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总理的爱情震撼啊
他们一生,都只如初见
1919年的一个夏天,15岁的邓颖超(原名邓文淑),穿着白衣黑裙、梳着S髻,在南开大学的礼堂里,满怀激情地进行演讲。
年轻而热血的邓颖超,一双乌黑的眸子深亮。她在讲台之上,谈及家国危难,义愤填膺、声泪俱下,甚至感染了台下的学生,也随着悄悄啜泣。

然而,激情演讲中的邓颖超却并不知道,此时会场的一个角落里,有一个人目睹了这场精彩的演讲,并且被她这非凡的爱国情怀所振动,这个人,就是时年21岁的周恩来。

演讲结束,邓颖超与同学正要离开会场,周恩来快步走上前,赞赏道:“你们讲得真动人啊”。
邓颖超抬头,这就是她与周恩来的第一次见面。发现眼前这个英俊的青年,正含笑看着自己,邓颖超落落大方地回答:“讲得不好,请多指教。”

学生时代的邓颖超(中)
一番交谈,两人竟十分地投缘。之后,邓颖超邀请周恩来为自己参加的义演提供指导,尽管当时的周恩来自己有很多工作在身,却还是爽快答应。他帮助邓颖超一点一点进行改进,提供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这场景让邓颖超一生都难以忘记。
二人自此相识,却还没有直接跨越到恋人的关系。直到1923年,邓颖超突然收到周恩来从法国寄来的一张明信片。在这张明信片上,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的画像,这对夫妇为革命而牺牲。周恩来则写道:“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一样,一同上断头台。”

周恩来在留学
这是既隐晦又直接的告白,对邓颖超来说,有些突然。要知道,周恩来是当时的四大美男子之一,而邓颖超却相貌平平。
邓颖超在与人闲聊时说:“我们也没有计较谁的长相,恩来长得比我漂亮,我长得并不漂亮,连我自己都有些纳闷他的追求。”

两人终于喜结连理
而此前主张独身主义的周恩来,却在那次演讲集会上,对勇敢的邓颖超一见钟情。

2
这场爱情不是一时热度,而是生死不渝
爱情里最重要的,就是相互扶持。在那样动荡的时期,周恩来没能给邓颖超富足稳定的生活,还要带着她四处奔走,但是邓颖超依旧不离不弃,“和爱的人走到哪,哪里都是家。”

周恩来与邓颖超在延安
从漫长的长征之路,他们携手走过了;周恩来多少次因为工作压力而病倒的时候,都是邓颖超陪伴左右。

1954年,周恩来前往日内瓦参加会议,邓颖超留在北京,海棠花盛开的时候,她想到周恩来最爱海棠花却不能亲自来观赏,于是便剪下一枝海棠花做成标本压在书中,托人带给了周恩来,“羁客有家归未得,对花无语两含情
也许是因为一切都太过美好,所以命运总爱开点玩笑,让这份美好不能圆满。孩子,是邓颖超和周恩来这份感情里唯一的遗憾,而造成这份遗憾的,依然是工作。

时间会慢慢侵蚀一个人的容颜和体魄,周恩来便是在长年的忙碌中,一病不起。看着丈夫身形日益消瘦,邓颖超只能痛在心头,惦念不安,但她太懂周恩来了,她所能做的就是陪伴在丈夫身边,倾尽自己所有的安慰和温存。
直至周恩来离世,他曾留下遗愿,希望死后将自己火化,然后将骨灰撒向蓝天。


只要两个人在一起,他们的脸上就一定是浓得化不开的笑意,温暖而明媚
邓颖超坚持完成了这份遗愿,并亲手奉上周恩来的骨灰盒,拜托飞行员将骨灰撒出去。之后,邓颖超便再也没有变动过住所,一直留在之前他两居住的寓所里,守着周恩来最爱的海棠花,守着他两的家,守着他们的爱情。

