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吧 关注:3,048贴子:412,761

陆游其实不及元稹情深善良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现代评论的风气是捧陆游而踩元稹,认为陆游“钟情前室”如何如何了不起,元稹就被扣辜负元配的帽子。但实际上,两个人都写了很多悼亡诗,后来也都再婚、纳妾、玩妓,都不符合严格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的爱情。他们对元配的深情皆是不专一前提下的最爱。一方面是最爱,别的女人不可能动摇元配的地位。另一方面也不会因为最爱元配,就拒绝与其他女人在一起。如果要比一下的话,元稹对韦丛其实应该远比陆游对唐婉情深。元稹对续妻的方式也远比陆游更善良。韦丛是元稹真正的精神同类,“他人以我为拙,夫人以为我尊”。在他地位卑微的时候,就不顾一切地为他牺牲奉献。类似于贾雨村之看娇杏,且韦丛对于他还不只是娇杏,而可比之于红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话如果理解为知己之爱的话,元稹一点也没有辜负韦丛。唯一要说对不起韦丛的就是他太生猛了,让韦丛七年生育六个孩子,可怜韦丛受不了只好娩难而亡。但这也说明元稹当时只爱韦丛一人,爱太深反而害了她。陆游与唐婉若没有离异的话,感情也未必这么深。后来陆游也认同辞藻非女子事,足见唐婉未必是他的精神同类。只是陆游做事太对不起唐婉,休了她不说,等唐婉再嫁又刺激死了她。要说愧疚,陆游对唐婉才更多是愧疚之情。再一点,陆游、元稹以后都是再婚、纳妾、玩妓。元稹固然不忘韦丛,但他懂得怜取眼前人,看见裴淑那样贤惠,能尽心照顾韦丛的女儿,他对裴淑也很体贴。陆游打着爱唐婉的旗号,对每个眼前人都冷冰冰的,骨子里才是真绝情。


IP属地:四川1楼2018-09-25 21:44回复
    钗头凤的和词应该是后人所写,但这并不足以否认唐婉是才女。事实上,唐婉能看懂陆游的钗头凤,足见她有文学鉴赏能力


    IP属地:四川4楼2018-09-26 11:19
    回复
      就事论事说陆游的思想而已,提这个跟李清照无关


      IP属地:四川5楼2018-09-26 11:20
      收起回复
        元稹后来食言纳安仙嫔为妾,再后来又娶裴淑,对亡妻韦丛没有做到“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这是后来很多人贬斥元稹的一条理由。元稹食言是事实,但也不能因此就简单说他对韦丛薄情。其实,元稹后来再婚,亦有想更好地照顾韦丛女儿保子的想法。至少,元稹自己是这样认为的。元稹的《江陵三梦》就完整写了他这种心态的变化。元稹贬谪江陵期间,梦见韦丛来与他见面。韦丛的魂魄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女儿,十分担心元稹外出公干期间,女儿被婢仆、外人欺负。元稹醒来想到韦丛生前那样疼爱、娇宠女儿,自己被贬时竟然没把女儿带在身边,越发觉得愧对亡妻:
        平生每相梦,不省两相知。况乃幽明隔,梦魂徒尔为。
        情知梦无益,非梦见何期?今夕亦何夕?梦君想见时。
        依稀旧妆服,晻淡昔容仪。不道间生死,但言将别离。
        分张碎针线,襵叠故屏帷。抚稚再三嘱,泪珠千万垂。
        嘱云唯此女,自叹总无儿。尚念娇且騃,未禁寒与饥。
        君复不憘事,奉身犹脱遗。况有官束缚,安能长顾私?
        他人生间别,婢仆多谩欺。君在或有託,出门当付谁?
        言罢泣幽噎,我亦涕淋漓。惊悲忽然悟,坐卧若狂痴。
        月影半床黑,虫声幽草移。心魂生次第,梦觉久自疑。
        寂默深想像,泪下如流澌。百年已永诀,一梦何太悲!
        悲君所娇女,弃置不我随。长安远于日,山川云间之。
        纵我生羽翼,网罗生絷维。今宵泪零落,半为生别滋。
        感君下泉魄,动我临川思。一水不可越,黄泉况无涯。
        此怀何由极?此梦何由追?坐见天欲曙,江风吟树枝。
        古原三丈穴,深葬一枝琼。崩剥山门坏,烟绵坟草生。
        久依荒陇坐,却望远村行。惊觉满床月,风波江上声。
        君骨久为土,我心长似灰。百年何处尽?三夜梦中来。
        逝水良已矣,行云安在哉?坐看朝日出,众鸟双徘徊。
        “他人生间别,婢仆多谩欺。君在或有託,出门当付谁?”这话可以直接逼出元稹再婚的心理动机,他想再娶一个贤惠女子以便照顾韦丛的遗孤。安仙嫔亦短命早卒,不足为论。但后来裴淑确实继承了韦丛的贤惠,尽心尽力地照顾保子,最后又在韦丛娘家的子侄中给保子选了一个好夫婿。至少在元稹看来,他给女儿选了这么一个好继母,也可以稍稍宽慰韦丛的灵魂。所以,元稹食言并未一辈子当鳏夫,也并不能简单地说他忘了韦丛。至少从他的思维逻辑出发,这也是体贴亡妻的一种选择。


