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吧 关注:154,482贴子:1,664,153

驳长平之战时候的三年论和赵国缺粮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章太长不好搬运,全文来自——战国秦赵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时间考辨_我是谭晓斌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ab7c70102xeh5.html
驳三年论看谭晓斌,他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这里简单的搬运一下驳赵国缺粮论,有关赵国缺粮的记载如下:
《战国策》卷九《齐策二之秦攻赵长平》云:
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壅沃焦釜。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为国计者过矣。”
苏秦在二十多年前就死了,《战国策》这里还写长平之战赵国来借粮,苏秦叫齐王援助赵国,连苏秦死了都记载成活着,这《战国策》记载赵国长平之战缺粮求齐的事情谁信?
《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云:
王建立六年,秦攻赵,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退兵,不亲遂攻之。”赵无食,请粟于齐,齐不听。周子曰:“不如听之以退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楚之计过也。且赵之于齐楚,扞蔽也,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且救赵之务,宜若奉漏壅沃焦釜也。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国,威却彊秦之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为国计者过矣。”齐王弗听。秦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遂围邯郸。
在《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中,齐王田建六年相当于秦昭王四十八年,因为这段文字的结语是“齐王弗听,秦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遂围邯郸”,秦军从秦昭王四十八年九月开始围邯郸,所以太史公将其系于“王建立六年”,并非是说长平之战发生在这一年,大家在阅读《史记》时要注意这一点,类似的情况有不少。
也就是说赵国缺粮是邯郸之战的时候,不是长平之战。有人说什么邯郸之战缺粮,所以之前的长平之战也缺粮,长平之战是在秦昭王四十七年四月开始、七月赵括上任,九月结束,邯郸之战是四十八年九月开始,中间隔了一年时间。按理来说有一年时间种地为什么还缺粮,因为长平之战死了45万劳动力啊,剩下一堆老弱病残,当然就没有足够的劳动力种田了,当然就缺粮了。长平之战才打半年,当然不可能缺粮,如果赵国连大军一年的粮草都没有,那我无话可说我只想问赵国连一年的粮草都没有,那么赵国岂不是实力应该在战国里面垫底的,随便一个国家都可以吊打赵国。
廉颇算他四月初上任,七月底被赵括替换,那么廉颇再怎么避战不出也才用了4个月时间,4个月就导致赵国缺粮了?赵王急什么?急冲冲把廉颇撤职了。可能是赵王年轻气盛,见不得赵军那么窝囊,李牧在北方防御匈奴的时候也是避战不出,结果这个撤职过廉颇的赵孝成王同样的撤职了李牧。你不可能说是什么因为缺粮所以撤李牧吧。所以长平之战撤廉颇并不是因为缺粮。
应该是赵孝成王不懂实际情况,又年轻气盛,又觉得自己很强,敌人很弱,避战不出的廉颇和李牧都被撤职,赵王还识人不明,替换廉颇的赵括全军覆没,替换李牧的那个将领照样使得赵国边境军民损失惨重。



IP属地:广西1楼2018-11-27 14:20回复
    王建立六年,秦攻赵,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退兵,不亲遂攻之。”赵无食,请粟于齐,齐不听。
    从这上面的话就知道描述的是邯郸之战,
    理由1:在《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中,齐王田建六年相当于秦昭王四十八年,四十八年就是邯郸之战那年,长平之战四十七年就结束了,
    理由2:它说楚国救赵,我们都知道长平之战楚国没有救赵,倒是邯郸之战魏楚救赵,所以他这里说楚救赵只能是发生在邯郸之战
    结论:赵国是邯郸之战缺粮,不是长平之战缺粮!


