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捷吧 关注:535贴子:1,697
  • 15回复贴,共1
出世
《竹山词》是南宋词人蒋捷所著。西周蒋氏以伯龄为始祖,传至东汉初年,47世孙蒋横助光武帝刘秀讨伐赤眉有功,官至大将军,封逡猷侯,却遭诬陷屈死。九个儿子中有八个逃离家乡,其中八子、九子逃到宜兴,成为宜兴的始迁祖。蒋横昭雪后,八子蒋默定居滆湖之东的和桥云阳,封云阳侯,九子蒋澄定居宜兴滆湖之西的屲亭(今官杨地区),封亭侯,官婺州刺史。为官清廉,深得民心,受到皇帝的褒奖。蒋澄七十一岁卒后,敕封为蒋明大帝就地建祠,供后人祭奠。封地的百姓及婺州的人民争着为他在安乐山、回图村立庙建祠。蒋澄育五子,三子蒋休封为丹阳刺史,后袭亭侯,到回图尽孝守墓。亭侯子孙认为家墓、家庙是蒋氏的发祥地,都乐意回家守墓守庙,祈求下一代能早日获取功名而荣宗耀祖。95世孙惟晃是举人,授承信郎,因膝下无子,提前回家守墓、守庙。年过六十,终于在嘉定十二己卯年(1219)生下一子,取名捷;接着其弟惟晓于1220年也生下了子取名应新,从此两家男孩接连落下凡尘。兄弟俩特聘请状元蒋重珍的同窗、精通易经的理学大师陈肖梅来教育孩子,希望他们早日成才,早日获取功名。
惟晃为长子取名捷的寓意为快快成长,早日获取功名而荣宗耀祖。蒋捷成年后与晋陵佘安裕(进士)女素玉成婚,以教书为业,在晋陵陶家当上教书先生。


1楼2018-11-12 08:12回复
    前期作品
    南宋末期,江南大地属于没有战争的太平盛世。那时的蒋捷,除了教书以外,闲时外出流连览胜,度过了这前半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这时的他,心情特别舒畅,所以其作品秀妍、清新、婉委,生动自然,语言浅近,富有情趣,阅读起来琅琅上口,能让人耳目一新的美感。
    《霜天晓角·折花》短短43个文字,虽然全文没有出现人物的形态,但是通过语言的表达,把一个温厚、善良、大度、善解人意的女主人,对邻里姑娘的亲切关怀、体贴、和睦相处的形象,全然跃在纸上;把其仁爱、友善的心灵,一清二楚地勾画出来了,显示出了人们生活在这和谐社会、太平盛世的大家庭里,幸福相处、其乐融融的动人情景。《昭君怨·卖花人》(仅唐圭璋的《全宋词》中收录,《四库全书》中没有)。这是词集中文字最少的一篇,仅用40个字,通过人物的语言、活动,来刻画人们对初春到来时的欢乐心情,富有市井生活的情趣。例如《步蟾宫·春景》在词中通过香云、红梅、濛月、春阴、玉窗、池馆等天气与景物,表现词人在听乐、读书、赏梅、看月,过着轻松悠闲的生活。《解佩令·春》,词人用“楝花风、尔且慢到,”来道出了词人对春天的眷恋。《蝶恋花·风莲》是几篇咏荷花词中心情最好的一篇。上阕是写初夏盛开的荷花娇姿,优美动人。下阕又以能歌善舞的张静婉进行比拟,通过精湛的字语,传神的笔调,把荷花的静姿和动态栩栩如生地跃在纸上。《花心动·南塘元夕》文中描写了南宋城里元夕时的欢乐盛况。上阕描写南塘元夕的夜景,繁华的灯火璀璨辉煌;下阕转写人物在元宵佳节宴饮、歌舞等通宵达旦的活动。通过人们欢快的情调,讴歌太平盛世时人们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这应该是写元宵佳节4篇之中心情最好的1篇。
    祝寿词在《竹山词》中占一定的篇幅,其中至少有4篇中是在心情极好时写出来的。如《大圣乐·陶成之生日》是为贺陶成之七十岁生日而作,上阙勾画主人神采栩栩的形象。下阕通过典故对主人讴歌。其中“千年鼻祖事业,记曾趁雷声飞快梭”是形容火箭飞行时的状态,近来还被国际学术界确认,陶成之是发明原始火箭的鼻祖。蒋捷成了火箭升空的见证人。这是《竹山词》为填补我国科技发明史空白作出的一个重要贡献。
    《春秋两相期·寿谢令人》,上阕写令人接受封赠时的荣耀,下阕描写西湖的美景,以深院、双燕、婺星、花诰、乡泥、红茵、月仙、调莺、催鸾等意象来表达主人富贵、长寿之意,不乏赞美之词。
    在《竹山词》中《寿东轩》的贺词共有4篇。其中就有两篇是那时的作品。东轩原名曾晞颜,山东人,号东轩。宋末隐居不仕。寿词中,前两篇和后两篇的写作风格大有差异。
    《糖多令·寿东轩》上阕通过用蓬莱仙岛替代主人家乡山东,以太湖中雁峰来替代新居的位置,赞赏主人迁徙归隐的环境优美。再用“三万顷、玉无边”的太湖美景,来补白主人当今的确切住址。通过60个文字,把主人隐逸处的优美环境,诗情画意的家居,写得淋漓尽致,可谓是精雕细琢而成。《瑞鹤仙·寿东轩· 立冬前一日》的上阕,词人扣中主人寿辰的题面,从室外写到室内,补写了上首词的不足。又用耐寒的秋菊再一次照应题中的特定的时间和主人,又落实在寿字上。下阙描述了祝寿的欢快热闹场面,更让人寻味的是通篇用13个“也”字煞尾,朗朗上口,别具匠心,可称是宋代文学史上独有建树的高作。