        IP属地:四川8楼2018-09-26 22:28
        回复
          元稹临死前曾托好基友白居易为其作墓志铭,其文末乃云:
          前夫人京兆韦氏,懿淑有闻,无禄早世。生一女,曰保子,适校书郎韦绚。今夫人河东裴氏,贤明知礼,有辅佐君子之劳,封河东郡君,生三女,曰小迎:未笄;道卫、道扶,龆龀。一子曰道护,三岁。仲兄司农少卿积、侄御史台主簿某等衔哀襄事,裴夫人、韦氏长女暨诸孤幼等号护廧翣,以六年七月十二日袝葬于咸阳县奉贤乡洪渎原,从先宅兆也。
          白居易应该是遵照元稹的遗愿,既赞美了韦丛“懿淑有闻”,又表彰了裴淑“贤明知礼”。足见,元稹对韦丛、裴淑都是真爱。元稹其人在政治上虽品行不佳,但在爱情方面却其实比陆游等所谓正人君子做的更好。老天到底怜惜他,虽夺走了韦丛,又还给他裴淑。所以,到明末清初还有人在评论《三妇评本牡丹亭》时艳羡元稹说:“韦丛、裴柔,亦止双绝。”


          IP属地:四川9楼2018-09-26 22:36
          回复
            up


            IP属地:四川15楼2019-02-19 19:40
            回复
              我在《白雪梵音》中用了元稹与韦丛、元稹与裴淑的典故各一次


              IP属地:四川16楼2019-02-19 19:41
              回复
                如果你父母要你休掉爱妻,如陆游那样,你会怎样选择?先休了,再怀念一辈子?


                IP属地:四川21楼2019-02-23 20:41
                回复
                  元稹在政治上确实无品行,但陆游本质上跟元稹并无区别。先是无节操地谄媚韩侂胄,后又忙不迭地划清界限。说穿了,亦不过是以高调图名位的。以政治而论,宝钗固然鄙视元稹,但陆游也不值得敬佩


                  IP属地:四川27楼2019-02-24 09:57
                  回复
                    元稹在政治上确实无品行,但陆游本质上跟元稹并无区别。先是无节操地谄媚韩侂胄,后又忙不迭地划清界限。说穿了,亦不过是以高调图名位的。以政治而论,宝钗固然鄙视元稹,但陆游也不值得敬佩