    IP属地:广西2楼2018-11-27 14:29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秦赵都很紧迫。前线一百万人对峙三年,对于任何农业封建国家都是个挑战,就看谁能挺住。。


      IP属地:山西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8-11-27 14:44
      收起回复
        王建六年那段,也就是借粮那段最后一句,齐王弗听,秦遂破赵长平40万,进围邯郸。什么意思?齐王不借粮,秦国破长平赵军,秦军围攻邯郸,这是第一次邯郸之战。也就是这个时候,白起请直接攻破邯郸灭赵,但是被范雎阴了,赵国割地,秦国撤兵。
        已而赵国背约不割地,秦王再次发兵,白起以战机已逝为由拒绝出战。紧接着列国救赵解第二次邯郸之围。


        IP属地:山东4楼2018-11-27 14:47
        回复
          从秦攻野王开始围绕上党的一系列军事冲突可以理解成上党战争。 长平之战可以理解成长平战役。 时长三年的是上党战争,最后阶段的长平之战是上党战争之长平战役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11-27 15:13
          收起回复
            秦兵要不缺稳赢,干嘛没事自贱反间换掉廉颇?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11-27 15:49
            收起回复
              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史记》
              以前被人误导什么赵国缺粮,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还骂赵括是傻子还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赵国如果缺粮的话,那么赵括来到长平的时候已经把赵国家底的粮食都拿来了,我们看看赵括以待救至,赵括当时被围需要什么?一是援兵,二是粮食,赵括最算军事指挥能力为0,但是他也该知道赵国的家底,知道赵国到底还有没有援军和粮食,有人说赵括知道赵国没有援军也没有粮食了,他为了稳定军心,骗士兵说赵王一定会派援军和粮食来的,就是士兵好骗,底下的将领是那么好骗的吗?是什么让赵括军被围困四十多天还能 “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难道就是一个谎言就骗了士兵四十多天吗?或者是士兵太爱国?宁死不屈?
              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还有这句话,遮绝赵救及粮食,如果赵国没有援军和粮食了,那么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IP属地:广西7楼2018-11-27 17:20
              收起回复
                正月就是一月。
                正月和岁首是两个概念。
                汉武帝到现代,都是以正月(一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
                而秦国纪年以十月为岁首,作为一年的第一个月。
                例如,
                秦王政三年(十月、十一、十二、一、二……八、九月),再往后就是秦王政四年十月、十一、十二、一月。二月……
                赵政在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出游,死于三十七年七月。
                看懂了么


