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吧 关注:183,804贴子:1,242,961
  • 18回复贴,共1

由宋代财政收入引发的若干联想和疑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宋代的经济繁荣,最有直接说服力的就是其帝国政府的财政收入。
但是,结合大量史料,似乎宋代的政府财政收入的多寡,并非能直接和经济繁荣四个字挂钩。
例如整个北宋,平均年财政收入大概在6000万贯,但平均年商税也只有1000万贯上下(单个年份的最高纪录是约2000万贯),并没有达到众说纷纭的商税占大头的程度,两税(夏秋)依然是帝国财政收入的核心重头。
转而更加细化分析北宋的财政收入,才发现专卖才是财政收入的大头。北宋对于食盐、茶、酒等各种商品实行了比前朝更加细腻严格的专卖制度。例如北宋末年的盐专卖收入一度令人发指的达到接近4000万贯的数额,还不算茶和酒之类的。(南宋茶和酒的专卖平均年入1000万贯上下,北宋不清楚。)
注意,专卖收入其实不是真正的工商业和经济发展的税收,是国家垄断下对社会民生运转过程的强制性财富收割。
那么我这里就产生一个疑惑性的结论,其实宋代的财政收入之所以强悍,除了商税外,更在于其强大完善的各种专卖收割敛财的财政制度,而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没有突破性的科学技术状态下,并不会比唐代或者明代要强出多少。
单拿某个产业来证明其实不够严谨,例如宋代的钢铁产量,其实在中国帝制时代,国家政策可以轻易的指向性发展出一个变态的产业,都是为当时的国家政策服务的,宋代面临外患压力非常大,军备投入必然远超前代,所以宋代钢铁业的产量爆发,也是有其必然原因的,但社会资源就那么多,钢铁业投入很大,必然其他方面就会减少投入。
总而言之,宋代的实际经济发展实力,不会比前后紧邻的几个大一统王朝有根本性的差距,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水平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的7~14世纪,人均生产效率和产值随着时间推移会缓慢上升,但不会猛然超越。宋代经济繁荣的神话,更多应该是帝国财政制度的胜利象征,而不是社会实际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备注1:宋代人口过亿,算是古典中国人口最多的朝代之一,明代也曾达到这个高度,所以理论上,都是小农经济为主的宋和明的社会生产总值在各自的巅峰时期不会相差太多。而因为宋代更完善的财政制度,让宋代能从民间获得更多财政收入,而明代糟糕的财政制度就呵呵了。
备注2:结合中国古代森林变迁历史,可以发现一个非常的分界线,就是1700年,在之前,中国原始森林面积的减少幅度是相对稳定平滑的,基本和当时的人口变化速度匹配,其森林破坏对应着耕地面积的变化。而在1700年后的200多年里,中国原始森林的破坏就超过之前5000年的总和!这也对应了1700后中国人口的猛增和社会能源消耗的猛增。那么由此可见,唐宋元明,中国农业社会为主的社会财富总产值,并不会出现特别夸张的某个王朝出现暴击,更多是社会财富的分配调配不同。


IP属地:四川1楼2018-10-31 15:28回复
    本篇的联想和疑惑,是建立在宋代和唐、明两代在生产力上并没有明显差异,生产关系也没有变化,那社会财富的产生就不会出现离奇的爆发现象。国家财税制度上的差异,大概才是王朝财政收入差异巨大的原因所在。


    IP属地:四川2楼2018-10-31 15:36
    回复
      所以,我本人是反对宋代经济奇迹的说法,这个有点过于吹捧和神话。


      IP属地:四川3楼2018-10-31 15:39
      回复
        再举个例子,关于财政收入变化的:
        明代张居正的财税改革和清代洋务运动的财税改革,这两次改革,在国家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都让两个王朝在财政上获得了极大的增幅。而财政管理制度的崩溃,明末的例子也清楚展示了后果。
        也就是说,财政收入状况,是可以由人为的管理模式改变的,财政收入在古典封建帝制王朝的模式下,并不能真正反映社会经济基本面。


        IP属地:四川4楼2018-10-31 15:54
        回复
          不知楼主看完以下图表有什么感想?然后其他朝代的商税是多少?宋朝的经济奇迹不是收了多少商税,而是商业是不是在历朝历代中首次成为财政的重头?宋朝经济制度是不是解放了农民,让失去土地的农民加入到其他行业还有饭吃,这种经济模式是否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当大量的失地农民和不耕而食的人出现后,商品粮的供应是否充足,让所有的人都能吃到粮食?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财政收入高的前提是老百姓得有东西让政府收才行,涸泽而渔的话前后朝有很多例子了。



          IP属地:美国6楼2018-10-31 17:03
          收起回复
            感谢法甲球迷的回复。
            本帖无否定宋的经济成就和历史地位的意思,只是从宏观数据上发现宋代的经济成果和优势更多是宏观管理模式上的领先,其尽可能的发挥出小农经济生产力下的潜力,但实际经济的基本面,并不是夸张性的神话程度。(毕竟一吹胜十黑)
            从财政收入的大头上看,明显垄断专卖是宋的财政收入的主力(多数年份),当然工商业经济环境宽松和商品专卖本身都是宋的国家发展战略组成部分,没有宽松的工商业环境,也不可能提高专卖商品的生产量,不能说哪个更不合适或更好。