    2楼2018-11-12 08:14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中进
      南宋末期,江南大地属于没有战争的太平盛世。这时的他,心情特别舒畅,其作品秀妍、清新、婉委,生动自然,语言浅近,富有情趣,其炼字精深,语语纤巧,字字妍靖,调音谐畅,通俗易懂,刻印深遹,阅读起来琅琅上口,能让人有耳目一新的美感。蒋捷对宋词独有钟情,在写作手法和语言艺术上都是经过刻苦锤炼,不按八股格式,不拘一格,喜欢别出心裁,任意增字减字,公认他与周密、王沂孙、张炎为当时著名的南宋四大词学家之一,受到历代学者的褒扬。以他的才学早就应该早为进士,但上京赶考,他的这种做法就不受主考官的喜欢,所以屡考屡败,直到南宋咸淳十年(1274)换了新皇帝才进士榜上有名。
      那时北方元军入侵,朝廷派贾似道抗元,结果大败而归,元军趁势南下,没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建康(南京)。同年二月,元军首领伯颜,兵分三路向临安进发,一路奔向常州,知府赵汝鉴闻风而逃,安抚戴之泰不战而降,献出城池。元军如入无人之地,没费吹灰之力进入常州城,然后烧杀掳掠,城中居民纷纷逃离家园。而这时在宜兴的老百姓全然被蒙在鼓里,根本不知事态的突然与严重,还在做太平盛世的美梦。
      在宋室江山倾塌即将来临之际,蒋捷应宜兴周铁镇唐门岳选的邀请,前来参加寿宴,在刚开始的瞬间,传来了常州沦亡的消息。过惯了和平时代的生活,听到传闻,魂不附体。蒋捷写的《珍珠帘·寿岳君选》中,虽然他根本没有提及元军的到来,而是锁定特殊的时间,通过“传言”把这事件发生过程中人们的心态全部记述清楚,表现出了他写作技巧的高明。在他的作品中的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见解,需要用心去认真地、反复地咀嚼,才能了解其真正的含义。还要进行仔细的品尝,才能品悟出其中的滋味来。
      蒋捷在岳府逗留期间,得知常州沦亡的真相后,做官的美梦完全破灭了。《解连环·岳园牡丹》是蒋捷巧妙运用牡丹的凋零替代即将塌陷的宋室江山。他不是写牡丹的华丽多姿,而是从牡丹花的凋谢衰败,联想到从北宋南迁临安后的兴衰。从听鹃声度“月”, 看出他的心情是多么的焦虑不安。《竹山词》词风的转折也从这时开始。从此,他的作品开始缺少欢乐,总是带着忧伤与无奈的痕迹。蒋捷几十年的苦心拼搏,中进后尚未进入仕途,元军就开始入侵,当官为民成了一枕黄粱,这对一心为官,荣宗耀祖的他,是沉重的、致命的打击,他心情郁闷、内心痛苦,是无法用文字来形容的。
      《贺新郎·约友三月旦谈》,是蒋捷对蒙元军队不仅要占领中原大地,还要占领亚欧统治全世界的野心的认识仍然模糊不清。“芳景三分才过二,便绿荫、门巷杨花落”。既是写春天刚过了三分之二,又道出了为他自己的人生,走完了大半历程而感到忧伤。
      就在此时,在外为官的姚訔回宜兴为亡母守孝,他与无锡的陈炤组织两万义军,巧计杀尽常州城中的元军,活捉戴之泰,从此常州又回到了南宋人民的手中。这时蒋捷才回到自己的家乡,但是他的心中一直抹不去常州沦亡时的阴影。那时初夏即将到来,他在《永遇乐·绿荫》中,用“玉子敲枰,香绡落剪,”比喻亡国的残局难以挽回,宋室江山的倒塌已定。《燕梁归·风莲》,这是与《蝶恋花·风莲》心情完全不同的词章。既写荷花被恶风吹残的实景,又喻元军的铁蹄,如摧残荷花的恶风,将他数十年来含辛茹苦,求得功名后,可以荣宗耀祖的仕途阻断了。表达他对元人残害无辜百姓的痛恨与愤慨。自喻为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誓不与元人同污合流,在国破家亡之际,取号竹山,以竹可焚,其节不可灭,志坚如山的决心,寓绝不动摇之意。从此以号为名,人称他为竹山先生。这在他后来的作品中得到见证。


