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吧 关注:3,779贴子:56,039
  • 13回复贴,共1

痛心发布 江湖路远 后会无期 《河北梆子“十大名旦”诞生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河北1楼2018-11-03 15:15回复
    编者按:
    今天的推文是录完《谁与争锋》后的采访稿,原本应在9月2日河北某都市报发表,结果胎死腹中。
    事实上,《谁与争锋》节目据悉也被剪成“怪胎”,“十大名旦诞生记”好端端的名字改了,精心制作的片头去掉了“核心语言”,名家参赛的唱段被大动手术,河北梆子专家的现场采访也被“拿下”,精心设计的内容和节目应有的节奏也不见了当初的模样……跟“毙掉”的稿子相比,简直生不如死。
    某两位丧心病狂地捣乱,竟然得逞,这两位的表演全部保留了下来,而剪掉了不利于自己的评委点评和最后结果,进而对其他名家的唱段大动手术,同时把我对河北梆子传播的各界认同全部删除……一场前所未有的神圣比赛“十大名旦诞生记"肢解成了旦角展演。
    我们对“大梆子”爱得深沉,因而面对大梆子在家乡被切割、被糟践,虽是心如刀绞,却已无泪可流。
    这是我们第一次为《谁与争锋》预告,也是最后一次为“大梆子”发声:所有录制现场的观众,已然成为历史的目击者,在受难般的节目未来三个月的播出期间,但愿你们能结结实实看清河北梆子的苦难:“内斗是河北梆子最大的祸害”。
    “大梆子”江湖路远,谨以此篇,后会无期!


    IP属地:河北2楼2018-11-03 15:16
    回复
      燕赵大地,慷慨悲歌,用河北梆子来诠释这片土地的旋律,再合适不过。河北梆子源自山陕梆子,高亢激昂爽脆的声腔翻越太行山,在燕赵大地又增添了几分豪迈和激越。京津冀地缘相接,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近百年间,河北梆子通过或民间或官方的力量在京津冀间一直进行着深入的文化交融。
      来自沧州的著名主持人白燕升,从小就痴迷河北梆子,他主持过的大大小小戏曲节目里面,总是不遗余力地推广河北梆子。终于,在他成为独立媒体人的今天,让河北梆子唱了一回主角。由河北卫视和白燕升团队打造的《谁与争锋——京津冀河北梆子新时代“十大名旦”诞生记》(以下简称《谁与争锋》)前不久刚刚在廊坊永清录制完毕。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档节目从开始录制就争议不断,录制过程中遭受了诸多干扰,距离10月20日河北卫视首播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后期剪辑刚刚开始进行,来自梨园内的说东道西、褒贬不一、有夸有骂从各个传播渠道散布开来。对一档戏曲类的综艺节目来说,实属罕事。本报在《谁与争锋》录制中,作为媒体评审全程欣赏了河北梆子旦角名家的精彩演唱,见证了河北梆子的艺术魅力。对这档戏曲节目在梨园界掀起的千层浪,进行了后续采访。


