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凤鹦鹉吧 关注:220,608贴子:3,395,470

ˇ鹦鹉疾病课堂ˇ之巴氏杆菌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巴氏杆菌病又称禽霍乱、出血性败血症。本病常表现为急性败血症,发病急,流行快,病死率高,但也表现为慢性型或良性经过。本病在鸟群中不会大面积暴发,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7-01 18:18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7-01 18:19
    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7-01 18:19
      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7-01 18:19
        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07-01 18:20
          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7-01 18:21
            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07-01 18:21
              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07-01 18:21
                回复
                  以下是文字课程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07-01 18:22
                  回复
                    【病原】
                    本病的病原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为革兰染色阴性、无运动、无展毛、不形成芽他的短小杆国,单个或成对,偶尔呈链状成丝状、重复传代后趋向多形性。 在组织、血液和新分离培养物中的菌体经美兰或瑞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可见明显的、具有特征性的两极着色,但是经人工培养后,此现象逐渐消失。许多新分离的菌株具有荚膜,用美兰、瑞氏染色均可着色,但是在多次传代培养后,荚膜会逐渐消失。
                    多杀性巴氏杆菌为需氧兼性厌氧菌、最适生长温度37℃, 最适pH7.2~7.8。在含有血清和血红素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不溶血,经37℃培养18~24小时,在血红素琼脂平板上可见灰白色、半透明、光滑、湿润、隆起、边缘整齐的露珠样小菌落。在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研究中,用斜射光观察菌落的形态最有价值,新分离的多杀性巴氏杆菌接种在马丁琼脂平板上培养18~24小时,将平皿置于解剂显微镜下,在45° 斜射光线下,观察其菌落形态,一般光滑型、彩虹型属于高致病力毒株,而粗糙型、蓝色型多属于低致病力毒株。
                    目前已鉴定出A、B、C、D和F5种荚膜血清群,对家禽致病的主要是A血清群;琼脂扩散沉定试验是菌体抗原血清学分型的常规检测方法,到目前为止。已发现16种面体血清型,均是从禽类宿主中获得。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确认我国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菌株以5:A型为主。
                    多杀性巴氏杆菌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不强,5%~10%生石灰水、1%漂白粉、1%烧碱、1%福尔马林、3%~5%石炭酸、3%米苏尔、0.1%过氧乙酸和75%乙醇等常用消毒剂均可在短时间内将本菌杀死。本菌在阳光直射和干燥条件下会很快死亡,56℃15分钟、60℃100分钟即可杀死本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在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中能存活1周以上,在尸体内则可存活3个月。培养物在冻干状态或密封于试管中,其内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在室温下可存活2年,在-30℃低温条件下可存活更长时间。
                    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大多数抗生素比较敏感,选择治疗用的药物相对容易,但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国内有关其耐药性的报道正在逐渐增多。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07-01 18:22
                    回复
                      【流行病学】
                      几乎所有的鸟类对本病都易感。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鸟均可发病,但多见于成年鸟,且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损失较大。
                      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带菌鸟、病鸟、其他鸟类。因排泄物、分泌物污染了环境、饲料、饮水、用具等而传染。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或伤口引起感染,而且病原传播速度比较快,一旦鸟群有因最急性巴氏杆菌病死亡病例后,往往1~2天即可能出现全群发病直至暴发流行。狗、猫、鸟类及野生动物甚至人都能够机械带菌,苍蝇、蜱、螨等也是传播本病的重要媒介。