      3楼2018-11-12 08:15
      收起回复

        德祐二年(1276)一月十八日,伯颜占领临安,二月初五,谢太后抱着小皇帝出城投降。重臣立八岁的赵昰为皇,迁都南下。词人写下了《满江红》,上阕词人写旅途的艰辛,时间的推移,政局的动荡,使他英伟之气荡然无存。下阕写他已看破功名成败,彻底丧失了对官场的信心,想学东晋的周顗,说着违心的语言,作出看似在追寻闲适自在的逍遥人生的违心行动。但是他仍然对宋室的灭亡于心不甘。
        寄人篱下、漂泊流浪,不是长久之事,自幼师从陈肖梅学习的《易经》,帮了他的大忙。穷困潦倒的他,孤身一人,以相士为业,混迹渔樵,为继续追寻皇室而南漂。这期间,由于元宋政权的更迭,连绵的战火,使得城乡到处满目疮痍,民不聊生,惨象横生。他记录了当时的所见所闻,如《白苎》中的“斜阳院宇,任蛛丝罥偏,玉箏弦索。”再访临安,昔日繁华的都城,也已面目全非。如《小重山》中的“人散树啼鸦。粉团粘不住,旧繁华。”《小重山·又》中的“此地有谁怜。斜阳卧牛处,牧童攀。”他只能用“从来道,薄命是朱颜”的宿命论来安慰自己。在临安故宫,他见到的也已今不是昔,面目全非的惨象。写下了《贺新郎·怀旧》,借虚拟的梦境,来抒发今昔之感,寄托对故国之思。词中用秦筝“素弦尘扑”、花园里“荆桃如菽,”这败落情景与昔日的繁华兴盛进行对比,油然而生的黍离之悲,铜驼之恨。又用“彩扇红牙今都在,恨无人、解听开元曲”来说明此地已物是人非,知音难觅。无奈的他,只能“空掩袖、倚寒竹”,来抒发眷念故国的一往深情,表达他爱国的丹心不改。
        他继续南漂,由于他《易》学水平的高超,经常受到主人的热情款待,生活也有了好转,但挡不住游子每时每刻思念家人安危的心。从词集中《一剪梅·宿龙游朱氏楼》可以得知,他曾经到过浙南金华的龙游,受到主人以贵宾的规格接待,让他住宿在高楼上。那是又一个春天来临之际,二月之初,思乡之情,又涌现在他心头。从中可以看出,在千里迢迢远方的他思念家乡的心情。隔山涉水,谈何容易?但是他毅然决定北归返里的决心不变。
        《虞美人·梳楼》写作时间应比上一首要晚一些,词中用“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借与花消遣”来表达内心充满着客居他乡、思念亲人、归心似箭的无奈和忧伤。
        转眼已是寒冬,思乡情切、归心如箭的他,历尽千辛万苦,不顾道路的坎坷,行程的艰辛,仍然以舟代步,趁船穿越太湖,踏上返乡之路。但这也并非易事,天公更不作美,好像故意对他戏弄和刁难,考验着他的意志和决心。因此他再次吃尽了返乡旅途的苦头。《南乡子》上阕以用秋水湔洗裙上唾花来衬托返里途中生活的艰辛。下阕内心充满着焦虑和矛盾,是既急于回家看个究竟,又怕回家后可能会遭遇意料之外的不测而担忧。
        旅途中的无数艰难险阻,始终未能阻挡他思念家人、迫切返家的渴望。好事多磨,行程真不一帆风顺,那年的冬天,天寒地冻,气温骤降,湖中舟楫难行。在《木兰花慢·又再赋》中写道:“渺琉璃万顷,冷光射、夕阳洲。”多么寒冷的天气啊,万顷的太湖水面上都结成了冰,像琉璃那样放射出冷光来。“谁念衰翁自老断髭冻成虯。”既写出了天气的寒冷,胡须上都结了冰,又道出了年龄不饶人,在舟船中的无奈,有谁来可怜于他?他只能用血泪书写行程的艰辛,思乡的情切。
