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吧 关注:40,390贴子:421,361

回复:苏东坡杂谈——尊敬的苏轼,活脱脱的一部百科全书!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苏轼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家喻户晓,且看这首——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
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
云山得伴松桧老,霜雪自困楂梨粗。
先生洗盏酌桂醑,冰盘荐此赪虬珠。
似闻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鲈。
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
———————————————
评论:
本诗用尽各种修辞,拉上其他果子和肉食佳肴烘托比较,只有河豚鱼可与荔枝比美(但吃河豚要冒生命危险哦),道尽荔枝的韵味—— “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
“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鲈”:活着就是为了吃哦,在荔枝鲈鱼等的美味佳肴面前,当官是“轻”——当不当官都无所谓啦。。。。。。。


IP属地:广东86楼2019-01-05 10:45
回复
    苏轼奇葩而精妙的语句:
    一、望酒杯而醉——是说他自己小时候,酒量很小(“望酒杯而醉”,没有比这更夸张的吧?)
    二、不闭眼而眠——形容心静如止水(心境和睡着了没有什么二样,谁能做得到呢?);
    三、欲把西湖比西子——西湖就是位美女(八竿子打不着的事);
    四、人随鸡犬上墙眠——描述水灾对人类造成的灾害,人难道真的要在墙头上睡觉吗?(下面水茫茫一片?);
    五、天外黑风吹海立——龙卷风狂吹那海面都立了起来,向人们压过来(夸张也不能如此吧?)
    六、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就算不喝酒,也拿着空酒杯,扮喝酒模样(酒鬼也不至于如此吧?)
    —————————————————
    评论:这些句子,奇葩而精妙。。。。。


    IP属地:广东87楼2019-01-05 10:52
    回复
      苏轼超幽默一则:
      苏东坡被贬到海南时,见当地人信巫不信医,靠杀牛祭神来治病,深感痛心。
      但他被贬之官,人微言轻,心有余而力不足,就给朝廷的官员写信,请他们设法制止——有一次欧阳修提供苏轼一个治病的方法说:若乘船遇风而摔伤,就从浸染舵手汗水的舵牙上刮些粉末,泡水喝下即可治愈。苏轼捧腹大笑(当然不信),说:“如此看来,将笔墨烧灰而饮可治愚笨和懒惰,而伯夷的洗脸水可治贪腐、西施的玉耳环可治丑陋也。”
      ————————————————————————
      评论:哈哈!我看完也捧腹大笑了——非超智者,定说不出如此的超幽默也!


      IP属地:广东90楼2019-01-12 09:35
      回复
        苏轼踏上社会(仕途)后的第一首诗,但出诗(师)不利啊,且看——
        《郭纶》—苏轼
        河西猛士无人识,日暮津亭阅过船。
        路人但觉骢马瘦,不知铁槊大如椽。
        因言西方久不战,截发愿作万骑先。
        我当凭轼与寓目,看君飞矢集蛮毡。
        写作背景:
        苏轼兄弟回乡为母亲程夫人送葬,丁忧三年之后(时年23岁),就是在公元1059 年秋凉时节,走水路返回汴京任职,路过嘉州时,在傍晚太阳即将下山的渡口,苏轼看到了郭纶,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郭纶何人也?是河西一带知名的弓箭手、勇士,挺八丈蛇矛,战时屡立战功。
        诗意:
        昔日的猛将现在没有人认识了,在傍晚时分坐在渡口亭边,闲看江边过往的船只来打发时间,一脸惆怅,路人只见他牵着一匹瘦弱的青白色马,却不知他曾经使用的长矛大如屋椽。郭纶对苏轼说,边疆久无战事才沦落如此,一旦开仗,他誓言一马当先,冲锋陷阵;那时,我(苏轼)自当拭目以待,看这位勇士的飞箭射向敌人的阵地。
        ——————————————————
        评论:
        这诗表达的是武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落魄啊!
        谁曾想到,在重文轻武的宋朝,才如苏轼的文官,(苏轼自己)日后的遭遇竟然比郭纶悲剧千倍!
        这是苏轼踏上社会(仕途)后的第一首诗,但可谓出诗(师)不利,不吉祥哦——因为其内容和情感仿佛冥冥之中注定了苏东坡自己悲剧的人生?
        苏轼被贬后也曾说“渐不被人识”,这和郭纶不被人识何其相似!


