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吧 关注:793贴子:5,713

一人难敌天下:被资本击败的大明王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谨以此文,谨献给我敬仰的大明王朝,我敬佩的崇祯皇帝。


1楼2018-07-31 23:23回复
    白云先生被资本击沉的的大明王朝


    2楼2018-07-31 23:24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蒙元的改制,让整个国家,处于彻底的无政府状态。因为免收农业税,地主财阀等资本家依靠税收优势,迅速地兼并了大量的土地,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是元明时期,金融资本家和农业资本家们最美好的一段日子。但是,对普通的老百姓来说,这却是一场漫长的恶梦。明太祖一家人,一个接一个的饿死,这就是当时社会,普通家庭命运的缩影。
      积累了大量财富的资本家们,在皇权缺失的无政府状态,他们想的不是去救济那些饥饿的百姓,而是和域外的蛮夷们开展贸易,去追逐更多的财富。
      显然,在明太祖看来,蒙元的统治,太可怕了。他必须得把这一套都扳过来才行。首先,结束军事利益集团治国的制度,重新恢复文官体系,从而结束了蒙元时期的无政府状态。其次,抑制和打击跨境贸易和走私贸易,并把帝国的税收,重新以农业税为本。第三,之前蒙元时期的老百姓太苦了,所以明太祖爱民心切,虽然征收农业税,但是税率很低,和宋朝相比,低的很多。因为蒙元不征收农业税,所以和蒙元无法比较农业税的税率。
      第四,给官僚体系降薪。在明太祖看来,农民种地那么辛苦,而当官的又不用干辛苦的体力活,生活得还比农民优越那么多,所以给的工资已经不低了。但是在官员们看来,明朝的公务员工资,和宋朝比是比较低的。为此,明朝的公务员们,一直有怨言。
      既不想苦农,实行低税率。又给公务员发低薪,还想让公务员们尽忠职守。为了激励下士大夫阶层,朝廷便规定,官绅不纳粮。这为后来明朝严重的土地兼并,埋下了伏笔。


      4楼2018-07-31 23:25
      回复
        因为对老百姓爱的太深,官僚集团觉得,打江山之后,没有能享福,反而过着清苦的日子。他们渐渐的走到了皇帝和老百姓的对立面,甚至视为仇寇,不共戴天。公务员们,受够了在他们看来官不聊生的日子,在官僚集团总头目胡惟庸的带领下,他们密谋造反,企图打倒阻碍他们过上荣华富贵日子的明太祖。
        在胡惟庸案中,明太祖始终不肯相信,李善长会反他,会跟着胡惟庸那种人一起走。结果事实表明,李善长不仅知道胡惟庸造反的事,而且还一直隐瞒着明太祖。手握帝国重兵的李善长,他默许了胡惟庸及其同党们的倒行逆施,也接受了胡惟庸许给他的事成之后的荣华富贵。杀胡惟庸,太祖比较解恨。但是杀李善长,让他十分揪心和痛苦。为什么从前一起打天下的人,为天下苍生谋幸福而并肩作战的人,会突然变得那么陌生呢?一切都是因为钱。
        官僚集团,之所以能在总头目胡惟庸的带领下,集结几万人,明太祖认为,根源在于宰相制度,在于宰相专权。于是,太祖废除了相权。令官僚系统,直接向自己汇报,而不再是向宰相汇报。去掉官僚系统的中枢,自己既做皇帝又做宰相,这样的改革,对于太祖这样极其勤政,精力极其旺盛的人来说,是可以撑下来的。换了其他人,就会比较难以胜任。
        后来,朱棣进一步改革,改成了内阁制。内阁制的本质,是对相权的弱化,但是又以内阁首辅的形式,恢复了一部分的宰相职能。让宰相轮流做,皇帝在看上面看着下面的官僚集团党争内斗,像耍猴一样分化官僚集团。内阁制,为后来凶猛的党争,埋下了伏笔。


        6楼2018-07-31 23:26
        回复
          在最开始,太祖只是让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互相制衡。后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战胜了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在刘伯温、李善长以及胡惟庸死后,两大集团都遭到了削弱。官僚集团的内部制衡格局,也由两派相争,逐渐演化成了多派混战。
          胡惟庸之事,对明太祖的震动非常巨大。一是参与人员之广,几乎遍及整个官僚系统。二是胡惟庸利用庞大的组织网络,把皇帝变成了聋子和瞎子。为了改变皇帝和官僚集团斗争中的不利局面,在杀掉胡惟庸逆贼集团之后,明太祖建立了锦衣卫,用来监察整个官僚系统。