        归舟在太湖中见到马迹山时,词人思绪万千,他想到了居住在此山的东轩翁,想起了曾在那里游览过秦始皇东巡时留在岩石上的马迹印,想起了自己曾写的《玉楼春·桃花湾马迹》,这是一首痛斥秦赢政暴行的词章。用“吕政”这个词来揭赢政是吕不韦的私生子,引用陶潜的《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深处是避世者之天堂,但是桃花湾的桃花阻拦不住恶魔吕政与其战马的践踏和蹂躏,接着用“去看霜蹄剜石处”来进一步说明无辜的岩石,也被吕政御马剜成深深的蹄痕。间接地抒发了他对统治暴君的憎恨,也表达了他的爱国赤子之心。词人在《阮郎归·客中思马迹山》中写道:“新揾泪,旧题诗”这个“旧题诗。”就是《桃花湾马迹》。又用“琼萧夜夜挟愁吹”,再次以伍员喻己,诉说亡国后的内心悲愤。
        好不容易船行到了宜兴城,眼看离家乡回图近在咫尺,可天公作难,桧雪纷飞,小舟被迫在岸边停靠。词人家就在城西的亭(今官杨地区),近在咫尺却不能到达,心如刀绞。他写《梅花引·荆溪阻雪》,归心似箭的他,紧锁着双眉用与白鸥的对话来诉说内心的忧虑。离家这么多年了,一直让他担心的是家人的安康,能留下来吗?久久地站在船头看望凝思,衣服都被雪水淋湿透了,眼前已面目全非,这更增加了他的忧虑。用“今夜雪”来点明“似我愁。”表达了他心情的复杂与沉重。这个无情的雪,阻断了他的回家路,又暗示改朝换代后,元人似摧残万物的“雪”,又会是如何对他和家人进行迫害?他既担心家人的处境,急需回家看个究竟;又担心自己回家后,生命能否得到保障。没有回家时想家,即将到家时却又怕回家,矛盾的心情在交错着折磨他。雪在摧残着梅花,也在摧残着他的心灵,他再以梅花自喻:“有梅花,似我愁。”把这个“愁”字突显出来,留给人们去仔细回味。
        好不容易回到家乡,见到亲人,悲喜交集,共诉离别之痛。当他得知离家后,元军为了攻城,强迫老百姓运土为垒,土至后就连人带土推入坑里,以人当土一起活埋;还把活人熬油做火炮用来攻城,手段的残忍无法形容。常州失陷后,元军再次屠城,数万居民,包括手无寸铁的妇孺老幼,被杀得所剩无几,尸积成山,血流成河,真是惨无人道,罄竹难书。常州屠城惨案,对一个历代受宋室皇恩的蒋氏后裔来说,心如刀绞,令他寝食难安,这更增强了他对元人的仇恨,也增添了他誓不与元人为伍的决心。草原民族的元人,是些目不识丁的粗人。他们把民族分为四等,这里称为南人,是最下一等的被奴役者。他们把职业分为十等,就是八娼九儒十丐,读书人还不如娼妓,仅比乞丐好一些。那时他应蒋正夫作春、夏、秋、冬的《秋夜雨》词各一首在词中,诉不尽他心中的愁与恨。
        乡士无故遭羁押,使他愤怒到了极点,写下了《贺新郎·乡士以狂得罪,赋此饯行》。文中不难看出他心中激情的怒火在燃烧,他痛骂这些统治者是韩家五鬼,用韩愈《送穷文》的典故,称他们为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者。“濯溪雨涨荆溪水”是指城东的濯溪河地区在下雨,城西荆溪河里的水就涨了起来,这东水西流和《狼和小羊》的寓言故事同出一辙,讽刺那些倒行逆施、蛮不讲理者,可谓用词犀利,惟妙惟肖。野蛮的血腥统治者,对文人的迫害在不断地加剧,词人在家坐立不安,担心乡士的遭遇随时都会落到他的头上。他手无缚鸡之力,无法与统治者武力抗争,为了个人的安危,只能选择远离家乡躲避。这是他第二次挥泪告别亲人,开始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流浪。