        IP属地:广东92楼2019-01-21 15:03
        回复(1)
          苏轼用数字和典故最多的作品——
          《赠王子直秀才》—苏轼
          万里云山一破裘,杖端闲挂百钱游。
          五车书已留儿读,二顷田应为鹤谋。
          水底笙歌蛙两部,山中奴婢橘千头。
          幅巾我欲相随去,海上何人识故侯。
          ————————————————
          评论:
          1、本诗是苏轼被贬惠州时,江西赣州鹤田山的王原(字子值)远道来探望苏东坡,留住了70天,苏轼于是作这诗,高度赞扬了王原自足自适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
          2、本诗虽非名篇,但读来最朴实温馨,原因是苏轼加入了 “一” “二” “五” “百” “千” “万” 等错落有致的数字,再配合和内容相关的许多典故——见清何绍基书《东坡志林·别王子直》:
          A、百钱游—《晋书·阮修传》:“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畅。”
          B、五车书—《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C、二顷田—《史记·苏秦列传》:“苏秦喟然叹曰:‘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D、蛙两部—《南齐书·孔稚圭传》:“门庭之内,草莱不剪,中有蛙鸣,或问之曰:‘欲为陈蕃乎?’圭笑答曰:‘我以此当 两部鼓吹,何必期效仲举?’”
          E、橘千头—《三国志·吴书》裴松之注引习凿齿《襄阳耆旧传》:吴丹阳太守李衡悄悄着人种下千树柑橘,“临死,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
          总结:这诗可以说是苏轼在同一首诗中用数字和典故最多的作品。


          IP属地:广东93楼2019-01-24 16:12
          回复
            苏东坡最贴近自然、精妙散文一篇
            《鸟说》—苏轼
            原文: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可俯而窥也。
            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之诚,信于异类也。
            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忧,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为於蛇、鼠之类也。“苛政猛於虎”,信哉!
            译文:
            我在年轻的时候,在所居住的书房前,种有翠竹松柏以及一些闲花杂草,郁郁葱葱地长满在庭院里,有许多鸟在上面筑巢。武阳君对杀生的行为很痛恨,嘱咐家里的小孩、奴婢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鸟雀捣毁鸟巢。几年下来,鸟儿逐步在很低的树枝筑巢了,鸟巢里孵的小鸟低下头去都能窥见呢。
            还有一种叫桐花凤的鸟至少有四五百只,常在院子里飞翔,这种鸟的羽毛是最为珍贵很难见到的,但(这种鸟)却能很驯服温顺不怕干扰,而且也不怕人。乡村里的人见到这种情况,都认为是很奇怪的事情。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不外乎是家居主人诚恳而无恶意地对待这些鸟雀儿,对待这些不同于人类的动物也很诚信啊。
            有老人说:鸟雀筑巢离人太远,则巢中的小鸟会被蛇、鼠、狐狸、鸱、鸢等其他动物吃掉,而人既然不杀(不干扰)鸟儿,则自然就能够和人类靠得更近,这样就免得小鸟被其他动物吃掉。由这个现象看来,鸟和筑巢如果不敢离人太近,是怕人比蛇鼠之类的动物更甚啊。“苛政猛于虎”,我信了。
            ————————————————————————————————
            评论:
            本散文说明了人类要和自然界(包括动物)和谐相处的道理(这和现代倡导的要保护地球一样),最后更进一步引喻,用孔子说的 “苛政猛于虎” 暗喻了朝廷课税繁重而不顾人民的死活——
            由此足见苏东坡的爱民情怀!


            IP属地:广东94楼2019-01-25 14:04
            回复
              我看苏东坡的 “ 吾观天下无一不好人”——许多人不理解苏轼说的这句话,本君理解如下(至少三方面):
              一、是由于苏东坡天性乐观使然;
              如果不是乐天派,常怀愤恨忧怨之心,就会看什么都不顺眼,看人也一样,容易牵怒于人,即便是好人,也容易看成坏人;
              二、是由于苏东坡天性善良使然;
              对待欲置他于死地的章惇的态度(以德报怨),对待忍饥挨饿的小孩(成立世界第一家孤儿院),苏轼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林语堂语),可怜一无家可归的老太为她捐出房子(自己花钱买的)等例子——自己心地善良,就很容易将其他人都往好的方面想,因而也就容易推断:都是好人吧;
              三、是由于苏东坡天性博爱使然;
              苏轼热爱生活,热爱一切,当然也爱人,爱人民,爱人类,可谓博爱,大爱——所以,“天下无一不好人。”
              ————————————————————
              评论:我的理解如此,大家的理解如何呢?欢迎大家再共同探讨一下。


