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茶花谱作为保留最完整的茶花类谱籍,至今已有299年的历史,解读茶花谱可以让我们了解数百年前当时的茶花概况,也可以让我们看到目前所流传的部分国茶的历史有多悠久,我们的前人又是如何去对待茶花的。从文化的层面上来看,茶花谱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谱中所记载的知识,甚至到今天都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这是一笔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茶花谱作者朴静子成书于福建漳州,我作为漳州人,又是一个茶花爱好者,对茶花谱的解读和传播,可以说是责无旁贷,今天我们来做这件事,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茶花谱原文:
【序。茶花何必谱谱,花盖有意,焉窺其秉,造化之精英,吐枝头之旖旎,殊形变态,开白争红。近年来,来自重洋,种出日本,与中土之各色名茶,后先含笑,容易动人,或有钟情芳丽耳,名而未见者,不以道远维艰,耗财劳力,欲购之,以赏心。如前人不无因花而起事,掘种而致扰也,况以此洋茶乎。茶花之性喜暖畏寒,以气候限其地,移去辄悴,非注谱绘图不得以广博物之学,亦且负天地生物之心。若玩而好之则不免丧志贻识,是虑,第亲政临民,责有攸归者,亦何暇及此哉。惟漳地以四时皆夏一雨成秋,培养洋茶犹易生活,余奉命莅兹,不以费财致远而得之,植之庭院。敢因花以妨政而,每览花明春畅,则知农事之将兴,辞蒂春残以致莳秧之届,候叶裹胎芳则已早冬,望稼枝间剔蕊又及种蓄秋苗贻夫,大冬将到则茶花之含苞丰长,似为田畯报登矣。且其间幕幕翠叶,过雨则萎黄,过旱则焦卷,不免灌溉陪护之勤。几何不同,桔槔声里识民力艰难,此固可以借花察农时也,亦何妨政之。有花谱之作,止可云为花报赛耳。至所谓博物之学,是其小者,意欲见此谱者知花之品类,如此道远难致易地则悴,又如此则购花不如绘谱以供常玩,亦省力惜费之,端不复似因花起事而致扰,则谱花者之大功也,更益以俚句咏各品并为之序。
康熙己亥仲秋 朴静子 题于 漳署之 天海山堂】
(注:茶花谱原文全文由我黄劲斋编译,能用简体字的尽量用简体字,由于部分文字看不太清楚,稍作改动,加上本人文化程度有限,难免有错误的地方。标点符号都是我加上去的。总体来看,保留了原文90%以上的内容,基本可以还原原作者的文采。)
下面是我个人对茶花谱序的解读。
作者说近年来(就是在康熙己亥前)各种日本茶花传到我国,各种花色和我国的传统品种争相斗艳。本地茶花爱好者由于没见过洋茶花,感到很新奇,就不远千里,耗费财力去日本引进茶花品种。
作者说之前就有人因为喜欢某个茶花品种,而发生盗挖的事情,徒生事端。现在洋茶花引入我国,更加会有人因为为了得到洋茶花而发生盗挖闹事的情况。
茶花喜欢温暖湿润而怕寒冷,受地域的限制,移栽容易死掉,劳民伤财。如果不写谱书,供茶花爱好者参考“不得以广博物之学”。
作者在序中用一句话高度概括了漳州市的天气,他说“漳地以四时皆夏一雨成秋”,我作为漳州人,深有体会。漳州就算在冬天都经常穿短袖,真正冷的时间很短。一下雨又觉得有几分凉意如秋天。
文中作者说“余奉命莅兹”,从茶花谱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本不是漳州本地人,而是奉命到漳州当官的。来到漳州后也迷上了茶花,自己也花了不少钱购买日本茶花品种。从谱中对部分茶花品种的详细介绍,我们推测这些品种有可能作者都有种植,才能观察入微,用文字做详细介绍。
在序中,作者用大量的文字介绍了茶花四季变化和农务的关系,一再强调养花不会贻误政务,反而能帮助自己体察民情。我想,这也是作者怕别人说闲话,认为他玩物丧志,不务正业吧。还找各种理由来说明自己谱写茶花谱的好处,并且还说“则谱花者之大功也”。
从序文最后的时间,地点,名字上的交代,我们大致可以知道,作者成书至今大约299年,地点在漳州府衙里,天海山堂应该是作者居住的地方。
从序中我们大致可以体会到,在清朝的时候,漳州市已经十分盛行种植茶花,而且能种植茶花的大多是有钱人,一般老百姓还种不起。见到好品种争相追捧,甚至盗挖的事情时有发生。不难看出茶花在旧社会有多金贵。
今天先谈到这里,以后再陆续连载。

