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吧 关注:3,048贴子:412,792

回复:陆游其实不及元稹情深善良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果要求刘彻忠于妻子,那刘彻属于不折不扣的渣男。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陈阿娇、卫子夫来说,刘彻都是渣男。如果要求刘彻知恩图报,站在陈阿娇的立场,有理由指责刘彻是负心汉。但卫子夫没这资格。因为卫子夫的一切荣华富贵、尊宠荣耀都是刘彻赐予的,刘彻自然有权收回去。至于卫子夫最后是不是自杀,则有两说。一种是确为自杀。如果是这样,卫子夫软下来苦苦哀求,刘彻也未必不会放卫子夫一条生路。那样的话,卫子夫也就会跟陈阿娇被废以后那样,退居冷宫,以泪洗面,过上几年。另一种是刘彻在废后的同时,宣布赐死卫子夫。如果是这样,卫子夫就没有生路了


IP属地:四川463楼2025-01-22 21:14
回复
    陈阿娇出身高贵,且曾经有大恩于刘彻,所以陈阿娇做皇后时要求刘彻专宠自己,这是很有可能的。也正因为如此,陈阿娇会激怒刘彻,最终被刘彻以各种理由废黜。卫子夫出身寒微,完全靠刘彻上位,她绝对不可能对刘彻提出专宠的要求。事实上,刘彻后面几十年依然美女不断,包括李夫人、赵钩弋都是。这时候,卫子夫是不敢跳出来吃醋的


    IP属地:四川464楼2025-01-22 21:18
    回复
      古代妇德要求女性贤淑不妒,所以多数正妻对于丈夫纳妾、宠妾,都予以容忍。即使心里面不高兴,表面上也不能不接纳。如果一个正妻跟小妾争风吃醋,那就会被舆论认为是不贤良的妒妇。尽管如此,女方若是势力强或魅力够大,也有一夫一妻坚持下来的。不过,这样的女子往往名声也不太好。皇帝专宠皇后的例子很罕见,但也不是没有。比如隋文帝杨坚,专宠独孤氏皇后。但刘彻绝对不可能专宠一个女子,陈阿娇是在追求一个不可能的目标,自然付出了惨重代价


      IP属地:四川466楼2025-01-23 08:38
      回复


        IP属地:四川467楼2025-01-23 08:40
        回复
          白雪梵音薛宝钗传(注释版)
          【标题诗】
          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
          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
          ——曹雪芹《金玉姻缘赞》
          任呼牛马从来乐,随分清高方可安。
          自古世情难意拟,淡妆浓抹有千般。
          ——立松轩《题戚序本石头记》
          【剧本说明】
          暮色沉沉的潇湘馆,病势垂危的黛玉将诗稿赠与宝钗,托她一辈子照护宝玉。危机重重的荣国府,刚刚嫁作人妇的宝钗苦苦周旋于丈夫、公婆、妯娌之间,忠心耿耿、步履维艰。贾府被抄,宝玉受诬下狱,好似晴空霹雳。宝钗毅然决然,深入暗无天日的黑牢,安慰、拯救丈夫,宛若无边苦海中的一位碾玉观音。运倒势败,大厦倾颓,昔日花团锦簇的玉堂金府,转眼化作绳床瓦灶的寒屋陋室。潦倒不通世务的贾宝玉,全靠薛宝钗勤苦于女红养活。共同的愤世思想、出世精神,让宝钗、宝玉在极其艰困的岁月中患难与共、鹣鲽情浓。宝钗腹中的小生命在悄悄孕育,手中的针黹活计正为她铺展开一片新天地。然而,更大的苦难厄运却又不期而至……彤云密布,白雪空茫。一向对宝钗敬爱有加、眷恋甚深的宝玉,却为何丢下姣妻、爱子,悬崖撒手而去?梵铃声中,酴醿梦香。见证了丈夫出家的终局,面对自己不得不孤独守节一世的悲苦命运,宝钗又为何依然是“虽离别亦能自安”,内心里充满了“睡足酴醿梦也香”的坦然和幸福?郑无极《白雪梵音薛宝钗传》首次以脂本宝钗为故事第一主角,严格依据脂评本对后三十回佚稿的提示进行撰稿,竭力还原曹雪芹原构思中宝钗的愤世出世形象,并以文学剧本的形式再现了脂评本《红楼梦》中宝钗引导宝玉出家的大结局。值得所有敬爱宝钗的红迷、钗迷一观。
          (配图:川剧《薛宝钗》,王玉梅 饰 薛宝钗)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68楼2025-01-23 08:48
          回复
            如果刘彻不是煌蒂,他跟陈阿娇基本算门当户对。放在现代,陈阿娇要求刘彻专一,也算合理。但刘彻是煌蒂,陈阿娇的娘家都是臣子,这就严重不平等了。所以皇后基本上很难要求煌蒂专一,只有独孤皇后等少数例外。还有一种婚配是男方虽然是掌握大权的权臣,但女方是公主郡主。比如,东晋桓温的正妻是南康郡主。南康郡主即以悍妒闻名,对桓温的小妾动辄打杀,桓温拿老婆也没办法。直到桓温纳了成汉国主李势的女儿做妾,南康郡主又上门打闹,这才弄出“我见犹怜,何况老奴”的名言。


