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2年出版的《我与瓦格纳共生》(Mein Leben mit Wagner, My Life with Wagner目前没有中译本)中,蒂勒曼说他从5岁起就是柏林爱乐的听众,是听着卡拉扬长大的。他说在自己的青春岁月里,他从未有过所谓的叛逆期,而是在十几岁立志要成为一个指挥。学习了钢琴、小提琴和中提琴的蒂勒曼在少年时代就认定,只有通过指挥乐队,才能实现他的音乐理想。
1993年3月,克里斯蒂安-蒂勒曼受邀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的演出,并在当地接受了音乐媒体人布鲁斯-杜菲的专访。现今古典音乐界炙手可热(甚至充满争议)的大指挥家,当年才33岁,只录过一张唱片。从这次采访能看出蒂勒曼初心未改,对艺术一致秉持着执着和精益求精和严于律己的态度。
杜菲当时对蒂勒曼的印象是:非常真挚、热诚,说话很快,英语很流利,只是偶尔为了表达精确的概念才会插一个德语词。有时说道重点他也会停顿,然后举各种例证来说明他的想法。他们的采访是在音乐会后于芝加哥交响乐团的图书馆进行的,许多知名指挥家在那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比如卡罗·马里亚·朱里尼的美国首演。蒂勒曼提及他对朱里尼的仰慕,采访就此开始……
Bruce Duffie (BR): 世界上有很多指挥而您对其中的几位充满崇敬,能说说您从他们身上分别都学到了什么吗?
Christian Thielemann (CT): 每次当你看到一个非常精彩的演绎时,你总能学到东西。你看到一个指挥、聆听他,而且我认为听比看指挥的动作更为重要。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音乐理念,一个好的指挥必定有好的理念。这是我总是在思索的,就是去寻找一个作品真正的高潮在哪里,诸如此类的问题。所以你其实可以从任何一个指挥身上学到东西,如果一场音乐会并不那么成功,你可以试着去发现到底缺失了什么。
BD: 去学习不要去做什么吗?
CT:嗯,是啊,也许是避免做一些什么。其实每一场演出你的心情都不会完全相同,尤其是做一系列包括四、五场音乐会的演出。最近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我演了八场《玫瑰骑士》。幸运的是,我们的演员不是每场都相同所以演出也会不同,但是即便是同一个演员表你也要尽量做到灵活。我喜欢灵活:比如每个晚上的演出在节奏上做一点微调和用一些缓急重音等等。我就是去做了。尽量用你的手来表达出来。手的表达方法有成千上万中,但没有绝对的规则,也就是没有人能说:“你这样做就能得到那种声音”,因为每一个乐团都是不同的。每一个乐团都会给你提供一种不同的声音,所以你不能说“我去柏林爱乐或者我要去芝加哥交响乐团,所以我必须这样或那样做”。这个很复杂。你需要的就是做你自己,仅此而已。
BD: 但是,临场尝试新东西会不会使得歌唱演员或者乐手失去平衡呢?
CT: 不会,但你需要了解情况。这种经历你必须要有,但你不能做傻事。我并不是说要做非常大的改动,那一定不行,但你一定要知道如何让乐手保持对你的注意。每一个音乐家在每一个晚上都是不同的。如果你听钢琴独奏或者小提琴独奏的话,你永远也不会听到一个非常好的钢琴或小提琴家给出完全相同的诠释。
BD: 但那是室内乐。您面对一百人的乐队是怎么做的呢?