        5楼2018-11-12 08:19
        回复

          再次流亡
          上次他与陶氏家族南漂,吃尽了苦头,这次他要往何方?他要寻访志同道合者。先来到江阴,找同届进士陆垕,未遇。写下了《高阳台·江阴道中有怀》。他又选择到与自己号相同的地方去,这样人名、地名可以进行混淆,便于隐匿。他来到和桥云阳柯桥的竹山,那是云阳亭乡侯蒋默的封地。可惜在那里没有找到知音。又到无锡雪浪太湖之滨的竹山,那里风景秀丽,有庵庙可以栖身,但还是因为知音不多,没有多久就无奈离开。他路过阖闾城遗址,站在山上观望,感叹万千,写下了《忆秦娥·阖闾》,“山无限。登山试望吴宫殿。吴宫殿。是藏深坞,是临清浅。”(遗憾的是只有上阙,下阙缺)阖闾城遗址在太湖西岸边,无锡市与常州市的交界处,附近有个村庄叫闾江,有阖闾城遗址的碑记,是无锡市的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历经变迁,已是一个仅存一米多高的荒凉的土丘。上阕描写登高眺望吴王宫殿遗址的情况。下阙虽佚,按照规律,应该是抒发感叹吴王阖闾霸业成败、兴盛衰亡之叹。这也应该是他发自内心的亡国之叹。
          最后他想到了在岳府逗留期间到过的周铁镇沙塘港竹山。此山虽然不高,孤单单地矗立在太湖西北岸的边上一个高仅数十米的小阜。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有神则灵。此山既有仙,又有神,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千百年来流传至今,妇孺皆知,芳名远扬。相传山脚下有一个黄姓的小男孩,排行第二,人称他为黄二郎。又因他平是赤脚行走,满腿泥巴,所以叫他为黄泥郎。那时,浩瀚的太湖中常有水怪出没,经常颠覆过往舟船,危害百姓。他人小心善,不畏强暴,乐于助人。一旦闻湖中船只遇险,便义无反顾地赤脚下水,与水怪搏斗。多年来,不知他使多少舟船化险为夷。后来,在一次与水怪搏斗中英勇献身。临死时,告诉大家,如果遇到大风浪,高喊:“赤脚黄泥郎后,我就会来救你们的。”当地百姓无不为他婉惜。人们以他为榜样,助人为乐的好传统流传到今。为了不忘他的恩德,群众在山上为他建庙立像,与时祭拜。舟船在太湖中遇险时,在船头上烧香祭拜,高呼“赤脚黄泥郎”后,也很灵验,都能得到他的阴助化险为夷。所以人们把他当成为太湖中的救生神、太平神,在当地威望与福建海上的救生娘娘妈祖齐名。渔船民出入太湖,为了航行平安,都要到此庙里祭拜,所以庙小香火不绝。王莽篡位时,刘秀路过此地时在湖中遇险,获救后登山,见庙中的神像与相救他的人一模一样。心想此是苍天派神灵相助也。登基后的刘秀,不忘救命之恩,下令重建庙宇,敇封他为黄泥相公,重塑金身,赏赐官服、顶带和救生船只。岁岁祭拜。从此,香火缭绕,盛况空前。