                IP属地:江西8楼2018-11-27 17:35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还有一个大家可能都被迷惑的问题,那就是赵国还有没有援军,可能有什么人说赵括这里都45万赵军了,赵国哪里还有援军,注意这里就是被迷惑的地方,这里这45万人就全都是赵军?你们忘记上党的韩军了吗?上党向赵国献地,那么韩国的守军去哪里了?回韩国了?笑话,回韩国的路都被秦军断了,怎么回去。投降秦国了?更加是笑话,既然投降了秦国为什么还献地给赵国,那么只有一个那就是韩国的上党守军都归入赵军了,也就是说那45万赵军里面有不知道多少韩军。这些韩军有多少?5万?10万?15万?那么赵国派了多少万来长平?国内还有多少万?这些不得知,但是从史记的描述里分明赵国还有援军和粮食,关于秦国有多少万人?50万?60万?65万?这些我们不知道,史记根本没写秦军多少人,那些说秦军60万或者65万的都是猜测!不能说 因为秦赵举国之力对抗就双方都排出了所有军队,赵国还要留兵防御北方和燕国,秦国也需要防御魏国和楚国进攻他,双方都不可能派出全部兵力。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11-27 17:59
                  收起回复
                    兵,死地也,而楼主易言之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11-27 20:49
                    收起回复
                      其实秦国缺粮是真的,赵国缺粮是谣言,所以秦国才迫不及待用间。毕竟秦国上党系列战役旷日持久,再到长平之战时已经是国力疲惫不堪,而秦国连胜上党,士气正盛,到长平也就打算豪赌一场了,而这一赌,秦国出老千,吃掉了赵国的血本。这一场豪赌,秦国的东方拦路虎赵国不仅输掉了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更是血本无归。说到底,都怪这该死的赌博。要不然假如赵国长平实力不损,等武安君李牧成长起来,战国的纵横捭阖就更加精彩了。可惜老天爷不给这个机会。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8-11-27 22:03
                      收起回复
                        《吕氏春秋 审应览》——秦虽大胜於长平,三年然後决,士民倦,粮食。
                        这句话是真是假?俗话说不能断章取义,那么我们看全文:
                        【应言】
                          七曰:白圭谓魏王曰:“市丘之鼎以烹鸡,多洎之则淡而不可食,少洎之则焦而不熟,然而视之蝺焉美,无所可用。惠子之言,有似於此。”惠子闻之,曰:“不然。使三军饥而居鼎旁,适为之甑。则莫宜之此鼎矣。”白圭闻之,曰: “无所可用者,意者徒加其甑邪?”白圭之论自悖,其少魏王大甚。以惠子之言蝺焉美,无所可用,是魏王以言无所可用者为仲父也,是以言无所用者为美也。公孙龙说燕昭王以偃兵,昭王曰:“甚善。寡人愿与客计之。”公孙龙曰:“窃意大王之弗为也。”王曰:“何故?”公孙龙曰:“日者大王欲破齐,诸天下之士其欲破齐者,大王尽养之;知齐之险阻要塞、君臣之际者,大王尽养之;虽知而弗欲破者,大王犹若弗养。其卒果破齐以为功。今大王曰:我甚取偃兵。诸侯之士在大王之本朝者,尽善用兵者也。臣是以知大王之弗为也。王无以应。”司马喜难墨者师於中山王前以非攻,曰:“先生之所术非攻夫?”墨者师曰:“然。” 曰:“今王兴兵而攻燕,先生将非王乎?”墨者师对曰:“然则相国是攻之乎?” 司马喜曰:“然。”墨者师曰:“今赵兴兵而攻中山,相国将是之乎?”司马喜无以应。路说谓周颇曰“公不爱赵,天下必从。”周颇曰“固欲天下之从也。天下从,则秦利也。路说应之曰:“然则公欲秦之利夫?”周颇曰:“欲之。”路说曰:“公欲之,则胡不为从矣?”魏令孟卬割绛、汾、安邑之地以与秦王。王喜,令起贾为孟卬求司徒於魏王。魏王不说,应起贾曰:“卬,寡人之臣也。寡人宁以臧为司徒,无用卬。愿大王之更以他人诏之也。”起贾出,遇孟卬於廷。曰:“公之事何如?”起贾曰:“公甚贱子公之主。公之主曰:宁用臧为司徒,无用公。”孟卬入见,谓魏王曰:“秦客何言?”王曰:“求以女为司徒。”孟卬曰:“王应之谓何?”王曰:“宁以臧,无用卬也。”孟卬太息曰:“宜矣王之制於秦也!王何疑秦之善臣也?以绛、汾、安邑令负牛书与秦,犹乃善牛也。卬虽不肖,独不如牛乎?且王令三将军为臣先,曰‘视卬如身’,是重臣也。令二轻臣也,令臣责,卬虽贤,固能乎?”居三日,魏王乃听起贾。凡人主之与其大官也,为有益也。今割国之锱锤矣,而因得大官,且何地以给之?大官,人臣之所欲也。孟卬令秦得其所欲,秦亦令孟卬得其所欲,责以偿矣,尚有何责?魏虽强,犹不能责无责,又况於弱?魏王之令乎孟卬为司徒,以弃其责,则拙也。秦王立帝,宜阳许绾诞魏王,魏王将入秦。魏敬谓王曰:“以河内孰与梁重?” 王曰:“梁重。”又曰:“梁孰与身重?”王曰:“身重。”又曰:“若使秦求河内,则王将与之乎?”王曰:“弗与也。”魏敬曰:“河内,三论之下也;身,三论之上也。秦索其下而王弗听,索其上而王听之,臣窃不取也。”王曰:“甚然。”乃辍行。秦虽大胜於长平,三年然後决,士民倦,粮食。当此时也,两周全,其北存,魏举陶削卫,地方六百,有之势是而入,大蚤,奚待於魏敬之说也?夫未可以入而入,其患有将可以入而不入。入与不入之时,不可不熟论也。


