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修行吧 关注:24,074贴子:3,286,884
  • 12回复贴,共1

何故名为金刚喻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菩萨行德具足众义如世之金刚,是故就喻名曰金刚。
此三昧之体是慧,在小乘是四谛之慧,缘觉是十二因缘之慧,大乘是了达法界如实之慧。


1楼2018-10-14 20:28回复
    大毗婆沙论二十八卷一页云:
    1-问:何故名为金刚喻定?
    答:无有烦恼不断不破不穿不碎。
    譬如金刚,无有若铁若牙若贝若珠若石等,不断不破不穿不碎。是故此定名金刚喻。
    假使具缚有情身中,能起此定;尔时即能顿断三界一切烦恼。
    云何知然;金刚喻定现在前时,顿证三界见修所断烦恼断故。
    2-问:此无间道,四蕴五蕴为自性;何故但说定耶?
    答:定遍增故。如见道,五蕴为自性。
    见遍增故;但名见道。如现观边世俗智,四蕴五蕴为自性。
    智遍增故;但说名智。如四通行,四蕴五蕴为自性。
    通慧偏增故;但名通行。
    如是此道,虽四蕴五蕴为自性;而定偏增,是故但名金刚喻定。
    3-问:何故此道定偏增耶?
    答:非想非非想处下下烦恼,难断难破,极难越度;须坚固定,为所依止,发大精进,乃能除遣。
    譬如有人,欲杀香象,先安其足;后发武勇,成其杀事。是故此道,定用偏增。
    复次非想非非想处下下烦恼,最极微细,不明不显,难可觉知;须依胜定,令心澄细,方能除断。
    如善射者,欲射毛端;依巧便法,令心澄细,发箭方中。是故此道,定用偏增。如彼卷一页至十一页广说。


    2楼2018-10-14 20:29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俱舍论二十四卷十页云:
      即此所说阿罗汉向中,断有顶惑第九无间道,亦说名为金刚喻定。
      一切随眠,皆能破故。先已破故,不破一切。实有能破一切功能。诸能断惑无间道中,此定相应最为胜故。


      4楼2018-10-14 20:30
      回复
        于金刚三昧之阶位,《大乘义章》云(大正44·639b)︰
        大乘法中通别有五︰
        (一)简信异谤,十信以上信心成就,永离谤法同曰金刚。
        (二)简住异退,习种以上解行成就,坚固难坏齐名金刚。
        (三)简出世异于世间,初地以上证真无漏,能破惑妄不可破坏悉名金刚。
        (四)简上异下,第十地中一切智德皆名金刚,故地经中十地菩萨初入地时,得离垢三昧,离垢三昧犹是金刚破障之义。
        五)简终异始,其唯最后穷终一念以为金刚。故地持云,于最后身菩提树下得众相离垢障三昧,名金刚三昧,所摄以斯准验局在穷终。'按,金刚三昧以义而论,虽广通诸位,但其究竟则是在最后断惑之时。
        '小乘法中通别有五︰
        (一)简圣异凡,见道以上无漏圣慧能破难坏,通名金刚。
        (二)简修异见,唯取修道对治无碍以为金刚,余者皆非。
        (三)简上异下,如杂心说,唯非想地见修无碍是其金刚,余者悉非。
        (四)简胜异劣,如杂心说,唯非想地修道无碍以为金刚,余者皆非。
        (五)简终异始,唯非想地修道治中末后一治是其金刚,余者皆非。以此穷终破障毕竟,故偏说之。


        5楼2018-10-14 20:31
        回复
          《成唯识论》卷九云(大正31·53c)︰
          '此地(第十地)于法虽得自在,而有余障,未名最极。谓有俱生微所知障及有任运烦恼障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彼皆顿断入如来地。
          '但是,《唯识了义灯》卷七(本)就金刚喻定之所摄,总括为第十地满心时与出第十地满心以后方是等觉等二说。并举取后者之说破斥之,论第十地满心时说(大正43·804b)︰
          '此虽离第十地别云等觉,亦第三摄,即属满心,非满心外,若许出十地外,更经多时后方入佛,应出初地等亦经多时方入后地。'
          又,《百法问答钞》卷七认为金刚无间道的正断惑是十地满心的最后一刹那。其方便是在大自在天宫百劫之间修千三昧,于其间修学佛果功德,其次千劫之间渐学佛的威仪,复次万劫间示现成佛之相,十方诸佛来集以智水灌顶,现授佛位仪式等而至正断惑的金刚心。
          关于此金刚喻定所断之惑,有若干疑议。如︰此惑若名佛地之障,则断佛地之惑时,究以何者为金刚无间道之因智?此外,明来暗去是大乘断惑之定理,明不来则暗不能破。而佛智之明不来,如何能破佛果之障?
          按断惑证理之法,必有无间、解脱二道,无间道属断惑,解脱道属证理,因此,无间道犹未究竟清净,解脱道方是圆满清净。故若谓以佛智断惑,则佛果之初后有胜劣的差别,此堕大过。因佛果是圆净一味,不同于十地有入、住、出三心的优劣差别。是故,第十地满心以最后究竟之智为佛果的无间道,此智法尔引起佛果极圆明之智故,此智生时,佛地之障永远断灭,入究竟圆净的如来地。