      IP属地:河北3楼2018-11-03 15:17
      回复
        “大梆子”面向未来与活好当下
        除去这些杂音,《谁与争锋》在录制过程中,无时不刻不在展现河北梆子旦角唱腔与表演的美。普通观众对河北梆子的固定认知还停留在高亢激越的风格上,即便是旦角表演,也是或飒爽英姿或悲情决绝的人物形象,而实际上,《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在杨丽萍的演绎下,扮相洋气、大气,唱腔婉约柔美又肝肠寸断;新编河北梆子《金锁记》唱出了曹七巧的哀怨与凄凉;移植自其它剧种的《秦香莲》《梁祝》等选段,唱出了河北梆子别样的韵味。
        更令现场观众动容的是戏曲名家之间的互相关爱与扶持。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和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和沧州市河北梆子剧团都是全梁上坝。虽然演的是折子戏,可王洪玲带来了唱足本戏的班底,全班人马齐刷刷地站在舞台上,为她的《大登殿》助威。当她唱出“金牌调来银牌宣”这一句时,似穿云裂帛,台下观众听得心潮澎湃、激情高涨。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以集体的名义递交演员资料、唱段视频,仅一个剧院就来了6位演员。剧院的两位团长,在多位旦角名家的演唱中都出现在舞台上,台下他们是剧团的管理者,到了台上就是主演身后默默的龙套。沧州市河北梆子剧团的门桂英也是带着班底来参赛,她不仅在首轮比赛中唱出了全场唯一一个满分,也时刻不忘为梨园同行献出爱心,她的班底也多次出现在其他演员的表演中。
        天津河北梆子剧院的杨丽萍与张翠香师徒同台,谈到“师徒同组”,杨丽萍坦率地表示不担心徒弟张翠香打败自己,徒弟就应该超越师傅,有朝一日希望自己的徒弟、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河北省艺术职业学院的刘文静阔别舞台16年,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教学上,这次来参加节目,她没有班底,仅有的行头都是自己新置办的。在表演《陈三两》选段时,北京河北梆子剧团的王洪玲向刘文静伸出了援手,为她搭班底,为她加油鼓劲。
        能将河北梆子传递得更远更广,一直是白燕升的心愿。如今心愿在争议声中达成现实,他并没有长舒一口气。他希望在厘清这些纷杂的声音之外,能为河北梆子做实实在在的事儿——在戏曲改革大潮中,河北梆子应该怎么做。“河北梆子的改革走向多元是一种必须,但对精神内核的持守同样是一种必须。这是一个‘大梆子’方向的多元思路,而不是多个方向的迷失。‘大梆子’改革不存在方向的问题,更多是面向新市场与新观众,在表演方式、思想内容与文本气质上的不断进步,这就必须强调京津冀三地戏曲人才开放的合作心态,而‘大梆子’未来多元多姿多彩的答案,一定藏在这种润物无声的合作里面。不能盲目地说,戏曲要面向未来,面向未来的前提是活好当下,任何一门艺术,继承传统的同时,都应当有勇气面对进而有能力表现现当代生活,只演老戏,回避现代意识现代生活,就像常年挂着中老年服装的商店,不会吸引年轻人进去一样。”