邓颖超站在海棠花下
1992年7月11日,邓颖超去世。根据她生前的嘱托,用1976年装盛周恩来骨灰的那个骨灰盒,盛装着她的骨灰,运到海河,将其撒在16年前抛撒周恩来骨灰的同一个地方,她用自己的一生,与周恩来演绎了什么是矢志不渝,生死相随。
他们一生,都只如初见
1919年的一个夏天,15岁的邓颖超(原名邓文淑),穿着白衣黑裙、梳着S髻,在南开大学的礼堂里,满怀激情地进行演讲。
年轻而热血的邓颖超,一双乌黑的眸子深亮。她在讲台之上,谈及家国危难,义愤填膺、声泪俱下,甚至感染了台下的学生,也随着悄悄啜泣。

然而,激情演讲中的邓颖超却并不知道,此时会场的一个角落里,有一个人目睹了这场精彩的演讲,并且被她这非凡的爱国情怀所振动,这个人,就是时年21岁的周恩来。

演讲结束,邓颖超与同学正要离开会场,周恩来快步走上前,赞赏道:“你们讲得真动人啊”。
邓颖超抬头,这就是她与周恩来的第一次见面。发现眼前这个英俊的青年,正含笑看着自己,邓颖超落落大方地回答:“讲得不好,请多指教。”

学生时代的邓颖超(中)
一番交谈,两人竟十分地投缘。之后,邓颖超邀请周恩来为自己参加的义演提供指导,尽管当时的周恩来自己有很多工作在身,却还是爽快答应。他帮助邓颖超一点一点进行改进,提供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这场景让邓颖超一生都难以忘记。
二人自此相识,却还没有直接跨越到恋人的关系。直到1923年,邓颖超突然收到周恩来从法国寄来的一张明信片。在这张明信片上,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的画像,这对夫妇为革命而牺牲。周恩来则写道:“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一样,一同上断头台。”

周恩来在留学
这是既隐晦又直接的告白,对邓颖超来说,有些突然。要知道,周恩来是当时的四大美男子之一,而邓颖超却相貌平平。
邓颖超在与人闲聊时说:“我们也没有计较谁的长相,恩来长得比我漂亮,我长得并不漂亮,连我自己都有些纳闷他的追求。”

两人终于喜结连理
而此前主张独身主义的周恩来,却在那次演讲集会上,对勇敢的邓颖超一见钟情。

2
这场爱情不是一时热度,而是生死不渝
爱情里最重要的,就是相互扶持。在那样动荡的时期,周恩来没能给邓颖超富足稳定的生活,还要带着她四处奔走,但是邓颖超依旧不离不弃,“和爱的人走到哪,哪里都是家。”

周恩来与邓颖超在延安
从漫长的长征之路,他们携手走过了;周恩来多少次因为工作压力而病倒的时候,都是邓颖超陪伴左右。

1954年,周恩来前往日内瓦参加会议,邓颖超留在北京,海棠花盛开的时候,她想到周恩来最爱海棠花却不能亲自来观赏,于是便剪下一枝海棠花做成标本压在书中,托人带给了周恩来,“羁客有家归未得,对花无语两含情
也许是因为一切都太过美好,所以命运总爱开点玩笑,让这份美好不能圆满。孩子,是邓颖超和周恩来这份感情里唯一的遗憾,而造成这份遗憾的,依然是工作。

时间会慢慢侵蚀一个人的容颜和体魄,周恩来便是在长年的忙碌中,一病不起。看着丈夫身形日益消瘦,邓颖超只能痛在心头,惦念不安,但她太懂周恩来了,她所能做的就是陪伴在丈夫身边,倾尽自己所有的安慰和温存。
直至周恩来离世,他曾留下遗愿,希望死后将自己火化,然后将骨灰撒向蓝天。


只要两个人在一起,他们的脸上就一定是浓得化不开的笑意,温暖而明媚
邓颖超坚持完成了这份遗愿,并亲手奉上周恩来的骨灰盒,拜托飞行员将骨灰撒出去。之后,邓颖超便再也没有变动过住所,一直留在之前他两居住的寓所里,守着周恩来最爱的海棠花,守着他两的家,守着他们的爱情。

邓颖超站在海棠花下
1992年7月11日,邓颖超去世。根据她生前的嘱托,用1976年装盛周恩来骨灰的那个骨灰盒,盛装着她的骨灰,运到海河,将其撒在16年前抛撒周恩来骨灰的同一个地方,她用自己的一生,与周恩来演绎了什么是矢志不渝,生死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