CT: 你可以做到的。这是你必须感觉到的一种体验。你心里知道“我可以做到这一步”。当然这取决于乐队在多大程度上了解你。如果乐队对你非常了解,并且知道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他们会用一种不同的方式来演奏。如果你听过富特文格勒早年和柏林爱乐以及维也纳爱乐的录音的话,你会发现,我的天哪,他真的做了不同安排而乐团是那么的爱他。他们竭尽全力,但前提是乐团必须十分了解他们的指挥,在一起合作了很长的时间。有时候对于一个很熟悉的作品,乐团不需要指挥都能演奏。(大熊笑~)可能演奏的不是太好,但能完成。当你尝试一些新东西的时候,他们会跟着你来因为他们认同并喜欢。
(未完待续)
1993年3月,克里斯蒂安-蒂勒曼受邀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的演出,并在当地接受了音乐媒体人布鲁斯-杜菲的专访。现今古典音乐界炙手可热(甚至充满争议)的大指挥家,当年才33岁,只录过一张唱片。从这次采访能看出蒂勒曼初心未改,对艺术一致秉持着执着和精益求精和严于律己的态度。
杜菲当时对蒂勒曼的印象是:非常真挚、热诚,说话很快,英语很流利,只是偶尔为了表达精确的概念才会插一个德语词。有时说道重点他也会停顿,然后举各种例证来说明他的想法。他们的采访是在音乐会后于芝加哥交响乐团的图书馆进行的,许多知名指挥家在那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比如卡罗·马里亚·朱里尼的美国首演。蒂勒曼提及他对朱里尼的仰慕,采访就此开始……
Bruce Duffie (BR): 世界上有很多指挥而您对其中的几位充满崇敬,能说说您从他们身上分别都学到了什么吗?
Christian Thielemann (CT): 每次当你看到一个非常精彩的演绎时,你总能学到东西。你看到一个指挥、聆听他,而且我认为听比看指挥的动作更为重要。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音乐理念,一个好的指挥必定有好的理念。这是我总是在思索的,就是去寻找一个作品真正的高潮在哪里,诸如此类的问题。所以你其实可以从任何一个指挥身上学到东西,如果一场音乐会并不那么成功,你可以试着去发现到底缺失了什么。
BD: 去学习不要去做什么吗?
CT:嗯,是啊,也许是避免做一些什么。其实每一场演出你的心情都不会完全相同,尤其是做一系列包括四、五场音乐会的演出。最近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我演了八场《玫瑰骑士》。幸运的是,我们的演员不是每场都相同所以演出也会不同,但是即便是同一个演员表你也要尽量做到灵活。我喜欢灵活:比如每个晚上的演出在节奏上做一点微调和用一些缓急重音等等。我就是去做了。尽量用你的手来表达出来。手的表达方法有成千上万中,但没有绝对的规则,也就是没有人能说:“你这样做就能得到那种声音”,因为每一个乐团都是不同的。每一个乐团都会给你提供一种不同的声音,所以你不能说“我去柏林爱乐或者我要去芝加哥交响乐团,所以我必须这样或那样做”。这个很复杂。你需要的就是做你自己,仅此而已。
BD: 但是,临场尝试新东西会不会使得歌唱演员或者乐手失去平衡呢?
CT: 不会,但你需要了解情况。这种经历你必须要有,但你不能做傻事。我并不是说要做非常大的改动,那一定不行,但你一定要知道如何让乐手保持对你的注意。每一个音乐家在每一个晚上都是不同的。如果你听钢琴独奏或者小提琴独奏的话,你永远也不会听到一个非常好的钢琴或小提琴家给出完全相同的诠释。
BD: 但那是室内乐。您面对一百人的乐队是怎么做的呢?
CT: 你可以做到的。这是你必须感觉到的一种体验。你心里知道“我可以做到这一步”。当然这取决于乐队在多大程度上了解你。如果乐队对你非常了解,并且知道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他们会用一种不同的方式来演奏。如果你听过富特文格勒早年和柏林爱乐以及维也纳爱乐的录音的话,你会发现,我的天哪,他真的做了不同安排而乐团是那么的爱他。他们竭尽全力,但前提是乐团必须十分了解他们的指挥,在一起合作了很长的时间。有时候对于一个很熟悉的作品,乐团不需要指挥都能演奏。(大熊笑~)可能演奏的不是太好,但能完成。当你尝试一些新东西的时候,他们会跟着你来因为他们认同并喜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