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立论:基本操作中规中矩。还提出了人和周围环境相互矫正是更好的方法。
反二质询:这个小环节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有点懵,感觉有点乱。反二质询正一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完成自我角色的构建又恰好是不轻狂的方式,其实就是打击对方轻狂在这个过程中的必要性。
反一立论:除了基本论还有挺长一段价值倡导。不轻狂的少年时期也应该进行价值肯定。
正二质询:这里我感觉问出了挺多东西的。1.少年时期进行探索是必须的。
2.轻狂一般是年长者对年幼者的评价或者是现在的自己对以前的自己的评价。
3.要证明轻狂的必要性,证明其在某一方面不可缺少即可,这个正方没有回应而是又提出了特殊性。
二辩小结
反二:1.构建自我的方式是不唯一的,除了轻狂还有别的方式。
2.周围环境与个人目标一致的情况,举了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例子。
正二:1.不一定是所有的事都轻狂,同时回应周恩来的例子,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成立组织就是一件轻狂的事。
2.对轻狂的定义重新解释。
对辩
正四:这个环节很明显在打自己的店推己方的逻辑线,少年处于叛逆时期,更希望表达自我得到认同与正视,而父母比少年有经验,对少年有较强的影响力,且关爱孩子使其不受伤害,这些都是父母或周围环境的特性。另外正方认为期许与目标一定有不一样的地方。
反四:首先少年时期表达自我并不等于轻狂,其次问对方为什么期许与目标一定不一样,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问的特别好,对方是在二者一定会产生冲突的前提下进行论证,却没有说明这个一定从何而来。另外轻狂究竟是指找到自我的结果还是去找自我的过程。最后提到了那些目标与期许一致,已经找到自己的“不轻狂”的少年也是应当价值肯定的。
盘问
正方:正方自己选择对方辩友来回答,我觉得这样比较好。但是正方到底问了啥我看了几遍也没记下来什么对他们自己有利的。
1.少年想要怎样度过一生都要实践之后才知道。
2.少年做过轻狂的事就算是轻狂,而不是要一直轻狂。(对于轻狂又重新定义了一遍)
反方:1.外界期许与自我目标一定冲突?
2.即使冲突一定要轻狂?不能采用温和的方式?
3.推对方论证义务,父母对孩子影响的必然性。(前两个问题挺好的,有打击到对方)
三辩小结
正三:1.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只能论证我在某一方面不轻狂而不能论证处处不轻狂。
2.轻狂的行为到后来也可能让父母认同。(这个我觉得好像没什么用)
反三:基本都是盘问的结果。
1.质疑二者产生冲突的必然性。
2.即使冲突也不必然采用轻狂的方式。
3.可以用多种方式度过少年时期,一种方式没做到或者采用了较为温和的方式也枉了少年?
自由辩
这个环节还是蛮激烈的。
四辩总结
反四:1.认为对方在进行本末倒置的推论,因为我要轻狂,所以我要强行产生冲突。
2.为什么正方体系下自我目标与外界期许重合不值得被肯定。
3.即使真的产生冲突了,为什么不能去试一下父母指出的路而非要选择反抗。
4.最后进行价值升华,这个社会到底允不允许我做一个平凡人。
(好像除了价值升华,反方的东西从盘问开始都差不多。)
正四:1.如果少年在进入社会之后才去寻找自我,那要如何度过中间的过程?
2.轻狂是必要的与别的东西也是必要的无关。
3.如果少年接受了外界,将永远无法找到自我。
4.自我与外界环境可以在相互理解的过程中找到平衡,轻狂可以对环境进行矫正。
个人胜负判断:反方胜
其实我觉得正方的论点挺好的,特别难受的一点就是那个在外界期许与个人目标产生冲突时,正方推的论的是在这个前提下,后面一直到反四总结都有再讲,但是反方没认他们也没推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