              IP属地:广东97楼2019-01-31 15:05
              回复
                从《思堂记》中了解苏轼——
                原文:(略)
                择部分译文:
                建州人章质夫,在公堂之西建了一座厅堂,取名叫“思堂”。他说:“我要天天记住这个‘思’字,凡是我想要做的事,一定要先思而后行,请你为我写篇记文。”唉!我是天下最不懂得思虑的人。遇事就说,不假思索。如果事情还没发生就思考它,那原本就没有事;如果事情已经发生再去思考它,就已经来不及了。我这一生都是如此,从不知应该思考什么,心里有话就脱口而出,说出来就得罪人,不说出来自己就憋得难受。我认为宁可得罪人,也一定要说出来。难道还要事到临头再去思考,判断事情的好坏,决定是躲避还是参与吗!所以临到行义时想到获利,那么所行的义肯定不会有结果;面对战斗时想要偷生,那么打起仗来一定不会勇敢。
                我能感到那无思无虑的乐趣,真是无法言表的:虚幻而明实,简一而通博,不倦怠而身安,处闹市而心静,不饮酒而醉,不闭眼而眠。
                “《周易》上说:‘无思也。’我愿意做这样的人。”
                ————————————————————
                评论:由上可见,苏轼的性格是说话直率,有什么说什么,是根本藏不住话的人(这也反映他的 ”真性情” );
                同时,我也想学习他的 “无思无虑”,但不知能否做得到?


                IP属地:广东100楼2019-02-24 16:36
                收起回复
                  苏轼和黄庭坚书法特征——苏轼书法如“ 石压蛤蟆 ”,而黄庭坚是“ 树梢挂蛇 ”。
                  据《独醒杂志》中记载,某日,苏轼和黄庭坚谈论书法,兴起之时,相互调侃各自书法特征和不足处,东坡曰:“ 鲁直(黄庭坚)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山谷曰:“ 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渐觉褊浅,亦甚是石压蛤蟆。”
                  ——————————————
                  评论:黄庭坚笑苏轼书法如“ 石压蛤蟆 ”,真是非常形象而贴切,就是“扁肥并倾斜”型,我们看来,也确实如此哈!


                  IP属地:广东105楼2019-09-30 17:59
                  回复
                    苏轼的一句诗被人误会意思一千年,且看整首诗——
                    《春宵》-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
                    评论:
                    首句 “春宵一刻值千金” 被人们理解为:新婚洞房花烛夜的美好时光的珍贵,但看原作整首诗,是说春天夜晚的美好和珍贵(花枝繁茂,月色迷醉),暗示人们要珍惜时光的意思。
                    总之,这诗原意无论怎么看,特别是结合后面三句意思都和洞房花烛夜、结婚毫无关系,那么就完全没有人们理解的那种意思哦,是人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哈。


                    IP属地:广东111楼2019-10-07 10:40
                    回复
                      苏轼最早期、最具柳七郎风味的婉约词:
                      《沁园春·情若连环》—苏轼
                      情若连环,恨如流水,甚时是休。也不须惊怪,沈郎易瘦,也不须惊怪,潘鬓先愁。总是难禁,许多魔难,奈好事教人不自由。空追想,念前欢杳杳,后会悠悠。
                      凝眸,悔上层楼,谩惹起、新愁压旧愁。向彩笺写遍,相思字了,重重封卷,密寄书邮。料到伊行,时时开看,一看一回和泪收。须知道,□这般病染,两处心头。
                      -------------------------------------------------------------------------
                      词上阕,描写了主人公(女郎)对离别郎君的相思之情:
                      感情如连环的珍珠,悔恨如不断的流水,现在更是如此,不必要奇怪,沈郎容易消瘦,也不必要奇怪,白发因愁而生。总是很难控制,许多的磨难,让我们的相聚约会如此不自由。只能凭空追想,我们以前在一起的时光,而后会之日还是如此漫长难熬。
                      词下阕,描写了主人公(女郎)和郎君各诉衷肠:
                      女郎凝望着远方,后悔上层楼(瞭望),因为引起了思念,而此时此刻,更是新愁压过了旧愁。于是用彩笺密密麻麻写遍了相思语,再细细密封,悄悄寄出书信。料想那郎君(此行)收到信时,会时时打开看,看一回,就会流一回泪,要知道,这种心病,是在两人的心头!
                      ——————————————————————
                      评论:
                      这词很偏僻冷门,呈大家欣赏,我认为是苏轼最具柳七郎风味的儿女情长词。“□这般病染 ”:“这” 字前面缺一个字,没有流传下来。


