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是模仿或者直接向其他卫视的综艺节目取经。必须要说,虽然天津百姓有绝对深厚的相声底蕴,但电视电台的少数领导和策划总是办外行事。电台在相声底之前插广告。电视给相声打字幕、给观众特写。
相声带字幕就是精神折磨。对口相声要高度吸引观众注意力。就视觉层面来说,逗哏的面部和双手组成一个最活跃的三角,面部占四成、双手及肢体动作三成。捧哏面部作为三角形外第四点吸引两成注意力。其余因素加起来不能超过一成,这就是一些外行声称的相声“单调”。字幕句句变动干扰视觉,每个字大得赶上演员面部的面积。我觉得相声脚本应该避免让观众见到,就像教师的教参不能让学生见到。而字幕就是变相的脚本,里面的口语字、双关语等如果通过视觉输入给观众是很牵扯注意力的。原本观众是眼睛盯住三角区,是“听音-想象-发酵”的欣赏节奏。加了字幕就变成“听音-校对-听音-校对”的节奏,自我生成美感的思维空档被字幕霸占得满满的。不过在报幕、访谈阶段加字幕没关系,没有多少语言形式如相声这般需要高度的注意力和思维参与度。
可叹那么多相声大师上节目也无力对抗。比如马氏连眼镜、手表、袜子都讲究到不能分散观众注意力的境界,这些前辈不可能看不出这电视节目的外行之处。我作为一群众出个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