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文化吧 关注:2,963贴子:119,913
  • 5回复贴,共1

【转帖】浅谈贾宝玉悟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5-22 09:14回复
    Cindy红楼梦学刊3月28日


    作者:Cindy
    《红楼梦》作为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很多地方体现了佛学思想,然而在众多佛教宗派中,曹雪芹独钟禅宗。一方面禅宗是本土化的佛教,集印度佛学和道家学派为一体,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另一方面《红楼梦》是一个“幻灭”的过程,无论是开篇的“好了歌”还是主要人物的性格及命运,无不体现着禅宗的“空”。在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还专门谈了六祖慧能与神秀的偈子,王国维说过做学问有三重境界,本文主要把贾宝玉悟禅分三个层次。
    一、贾宝玉悟禅的背景
    从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林黛玉俏语谑娇音”到第二十二回的“悟禅机”,都是围绕着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人展开的,宝黛二人那时并没有心意相通,而且闹了些不愉快。第二十回湘云至,黛玉因宝玉恋着宝钗而赌气回房,宝玉对黛玉讲了谁亲谁疏、谁先谁后的话。第二十二回贾母给宝钗做生日听戏,凤姐说龄官像一个人,宝钗和宝玉都不说,湘云说像黛玉。湘云、黛玉和宝玉为此事闹矛盾,宝玉忙去解释,又被黛玉听到,也向宝玉发脾气。宝玉两面受气,觉得庄子的清净无为的思想有道理,题了一偈和一支《寄生草》曲。 联系来看,贾宝玉悟禅的原因是与林黛玉的感情纠葛。
    二、一层境界,悟“情”
    原文中这么说:
    ……林黛玉见他去了,便知回思无趣,赌气去了,一言也不曾发,不禁自己越发添了气,便说道:“这一去,一辈子也别来,也别说话。”
    宝玉不理,回房躺在床上,只是瞪瞪的。袭人深知原委,不敢就说,只得以他事来解释,因说道:“今儿看了戏,又勾出几天戏来。宝姑娘一定要还席的。”宝玉冷笑道:“他还不还,管谁什么相干。”袭人见这话不是往日的口吻,因又笑道:“这是怎么说?好好的大正月里,娘儿们姊妹们都喜喜欢欢的,你又怎么这个形景了?”宝玉冷笑道:“他们娘儿们姊妹们欢喜不欢喜,也与我无干。”袭人笑道:“他们既随和,你也随和,岂不大家彼此有趣。”宝玉道:“什么是‘大家彼此’!他们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谈及此句,不觉泪下。袭人见此光景,不肯再说。宝玉细想这句趣味,不禁大哭起来,翻身起来至案,遂提笔立占一偈云: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意谓彼此想从对方的身上得到感情的印证,内心在寻找证明,表情达意也为了获得证明,看来只有到了灭绝情谊,无需再验证时,方谈得上感情上的彻悟;到了万境归空,什么都无可验证之时,才是真正的立足之境。证,印证,证验,实验而有所得。在佛教用语中又作领悟、修成解。如《五灯会元》:“依吾行者,定证妙果(佛家称其所谓真理叫果)”。偈中“斯可云证”的“证”即作“悟”解。 然而宝黛之间并没有从对方身上得到感情的印证,总是在互相猜忌,无论宝玉怎么说,怎么证明自己,黛玉却不相信,所以贾宝玉才说:“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因此贾宝玉悟禅悟的是“情”,与林黛玉之间的感情。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5-22 09:15
    回复
      三、二层境界,放下“执着”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引来了宝钗与黛玉,黛玉说:“无立足境,是方干净。”于是宝钗道:
      “实在这方悟彻。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碓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他。”
      神秀的偈子在于“有”,或是“立”,身,心,都是实有化的,前两句对应着“立”,把身立作菩提树,心立作明镜台。后两句对应着“有”,“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莫使有就是有。而慧能的偈子在于“破”和“空”,“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破神秀的“立”,说的是放下,后两句说的是“空”,就是没有。正如宝玉的“是立足境”对应着神秀,黛玉的“无立足境”对应着慧能。
      然而宝玉到不了“空”的境界,真正悟了的是宝钗,如顾城所说,宝钗已经在前面等着他。
      《唯识述记》云:“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我执”就是把“我”当真了,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我”,心里安立了一个独立的“我”、单一的“我”、恒常不变自在的“我”,由此引起贪嗔痴。“是立足境”和“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也是一种“我执”,执着于“立”,执着于“有”,执着于证明自己。因此贾宝玉陷入了“我执”或者“我相”。与“我执”相对的是“法执”,是把外在的一切事物当真了,过于执着。第三十九回“村姥姥是信口开合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中宝玉竟然把刘姥姥的顽话当了真,去寻找不知道有没有的庙。生来便对世间女儿们有着别样的痴情,把“情”字看的过重过真,说着“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无论是“我执”还是“法执”,贾宝玉都在执着于“有”,因此一开始就错了,因为“无云可证”需要放下,“放下无云可证”本身也需要放下。
      四、三层境界,“空”
      比“放下”更高一层的境界是“空”,“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说的是空,南宗讲“顿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心性本净,净就是空。真正的悟到了“空”这一层就无需放下,因为放下也是空。《金刚经》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是这个道理。《红楼梦》本身也是一个“悟空”的过程,经历了离散,钟鸣鼎食之家落得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红楼梦》的大观园就如庄周梦蝶,一切美好都是假象,醒来都是一场空,或许这是一种幻灭,也是《红楼梦》的悲剧所在。然而第二十二回之后贾宝玉依然流连于大观园,与姐姐妹妹们作诗玩乐,因此在贾府被抄家破灭之前,贾宝玉还到不了“空”的境界。
      综上所述,贾宝玉悟禅悟的是情,并没有放下,他“这番了悟”,应该是懂得了应该放下但是并没有放下,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就是这个道理。贾宝玉在前八十回中没有放下执着,更谈不上“悟空”,因此贾宝玉真正达到“空”的境界应该是《红楼梦》的结尾悬崖撒手,体会到一切皆是幻灭之时。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5-22 09:16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5-22 09:16
        回复
          贾宝玉那个时候在悟和不悟之间。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05-22 09: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