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dy红楼梦学刊3月28日


作者:Cindy
《红楼梦》作为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很多地方体现了佛学思想,然而在众多佛教宗派中,曹雪芹独钟禅宗。一方面禅宗是本土化的佛教,集印度佛学和道家学派为一体,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另一方面《红楼梦》是一个“幻灭”的过程,无论是开篇的“好了歌”还是主要人物的性格及命运,无不体现着禅宗的“空”。在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还专门谈了六祖慧能与神秀的偈子,王国维说过做学问有三重境界,本文主要把贾宝玉悟禅分三个层次。
一、贾宝玉悟禅的背景
从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林黛玉俏语谑娇音”到第二十二回的“悟禅机”,都是围绕着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人展开的,宝黛二人那时并没有心意相通,而且闹了些不愉快。第二十回湘云至,黛玉因宝玉恋着宝钗而赌气回房,宝玉对黛玉讲了谁亲谁疏、谁先谁后的话。第二十二回贾母给宝钗做生日听戏,凤姐说龄官像一个人,宝钗和宝玉都不说,湘云说像黛玉。湘云、黛玉和宝玉为此事闹矛盾,宝玉忙去解释,又被黛玉听到,也向宝玉发脾气。宝玉两面受气,觉得庄子的清净无为的思想有道理,题了一偈和一支《寄生草》曲。 联系来看,贾宝玉悟禅的原因是与林黛玉的感情纠葛。
二、一层境界,悟“情”
原文中这么说:
……林黛玉见他去了,便知回思无趣,赌气去了,一言也不曾发,不禁自己越发添了气,便说道:“这一去,一辈子也别来,也别说话。”
宝玉不理,回房躺在床上,只是瞪瞪的。袭人深知原委,不敢就说,只得以他事来解释,因说道:“今儿看了戏,又勾出几天戏来。宝姑娘一定要还席的。”宝玉冷笑道:“他还不还,管谁什么相干。”袭人见这话不是往日的口吻,因又笑道:“这是怎么说?好好的大正月里,娘儿们姊妹们都喜喜欢欢的,你又怎么这个形景了?”宝玉冷笑道:“他们娘儿们姊妹们欢喜不欢喜,也与我无干。”袭人笑道:“他们既随和,你也随和,岂不大家彼此有趣。”宝玉道:“什么是‘大家彼此’!他们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谈及此句,不觉泪下。袭人见此光景,不肯再说。宝玉细想这句趣味,不禁大哭起来,翻身起来至案,遂提笔立占一偈云: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意谓彼此想从对方的身上得到感情的印证,内心在寻找证明,表情达意也为了获得证明,看来只有到了灭绝情谊,无需再验证时,方谈得上感情上的彻悟;到了万境归空,什么都无可验证之时,才是真正的立足之境。证,印证,证验,实验而有所得。在佛教用语中又作领悟、修成解。如《五灯会元》:“依吾行者,定证妙果(佛家称其所谓真理叫果)”。偈中“斯可云证”的“证”即作“悟”解。 然而宝黛之间并没有从对方身上得到感情的印证,总是在互相猜忌,无论宝玉怎么说,怎么证明自己,黛玉却不相信,所以贾宝玉才说:“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因此贾宝玉悟禅悟的是“情”,与林黛玉之间的感情。


作者:Cindy
《红楼梦》作为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很多地方体现了佛学思想,然而在众多佛教宗派中,曹雪芹独钟禅宗。一方面禅宗是本土化的佛教,集印度佛学和道家学派为一体,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另一方面《红楼梦》是一个“幻灭”的过程,无论是开篇的“好了歌”还是主要人物的性格及命运,无不体现着禅宗的“空”。在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还专门谈了六祖慧能与神秀的偈子,王国维说过做学问有三重境界,本文主要把贾宝玉悟禅分三个层次。
一、贾宝玉悟禅的背景
从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林黛玉俏语谑娇音”到第二十二回的“悟禅机”,都是围绕着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人展开的,宝黛二人那时并没有心意相通,而且闹了些不愉快。第二十回湘云至,黛玉因宝玉恋着宝钗而赌气回房,宝玉对黛玉讲了谁亲谁疏、谁先谁后的话。第二十二回贾母给宝钗做生日听戏,凤姐说龄官像一个人,宝钗和宝玉都不说,湘云说像黛玉。湘云、黛玉和宝玉为此事闹矛盾,宝玉忙去解释,又被黛玉听到,也向宝玉发脾气。宝玉两面受气,觉得庄子的清净无为的思想有道理,题了一偈和一支《寄生草》曲。 联系来看,贾宝玉悟禅的原因是与林黛玉的感情纠葛。
二、一层境界,悟“情”
原文中这么说:
……林黛玉见他去了,便知回思无趣,赌气去了,一言也不曾发,不禁自己越发添了气,便说道:“这一去,一辈子也别来,也别说话。”
宝玉不理,回房躺在床上,只是瞪瞪的。袭人深知原委,不敢就说,只得以他事来解释,因说道:“今儿看了戏,又勾出几天戏来。宝姑娘一定要还席的。”宝玉冷笑道:“他还不还,管谁什么相干。”袭人见这话不是往日的口吻,因又笑道:“这是怎么说?好好的大正月里,娘儿们姊妹们都喜喜欢欢的,你又怎么这个形景了?”宝玉冷笑道:“他们娘儿们姊妹们欢喜不欢喜,也与我无干。”袭人笑道:“他们既随和,你也随和,岂不大家彼此有趣。”宝玉道:“什么是‘大家彼此’!他们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谈及此句,不觉泪下。袭人见此光景,不肯再说。宝玉细想这句趣味,不禁大哭起来,翻身起来至案,遂提笔立占一偈云: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意谓彼此想从对方的身上得到感情的印证,内心在寻找证明,表情达意也为了获得证明,看来只有到了灭绝情谊,无需再验证时,方谈得上感情上的彻悟;到了万境归空,什么都无可验证之时,才是真正的立足之境。证,印证,证验,实验而有所得。在佛教用语中又作领悟、修成解。如《五灯会元》:“依吾行者,定证妙果(佛家称其所谓真理叫果)”。偈中“斯可云证”的“证”即作“悟”解。 然而宝黛之间并没有从对方身上得到感情的印证,总是在互相猜忌,无论宝玉怎么说,怎么证明自己,黛玉却不相信,所以贾宝玉才说:“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因此贾宝玉悟禅悟的是“情”,与林黛玉之间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