          7楼2018-07-31 23:26
          回复
            锦衣卫并不是太监,而是由皇帝的禁卫军所改组成的军事组织。锦衣卫的卫字卫的是谁呢?卫的是皇帝,只有皇帝不被官僚集团打倒,他才能保护老百姓不受压迫。锦衣卫的敌人是谁呢?是整个官僚集团。
            明太祖针对官僚集团,一次都能杀掉上万人,这是什么性质?这并不仅仅是反腐斗争,实际上是战争行为。不过和改朝换代的战争不同,它是一个朝代框架下的,连绵不绝几百年的内部战争,皇权和资本的战争。官僚集团里面,虽然也有皇帝嫡系的忠烈之臣,但是整个官僚集团,作为一个整体他们是站在皇帝的对立面的。为什么会这样?根本原因,是皇帝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在皇帝看来,和劳苦大众相比,明朝的官吏,你们已经生活得很好了,为什么还不满足?如果你们的生活过得太过于荣华富贵了,老百姓就会受苦。所以我一方面提倡你们和我一样艰苦朴素。另一方面,我得阻止你们,鱼肉百姓。
            在官僚集团看来,如果老百姓的生活过的太好了,我们就会受苦。我们之所以跟着你打天下,就是为了荣华富贵。现在天下已经平定,我们不想跟着你艰苦朴素,继续为了让老百姓过上美好生活而奋斗。我们想过养尊处优的日子,想过荣华富贵高高在上的日子。皇帝你一个人艰苦朴素与民同乐去吧,不要挡着我们飞黄腾达的道路。
            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不可调和,所以只能通过战争来解决。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及其同党,是这场战争的第一次重大战役。这场战役,以皇帝的胜利而告终。


            8楼2018-07-31 23:27
            回复
              朝廷与官僚集团,在朝堂上进行流血的战争,在经济领域不流血的战争,也在进行着。因为明朝税率比较低,国家财政一直吃紧。光艰苦朴素是不行的,必须得开源,得能在低税率的前提下,赚钱补贴国家财政。皇帝想赚钱,官僚集团们也想赚钱。过日子,一切都是钱的问题,解决问题,也必须得回到怎么赚钱上面来。怎么才能赚大钱呢?朝廷和官僚集团,不约而同,他们同时把目光投向了大洋:控制全球贸易。
              二、郑和下西洋,明朝巨型国企主导下的全球化贸易之路
              朝廷控制全球贸易的战略思路是,设立海禁,严打走私。建设强大的海军,成立巨型国际贸易企业,以海洋霸权为基础,垄断海上贸易。通过大型国企从海上贸易中赚钱,来补贴国家财政。
              官僚集团的思路是,勾结夷狄,勾结国内资本家,三者形成利益共同体。以走私为贸易形式,共同反对国企垄断和对抗朝廷对走私的打击,对民营商业活动的抑制。
              后世关于郑和下西洋,众说纷纭。有人说只是纯粹的为了炫耀武力,有人说只是纯粹的为了维系朝贡体系。甚至还有人说,是朱棣心里有鬼,为了寻找朱允炆的下落。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真正的原因,就是为了建立海洋霸权,控制全球贸易,最终实现赚大钱的目的。
              然而,郑和所主导的巨型国企,对全球贸易的垄断,这严重的破坏了夷狄、国内资本家、和官僚集团的共同利益。他们不甘心,他们要反抗。于是在这三股势力的合流之下,策动了一系列对华战争。北边有鞑靼,南边有安南缅甸,东边有倭寇。
              这一系列战争,背后真正的主导者,做局者,是国内的官僚集团。而国内的资本家和国外犯边的夷狄,实际上都只是官僚集团的白手套。尤其是倭寇,更是官僚集团的白手套。