                        IP属地:广西15楼2018-11-28 00:39
                        收起回复
                          【译文】
                          白圭对魏王说:“用帝丘出产的大鼎来煮鸡,多加汤汁就会淡得没法吃,少加汤汁就会烧焦可是却不熟,然而这鼎看起来非常高大漂亮,不过没有什么用处。惠子的话,就跟这大鼎相似。”惠子听到这话以后,说;“不对。假使三军士兵饥饿了停留在鼎旁边,恰好弄到了蒸饭用的大甑,那么和甑搭配起来蒸饭就没有比这鼎更合适的了。”白圭听到这话以后,说;“没有什么用处的东西,想来只能在上面放上甑蒸饭用啦!”白圭的评论自然是错的,他太轻视魏王了。认为惠子的话只是说得漂亮,但没什么用处,这样就是魏王把说话没什么用处的人当成仲父了,这样就是把说话没什用处的人当成完美的人了。
                          公孙龙用如何消除战争的话劝说燕昭王,昭王说;“很好。我愿意跟宾客们商议这件事。”公孙龙说;“我私下里估计大王您不会消除战争的。”昭王说;“为什么?”公孙龙说:“从前大王您想打败齐国,天下杰出的人士中那些想打败齐国的人,大壬您全都收养了他们,那些了解齐国的险阻要塞和君臣之间关系的人,大王您全都收养了他们;那些虽然了解这些情况但却不想打赃齐国的人,大王您还是不肯收养他们,最后果然打败了齐国,并以此为功劳。如今大王您说,我很赞成消除战争。可是其他诸侯国的人士在大王您朝廷里的,都是善于用兵的人。我因此知道大王您不会消除战争的。”昭王无话回答。
                          司马喜在中山国王前就“非攻”的主张诘责墨家学派名叫师的人,说;“先生您所主张的是‘非攻’吧?”师说:“是的。”司马喜说;“假如国王发兵攻打燕国,先生您将责备国王吗?一师回答说:“这样说来,那么相国您赞成攻打燕国吗?”司马喜说:“是的。”师说;“假如赵国发兵攻打中山国,相国您也将赞成攻打中山国吗?”司马喜无话回答。
                          路说对周颇说:“您如果不爱赵国,那么天下人一定会跟随您。”周颇说:“我本来想让天下人跟随我啊。天下人跟随我,那么秦国就有利。”路说回答他说;“这样说来,那么您想让秦国有利啦?”周颇说:“想让秦国有利。”路说说;“您想让秦国有利,那么为什么不因此而让天下人跟随您呢?”
                          魏王派孟卯割让绛、窃、安邑等地给秦王。秦王很高兴,让起贾去向魏王为孟卯请求司徒的官职。魏王很不高兴,回答起贾说:“孟卯是我的臣子。我宁肯用奴仆当司徒,也不用孟卯。希望大王另用其他的人诏示我。”起贾出来,在庭院里遇到孟卯。孟卯说:“您说的事情怎么样?”超贾说:“您太受您的君主轻视了。您的君主说宁肯用奴仆当司徒,也不用您。”孟卯进去谒见,对魏王说:“秦国客人说什么?”魏王说:“请求用你当司徒。”孟卯说;“您怎样回答他的?”魏_上说;“我说‘宁肯任用奴仆,也不用孟卯,。”孟卯长叹道:“您受秦国控制是应该的了,秦国善待我,您对此为什么要猜疑呢?把绛、窃、安邑的地图让牛驮者献给秦国,秦国尚且会好好对待牛。我虽然不好,难道还不如牛吗?况且,您让三位将军先去秦国为我致意,说‘看待孟卯如同看待我一样’,这是重视我啊。如今您轻视我,以后让我击索取秦国答应过的东西,我即使贤德,难道还能做到吗?”过了三天,魏王才答应了起贾的请求。大凡君主给人大的官职,是因为他有益于国家。如今割让国家少量土地,因而得到了大的官职,以后哪有那么多土地供给他割让?大的官职,是臣子所希望得到的。孟卯让秦国得到了它所希望的土地,秦国也让孟卯得到了他所希望的官职。对方所欠的债已经偿还了,还有什么可索取的呢?魏国即使强大,也还不能向不欠债的素取债务,更何况它本身是弱小的国家呢?魏王让孟卯当了司徒,从而失掉了自己向秦国提出要求的地位,这就很笨拙了。
                          秦王立为帝,宜阳令许绾骗魏王,魏王要去秦朝拜。魏敬对魏王说:“拿河内和大梁比,哪一个重要?”魏王说:“大梁要。”魏敬又说;“大粱跟您自身比,哪一个重要?”魏王说:“自身重要。”魏敬又说:“假如秦国索取河内,那么您将给它码?”魏王说。“不给它。”巍敬说:“河内在三者之中占最下等,您自身在三者之中占最上等。秦国索取最下等的您不答应,索取最上等的您却答应了。我私下里对此是不赞成的。”魏王说,“很对。”这才不去秦国。秦国虽然在长平打了大胜仗,但打了三年然后才决定胜负,它的兵士和人民很疲惫,粮食很匮乏。正当那个时候,东、西周尚束灭亡,大粱以北的地区尚未失去,魏国攻下了陶,夺取了卫国城邑,土地有六百里见方。具有这样的形势,却要去秦朝拜,那是太早了,何必要等魏敬劝说之后才不去秦朝拜呢?在不可去的时候却要去,这种祸患与将来可以去的时候却不去是一样的。去与不去的时机,不可不仔细考察啊!