          6楼2018-11-12 08:20
          回复
            竹山风景以竹多为名,漫山遍野的修竹婀娜多姿,随风摇曳。真是 “竹绕山,山映竹,山色常青竹常绿”。相传唐僧西天取经归来之后,路过此地,欲趁船过湖,到马山祥符寺作客。逗留期间,慧眼隐见此处颇有灵气,再观此山,3面环水,延伸入湖,是弘扬佛法的胜地。为了不虚此行,将从西天带来的竹苗留下,以作纪念。嗣后,此竹在此繁衍生长。据说,久婚不育的男子,食用此竹叶的汁后,即会生男育女,美名为“还阳竹”,成为镇山一宝。竹山东麓靠近湖边有一洞窟,常为荆棘覆盖,难觅踪影。此洞出的白泥胜石灰。称叫白泥洞。其洞深不可测,很少有人光顾。相传春秋末期,范蠡功成告退,携其佳丽西施乘扁舟泛游太湖。路过该山,见山上香火缭绕,景色迷人。于是泊舟登岸,见洞前有一山石,意欲休息片刻,但石上布满尘埃,犹豫之际,草丛中跃出一只赤狐,以其长尾拂去石上灰尘后,隐入洞中,后来不见踪影。故人称这是仙狐以尾拂石,为这对伉俪赐座。从此,人称仙人洞。有人对此洞赋诗曰:“冥搜携伴窥山腹,鬼斧神工眩心目;鼋鼍之窟蛟龙宫,飞仙羽客纷游踪。莫向桃源问仙谷,石床丹灶在幽谷”,把洞中的自然美景勾勒出来,不能不使人遐想万千。竹山风景美不胜收,该寺虽然地处荒野,因为僧人和霭大度,可容他暂住栖身。山下村民,犹如黄二郎那样纯朴,助人为乐蔚然成风;又有蒋氏后裔聚居,都是蒋横的子孙,可称得上同祖同宗。有利的是,隐瞒身世,和他们搞好关系后,称兄道弟,一旦有难,就能获得他们的帮助。更可喜的是站在山顶,向东望,居住在太湖中马迹山雁门东轩翁家的亭台楼阁全收眼底;往西远眺,居住在周铁唐门岳氏的粉墙黛瓦历历在目,都可时相过从。有了知音,蒋捷慕名来到此地,他甘当老九,虽然元人仅把儒家列为十娼之前,但他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以教书为业,用儒家的学说传授给孩童,使当地的他们能认字明理。由于他对教育潜心研究,教育有方,著有《小学详断》传世。为此,村民们在山上建起书院,让他安心教书育人。有意思的是书院的命名,他不用自己的祖先亭二字,而用云阳题名曰“云阳书院”,这样,便于隐匿身世而挖空心思玩弄的小小伎俩。从此人们都以为他是云阳亭乡侯蒋默的后裔,称他蒋圣人。他也把竹山当作是自己的第二故乡,长期居住下去。
            身在异乡,孤苦伶仃的他,感到孤单寂寞,特别到了夜晚,家人的安危,令他揪心。《瑞鹤仙·乡城见月》:上阙以视觉、听觉、触觉渲染浪迹天涯的孤独、凄凉感;下阙借“柯云罢弈”这美好的仙梦来喻改朝换代,流露出词人深深的故乡情与故国情。每逢节日来临,更想与亲朋好友们相聚,可是他逃亡在外,不能做到,所以作《少年游》来驱散这孤独的阴影。书写《金蕉叶·秋夜不寐》也是诉不尽在这荒郊野地的孤单、寂寞与凄凉。在中秋佳节,孤苦伶仃的他,把自己比作痴顽老,无歌、无酒、无伴,为观赏美好的皎月而发愁,他写下《步蟾宫·中秋》,发泄常人难以知晓的内心悲痛。
            《满江红》:上阙以“新来征鸿,声嘹呖。”隐喻统治者令人胆颤心惊的野蛮声音。“万误曾因疏处起”,是他后悔不该刻意求取功名,否则不会落得如此的狼狈地步。《步蟾宫·木犀》是他开始看破红尘,悟出“人间富贵总腥膻”的禅意来。
            《尾犯·寒夜》,我们可以看出在竹山庵庙里,他与好友在陋室里以炉火取暖,温芋充饥,谈着粟离之悲。表现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已暮年,仍然不减壮心风采。
            《水龙吟·效稼轩体招落梅之魂》是他效仿辛弃疾的作品,为落梅招魂,全用“些”字作住句,为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梅花而招魂。也是他匠心独具,为抗元阵亡的爱国将士招魂的杰作。可与《寿东轩·立冬前一日》一文的住句全部用“也”媲美,但是写作的心情大不一样。
            《沁园春·次强云卿韵》,“结算平生,风流债务,请一笔勾。”这是词人用很大的勇气,彻底看破红尘,来和过去的自我进行决裂的誓言。正因有了勇气,所以不惧怕“花围锦阵、毒身之鸩、笑齿歌喉”的侵袭。用“晴干不去,待雨浇头”的禅语,来诠释“绝胜珠帘十里楼”的“道中乐地”。用“硬铁汉从来气吞牛”的勇气来进行表白。阐明自己已把心思都放在文学研究上面,认为“只有千篇好诗好曲”,才“没有半点闲忧闲愁”。表明他已看穿了一切,不怕被水溺死,而是倒要看看那些被人利用的牵丝傀儡们,这些助纣为虐者今后的下场。这又好像是对劝他降元人的回应,也显示他不仕二主的勇气和决心。
            《沁园春·为老人书南堂壁》是他为隐居不仕的老人所作的书写于壁上的寿词,称赞他是具有陶潜、杜甫那样不羡权贵的高尚人品,也是词人对这种隐居的舒适生活的向往,流露出羡慕之心。流浪在外,多么需要有这么舒心的生存环境啊!《念奴娇·寿薛稼堂》的上阕赞扬他在朝时的高贵身价,下阙则对稼翁选择归隐生活的高度评价。在词中“吾今亦爱吾稼”,再次流露出对稼翁归隐生活的羡慕情感。
            《玉漏迟·寿东轩》是他第三次为东轩作寿词。也是他寓居在竹山后去造访东轩翁的佐证。我们可以通过词中“隔水神仙洞府,但只有飞霞能到。谁信道,西风送我,还陪清啸”这句别有诗情画意来证实。这是他寓居在竹山趁船前往马山去参加东轩翁寿宴时场景的写照。“愿来此,年年簪帽”是表白对他归隐生活的向往。
            《如梦令》更是他由衷羡慕归隐生活的露骨表白。樵夫、农夫和渔夫,劳作虽然艰苦,而生活自由自在。这是他寓居在竹山见到劳动的农民、和渔民虽然劳苦,但是不要象他那样,虽然是个进士,生怕那一天遭到迫害,却要提心吊胆地过日子。这也是他产生归隐念头的重要因素。
            《少年游》是为二十年来没有安身之处而叹息。他多么需要有一个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种竹的家,好有一个与号相符的竹山。“老去万缘轻”,表明他唯一的愿望是把他的作品,能永远流传下去。


