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志愿者吧 关注:4,349贴子:127,029
  • 1回复贴,共1

班中用餐倍思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山西人很多都在跟煤打交道,觉得煤矿虽然危险又脏,可也是一份收入较高的工作,可以靠他娶妻生子,还有各种保险,老有所依。
1977年我参加革命来到阳泉矿务局小南坑第二采煤队工作,看着那些三代靠煤矿生存的师傅们,好像到了另外一个世界里。父辈所受的苦让现在的孩子们不可想象,而我依然记得清清楚楚。想起母亲说过,父亲也在汾西矿务局工作过,每天起早贪黑。若是赶上夜班,更是辛苦,整晚都在工作面,不能睡觉。
身临其境方才知,井下阴潮湿冷,24小时刮着风,穿着棉衣棉裤矿服坚守在岗位,对安全细节要一一落实;严苛、严谨、严肃,时时刻刻注意脚下的情况提防顶板的动静,可谓上有飞机大炮,下有步兵枪械。更有甚者,在长期煤灰的影响下,皮肤皲裂,黝黑,失去了光泽。矿工们的家庭和人生,是用一点一滴的血汗奋斗出来的。
我们每天早晨五点半就得起床,食堂吃饭,开班前会总结昨天按排今天,然后步行至坑口,坐小矿车40分钟,再步行20分钟达到工作面... ..
常常抬头看,蓝天白云下,也算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当年最可爱的人是志愿军,今日最可爱的人应该就是井下工人;
那么,最幸运的人就是在下文斗私本人;
1978年开始,参加了煤矿宣传队,井下待遇井上工作,更让我的特长得到了用武之地,从这个小舞台跨入了北京上海内蒙古等地,而最终定阁在了蒙古长调的声音之中
1979年进入00433部队工作,具体即为工程兵也就是后来的第五矿;
因为我不吸烟,看着他们:在入井之前抓紧吸一口的状态。手里拿的矿灯和自救器,还有各种工具。这种画面一直难以忘怀... ..
入井的罐笼,有点像电梯,但速度比电梯快N倍,800米竖井30秒到达,然后,第一件事就是考勤,安全帽里有感应装置,如果忘记考勤你这个井就算白下啦;
上面是割煤隆隆声,下面是刮板输煤音。皮带上把采出的煤源源不断地送到地面选煤厂。
井下禁止带烟,和明火,一天工作平均10小时,就是这些人,奉献了青春,用那双粗糙的双手,撬开了地球的大门,向大自然要宝藏,就像是一曲动人的故事,优雅动听,诉说着煤炭的点滴,在我眼里,矿工是伟大的,因为在你简单、平凡的生活里处处折射着人性的伟大,让你深切的体会到人生最普通的两个字:生存;最珍贵的两个字就是:生命,
但是,平凡的你,却用刚毅的性格去猛烈地撞击,让那层层地狱,放出万丈光芒,煤矿工人,始终永葆朴实无华的本色,不追求奢华也不追求荣耀,为的只是一种责任,一种爱心,一种奉献
你不了解煤矿,所以不知道,有多少人对此工作心生敬佩之意。
你不了解煤矿,所以不知道,安全是衡量一个煤矿企业的标准。
你不了解煤矿,所以不知道,平安是他们一个永久不变的话题。
也就在这一年,华主席视察开滦煤矿时在井下问工人,
你们几点开始来上班啊,工人回答:
最晚六点钟,又问:
几点下班啊,回答说:
不低于十个小时,没有事都习惯了,主席说:
哎呀,十多个小时不吃饭不喝水,要是有一顿班中餐就好了,警卫员在小本本上不知写着些什么,矿工们非常激动,感谢主席把如此小事都放在心里,顿时一片欢呼声响彻了百米长的工作面... ..
三个月后,井口不远处竖起一栋小二楼,说是什么班中餐?
四个月后,支部书记李成教在班前会描述:正式告诉大家个好消息,华主席给我们井下工人送来了香喷喷的班中餐,那饭盒是经特殊处理的,无细保温,那小勺勺是不锈钢制作的,我们要记住这份关爱,更好地工作,
说是八小时工作制,其实井下工人一天工作时间常常超过了十个小时,劳作中能享受十几分钟的班中餐幸然是很满足而实惠的事,我从18岁参加革命工作,20岁开始吃上了班中餐,那些条件稍微好一点点的人总说班中餐不能吃,太脏不好吃,但是,快到饭点的那种期盼与渴望,此刻吃的最香的人就是他,犹如山珍海味一样。
1980年以后,再来煤矿的人就不叫工人了,也不是什么革命工作,被称呼为什么农民工?