              9楼2018-07-31 23:28
              回复
                在明宪宗时期,有人建议重新下西洋控制贸易赚钱,重新振兴三宝船队这个巨型国企。官僚集团为了防止国有企业抢他们的走私生意,刘大夏还藏匿了宝船设计建造的图纸,航海地图,航海技术,以及一系列相关档案。
                这些被匿藏的造船、军事、航海技术档案,都去了哪里呢?答案是,被官僚集团输出给了洋人。因为洋人是他们的运输队,他们为了赚更多的钱,先是毁掉了帝国的海洋霸权,接着再把核心技术,打着民间学术交流的名义,都输出给了夷狄。这便是西方大航海时代,迷一般的突然崛起,造船、航海、军事技术出现跨越式革命的根源。
                肢解宝船船队,是明太祖诛杀胡惟庸以来,官僚集团与皇帝的战争,最大的一次胜利。只是消灭帝国的海洋霸权,官僚集团依然觉得不踏实,他们要谋划下一场更大的胜利:消灭帝国的陆上霸权。
                三、官僚集团,土木堡之变的策划者和最大赢家
                为什么在控制海上贸易之后,一定要接着摧毁帝国的陆上霸权呢?因为皇帝可以利用军队,打击走私活动。这会严重损害官僚集团所主导的那个利益复合体的利益。怎样才能摧毁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帝国的陆上霸权呢?


                11楼2018-07-31 23:29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北方的陆上走私贸易,越来越猖獗。为了打击这种走私贸易,明英宗便决定北伐。史书上说,明英宗是受了太监王振的蛊惑,实际上,这并不是哪个人随便讲几句话,皇帝一时兴起就决心北伐,而是大背景使然。如果再不打击这些严重的走私活动,那么长城就会形同虚设,朝廷的税收也会受到损失。
                  但是明英宗决定北伐这件事,他对自己的敌人,认识得不够充分,准备的也更加的不够充分。打击走私,并不仅仅损害蒙古人的利益,还会损害国内资本家的利益,损害官僚集团的利益,损害边军所代表的武将集团的利益。
                  而天真的明英宗认为,他的敌人只是蒙古人,以强大的明军,消灭那点蒙古人不过就是吃盘点心。于是,在战争的刚开始,他就一步步钻进了那个复合利益集团所设下的陷阱,成为一场惊天大阴谋的受害者,更是让帝国的嫡系精锐毁于一旦。
                  官僚集团,先以错误的军事情报,把明英宗的嫡系军队,送到错误的战场,根本没有遇到也先的主力。接着,官僚集团在后勤上,切断明军后勤补给。饿的饥肠辘辘的明军,实在没有力气行军,不得不撤军。在撤军的路上,官僚集团再次给出错误的军事情报,让明英宗在土木堡这个绝地安营整顿。对整个计划一清二楚的蒙古人,则事先切断了水源。又饿又渴又冷的明军,不要说能打仗了,能维持正常的生命体征就已经不错了。
                  见明军彻底失去士气,也先带领蒙古人,向明军发动了总攻,皇帝的嫡系精锐部队,丧失殆尽。是明军打不过蒙古人吗?根本不是。以当时双方的战斗力而言,在正常情况下,也先的那两万蒙古士兵,只不过是明军的点心。而在土木堡之变,明军在交战之前,已经丧失了战斗能力,他们太饿了,太渴了,太冷了,太绝望了。


                  13楼2018-07-31 23:32
                  回复
                    在土木堡之变的整个过程中,边军将士,对王师被困被歼,全程无动于衷。他们有能力救援,也有能力从也先的后方发动攻击。但是他们什么也没做。为什么呢?因为边军也是这场惊天大阴谋的参与者,蒙古人是他们的盟友。
                    土木堡之变之后,皇帝的嫡系部队被全歼,三大营全军覆没。官僚集团,随即控制了军队。很多人觉得困惑,为什么在土木堡之变之后,明朝后来一直再也没有能够全胜北方的蛮夷。
                    真正的答案,并不是军备不如蛮夷,而是官僚集团所掌控的军队,和北方的蛮夷是盟友关系,并非敌我关系。同为走私的参与者和获益者,官僚集团所控制的军队,和蛮夷军队打仗,只是表面上演双簧给皇帝看,顺便再养寇自重多骗点皇帝的钱。自己人打自己人,怎么可能会真打呢。前后土木堡之变,后有萨尔浒之战,都是同样的套路。官僚集团借蛮夷的军事白手套,来消灭帝国的军事力量。蛮夷和他们是友军,皇帝才是他们的敌人。