        IP属地:河北6楼2018-11-03 15:20
        回复
          以下的一问一答
          是2018年8月底
          《谁与争锋》录制结束后
          某报记者对白燕升的采访
          “燕升戏语”首次公开全文
          记者:《谁与争锋》录制结束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觉得轻松了吗?
          白燕升:最大的感受就是“大梆子梦圆”。节目录制的确结束了,剧组也都暂时休整,但个人身心却反倒有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轻”,因此倍感沉重,回到北京就病倒了,整整一周嗓子痛,头疼,浑身乏力难受,毕竟许多事还任重道远。
          记者:节目片头的文字除了能感受到你对河北梆子的爱,更能感受到一种决绝的力量,“即使千夫所指,我在所不惜”,你在节目开始之初就料到了会有这样的局面出现吗?因为一档戏曲节目而被“千夫所指”,这是要撼动一些痼疾和沉疴,向几十年上百年形成的默认的行规挑战吗?
          白燕升:“挑战、撼动”这些说法都太有敌意了,我不这么理解这个事。爱戏曲、爱传统、爱文化最简单的指向都是人,所以我的想法一直是“让戏曲人活得更有尊严”,为了实现这个想法,一些节目策略可能不被人理解,甚至被误会、被故意曲解,这些都是我预料到的“千夫所指”。毋庸讳言,也有少数个人没有实力没有勇气参与比赛,但又无法正确面对自己,于是挑拨小圈圈内的人,兴风作浪混淆视听,唯恐天下不乱,有的演员虽说得过某个奖,且不说怎么得的这个奖,不该用奖绑架自己,既想拔得头筹,有不敢真刀真枪对决,几经反复出尔反尔,找出种种理由先是拒绝参赛,再自我解嘲,后悔之余歇斯底里,甚或出言不逊,这种不识大体之人,多年来,阻碍了同辈演员甚至晚辈演员还有徒弟学生的发展,内斗是河北梆子最大的祸害。但我的内心对所有梆子人还是“同情之理解”,还是爱,所以我“在所不惜”。在这也鼓励大家买票看戏,用行动爱戏,而不要制造任何没有必要的对立。
          记者:你一直是戏曲文化的传播者,传播是为了向更广泛的人群普及,河北梆子是地方剧种,它的受众范围有限,你觉得《谁与争锋》有一个怎样的传播效果就达到预期了?
          白燕升:河北梆子的老前辈大功臣姬君超老先生曾谈到过,河北梆子鼎盛时期在俄罗斯、韩国、日本都有受众。全球化背景以及移动互联网这么发达的情况下,“地方戏”只是一个名词,它不是也不应该是一种状况,我不喜欢用“地方戏”这个词,只要把河北梆子擅长的“慷慨悲歌”发掘好、发挥好,作为一种表达情绪的声腔与文化,我不觉得地方戏就只能存活在某个或某几个地方,《百年孤独》难道只有拉美读者吗?所以,受众有限可能也是一种思维局限。至于《谁与争锋》的传播效果,真是要烦劳各位媒体人多帮忙、多费心。
          记者:七位评委并不是河北梆子名家,而是来自多个文化领域的佼佼者,选择他们,是不是有更深远的考虑?
          白燕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嘛,所以算不上深远,只要足够承认现实,只要走出自娱自乐的小圈子,只要明白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就一定会在评委层面做出这样的选择。随便举个例子,参演名家不少都是同门,比如张惠云先生的弟子就有五个,请张先生来,怎么评?另外像“韩派领军”金玉芳老师这样的名家,谁来评?能评的都是老先生了,高强度的录制现场能适应吗?因此,请其他领域的佼佼者来,一是旁观者清还带着所在领域的流量,二来也能免了客套,直抒己见,三是其他领域的评委也是“观众”,能体现出一种艺术的可能性。最简单不过的例子,1927年《顺天时报》举办京剧评选活动,主要内容是“五大名伶新剧夺魁投票”,就是有读者投票选举的。最后按剧目投票多少排除顺序: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程砚秋、徐碧云(不是名伶得票多少的顺序)。并非选举“四大名旦”。
          记者:来参与《谁与争锋》的名家,都不年轻了,最年轻的张翠香也38岁了,是河北梆子旦角演员艺术生命力就很强,还是这个剧种的旦角演员后继乏人呢?
          白燕升:这个问题逻辑上有点先入为主了。首先,年龄与角色没有关系,七十岁演十七岁依然会有满满的“少女感”,二十岁演老生就必须从步伐上走出沧桑。角色的生命力取决于艺术本身,而不是相反的关系。其次,《谁与争锋》的名家确实不年轻,但选出“十大名旦”,同时也为将来如果还有可能,做《谁与争锋》第二季“河北梆子十大青年领军”留下伏笔,到时候同样欢迎各家媒体前来观赏,是不是“后继乏人”,到时候一目了然。
          记者:这档节目从萌生到执行花费了你三年的时间,这期间***刀了很多其他精彩戏曲节目,你觉得河北梆子与其他剧种相比,在传播形式上是不是有一定的难度?
          白燕升:单一剧种单一行当的16位名家而且还是比赛,自1984年河北电台举办“鸣凤奖”比赛以来,这类节目在电视上是三十四年来头一遭,非常劳心费神,难度可想而知,需要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格局和担当,但节目既然成功录制,就证明最难的部分已经越过了。和其他剧种相比,河北梆子的“传播形式”多寡一致,不存在难度上的牵绊。因为我也是传媒出身,就“传播形式”而言,更多还是期待各位媒体同行在新媒体、短视频、播客以及包括直播等等方面多出点子,让节目、名家更多样的曝光、更走近年轻观众。拜托大家了。
          记者:录制期间,我们看到北京河北梆子剧团、天津河北梆子剧院全梁上坝、一棵菜的精神非常感动人心,有没有让你特别感动的故事?
          白燕升:这个问题本身就包含着故事。京津冀三地比赛为什么只提了或者只记得两地全梁上坝一棵菜呢?我觉得媒体朋友除了书写感动,更要针砭问题。如果谈一点感动,那就是我们很高兴发掘了一些大时代下戏曲人抉择的典型演员,这些“十大名旦”里典型演员的遭遇,其实完全可以独立成章进行人物专访,用一个人的遭遇来表现河北梆子的遭遇,应该非常有助于“一棵菜”精神的承续,当然了,我们也非常乐见于这种精神在沧州市河北梆子剧团仍然强大存在着,顺便说一句,沧州的门桂英是一匹黑马,16位名家中,唯一以满分200分杀进半决赛,也是第一个胜出杀进总决赛的演员,最终结果还是看播出吧。
          记者:这么多年你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广戏曲,特别是对河北梆子的推广贯穿在很多场合,终于在《谁与争锋》里让河北梆子唱了回主角。从剧目上看,参与演出的有传统戏、新编戏,从外行的角度看,传统戏有群众基础,但很多文本放在当下有些过时,世界观也与当下格格不入;新编戏在文本上、故事内核上都雅韵十足,让我们看到了河北梆子的更多可能性。从你个人角度说,河北梆子的戏曲改革是否能走向多元的可能?
          白燕升:能从世界观、价值观去表述问题,想必应该了解:河北梆子的改革走向多元是一种必须,但对精神内核的持守同样是一种必须。这是一个“大梆子”方向的多元思路,而不是多个方向的迷失。“大梆子”改革不存在方向的问题,更多是面向新市场与新观众,在表演方式、思想内容与文本气质上的不断进步,这就必须强调京津冀三地戏曲人才开放的合作心态,而“大梆子”未来多元多姿多彩的答案,一定藏在这种润物无声的合作里面。还有我们不能盲目地说,戏曲要面向未来,“面向未来”的前提是活好当下,只有脚踏实地才能更好地仰望星空,任何一门艺术,继承传统的同时,都应当有勇气面对进而有能力表现现当代生活,只演老戏,回避现代意识现代生活,就像常年挂着中老年服装的商店,不会吸引年轻人进去一样。


