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对于搜寻与伏击的切换,所有的蛇都在不同程度上扮演伏击者的角色,这是蛇弥补速度与活动能力劣势的生存策略,即使是蛇花费很多时间积极搜寻猎物,在伏击姿势等候时,蛇几乎一动不动,伴有简单的化学探索与张口。俄勒冈响尾蛇蛇在一个伏击地点所带的时间有数十分钟到55小时不等,大部分在五小时之内,木纹响尾蛇平均为17小时,最长可达67小时,通常更换两个地点的距离也为40余米,而前者通常为10余米,木纹在等候时间上与角莫哈维红菱西菱不同,他们经常在林地,不需要躲避恶劣气候(干旱地区的高温),但生物量相对稀少,等候的时间会很长。
当然这种伏击会呈现一定程度的变化,首先是季节的迁徙,响尾蛇在过冬季节的栖息地和捕食的栖息地存在季节迁徙,高纬度的怀俄明响尾蛇迁徙的直线距离达到5km,从巢穴到猎食场所,美国东北的木纹响尾蛇从南方的岩洞到森林觅食季节性的迁徙。而伏击往往不是简单地守株待兔,一些野外观察表明他们甚至会修饰环境外观以确保成功率,屈身在蕨类植物将干草垛放在潜在伏击的小路上响尾蛇有时也更为积极地潜伏,缓缓地移向猎物所在的区域,卡的维曾经观察过莫哈维响尾蛇缓慢的移向袋小鼠,攻击咬持快速吃下,这个行为和圈养响尾蛇对小鼠的接近攻击行为十分接近,普特曼观察到大的俄勒冈响尾蛇接近筑巢的松鼠其他的观察也指出会接近小动物的巢穴,吃下巢里的幼崽。
对于猎物的感知,红外导弹的问世增加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兴趣,人热感应出现在蟒蛇和蝮蛇中,区别是什么,灵敏度如何,距离如何,会不会呈现位置上的变化。
四类脊椎动物有热感应器,蝮,蟒,蚺,吸血蝙蝠,蝮蛇的热感应器在专门的颊窝内部,而蟒蚺则散布在上唇鳞和下唇鳞,尽管蟒蚺的热感应器遍布似乎更广一些,但它的敏感性是比不上蝮蛇的,热感应信息的对比一个是蛇的行为反应,还有的是物理感官的变化,综合来看是蛇的感知区域问题,当然由于蛇感应器的分布角度限制,探测的距离随角度还有一个变化,一个全向的带有不同程度俯仰的反应图线便是探测问题的实质。
下面摘取了西菱,球蟒,树蚺的行为,围观物理状态,以及树蚺的探测包络线,从这几幅图来看,而从这些物种的整体对比来看,在同一距离的感知上响尾蛇可能要灵敏10倍以上,而距离可以达到100cm,而球蟒只有30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