            IP属地:四川471楼2025-01-23 09:38
            回复
              确实,人有时候光凭自己是很难痛下决心的,宝玉也是靠宝钗引导出家的。卫子夫应该是没人引导她,或者有人引导也不会听。


              IP属地:四川472楼2025-01-23 09:39
              回复
                已经说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果不能跳出人性的局限性,同时还要与狼共舞,那就只能说祸福自取,愿赌服输。赌赢了,荣华富贵一辈子得以善终,赌输了,反正也享受几十年了,不算亏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478楼2025-01-24 08:44
                回复
                  所以《红楼梦》反复批判反思情痴情迷,因为一旦情迷,就可能丧失理智,作出错误的判断,陷入错爱孽缘之中。只有爱而不失理智,做到由情而悟,这才是更高境界的爱情


                  IP属地:四川482楼2025-01-24 15:51
                  回复
                    回复网友“爱明悟”:
                    我之所以特别喜欢《山门·寄生草》,是因为这支曲子正好体现了鲁智深由愤世嫉俗走向淡泊出世的心路历程,这也恰恰跟宝钗的愤世嫉俗、淡泊出世的佛道精神本质高度契合。书中的宝钗最爱《山门·寄生草》,而我最初也是因为宝钗向宝玉推荐《山门·寄生草》而领悟到宝钗愤世嫉俗、淡泊出世、法爱慈悲的思想境界。实际上,中国古代表现佛理禅机的诗词曲赋很多,但像《山门·寄生草》这样由愤世走向出世的,并不多见。苏轼《定风波》虽然也很好,但苏轼更多地是自身经历仕途坎坷、牢狱之灾以后,才开始渐近于佛道,而且一开始还不愿意完全接受,始终保留有强烈的儒家入世欲念。鲁智深、宝钗却不是因为自身遭遇不幸才亲近佛道的,鲁智深是在打抱不平以后才陷入走投无路的境地,宝钗是在极富极贵的时候就猛烈抨击官场黑暗。鲁智深、宝钗皆是因为追求社会正义,才深刻领会到现实的黑暗,转而走向了佛、道的大彻悟境界。所以,在出发点上是高于苏轼的。苏轼尚未破“我执”,宝钗的“虽离别亦能自安”、“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则最终做到了破“法、我二执”。
                    回复网友“爱明悟”:
                    跟苏轼相比,王维更早亲近于佛教。所谓“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王维并不是在经历仕途坎坷以后,再接受佛理,而是他天然比苏轼更倾向于佛教。所以王维从早年开始,诗风就有恬淡之风。苏轼则本来是纯儒家,他是自身经历仕途坎坷、牢狱之灾以后,才开始渐近于佛道,而且一开始还不愿意完全接受,始终保留有强烈的儒家入世欲念。所以,苏轼尚未破“我执”,王维则是破了“我执”,尚未破“法执”。如果拿王维跟宝钗相比,王维是“小乘”,对社会正义没兴趣,爱佛教纯粹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内心恬静。宝钗则是“大乘”,强烈追求社会社会,爱护芸芸众生,具有“怜愍众生,故有法爱”的“如来性品”(见《大般涅槃经》)。所以,宝钗是连“法、我二执”都一并破了,“虽离别亦能自安”、“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吟成豆蔻才尤艳,睡足酴醾梦也香”。
                    回复网友“爱明悟”:
                    脂砚斋明说,“宝钗诗全是自写身份,讽刺时事”。就诗风来说,宝钗“自写身份”的作品,比较理性冷峻,接近于宋风;宝钗“讽刺时事”的作品,则酣畅犀利,颇有几分唐韵。所以,很难单说宝钗的作品是宗唐或宗宋。不过,林黛玉的诗作倒确实是宗明。林黛玉的诗作也可以概括为“何幸邀恩宠”、“满纸自怜题素怨”两类。前者接近于明初三杨的台阁体,后者接近于晚明性灵文学,虽然也跨了两百多年,但都属于明代。
                    回复网友“火车”:
                    书中宝钗与宝玉之间具有“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的高度精神契合。而在书外,宝钗的愤世嫉俗、淡泊出世、法爱慈悲,跟我的思想也是高度契合!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83楼2025-01-24 16:08
                    回复
                      你这个就是混淆概念了,《红楼梦》是小说,不是政论。小说讲的是故事,当然是感性的东西。你要求实操如何做,这个就属于政论。如果《红楼梦》丢开小说故事,去大篇幅讲述怎么政治方略,且不说此书会不会被禁,单是从可读性上看,就大为下降,几乎不复可读。且不说曹雪芹究竟没有可操作的方略,就算有,也不可能写到《红楼梦》里面。就像《三国演义》写那么多神机妙算,但诸葛亮等人如何分析如何推算出来的,《三国演义》具体写了吗?你用政论的要求去衡量小说,这并不是小说“幼稚”,而是你没分清楚文体。曹丕《典论·论文》中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曹丕本人是比较成功的政治家,政治经验很丰富。但你看曹丕的诗赋作品中有具体讲如何权谋、如何执政的吗?如果你要了解曹丕的政治方略,不应该去看奏议,而不是诗赋吗?《红楼梦》也是同理。不管曹雪芹有没有政治方略,你都别指望在小说中具体展开写这些。