                      本病也是一种条件性传染病, 在鸟群饲养管理条件突然改变,尤其是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长途运输、天气骤变、阴雨潮湿、饮食及运动受限等情况下,使鸟儿的抵抗力下降,会引起内源性感染,极易引起本病的暴发或流行。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气候剧变、潮湿多雨冷热交替、高温网热的季节发生较多,流行季节主要为夏末,秋季和冬季。除性成熟以后的鸟更为易感外,这种季节性流行的主要原因是环境因素的影响结果,而并非抵抗力下降所致。本病的发生往往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8-07-01 18:23
                      回复
                        【临诊症状与病理变化】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由数小时到2~5天,根据病程长短,巴氏杆菌病在临诊上主要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3种。
                        (1)最急性型:常发生于本病流行初期特别是成年高产蛋鸟或种鸟最容易发生。病情经过急骤,常为突然发病,很快死亡,病鸟常无明显临诊症状,部分鸟偶尔表现不安,往往在当天晚上采食和饮水都很正常,而在第二天早晨突然发现有一定数量的死亡,或突然倒地,双翼扑动几下就死亡。由于最急性型是鸟群暴发流行巴氏杆菌病的先兆,所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急性型:此型在生产上最为常见。病鸟表现为精神委顿,缩颈闭眼,羽毛松乱,两翅下垂,离伴呆立,不愿活动,行动迟缓。体温升高,结膜潮红,鼻瘤失去原有的色泽,鼻流黏液。口渴喜饮,嗉囊胀满,倒提时口鼻往外流淡黄色带泡沫的黏液,食欲减退甚至废绝。呼吸困难,病鸟总是试图甩掉积在咽喉部的黏液,不断地摇头,故本病俗称为“摇头瘟”。 下痢,拉灰白或铜绿色恶臭稀便,并可能混有血液。发病鸟产蛋量减少甚至停止。在发病2~3天后往往因衰竭而死亡,少有康复的。
                        (3)慢性型:本病多见于流行的后期或由急性病例转变而来。病鸟表现为贫血,精神不振,呼吸困难,流鼻液,食欲减退,增长缓慢,消瘦,关节肿大,行走不便,有的持续性腹泻。病程可达数周甚至几个月。病死率可达50%~80%。
                        典型巴氏杆菌病的剖检特征性病变主要有心冠脂肪泼水样出血、肝脏有针尖大小的白色坏死点和十二指肠弥漫性出血。
                        (1)最急性型:常无明显的肉眼病变,偶尔可见皮下出血和心冠脂肪出血,肝脏表面有散在、针尖大小的灰白色或灰黄色坏死点。
                        (2)急性型:可见以败血症为主的病变,皮下组织和腹部脂肪、肠系膜、浆膜、黏膜有大小不等的点状出血;心外膜、心冠脂肪严重出血;十二指肠呈出血性或急性卡他性炎症,有时整个肠道弥漫性出血。肝脏肿大,质脆,呈古铜色,表面有许多针尖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点。肺脏充血或呈出血性肺炎实变。另外,有时出现心包液增多, 呈淡黄色。有时出现呼吸道黏膜出血,肺气肿,气囊炎。
                        (3)慢性型:主要表现局部病变。可见心包炎、气囊炎、肝周炎肝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点等。产蛋鸟可见卵黄性腹膜炎和关节炎。关节肿胀,关节腔内有暗红色的混浊黏稠液体或干酪样物质。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8-07-01 18:23
                        回复
                          【诊断】
                          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并不算很难,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特征性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采用病死鸟的肝脏、脾脏或者心血等制成触片,对触片进行美兰、瑞氏或姬姆萨等染色,显微镜400倍下观察,若发现两极着色的卵圆形小杆菌可确诊为巴氏杆菌。另外,可通过细菌分离培养和生化特性试验以及快速血清学诊断技术等实验室方法确诊。
                          本病需注意与新城疫、葡萄球菌病的鉴别诊断。
                          (1)与新城疫的鉴别诊断:新城疫病程较长,大多3~5天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拉绿色稀类,常有扭头等神经症状,剖检可见腺胃乳头、肌胃出血,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明显出血,而皮下组织、腹部脂肪很少有出血。而巴氏杆菌病几乎没有扭头曲颈等神经症状,剖检可见皮下组织、心冠脂肪、腹部脂肪出血,肝脏表面有许多针尖样大小的白色坏死点。
                          (2)与葡萄球菌病的鉴别诊断:败血型葡萄球菌病与巴氏杆菌病剖检病变有相似之处,败血型葡萄球菌病往往是由脐炎型转变过来的,出壳不到1周的乳鸟有较明显的临诊症状而死亡,成年鸟少有败血型葡萄球菌病暴发。剖检可见心冠脂肪有点状出血,肝脏无坏死点,通过细菌分离鉴定将更有利于进行区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8-07-01 18:23
                          回复
                            【防治措施】
                            预防:在本病的常发地区鸟场,应用巴氏杆菌灭活菌苗、弱毒菌苗或两者同时使用以预防其发生。
                            治疗:及早发现疫情很重要,一旦怀疑鸟群发生巴氏杆菌病,应尽快确诊,对病死鸟深埋或火焚。确定疫点后,要立即做好严格所离工作,防止疫情扩散,对发病鸟舍及其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消毒,以杀灭或尽可能减少病鸟和死鸟排到体外的病原菌。
                            可以给病鸟饮用恩诺沙星100-500 ppm 兑水,连续7-10天。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8-07-01 18:23
                            回复
                              dd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8-07-01 18:3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