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城市吧 关注:1,442,373贴子:104,580,053
  • 7回复贴,共1

四川"保路运动"的结局,折射出川人的劣根性,每个东北人都应该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三国时的巴蜀老将严颜,被俘后说了一句“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被文天祥写进《正气歌》名垂后世,然而他并没真的断头。赵尔丰这位白发将军,倒是真的将头断在了四川,可惜身后之名,就差得多了。长期以来因为成都血案的污点,他被树立为“镇压人民刽子手”的反面形象。正如法国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革命心理学》中的总结,在革命运动中,“人民”作为一个抽象概念,是永远不会犯错的。所以,就只能是站在他们对面的人错了。
 


IP属地:北京1楼2018-06-19 10:40回复
     赵尔丰是一个廉洁公正的好官,将兵变的帐算到赵尔丰头上,这是一个巨大连环计中的最后一环。而吊诡的是,后世史家几乎不问青红皂白,便采信了胜利者的说法,赵尔丰再度背上一个巨大的黑锅。不能一味听取尹昌衡自编自导的阐述,各种证据表明这个人是个小人,投机主义,贪生怕死也不抗日,为了当都督教唆大汉士兵反抗浦都督,没人品的污蔑赵尔丰将其杀害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利用职务中饱私囊贪省库,没有资格被抬高。
    处决赵尔丰的最大理由,据说是他煽动了12月8日的兵变。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所有的证据都无法显示这位老人试图重新夺回被他自己送出去的权力,相反,证据几乎都指向那些指控他、审判他、并且处决他的人们。
      


    IP属地:北京2楼2018-06-19 10:41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最有可能发动兵变的两个人——26岁的年轻军官尹昌衡、34岁的黑道老大罗纶,如愿地坐上了都督与副都督的宝座。但依然忠于大清王朝的边防军,在川滇边务大臣傅华封的率领下,正往成都挺进。而那位“起义”在先的新军排长、如今的重庆蜀军政府副都督夏之时,也带着部队西征过来。还没坐热位子的都督和副都督都感到了莫大的威胁,这年头,谁都可能被随时推翻,并安上一个俯拾可得的罪名。而篡位者最怕的就是篡位者同类。
        他们决心要借用那位老人的脑袋,让自己坐得更稳固些。而这位老人的实力和影响力,都令他们不敢直接动用武力。
        于是,尹昌衡单独去见赵尔丰,名义是晚辈向长辈讨教。谦恭的晚辈咨询了很多行政管理上的问题,然后进言道:大帅身边还有如此多的卫兵,会引起他人不必要的疑虑和联想,不如先将这3000名交军政府接管,再以军政府名义下令仍驻原地保护大帅,这样就可以杜绝流言。


      IP属地:北京3楼2018-06-19 10:41
      回复
        而在尹昌衡的回忆录中,却说自己完全是“被迫”杀害老长官的。逼迫他的人,既有同盟会、“同志军”的人,也有蒲殿俊这样的“绅士”们。同志军想杀赵尔丰的动机,只是觉得这次造反没有成就,“覆清我首也,伐赵我初志也,首功不赏,初志为酬,奈何即罢?”而蒲殿俊等逼迫尹昌衡,是因为他们自己受到了“士民”的“逼迫”:“不杀赵尔丰,军民无噍类矣!”尹昌衡无奈,拖了几天,实在拖不下去了,才动手。
          在这份漏洞百出的辩解中,至少可以看出,这位下令砍下赵尔丰脑袋的年轻人,并不真正相信那位老人是该杀的。根据这份回忆录,面对突然闯入的士兵,赵尔丰十分平静,走到阶下,问尹昌衡:“能相活乎?”
          尹昌衡说:“既此非我意,当语众绅。”
          但是,众人的意见都是:“尔丰屠川人,川人死于兵者数十万,死于乱者百万,是夫之肉其足食乎?”
          赵尔丰终于成了这场大灾难的最大替罪羊。
          据尹昌衡自己说,他还派了士兵保卫赵尔丰的家室,而赵尔丰一个孙子躲在邻宅,藏了7天,确定平安无事后才回家。
          其实,要论起私人交情,赵尔丰及其兄、前任四川总督赵尔巽,都算是尹昌衡的仕途恩人。
          


        IP属地:北京5楼2018-06-19 10:43
        回复
          种种证据表明:尹昌衡自编自导的阐述,各种证据表明这个人是个小人,投机主义,贪生怕死也不抗日,为了当都督教唆大汉士兵反抗浦都督,没人品没底线的污蔑赵尔丰将其杀害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利用职务中饱私囊贪省库,充其量是个乱世中的民族蛀虫,并没有为国家民族做出应该做的贡献,仅仅为一己私利滥杀无辜,没有资格被抬高。
            


          IP属地:北京7楼2018-06-19 10:46
          回复
            辫子遗孤?


            IP属地:广东11楼2024-08-09 17: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