            7楼2018-11-12 08:20
            回复

              迁居晋陵
              1294年忽必烈崩驾,成宗铁木耳继位,实行大赦。蒋捷才摆脱忧虑,而漂泊在外十几年的他,才敢安心地回到了故乡。家乡已残垣断壁,面目全非。大弟握迁居溧阳双牌,二弟摄也迁居外地,只有爱妻素玉与三个孩子在家苦守家园,知己与故友已难觅踪影。心有余悸的他,担心回家以后,乡士的遭遇会在他身上重演,家贫如洗的他,只能无奈地选择远离血土迁徙他乡。在离老家不远的晋陵,那里是他外婆家和岳母家的所在地,现在都已经无人居住,可以让他们容身。那里更有陶氏家族可以时相过从。因此举家准备从宜兴回图亭迁徙到晋陵,逃离这个是非之地。元贞二(1296)年,长子献明,次子伟明分迁于傅村之南北,曰前余、后余,让他们继承外婆家赵氏的遗产,三儿子陟明徙居蒋沙滩,三个儿子分居三个地方,这真正成了狡兔的三窟,这样隐居,确保了万无一失。从此,他成了那里蒋氏的始迁祖。据《陶氏菊逸序》载,蒋捷仍以教书为业。由于他的教育造诣很深,许多人慕名前来求学。甚至元朝官员的孩子马祖常也成了他在陶氏家的学子。他在当地名声鹊起。这看似好事,而实质为他后来的遭遇埋下了隐患。
              他在前余买田种竹,取名竹山,实现了《少年游》中要有自己的竹山的愿望。为此,他作《竹山东坡田》诗一首:“老去红灰酒瓮前,向来青草瘴江边;卜居自为溪山好,不是区区为买田。”从此,他有一个与号相同的归隐之所。解脱了“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的遗憾。从题面上就可以知道,他要效苏东坡归隐在这块土地上了。
              蒋捷太羡慕能当一名为民办事的好官了。这时,常州路通判袁德麟的爱民、为民的事迹在街头巷尾传扬,蒋捷应邀记述袁德麟在大德三年到六年间赈灾爱民的事迹。由于袁是元官,所以通篇没有用元朝的年号,而是以干支来替代,真是用心良苦,显示他永不仕元的决心。可是命运仍然在戏弄他,功德碑刚完稿尚未来得及交付刻写,铁木耳为了巩固他的政权,收买民心,大量启用前朝的文人墨客,那时的许多进士,都已降元,连宋室的赵孟頫也为元政权所收买。大德六年(1302),他的同届进士臧梦解、陆垕降元为官后,为了讨好朝廷,得知他的住址,奉旨前来荐官,来者是好意,他也完全可以降元后,脱离贫穷困苦,去享受“珠帘十里楼”的荣华富贵和有“摇金宝辔、织翠华裾”的糜烂生活。可是他永不仕元、抱节终身已矢志不移,宁可在荒郊之野,忍受饥寒交迫,以芋火充饥度日。所以至死也没有肯答应。这是一个抗旨的行为,有欺君妄上之罪的麻烦,因此害苦了词人自己。狡兔的三窟,竟无他的藏身之所,天地之大,也无他的立椎之地。为了不连累子孙后代,无奈的他,只能选择在人间蒸发,远离这是非之地。


              8楼2018-11-12 08:21
              回复

                第三次出走
                没有骨气的臧梦解、陆垕降元为官后的荐官之举,来者是好意,他也完全可以降元后,脱离贫穷困苦,去享受“珠帘十里楼”的荣华富贵,过有“摇金宝辔、织翠华裾”的糜烂生活。可是他永不仕元、抱节终身已矢志不移,这个抗旨行为,害苦了词人自己。狡兔的三窟,竟无他的藏身之所,天地之大,也无他的立椎之地。为了不连累子孙后代,无奈的他,只能选择远离这是非之地。唯一的办法是选择在人间蒸发。
                在人间蒸发还要不被他人发现,思来想去,只有采用金蝉脱壳之计,逃离这是非之地。他又想到了周铁的沙塘港竹山,这个地方的百姓忠厚老实、心地善良,过去曾在那里隐藏几十年安然无恙。那里有庵庙可以让他栖身,有东轩翁和岳氏后裔可以时相过从。他知道这次出走后再也不可能回来了,为了思念亲人,临行时带着祖传的凤缸。无奈的他,含泪告别家人,再次来到沙塘港竹山——这个第二故乡,潜居在古庙中苦度晚年。
                《竹山词》里至少有两篇作品,能证实那时他寓居在竹山。《摸鱼儿·寿东轩》是他第四次做客东轩翁家后所作的寿词。其中“任滟玉杯深,鸾《酉甘》凤醉,犹未洞天幕,”说明寿宴没有通宵达旦,结束时天色尚早,太阳还没有下山。也说明他们都老了。“尘缘误,迷却桃园旧步”,是没有早些隐退的后悔语言。“认得胎禽舞”不是痛骂臧陆两个为衣冠**吗?“遥汀近浦。便有苇渔航,撑烟载雨,归去伴寒鹭。”更是形象地说明,他从东轩家趁渔舟回到竹山孤庙陪伴寒鹭苦度春秋吗?从中证实臧陆荐官 之后,那时他的确生活在竹山无疑。
                还有《虞美人·听雨》这一名篇,前两节记述少年、壮年的生活状况,然后他用而今听雨僧庐下,记述了听雨的确切位置——僧庐下,进一步说明那时的他,已经步入空门,用无情的悲欢离合来总结自己的一生。这是他对自己命运的写照,也是人老珠黄时的哭泣与呐喊。今天的竹山福善寺,仍然保存着他的那只凤缸,后来被誉为仙水缸,作为镇寺之宝珍藏。


