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州抢婚,从前前后后发生的事件和结果反应来看,无疑是赵敏策划良久的一次反攻,目的就是一举拿下张无忌,破坏他和周芷若的联姻,实质上就是破坏明教与峨眉及六大派这两股反元势力的联合,瓦解张无忌自出任明教教主以来一直孜孜追求的武林统一战线的政治局面,使中原武林重回到初期纷争不休的散沙状态,给国内日益高涨的反元起义运动施以重创。
首先时机选择很重要。所以金毛一定是早就在手,不可能是刚好拜堂时才拿到,否则时间上稍有差池就前功尽弃。这也可以看出赵敏选择在婚礼时出现是处心积虑的,绝非率性而为。所谓的“偏要勉强”不过是掩人耳目之言,意在掩盖其行为背后的深层目的,将之伪装成一出争风吃醋的闹剧,以此松懈在场武林人士的警惕。之前操办婚礼的数月间一直按兵不动,就是要让对方毫无防备,等到拜堂的关键时刻出手,在节骨眼上给对手致命的一击,不让对手有任何回旋的余地。
其次提要求的方式把握的很到位。她提的要求是张无忌【今日】不得和周芷若拜堂,而不是永远不拜堂。其实想想也知道,今日不拜堂和永远不拜堂实际上没区别,今日不拜,日后也没机会再拜了,但这么说给人在感觉上就缓和的多,更容易令张无忌接受。如果直接对张无忌说,今生不许你娶周芷若,那别说一撮毛,就算把谢逊整个绑上婚堂恐怕都不好使。
再者就是混淆视听了。先对张无忌提出“不拜堂跟我走”的要求,遭到拒绝后立马拿出金毛要挟,但同时又不让其他人看到,更不给张无忌留有思考应对的时间,并放话说张无忌只能二选一,要么跟周芷若拜堂要么跟我赵敏走,给人一种张无忌的出走是在二女中自我选择的错觉,造成别人(尤其是周芷若)眼中张无忌是为了赵敏而逃婚的假象。这就是引导舆论走向,直接堵死了日后张周复合的退路。可怜的小张低估了事态的严重性,还沉浸在日后只要好好向周芷若解释,定能得她原恕重修旧好的幻想中,直到屠狮大会上听到宋周“成亲”的消息方才如梦初醒,顿时五雷轰顶。但此时木已成舟,无力回天了。
套路,都是套路。每一步都把张无忌逼入死胡同,令其进退维谷,只能乖乖被人牵着鼻子走,最后再收紧口袋,牢牢把他收入囊中。说到底郡主就是拿政治斗争中常见的兵法计谋来争夺爱情,而这种手段对她来说是轻车熟路,用来对付山野匹夫自然是手到擒来。
赵敏能在婚礼当日顺利混进现场,就是她和朱元璋联手倒张的有力证据。赵敏为了得到张,就必须先拉张下马,而最合适的帮手人选莫过于朱元璋。最后朱逼宫时用的理由也是张赵关系,当时的情形怎么看都像是朱赵二人在唱双簧,一个步步紧逼,一个以退为进,联手将张无忌困死蒙古。旧版朱下药迷倒张赵也是一样。
倚天结局的重点在于必须把张无忌拉下马,否则朱元璋咋办,历史咋办。要张下马,得有合理的情节,单凭朱元璋这个龙套,在武侠小说里显然分量不够,一个龙套莫名其妙就把主角怼掉了,从文学角度说不通,但加上赵敏这个人物,两人里应外合就显得顺理成章了。金庸如果不想自己的书太不上档次,就得这么安排。
赵敏拉张下马即是她的工作,也满足她个人需要,两不耽误,她这是假公济私。为了完成任务,收买目标手下倒戈是再寻常不过的手段,这同样也符合朱元璋的利益诉求,两人完全可以一拍即合。婚礼当天明教里里外外层层布防,还能让赵敏顺利潜入,最后成功拐走张无忌,而负责保卫工作的张中、邓愈、汤和三人,工作出现这么大纰漏,不仅没掉脑袋,日后还都成了朱元璋心腹,并且功绩显著,不可能全是巧合或者朱元璋瞎了眼又运气好,只能理解为他们早就暗中达成了协议,为朱元璋日后的逼宫上位铺路。
私以为赵敏是在作者的刻意安排下“被间谍”了,否则倚天后半部书难以自圆其说,书中暗藏的那些历史线也全都变成了巧合,与整部书的格调不符。张无忌的结局或是被朱赵暗杀,或是离开赵敏回中原与周芷若再续前缘,领导残余明教徒与朱周旋,而赵敏被朱赐给次子,契合历史原型。金庸不想把武侠写成谍战剧,但又要顾及真实历史和作品的合理性,以及当时大部分读者的口味,所以给张赵关系套了层爱情的外衣,但又在后记中说倚天中的爱情“不美丽”,周赵有“政治才能”,暗示赵敏追求张无忌有政治因素在内,不是通常小说中那种“美丽”的爱情故事,但更具现实性。