                    14楼2018-07-31 23:33
                    回复
                      巨型国企宝船船队被肢解,皇帝的嫡系精锐,在土木堡一役,被全歼。明成祖的超级大手笔,几代人经营了上百年的海权陆权双霸权,一朝沦丧。真的是敌人太强大吗?根本不是。不论是也先,还是努尔哈赤,还是倭寇,还是葡萄牙人,实际上都不堪一击。是很多人根本没有认识到,敌人不在境外,敌人在我们的心脏里:官僚集团。
                      在敌我都不分的情况下,并且敌人的首脑还处在自己的心脏。我们的一切,敌人都知道。敌人的一切,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只能沿着官僚集团设计好的陷阱一步步跳下去,去指定好的猎场成为蛮夷的猎物。这样去打仗,跟送死又有什么区别呢?有这样一个可怕的官僚集团,在明朝当兵太惨了。


                      15楼2018-07-31 23:33
                      回复
                        四、皇权衰落,疯狂的抗税,海盗,走私,官倒与军倒,以及西方资本主义的萌芽


                        17楼2018-07-31 23:35
                        回复
                          土木堡之后,皇权幕落。官僚集团,几乎接管了一切。他们不再忍气吞声。他们开始公开地表达对皇权的敌意:凡是朝廷支持的,我们都反对。凡是朝廷反对的,我们都支持。
                          在控制了军队之后,他们又控制了媒体和舆论。他们以同乡会等形式,培植党羽。他们设计各种套路,挟大义迫君子,挟百姓迫皇帝。他们不停的要挟皇帝诛杀太监,而皇帝却不得不听。他们不停的策动边患战争,养寇自重,来跟皇帝骗钱,而皇帝也只能焦头烂额的疲于应付。
                          不仅如此,他们还要控制人们的思想。有了钱,就自然会有文人们给他们摇旗呐喊。王阳明,李贽们,为文官集团,扳倒了孔孟,瓦解了支撑皇帝威权的道统基础。这是一个资本主义思想狂飙的年代。
                          等这一切都做完了。接下来自然而然的,就是捞钱。怎么捞钱呢?这同样需要经过周密的设计。关键词,则是减税。


                          18楼2018-07-31 23:36
                          回复
                            五、万历皇帝的最后反击,最终被资本击沉的帝国
                            大明王朝到了这个地步,朝廷方面,国家财政崩溃。社会上,老百姓受官僚集团和资本家的压迫,民不聊生。怎么办呢?万历皇帝发起了对官僚集团最后的反击,一方面,全方位打击走私,另一方面,启用张居正进行税制改革。试图重新掌控帝国财权。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是针对官僚集团的一次税改战争,打击白手套,打击隐蔽地税和政商挂靠。这场战争,严重损害了官僚集团的利益。更损害了整个跨国资本复合利益共同体的利益:官僚集团,夷狄,资本家,搞军倒的边军武将集团。
                            他们决定接受万历的宣战,选择迎战。一时间,帝国的边境,到处告急。万历皇帝,只得四处出征。那些战争,实际上,都是官僚集团策划出来的,都是他们一手所导演的。要知道,他们共同的敌人,是皇帝。万历的反击,随着万历帝的去世,宣告不了了之,官僚集团卷土重来,再次掌握了全局。万历并没有像他的祖先明太祖那样,面对官僚集团打出来一个全面的胜利。在这场皇权对资本复合利益集团的反击过后,迎接帝国命运的,便是触礁之日的到来。
                            船沉的那一天,崇祯皇帝说,文臣各个都该杀。可见,他比明英宗,更加的天真一些。崇祯皇帝根本没有意识到,真正的敌人,在我们的心脏里。明英宗起码能够认识到,他的敌人是谁,虽然他因为轻率,而败于敌人的阴谋诡计,但他起码一直很清醒,知道谁才是真正的敌人。而崇祯帝则不然,到船沉之日才醒悟过来,原来他一直在做的,都是在把自己人当敌人,把敌人当自己人。如此敌我不分,想不亡国也难。


                            21楼2018-07-31 23:38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土木堡之变后的整整五百年后,一个湖南人,另一位太祖缔造了新的帝国。不多不少,正好五百年。古人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出,可见并非虚言


                              24楼2018-07-31 23: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