没有养老,没有医疗,没公积金,只有一点点工伤小保险,听说有的煤矿连那份班中餐也取消了。小兄弟们只能这样安慰自己:那饭难吃,不要吃而已。
煤矿工人,在千米下工作了十多个小时,以我亲身经历觉得班中餐在此刻是最需要的东西,因为他们真的饥饿,这顿饭正体现着人与人的差别,就这么简单,高贵与低贱,似呼一份饭也在诉说着什么... ..
---------文斗私 2018.8.25


1楼2018-08-25 17:59回复
    山西人大多在跟煤打交道。觉得煤矿虽然险又脏,可毕竟是一份收入不菲的工作,可以靠他娶妻生子,还有各种保险,老有所依。
    1977年我参加革命来到阳泉矿务局小南坑第二采煤队工作,四季一件洗白了的劳动布衣服支部书记张吉成,兢兢业业的队长白文华和开口骂人的胡长锁,文书刘文正,班长王三毛,业务师傅王忠权;看着那些三代靠煤矿生存的师傅们,就像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一样: 一群黑色天使头戴矿灯,围着胶皮管冒出来的一束火苗,抽着一根根用纸卷起来的烟丝,支部书记张吉成给大家介绍:
    今天,上面给我们送来了新鲜血液,是我们队伍里年龄最小的年轻人,那个叫李银喜,榆次来的,这个是小孔,他写的一笔好染还是个演员,此刻大家突然拔掉嘴角的烟头,雷鸣般的掌声霎时伸手不见五指,只听见:来一个,来一个的声音...我的心突然跳的很快,张书记说,小孔,给大家唱一段吧,海港选段[大吊车真厉害]唱完了,心还在跳,舞台上没有怕过,在这些黑面大侠面前显得自己胆小如鼠...
    父辈们所受的苦让现在的孩子们难以想象,而我依然记得清清楚楚。想起母亲说过,父亲也在汾西矿务局工作过,每天起早贪黑。若是赶上夜班,更是辛苦,整晚都在工作面,不能睡觉。 身临其境方才知,井下阴潮湿冷,24小时刮着风,穿着棉衣棉裤坚守岗位,对安全细节须一一落实;严苛、严谨、严肃,时时刻刻注意脚下的情况同时提防顶板的动静,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可谓上有飞机大炮,下有步兵在后。更有甚者,在长期煤灰的影响下,皮肤皲裂,黝黑,失去了光泽。矿工们的家庭和人生,是用点滴血汗奋斗过来的。
    至今记忆犹新的是: 每天早晨五点半就得起床,食堂早饭,师傅们真舍得吃啊:鸡蛋汤油条;我总是一大碗米汤两块干砖[玉米面烤出来的长方形块]探亲假时带上省下的一袋好面一袋大米,因为老家有爷爷奶奶我娘和多病的父亲还有3个弟弟3个妹妹。
    二矿1:40时出发. 一袋好面一袋大米. 扛着走到赛鱼站的一半,放下休息,过路人帮忙扶起走到赛鱼站才可放松片刻,再请旁边的旅客帮忙扶起上了车,睡觉;到榆次站下车扛起来坚持走到南站上了太原--阳泉曲的绿皮车厢,睡觉:一路不食不饮,终点站阳泉曲到了,激情不约而至,列车员叫醒我帮忙扶起来下车,上了去西泉的公共车, 西泉下车后已是14:30时,有点饿,想了想还是坚持一会吧,再走15里地就到家了,又一次信心百倍而来,请路人扶起来继续走,不过效率越来越低了,也有2/100的运气村里的平车过来或者一位矿工模样的自行车,反正一路上坡,说了几句话原来是我大爷家亲戚,好面和大米放在车子后面推着心情好多了,不过大多时候还是采取第二方案:扛起一袋好面往前走100m,回来再扛起一袋大米走200m,如此循环,
    村口如梦:
    透过漆黑漆黑的空气,稀稀点点的煤油灯一闪一闪,除了狗叫声以外,只剩下那一阵阵随风飘来的再熟悉不过的羊粪的香味和烟筒出来的有烟煤味道,和阳泉的无烟煤味道截然不同,崎岖小路最高处的院长就是我家,熙熙攘攘的越来越近,母亲还没回来只有父亲在家,晚饭已过,父亲给我煮了挂面还奖励了两个鸡蛋,这可是公社干部的待遇啊,奇怪的是不饿了,端起碗过去给我爷爷奶奶每人一个,爷爷又用他那大音量和我说话,好像我也是聋哑人一样... ..