                      IP属地:四川488楼2025-01-24 18:00
                      回复
                        回复网友“火车”:
                        书中宝钗与宝玉之间具有“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的高度精神契合。而在书外,宝钗的愤世嫉俗、淡泊出世、法爱慈悲,跟我的思想也是高度契合!
                        回复网友“火车”:
                        百度那些是写条目的人自己都没弄懂,自然无法以己之昏昏而使人之昭昭。我也是认真学习了佛学,弄懂了这些概念以后,再进行的深入分析。
                        回复网友“爱明悟”:
                        苏轼晚年倒可以说是破法我二执,但苏轼中青年时期不是,苏轼一生大部分时候都是以儒为主,甚至更早时期为纯儒家。
                        回复网友“火车”:
                        宝钗是大乘。但贾宝玉属于小乘,一则是因为宝玉需要出家的形式来戒持,二则是因为宝玉是被宝钗度化,他不能主动度人,反倒需要妻子宝钗的引导点拨。宝钗则可以度化他人,而且宝钗自己也不需要用出家的形式来戒持。
                        回复网友“火车”:
                        宝钗是大彻悟,宝玉、惜春也是悟道,但境界不一样。宝钗是证悟佛果或菩萨果,宝玉、惜春最多到阿罗汉果。宝钗修的是菩萨乘,惜春修的是缘觉乘,宝玉修的是声闻乘。此为佛法三乘在《红楼梦》人物中的具体体现。简单来说,宝玉作为声闻乘,就是需要别人引导开示。惜春作为缘觉乘,就是天生自带佛根,可以自修自了。宝钗作为菩萨乘,则是要普度众生,引导点化他人。跟宝钗、宝玉、惜春三人处于悟道之路的对立面的,则是林黛玉、王熙凤等人。对于林黛玉,癞头和尚直接要化其出家或者要求其终身隔离,否则无可救药。对于宝钗,癞头和尚不仅不化宝钗出家,还要为宝钗安排婚姻,让宝钗嫁给宝玉,成就金玉良姻。因为癞僧、跛道都知道,宝钗是女娲后身,不会因为爱情婚姻而沉沦,反倒可以借助金玉良姻,拯救并点化顽石贾宝玉。这就是宝钗作为菩萨乘的体现。宝玉在金玉良姻中则是宝钗度化的对象,因“声闻”宝钗的引导开示而悟道出家。这是宝玉作为声闻乘的体现。至于惜春,癞头和尚不用找她,惜春自己会悟的。这是惜春作为缘觉乘的体现。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89楼2025-01-24 18:02
                        回复


                          IP属地:四川490楼2025-01-24 18:03
                          回复
                            人是会变的,宝玉也不是完全没可能成长起来。老实说,如果宝玉更早接受宝钗的教育,而不是贾母的溺爱,也不见得就不能变成有为青年


                            IP属地:四川492楼2025-01-24 18:15
                            回复
                              顽石无才补天是事后得出的结论,但宁荣二公之灵不也认为宝玉略望可成吗?如果真没有贾母、林黛玉搅合,沾了女娲灵气的废石头即便补天不成,补地的修为还是可以有的


                              IP属地:四川494楼2025-01-24 18: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