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5年,美军首次装备了12磅山地榴,它是法国陆军山地榴的仿制品,称为M1835,先后装备了12门。后来在设计上又做了一些改动,称为M1841。这种轻巧紧凑的火炮曾出现在1846-48年墨西哥战争中,从佛罗里达直到西海岸与印第安人的冲突中也有它的身影。
尽管它口径4.62英寸的炮管可以发射与普通12磅榴弹炮相同的炮弹,但一门完整的12磅山地榴-包括炮身,炮架和车轮-比12磅普通榴的炮身还要轻。一门12磅普通榴需要一个6匹马拉的拖车挽载,而一门12磅山地榴加上两个弹药箱,可以全部放在三头骡子的背上翻山越岭、穿林涉水,完全不受道路的限制。12 磅山地榴主要由马塞诸塞州的Cyrus Alger公司和James T. Ames 公司生产,在内战开始时黄铜制炮管的价格是165美元后来由于铜短缺,改用铸铁炮管,比铜炮管便宜,但容易炸裂。黄铜制炮管的使用寿命大约是1000发。一门12磅山地榴配有6名炮手(其它大型野战炮通常有8,9名),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任务,但每个人都受过训练,接替其他炮手的工作。
当火炮组装好进入炮位后,驮弹药箱的骡子位于炮后15码处,其余的骡子再靠后。在内战中,有几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记载,炮手把山地榴装在骡子背上发射,吓得骡子四处狂奔或满地打滚。其中一例发生在1864年的本顿堡,炮手们向来访的印第安人演示打炮。一门还驮在骡背上的山地榴被填入炮弹,点火时用的是一段火绳引信而不是能够立即发射的雷管。火绳燃烧发出的嗤嗤声把可怜的骡子吓坏了,开始转圈,于是炮口也不停指向各个方向。



结果所有的人散开卧倒,有几个还跳进了一旁的密苏里河。幸运的是,火炮最终发射时,骡子正拱着背,炮弹打在一旁的地上,无人伤亡。至于那头骡子是否被火炮的后座伤到,没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