    开班前会,总结昨天按排今天,然后步行至坑口,坐小矿车40分钟,再步行20分钟达到工作面,班长开始分配具体任病人务,2吨/人煤... .. 常常抬头看,这蓝天白云下,也算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火车皮运煤忙,大型风机日夜唱,黑面大侠精神爽,乌金滚滚在流淌,当年最可爱的人是志愿军,今日最可爱的人应该就是井下工人; 那么,最幸运的人?就是在下文斗私本人;
    1978年参加了煤矿宣传队,井下待遇井上工作,更让我的特长得到了用武之地,从这个小舞台跨入了北京上海内蒙古等地,而最终定阁在了蒙古长调的声音情感之中... ..
    1979年派入00433部队工作,即为工程兵也就是后来的第五矿; 因为我不吸烟,看着他们:在入井之前抓紧吸一口的状态。手里拿的矿灯和自救器,还有各种工具。这种画面至今常常在梦里浮现...
    入井的罐笼,有点像电梯,但速度比电梯快N倍,800米竖井25秒到达,然后第一件事就是考勤,安全帽里有感应装置,如果忘记考勤,那你这个井就算白下啦; 上面是割煤隆隆声,下面是刮板输煤音。运输皮带将采出的煤源源不断地送到地面选煤厂。筛选出成品,应供海内外... ..
    井下禁止带烟和明火,一天工作平均10小时,就是这些人,奉献了青春,用那双粗糙的双手,撬开了地球的大门,向大自然要宝藏,一年年一日日一辈辈重复着,就像一曲动人的故事,幽默动听而感人,诉说着煤炭的点滴,在我眼里,矿工是伟大的,因为在那简单、平凡的生活里处处折射着人性的伟大,让你深深切切的体会到人生最普通的两个字:生存;最珍贵的两个字那就是:生命, 而平凡的你,却用刚毅的性格去猛烈地撞击,让那层层地狱,放出了万丈光芒,啊!煤矿工人,始终葆持着朴实无华的本色,不追求奢华也不追求荣耀,为的只是一种责任,一种爱心,一种奉献... 你不了解煤矿,所以不知道,有多少人对此工作心生敬佩之意;
    你不了解煤矿,所以不知道,安全是衡量一个煤矿企业的标准;
    你不了解煤矿,所以不知道,平安是他们一个永久不变的话题; 也就在这一年,华主席视察开滦煤矿时在井下问工人: 你们几点开始来上班啊,工人回答: 最晚六点钟,住家远的要更早点,又问:
    几点下班啊,回答说: 不低于十个小时吧,没有事都习惯了,主席稍微抬起了头说:
    哎呀,十多个小时不能吃饭,要是有一顿班中餐就好了,警卫员在小本本上不知写着些什么,矿工们非常激动,感谢主席把如此小事都放在心里,顿时一片欢呼声响彻了百米长的工作面... ..
    三个月后,井口不远处竖起一栋小二楼,说是什么班中餐,食堂?
    六个月后,支部书记李成教在班前会上是这样描述的: 正式告诉大家个好消息,华主席给我们井下工人送来了香喷喷的班中餐,那饭盒是经特殊处理的,无菌保温,能补充人体缺少的微量元素,那小勺勺是不锈钢做的,我们要记住这份关爱,好好地工作,小孔,尤其是你,华主席是你们老乡吧,我是是了是了... ..
    说是八小时工作制,其实井下工人一天工作时间常常超过了11个小时,劳作中能享受十多分钟的班中餐幸然是雪中送炭的好事,我从18岁参加革命工作,20岁开始吃上了班中餐,那些条件稍好一点的人总说班中餐不能吃,太脏没法吃,但是,快到饭点的那种期盼与等待,此刻吃的最香的人恰恰是他,犹如海味香飘千里巷道... ..
    1981年以后,再来煤矿的人就不叫工人了,也不是什么革命工作,被称呼为什么农民工?没有养老,没有医疗,没公积金,只有一点点工伤小保险,听说有的煤矿连那份班中餐也取消了。
    煤矿工人,在千米下工作十多个小时,以我亲身经历,班中餐在此刻是最需要的东西,因为他们真的饥饿,这顿饭正体现着人与人的差别,就这么简单,高贵与低贱,似呼一份饭也在诉说着什么... .. ---------文斗私 2018.8.25 wechat:k15101


    3楼2018-09-06 05: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