                          IP属地:广西16楼2018-11-28 00:42
                          回复
                            找不到有力证明长平之战赵国缺粮的记录,却找到了长平之战秦国缺粮的记录。
                            先在这里提醒吃瓜群众,1不要拿邯郸之战赵国缺粮张冠李戴到长平之战上面。2不要拿秦国缺粮来说什么秦国力强所以赵国也一定缺粮,你要搞清楚长平战场离赵国近,离秦国远 3不要拿什么赵国几十万人在长平打仗所以没人种地所以缺粮,这种想当然的想法根本没有说服力。
                            战国策 中山·昭王既息民缮兵
                              昭王既息民缮兵,复欲伐赵。武安君曰:“不可。”王曰:“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今寡人息民以养士,蓄积粮食,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其说何也?”
                            武安君曰:“长平之事,秦军大尅,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秦民之死者厚葬,伤者厚养,劳者相飨,饮食铺餽,以靡其财;赵人之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涕泣相哀,勠力同忧,耕田疾作,以生其财。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赵自长平已来,君臣忧惧,早朝晏退,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亲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


                            IP属地:广西18楼2018-11-28 10:45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韩,拔九城,斩首五万。
                              四十四年,攻韩南,取之。四十五年,五大夫贲攻韩,取十城。叶阳君悝出之国,未至而死。
                              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於长平,四十馀万尽杀之。
                              四十八年十月,韩献垣雍。秦军分为三军。武安君归。王龁将伐赵皮牢,拔之。司马梗北定太原,尽有韩上党。正月,兵罢,复守上党。其十月,五大夫陵攻赵邯郸。
                              四十九年正月,益发卒佐陵。陵战不善,免,王龁代将。其十月,将军张唐攻魏,为蔡尉捐弗守,还斩之。
                              五十年十月,武安君白起有罪,为士伍,迁阴密。张唐攻郑,拔之。十二月,益发卒军汾城旁。武安君白起有罪,死。龁攻邯郸,不拔,去,还奔汾军。二月馀攻晋军,斩首六千,晋楚流死河二万人。攻汾城,即从唐拔宁新中,宁新中更名安阳。初作河桥。
                              ——《史记 秦本纪》
                              这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长平之战发生在秦昭王四十七年,四十八年正月(1月),兵罢,复守上党。
                              邯郸之战发生在秦昭王四十八年十月,五大夫陵攻赵邯郸,
                              十二月,益发卒军汾城旁。武安君白起有罪,死。龁攻邯郸,不拔,去,还奔汾军。说明邯郸之战结束在 五十年十二月之后。
                              秦虽大胜於长平,三年然後决,士民倦,粮食。
                              怎么扯长平之战都超不过1年,所以这句话正确的翻译是:
                              秦国虽然大胜于长平,但邯郸之战打了三年然后才决定胜负,它的兵士和人民很疲惫,粮食很匮乏


                              IP属地:广西20楼2018-11-28 12: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