首先时机选择很重要。所以金毛一定是早就在手,不可能是刚好拜堂时才拿到,否则时间上稍有差池就前功尽弃。这也可以看出赵敏选择在婚礼时出现是处心积虑的,绝非率性而为。所谓的“偏要勉强”不过是掩人耳目之言,意在掩盖其行为背后的深层目的,将之伪装成一出争风吃醋的闹剧,以此松懈在场武林人士的警惕。之前操办婚礼的数月间一直按兵不动,就是要让对方毫无防备,等到拜堂的关键时刻出手,在节骨眼上给对手致命的一击,不让对手有任何回旋的余地。
其次提要求的方式把握的很到位。她提的要求是张无忌【今日】不得和周芷若拜堂,而不是永远不拜堂。其实想想也知道,今日不拜堂和永远不拜堂实际上没区别,今日不拜,日后也没机会再拜了,但这么说给人在感觉上就缓和的多,更容易令张无忌接受。如果直接对张无忌说,今生不许你娶周芷若,那别说一撮毛,就算把谢逊整个绑上婚堂恐怕都不好使。
再者就是混淆视听了。先对张无忌提出“不拜堂跟我走”的要求,遭到拒绝后立马拿出金毛要挟,但同时又不让其他人看到,更不给张无忌留有思考应对的时间,并放话说张无忌只能二选一,要么跟周芷若拜堂要么跟我赵敏走,给人一种张无忌的出走是在二女中自我选择的错觉,造成别人(尤其是周芷若)眼中张无忌是为了赵敏而逃婚的假象。这就是引导舆论走向,直接堵死了日后张周复合的退路。可怜的小张低估了事态的严重性,还沉浸在日后只要好好向周芷若解释,定能得她原恕重修旧好的幻想中,直到屠狮大会上听到宋周“成亲”的消息方才如梦初醒,顿时五雷轰顶。但此时木已成舟,无力回天了。
套路,都是套路。每一步都把张无忌逼入死胡同,令其进退维谷,只能乖乖被人牵着鼻子走,最后再收紧口袋,牢牢把他收入囊中。说到底郡主就是拿政治斗争中常见的兵法计谋来争夺爱情,而这种手段对她来说是轻车熟路,用来对付山野匹夫自然是手到擒来。
赵敏能在婚礼当日顺利混进现场,就是她和朱元璋联手倒张的有力证据。赵敏为了得到张,就必须先拉张下马,而最合适的帮手人选莫过于朱元璋。最后朱逼宫时用的理由也是张赵关系,当时的情形怎么看都像是朱赵二人在唱双簧,一个步步紧逼,一个以退为进,联手将张无忌困死蒙古。旧版朱下药迷倒张赵也是一样。
倚天结局的重点在于必须把张无忌拉下马,否则朱元璋咋办,历史咋办。要张下马,得有合理的情节,单凭朱元璋这个龙套,在武侠小说里显然分量不够,一个龙套莫名其妙就把主角怼掉了,从文学角度说不通,但加上赵敏这个人物,两人里应外合就显得顺理成章了。金庸如果不想自己的书太不上档次,就得这么安排。
赵敏拉张下马即是她的工作,也满足她个人需要,两不耽误,她这是假公济私。为了完成任务,收买目标手下倒戈是再寻常不过的手段,这同样也符合朱元璋的利益诉求,两人完全可以一拍即合。婚礼当天明教里里外外层层布防,还能让赵敏顺利潜入,最后成功拐走张无忌,而负责保卫工作的张中、邓愈、汤和三人,工作出现这么大纰漏,不仅没掉脑袋,日后还都成了朱元璋心腹,并且功绩显著,不可能全是巧合或者朱元璋瞎了眼又运气好,只能理解为他们早就暗中达成了协议,为朱元璋日后的逼宫上位铺路。
私以为赵敏是在作者的刻意安排下“被间谍”了,否则倚天后半部书难以自圆其说,书中暗藏的那些历史线也全都变成了巧合,与整部书的格调不符。张无忌的结局或是被朱赵暗杀,或是离开赵敏回中原与周芷若再续前缘,领导残余明教徒与朱周旋,而赵敏被朱赐给次子,契合历史原型。金庸不想把武侠写成谍战剧,但又要顾及真实历史和作品的合理性,以及当时大部分读者的口味,所以给张赵关系套了层爱情的外衣,但又在后记中说倚天中的爱情“不美丽”,周赵有“政治才能”,暗示赵敏追求张无忌有政治因素在内,不是通常小说中那种“美丽”的爱情故事,但更具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