茶花谱作为保留最完整的茶花类谱籍,至今已有299年的历史,解读茶花谱可以让我们了解数百年前当时的茶花概况,也可以让我们看到目前所流传的部分国茶的历史有多悠久,我们的前人又是如何去对待茶花的。从文化的层面上来看,茶花谱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谱中所记载的知识,甚至到今天都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这是一笔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茶花谱作者朴静子成书于福建漳州,我作为漳州人,又是一个茶花爱好者,对茶花谱的解读和传播,可以说是责无旁贷,今天我们来做这件事,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茶花谱原文:
【序。茶花何必谱谱,花盖有意,焉窺其秉,造化之精英,吐枝头之旖旎,殊形变态,开白争红。近年来,来自重洋,种出日本,与中土之各色名茶,后先含笑,容易动人,或有钟情芳丽耳,名而未见者,不以道远维艰,耗财劳力,欲购之,以赏心。如前人不无因花而起事,掘种而致扰也,况以此洋茶乎。茶花之性喜暖畏寒,以气候限其地,移去辄悴,非注谱绘图不得以广博物之学,亦且负天地生物之心。若玩而好之则不免丧志贻识,是虑,第亲政临民,责有攸归者,亦何暇及此哉。惟漳地以四时皆夏一雨成秋,培养洋茶犹易生活,余奉命莅兹,不以费财致远而得之,植之庭院。敢因花以妨政而,每览花明春畅,则知农事之将兴,辞蒂春残以致莳秧之届,候叶裹胎芳则已早冬,望稼枝间剔蕊又及种蓄秋苗贻夫,大冬将到则茶花之含苞丰长,似为田畯报登矣。且其间幕幕翠叶,过雨则萎黄,过旱则焦卷,不免灌溉陪护之勤。几何不同,桔槔声里识民力艰难,此固可以借花察农时也,亦何妨政之。有花谱之作,止可云为花报赛耳。至所谓博物之学,是其小者,意欲见此谱者知花之品类,如此道远难致易地则悴,又如此则购花不如绘谱以供常玩,亦省力惜费之,端不复似因花起事而致扰,则谱花者之大功也,更益以俚句咏各品并为之序。
康熙己亥仲秋 朴静子 题于 漳署之 天海山堂】
(注:茶花谱原文全文由我黄劲斋编译,能用简体字的尽量用简体字,由于部分文字看不太清楚,稍作改动,加上本人文化程度有限,难免有错误的地方。标点符号都是我加上去的。总体来看,保留了原文90%以上的内容,基本可以还原原作者的文采。)
下面是我个人对茶花谱序的解读。
作者说近年来(就是在康熙己亥前)各种日本茶花传到我国,各种花色和我国的传统品种争相斗艳。本地茶花爱好者由于没见过洋茶花,感到很新奇,就不远千里,耗费财力去日本引进茶花品种。
作者说之前就有人因为喜欢某个茶花品种,而发生盗挖的事情,徒生事端。现在洋茶花引入我国,更加会有人因为为了得到洋茶花而发生盗挖闹事的情况。
茶花喜欢温暖湿润而怕寒冷,受地域的限制,移栽容易死掉,劳民伤财。如果不写谱书,供茶花爱好者参考“不得以广博物之学”。
作者在序中用一句话高度概括了漳州市的天气,他说“漳地以四时皆夏一雨成秋”,我作为漳州人,深有体会。漳州就算在冬天都经常穿短袖,真正冷的时间很短。一下雨又觉得有几分凉意如秋天。
文中作者说“余奉命莅兹”,从茶花谱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本不是漳州本地人,而是奉命到漳州当官的。来到漳州后也迷上了茶花,自己也花了不少钱购买日本茶花品种。从谱中对部分茶花品种的详细介绍,我们推测这些品种有可能作者都有种植,才能观察入微,用文字做详细介绍。
在序中,作者用大量的文字介绍了茶花四季变化和农务的关系,一再强调养花不会贻误政务,反而能帮助自己体察民情。我想,这也是作者怕别人说闲话,认为他玩物丧志,不务正业吧。还找各种理由来说明自己谱写茶花谱的好处,并且还说“则谱花者之大功也”。
从序文最后的时间,地点,名字上的交代,我们大致可以知道,作者成书至今大约299年,地点在漳州府衙里,天海山堂应该是作者居住的地方。
从序中我们大致可以体会到,在清朝的时候,漳州市已经十分盛行种植茶花,而且能种植茶花的大多是有钱人,一般老百姓还种不起。见到好品种争相追捧,甚至盗挖的事情时有发生。不难看出茶花在旧社会有多金贵。
今天先谈到这里,以后再陆续连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