            IP属地:四川7楼2018-10-31 17:20
            回复
              我个人对宋朝经济成就的看法,认为其成功之处有三点:
              1 城市化,部分甚至可以说相当程度上化解了土地兼并对失地农民的打击。城市化带来的第三产业,让更多游离在土地之外的劳动力得以生存。
              2 国营专卖,作为面临北方军事高压的宋朝,对部分主要社会生产活动和民生消费缓解进行控制,有利于集中国力应对国家军事开支。
              3 税制相对完善,尽可能保证政府在商业规模扩大和货币高速流通时的良性循环。


              IP属地:四川8楼2018-10-31 17:26
              收起回复
                庆历中,议弛茶盐之禁及减商税。范文正以为不可:茶盐商税之入,但分减商贾之利耳,行于商贾未甚有害也;今国用未减,岁入不可阙,既不取之于山泽及商贾,须取之于农。与其害农,孰若取之于商贾?今为计莫若先省国用;国用有余,当先宽赋役;然后及商贾。弛禁非所当先也。其议遂寝。(这段话可以看出,在当时所谓的茶盐收入也属于商业税)。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10-31 17:28
                收起回复
                  至嘉祐四年二月五日,降敕罢茶禁。(嘉佑四年已经罢敕了茶禁)。
                  盐课方面我晚点发。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8-10-31 17:31
                  回复
                    本朝茶法,乾德二年始诏在京、建州、汉、蕲口各置榷货务;五年,始禁私卖茶,从不应为情理重。淳化二年,令商贾就园户买茶,公于官场贴射,始行贴射法。淳化四年,初行交引,罢贴射法。西北入粟给交引,自通利军始。是岁罢诸处榷货务,寻复依旧。景德二年,许人入中钱、帛、金银,谓之“三说”。至祥符九年,茶引益轻,用知秦州曹玮议,就永兴、凤翔以官钱收买客引,以捄引价。前此累增加饶钱,至天禧二年,镇戎军纳大麦一斗,本价通加饶,共支钱一贯二百五十四。乾兴元年,改三分法,支茶引三分、东南见钱二分半、香药四分半。天圣元年,复行贴射法。行之三年,茶利尽归大商,官场但得黄晚恶茶,乃诏孙奭重议,罢贴射法。明年,推治元议省吏,勾覆官勾献等皆决配沙门岛;元详定枢密副使张邓公、参知政事吕许公、鲁肃简各罚俸一月;御史中丞刘筠、入内内侍省副都知周文质、西上阁门使薛昭廓、三部副使各罚铜二十斤;前三司使李谘落枢密直学士,依旧知洪州。皇祐三年,算茶依旧只用见钱。至嘉祐四年二月五日,降敕罢茶禁。(这是宋朝茶税茶法的大概发展过程)。


                    IP属地:美国13楼2018-10-31 20:05
                    回复
                      盐之品至多,前史所载,夷狄间自有十余种;中国所出,亦不减数十种。今公私能行者四种:一者“末盐”,海盐也,河北、京东、淮南、两浙、江南东西、荆湖南北、福建、广南东西十一路食之。其次“颗盐”,解州盐泽及晋、绛、潞、泽所出,京幾、南京、京西、陕西、河东、褒、剑等处食之。又次“井盐”,凿井取之,益、梓、利、夔四路食之。又次“崖盐”,生于土崖之间,阶、成、凤等州食之。唯陕西路颗盐有定课,岁为钱二百三十万缗;自余盈虚不常,大约岁入二千余万缗。唯末盐岁自抄三百万,供河北边籴;其他皆给本处经费而已。缘边籴买仰给于度支者,河北则海、末盐,河东、陕西则颗盐及蜀茶为多。运盐之法,凡行百里,陆运斤四钱,船运斤一钱,以此为率。
                      陕西颗盐,旧法官自搬运,置务拘卖。兵部员外郎范祥始为钞法,令商人就边郡入钱四贯八百售一钞,至解池请盐二百斤,任其私卖,得钱以实塞下,省数十郡搬运之劳。异日辇车牛驴以盐役死者岁以万计,冒禁抵罪者不可胜数,至此悉免。行之既久,盐价时有低昂,又于京师置都盐院,陕西转运司自遣官主之。京师食盐,斤不足三十五钱,则敛而不发,以长盐价;过四十,则大发库盐,以压商利,使盐价有常。而钞法有定数,行之数十年,至今以为利也。
                      河北盐法,太祖皇帝尝降墨敕,听民间贾贩,唯收税钱,不许官榷。其后有司屡请闭固,仁宗皇帝又有批诏云:“朕终不使河北百姓常食贵盐。”献议者悉罢遣之,河北父老皆掌中掬灰,藉火焚香,望阙欢呼称谢。熙宁中,复有献谋者。予时在三司,求访两朝墨敕不获,然人人能诵其言,议亦竟寝。
                      (以上是盐税和盐法的发展过程,实际上食盐到了庆历时期基本就解禁了,尤其是河北的盐法根本就没有禁榷)。


                      IP属地:美国15楼2018-10-31 20:18
                      回复
                        我有个疑惑,楼主能不能帮我解开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8-11-14 23:5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