          IP属地:河北7楼2018-11-03 15:21
          回复
            转自燕升戏语



            IP属地:河北8楼2018-11-03 15:22
            回复
              期盼完整版《谁与争锋》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11-13 09:57
              收起回复
                上周六播了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11-14 03:16
                回复
                  说的那俩人是谁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8-12-06 20:21
                  回复
                    这几个评委能不能听懂梆子腔我有怀疑。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8-12-25 17:35
                    回复
                      认真演戏,继承发展,方是正道。
                      沽名盗誉,自我炒作,可以休矣!


                      IP属地:天津13楼2019-05-25 10:51
                      回复
                        戏曲圈、艺术圈里一直是同行相轻,老梅花从省院出走,一直与省院似有芥蒂,小白与老梅花关系很近,对省院当然相当了解,朋友的朋友就是朋友,朋友的对头就是对头。省院和市团这个关系复杂着呢,永远不可能一棵菜。文章指的是哪个小团体就显而易见了吧?让六个外行评十大名旦,那是羞臊谁呢?评委太少,没有代表性,没有权威性,而且是主办方自己随便找的,或者说以小白为主找的,这个偏向性是难免的,所以人家就不参加了呗。省院和市院有自己的演出市场,有自己的演出任务,演出台口上一年就定好了,哪有时间参加这个不入流的比赛,参不参赛是人家的自由,没搭理你这个比赛就被诋毁,真是活久见。
                        网传某老梅花骂新晋梅花获得者“母”的多,用语何其恶毒,其实此老梅花本身也是个母的,而且以搞破鞋出名。搞破鞋的老梅花艺术再好,也是个老破鞋。跟老破鞋搅在一起的能有什么好货?


                        IP属地:河北14楼2019-08-11 22:2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