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认为,从全局看,要想改变中原战局,进而协调全国其它战场,彻底打败蒋介石,必须在中原、华东打几个大歼灭战,把敌人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北。而这个条件在中原正在成熟。如果集中刘邓、陈粟、陈谢三军力量,既能攻坚,又能打援,一个战役可以发展成两三个阶段来打,即可有效地歼灭敌军主力,迅速改变中原战局。3个纵队渡江南进后,可以调动一部分国民党军队回防江南,但估计调动不了敌人在中原战场的主力第5军、第18军和桂系主力第7军、整编第48师。蒋介石主力是半机械化部队,是敌在中原的骨干,不会调至江南;而桂系主力,因蒋介石出于政治原因考虑害怕纵虎归山,也不会把它调往江南。这样,如果只能调走一些二、三等部队,中原我军所受到的压力并未减轻多少;而我军却因从中原调走了几个坚强的主力纵队,削弱了自己的突击力量,显然是不合算的,中原战局会在比较长的时间内继续呈现僵持局面,而难以实现预定的战略意图。更何况这三个有重装备的纵队过江,在苏浙皖赣地区河流文错、稻田密布的水网地区机动作战很不利。必定要弃掉全部辎重,遇到敌人稍为坚固的设防,不仅难以攻克,而且会增加伤亡。大兵团远离后方作战,在群众和地方工作上得不到较好的配合,没有伤员的安置、粮食的筹集、弹药的供应,这些都会严重削弱部队的战斗力。他回忆起1934年红军抗日先遣队在皖浙赣边地区的失败,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根据地作为依托。既然三个坚强的主力纵队南渡长江调不走敌人在中原的主力部队,反而分散我军兵力,增加在中原战场打大歼灭战的困难,这就难以在短期内改变敌我兵力对比,进一步改善中原战局。而我进入江南的部队,由于作战环境的艰苦,也发挥不了善打野战的长处。他还具体地分析了中原战区国民党军各部队的具体情况,算了一笔细帐,认为解放军3个纵队进入江南后,在没有根据地作依托的条件下作战,3个纵队预计会有5万人的减员;如果留在中原地区作战,以同样的代价可以歼敌3—5个整编师,这对打开中原战局将更为有利(《粟裕战争回忆录》,538-5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