                      IP属地:广东112楼2019-10-07 11:06
                      收起回复
                        苏轼一首虽不出名,但最能体现乐观情怀的词,且看~
                        《定风波·重阳 》~ 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译文 :
                        同客人带酒登上翠微山,长江水倒映着秋天景物的影子,大雁刚刚从这里飞过,人活在世上难遇一次开心欢笑(的时候),还是要趁年轻时,(这次登山)头上插满菊花玩个痛快回来。
                        以大醉来酬谢重阳节日之景,朝着高耸入云的山登高,用不着去埋怨太阳快落山了,古往今来有谁不老死,数不清啊,没有必要像齐景公登牛山触景生情而哭泣。
                        ——————————————————————————————
                        评论:
                        人生自古谁无死——这词正是苏轼 “ 且陶陶,乐尽天真 ” 的写照:“ 菊花须插满头归 ”,“ 登临不用怨斜晖 ”。


                        IP属地:广东114楼2019-10-08 09:28
                        收起回复
                          《东坡学射》---揭示了什么道理?
                          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法全,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而十中矣!四肢百体,一不中节,差于此者,在毫厘之内,而失于彼者,在寻丈之外矣!
                          意译:
                          我曾经学习射箭,开始心里只想到射中,眼睛看着箭靶,箭随着手发射,十次有九次是失败的,其中有一次中了,也是侥幸的。有一个擅长射箭的人,教我反过头来从自身找原因。双手掌握轻重,步伐合乎规则,四肢全身,都有规律。一个地方没有研究,一个毛病就出来了。毛病没有了,规律都掌握了,则心中不用只想射中,眼睛里也不用只看着箭靶,十次都是成功的!四肢全身,都和射中箭靶有关系,在这里(出现)的差误,在毫厘以内,到达箭靶那里,已经在八尺一丈之外了!
                          ————————————————————
                          评论:上面的文字,揭示了这样的道理:凡事都要遵循规律,并讲究全面配合、协调,才能达到目的(目标)——这对于我们现在,也很有启示。


                          IP属地:广东118楼2019-10-20 15:55
                          回复
                            苏轼杭州巧骂贪官(来自百度)——
                            苏东坡在浙江杭州做官时,有一次微服出访,到了处州府,在一个亲戚家赴寿宴,在场的客人都不知道他就是大文豪苏东坡,酒席间,有人提议:“ 我们来行酒令助兴,各位看怎么样?” 大家都鼓掌赞成。
                            当时知府杨贵和县令王笔也在场,二人既是贪官,又喜欢卖弄文才,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卖弄一番,王笔马上抢着说:“ 我先来,一个朋字两个月,一样颜色霜和雪。不知哪个月下霜,不知哪个月下雪。”
                            另一个官员接着吟道:“ 一个出字两重山,一样颜色煤和炭;不知哪座山出煤,不知哪座山出炭。”
                            杨贵也摇头晃脑地吟道:“ 一个吕字两个口,一样颜色茶和酒。不知哪张口喝茶,不知哪张口喝酒。”
                            这时,苏东坡见状,吟道:“ 一个二字两个一,一样颜色龟和鳖;不知哪一个是龟,不知哪一个是鳖。”
                            苏东坡刚一念完,王笔就醒悟过来:好哇,“龟” 和 “贵”,“ 鳖 ” 和 “ 笔 ” 都是同音字,这不是辱骂大人杨贵和我王笔吗?他立刻指着苏东坡喝道:“ 狂徒,你胆敢骂人!”
                            苏东坡说:“ 要说骂人,我看你们刚才吟的才是骂人,霜雪是见不得阳光的,煤炭是要烧成灰的,茶酒进肚是要变成尿的,都是很快消亡的东西,这还不是骂吗?而龟鳖是长寿的标志,我的行令才是祝寿的。”
                            王笔无言以对,杨贵这时才看出这位客人有来头,询问得知是苏东坡后,自愧真不该 “ 班门弄斧 ” 啊。
                            ——————————————————————————
                            评论:能如此巧妙借同音字骂人,又能如此巧妙通过对方的说词(含义)反驳对方,令对方哑口无言,唯有大苏先生也。


                            IP属地:广东120楼2019-10-20 18:03
                            回复
                              《晁错论》——苏轼
                              原文(节选名句):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於不可救;
                              翻译:
                              天下的祸患,最不能挽回的,莫过于表面上社会安定没有祸乱,而实际上却存在着不安定因素(隐忧)。消极地看着祸乱发生,却不去预先想方设法对付,那么恐怕祸乱就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
                              ————————————————————————————————
                              评论:
                              1、这是治国治天下的至理名言,“~” 在多个演讲场合中引用。“~” 因为是敏感词的原因吧?不能发表,用它代替,大家懂的(我指的是谁)。
                              2、“~” 在治国名言用典中,共引用了苏轼7条名句,另外,引用《论语》11次,《礼记》6次,《孟子》4次,《荀子》3次,《尚书》、《二程集》等儒学经典著作也被多次引用——可见对于苏东坡青睐有加。


                              IP属地:广东123楼2019-10-21 10: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