目却十分具体……,其结果势必导致亟须偿还的民生欠账因宝贵资金被挤占而无法得到足额偿还。因此,我们务必警惕并坚决对4万亿投资“大跃进”采取限制措施,否则后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