                9楼2018-11-12 08:21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后 记
                  蒋捷的命运,特别是后半生是坎坷的。据传,孤苦伶仃的老人,在没有亲人的陪伴下,寓居竹山庵庙里,于元大德九年丁未(1307)秋月,度过了他的余生,享年八十九岁。
                  但是,他也是幸运的,当他走完人生之路后,善良的沙塘港百姓,特别是蒋氏的后裔,把他当成自己的亲人,重葬在其家族墓地上,让他遥望着太湖的碧水蓝天。
                  他是理学家,受礼学大家陈肖梅的传授,精通“易经”,可是最终还是没有逃脱命运对他的戏弄。
                  他是释家,他的作品中频频出现许多禅语,但是任凭他与命运怎么抗争,始终没有逃出这无情的苦海。
                  由于他生活在元宋政权更迭时期,又从宜兴迁徙到晋陵,在元末又遭兵乱的大火焚烧,家舍被毁,蒋捷的文稿付之一炬。因此关于他的生平记载,在宜兴几乎是一片空白,史书上也凤毛麟角,在晋陵也所存无几。即使有一些片言只语,因为那时信息闭塞,都是道听途说,谬误百出。幸好改革开放后人民富裕了,各地开始修续家谱,常州前坟荡《蒋氏家谱》问世,里面详细记载了蒋捷的生卒,填补了历史的空白。
                  他是一个词人,有一卷《竹山词》存世,一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流传下去。清初,宜兴家乡的词人,对他的词作有极高的评价,特别是对待外来民族的坚贞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反清文人的榜样,追认他为阳羡词派的鼻祖。乾隆年间修撰《四库全书》时,把他散落在民间的90多篇《竹山词》收录在内,并且给予很高的评语。也就是把它谱作了棹歌声,将千秋万代地永远流传下去。
                  他是个儒家,为人师表、言行一致,传道、授业、的解惑者,有《小学详断》传世。人们永远没有忘记这一位蒋圣人。在沙塘港的地方宗谱中,还有文章怀念于他。清光绪六(1880)年,周铁镇建书院,不设孔夫子,而设宋进士蒋捷的神位,地方人士以时祭祀,可见在周铁地区人民对他的爱戴。现在各地学者都在研究蒋捷,弘扬他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人们没有忘记这位甘当老九的他。现今,人们对他的作品在不断地探索研究着。他的作品也已成为大家学习的楷模,他的英名将永垂千秋,流芳百世,万古长青。
                  蒋捷寄居之寺院,曾被侵华日军轰炸夷为平地,致富后的沙塘人民,随着宗教信仰的自由,佛教再度兴起。他们慷慨解囊,自愿捐款捐物,鼎力相助。经过削坡平谷,福善寺终于在原址重建,高大的、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再次屹立在太湖之滨,与祥符寺遥相呼应。湮没几百年后的墓穴已被发现在寺院的西侧,他的棺椁尚存,现已修葺,作为文物遗产保护,列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人们参观瞻仰。今日竺山,历尽沧桑后,湖光山色美如画,旧貌焕新颜。新建的福善寺,环境清幽,绿树成荫,花木布置有序,四时发出阵阵清香。寺内诵经梵语,伴随晨钟暮鼓,在上空潦绕。漫步湖边防浪堤岸,垂柳袅娜多姿,随风摇曳,远眺太湖晨曦,红日映照在碧波万顷的湖面上,金光灿烂。成群鸥鹭,或结伴嬉水、觅食;或傲向天际畅游。闲坐放生池畔平台,观看鱼龟悠闲自乐之态,领悟这大自然的美景,心旷神怡。竺山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成为周铁地区集宗教、旅游、休闲为一体的胜地。他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不臣二姓,言行一致,成为南宋进士中唯一没有降元的守节者。他的人品更是民族的楷模。武进蠡河桥《蒋氏家乘》卷之二,在他遗像后的赞语为“前余晦迹,荐札扬名;不事二主,永矢一贞。竹方节劲,山寓清风;抑兹遗像,卓哉如生。”他似高山,坚不可摧,巍然不动;他自喻荷花,出污泥而不染。他以梅花为榜样,在残酷的环境里,不为高官厚禄所利诱,坚贞不屈,甘愿清贫,绽放着他那灿烂的人生观。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在鼓励着后人奋发向上、向上。
                  本人的处女作《一生飘零终不悔,坚如干竹守名节——记南宋宜兴籍爱国词人蒋捷》曾发表在2007年8月24日的《宜兴日报》第7版《阳羡。人物》栏上,除了前言外,后三部分曾被刘建国以《贫贱不能移的爱国词人蒋捷》发表在2010年8月6日的《贵州政协报》上,我曾在百度网站上发现,他仅把“”亭的改成“虢”字,仅一字之差。最近将《行踪》改写成蒋捷小传,是否恰当请斧正。
                  马鸣齐
                  2018年3月
                  2007年8月24日《宜兴日报》第7版《阳羡·人物》栏上刊登的《一生飘零终不悔,坚如干竹守名节——记南宋宜兴籍爱国词人蒋捷》、《蒋捷生平考》、和《沙塘港竹山》的三篇文章,右下角为蒋捷墓的图片。


                  10楼2018-11-12 08:22
                  回复
                    我曾在百度网站上发现, 刘建国以《贫贱不能移的爱国词人蒋捷》发表在2010年8月6日的《贵州政协报》上的文章,和我的《一生飘零终不悔,坚如干竹守名节——记南宋宜兴籍爱国词人蒋捷》一文下面加线条的仅一字之差,即仅把“”字改成“虢”字。详见下图。


                    11楼2018-11-12 08:24
                    回复(1)
                      蒋词人丢下自己的夫人和三个未成年儿子,独自外出保命,可见…………


                      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9-01-18 15:06
                      回复
                        点赞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9-02-14 00: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