          6楼2018-10-14 20:32
          回复
            金刚喻定
            指能破除一切烦恼的禅定,此定如同金刚之能摧断一切物,故称金刚喻定。
            又,此定能发智,断除烦恼,故亦称金刚无间道、金刚三昧或金刚心。
            声闻、菩萨在修行究竟断灭最后烦恼时生起此定。
            《俱舍论》卷二十四〈贤圣品〉颂云(大正29·126b)︰
            '上界修惑中,断初定一品,至有顶八品,皆阿罗汉向。第九无间道,名金刚喻定,尽得俱尽智,成无学应果。'
            《俱舍论颂疏》卷二十四释云(大正41·951b)︰
            '得不还者,从断初定一品为初,至断有顶八品为后,名阿罗汉向,趣阿罗汉果故。即此向中,断有顶地第九品惑无间道,名金刚喻定。
            此定能破一切烦恼,犹如金刚能摧一切,故名金刚喻定。
            定虽有力能破一切,余惑先断故,今唯断第九品惑。此定既能断有顶地第九品惑,能引此惑尽得俱行尽智令起,即此尽智是解脱道。
            此解脱道与漏尽得,最初俱生故名尽智。(中略)尽智生已,成无学果,更无学故。'此金刚喻定虽在未至定、中间定、四根本定、下三无色定等九地定中得起。
            但是,由于其能缘智、能缘行相与所缘境之异,而有多种之别。对此,《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八及《俱舍论》卷二十四列举三种异说。
            {1}未至定、中间定、四根本定各有五十二,空处定有二十八,识处定有二十四,无所有处定有二十。
            {2}未至定、中间定、四根本定各有八十种,空处定有四十,识处定有三十二,无所有处定有二十四。
            ③未至定、中间定、四根本定各有一六四,空处定有五十二,识处定有三十六,无所有处定有二十四。
            有此异说是因灭道类智缘灭道谛时,有总缘、别缘之别。
            第一说是灭谛别缘、道谛总缘,第二说属灭、道二谛共别缘,第三说为灭谛总别缘、道谛总缘。
            对此,《俱舍论光记》以第三说为正义,《俱舍论宝疏》以第一说为正义。


            7楼2018-10-14 20:34
            回复
              金刚三昧出《涅盘经》(北本卷二十四),言金刚者乃借喻名德。
              谓世间金刚有十四义。菩萨行德具足众义如世之金刚,是故就喻名曰金刚。
              此三昧之体是慧,在小乘是四谛之慧,缘觉是十二因缘之慧,大乘是了达法界如实之慧。
              然其所以称为三昧,约有四义,即
              ①诸心数法更相受名,如四念处其体实是慧而名为念,今慧亦名为定。
              ②从伴称,此金刚慧共定相随,故从其伴目说为定。
              ③就能为名,此金刚慧能令诸行正定不动,故从功能名为定。④随义受称,此金刚慧体含多义,于中含有正定安固不动义,故说为三昧。
              小乘是四谛之慧,缘觉是十二因缘之慧,大乘是了达法界如实之慧。然其所以称为三昧,那这法需实修实証才能算入三昧。 三乘佛法合之名三昧,入的意思就是修証。


              8楼2018-10-14 20:34
              回复
                佛陀常告诫弟子们不要「以见取见」,此话语用在行阴魔相中,亦有其特定的意义。
                行阴区宇行者虽有八识阿赖耶的鉴照功夫,可惜并不周圆,不能像世尊证得大圆镜智,其能力所及,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能及三千大千世界。
                故行阴区宇行者于有所见或无所见中,产生「有」、「无」等等矫乱见解,此毛病来自于其心性鉴照能力,未与佛的大圆镜智齐同,不能在空间上无所不遍,不能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地鉴照,仅能及于八万劫的时间内,与及于一千大千世界中。


                9楼2018-10-14 20:35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所谓大千世界者,是一千个中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共有百亿日月,百亿须弥山,百亿四天下,百亿四天王天,百亿三十三天(忉利天),百亿夜摩天,百亿兜率天,百亿乐变化天,百亿他化自在天,百亿梵世天。
                  此处所谓的”亿”为「千万」之亿,非我国所称的以「万万」为亿。
                  行者至此的境界亦即是等于四禅天的境界,四禅天行者在行阴区宇中,若不能依佛的教化,妄执所见及无所见,而坚持己见,会发生四种矫乱的见解。


                  10楼2018-10-14 20:36
                  回复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
                    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
                    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
                    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
                    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
                    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
                    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
                    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这个元是根本,但观人若观变化元,就是不见根本而迁流处,名之为变。
                    见相续处这就在讲,不识根本,错把相续为常。
                    而生灭相现,所以其証是,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不知这是于一切时皆乱其语。)


                    11楼2018-10-14 20:36
                    回复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
                      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互互的意思是维护,也就是他人为在如何为护,还会灭亡。所以他証死亡是真理。)


                      12楼2018-10-14 20:37
                      回复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
                        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各各生处,名之为有。
                        各各有处,因有得证。也就是说维生的方法很多,是能避免死亡的。


                        13楼2018-10-14 20:37
                        回复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
                          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14楼2018-10-14 20: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