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的“自我实现”
这里关涉到对于儒家的一些思想观点的理解问题。何中华同志对于儒家的仁、礼等观念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一个结论说:“这不是自我发现,而是发现一个否定自我的非我。”也就是认为,儒家所讲的不过是自我压抑、自我否定而已。儒学的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呢?
孔子兼重仁与礼。在孔子的思想中,是仁居于主导地位还是礼居于主导地位,近年学术界展开了争论。我一向认为,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中心观念。《吕氏春秋·不二》篇讲“孔子贵仁”,而不说“孔子贵礼”,这表明了战国时代人们的认识。《论语》中明确有“礼后”之说,更足以证明在孔子思想中礼不是第一原则。孔子讲过“克己复礼为仁”,这是人们认为孔子以“礼”规定“仁”的依据。但所谓礼也具有复杂的含义,可以压分为不同的层次。简单说来,有尊卑贵贱之礼,有作为“人情节文”的礼。儒家讲礼,强调尊卑贵贱的等级,但是同一等级的人彼此之间也要行礼。时至今日,尊卑贵贱之礼应该废除了(事实上其影响并没有消失),但是人际之间也还要遵守一定的礼节。不能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就是专门维护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