                    IP属地:四川28楼2019-02-24 09:58
                    回复
                      陆游的诗文是刻意作给士大夫阶层的主流舆论看的,并不能代表什么真心。在南宋高呼恢复,早已经成了一种沽名钓誉的作秀。实际上,且不说以南宋的腐败,根本没有灭金的能力,即使侥幸灭了金,也不过是提早遭来蒙古入侵,提前灭亡而已,但“清流”们却见不及此。况,既然鼓吹开战,就应该有牺牲自己性命的思想觉悟。哪有鼓动别人去送死,自己又拿趋利避害的借口逃避的理?如果是主和派趋利避害,这很光明正大。主战派要百姓去死、士兵去死、听信其谎言的主政大臣去死,自己去一拍屁股,转过身来诋毁已掉了脑袋的韩侂胄,这就很可耻了。


                      IP属地:四川32楼2019-02-24 15:28
                      收起回复
                        至少《示儿》是给舆论看的。如果是真心,应该认真检讨一下开禧北伐失败在哪里,或者上书给韩侂胄鸣冤叫屈一番,毕竟韩侂胄是听了陆游这些人的蛊惑才被割了脑袋送给金国的。但陆游绝口不提这些,只作爱国秀。其“爱国”恐怕还没有利己的万分之一。所以我认为陆游还不及元稹


                        IP属地:四川34楼2019-02-24 16:22
                        回复
                          因恐惧而从众,这套开脱的理由适用于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但并不适用于陆游这样的人。像陆游这样的文人,并无尺寸之功,其诗词作品的文学性亦不及两宋很多诗人、词人。之所以驰誉于当时,留名于后世,就因为其高调倡言“恢复”,符合当时儒家鼓吹的忠君,以及后世所谓“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标准。既然陆游其人已经从这种高于常人主张(那时候绝大多数南宋人已不求恢复,只求和平安定)的声索中获得了远高于常人的名誉,自然就不能再躲在一般人的身后,逃避他们作为舆论领袖应有的担当。但事实却是他们没有这种应有的担当,因此我认为他们不值得敬佩,最起码他们没有元稹的诚实。


                          IP属地:四川36楼2019-02-24 16:42
                          回复
                            你举例很不恰当。投降清朝的明朝高官,先除开后来公开造反的吴三桂等人,再除开钱谦益等被乾隆列入佞臣传以外,其它大多数备受清廷褒扬。比如,洪承畴,一直被清代官方褒奖为“洪文襄”。又比如,范文程,康熙对他的盖棺定论乃是“元辅高风”。再比如,孔有德,昭梿作《啸亭杂录》时也赞美其“浩叹缅英风”。而钱谦益之所以被划入佞臣传,恰恰是因为他投降后又后悔,脚踏两只船,暗通郑成功,所以为乾隆所愤恨。因此,你所谓的“这样些主和派即使在对手眼里面都是垃圾”,完全不成立。至少就清朝这个例子来说是反的。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的这些明朝降人,终清一代始终备受推崇。另外,你说“史可法袁崇焕被乾隆颁奖为忠烈”,也不准确。比如,袁崇焕,乾隆的评价只是“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算是肯定、同情,但绝对谈不上“颁奖为忠烈”。当然了,因为后来革命党反清排满的宣传,范文程、洪承畴等人被彻底骂倒了。但这只能说是反清者的立场,并非清朝自身的立场


                            IP属地:四川40楼2019-02-24 17:38
                            回复
                              再一点,袁崇焕从某个意义上说,也可以算“主和派”。至少袁崇焕与皇太极就议和进行过多轮磋商,尽管议和最终未成。但明朝杀袁崇焕的一个罪名,恰恰也是这个议和。按当时的情形来看,崇祯操弄下的京师舆论差不多是将袁崇焕看作了当代秦桧。袁崇焕的名誉到头来还是乾隆这个敌人的后裔给昭雪的。实际上,战与和,本身不过是策略。该战该和,都应该依据具体形势来定。但南宋的文人却将其意识形态化,变成忠奸对立,到了明朝又愈加僵化,结果反严重损害了明朝。相比之下,清朝及后来的耄就相当精明,根本不为这些表面的喧嚣所愚弄,因此赢得了胜利


                              IP属地:四川41楼2019-02-24 17:4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