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ab7c70102xeh5.html
驳三年论看谭晓斌,他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这里简单的搬运一下驳赵国缺粮论,有关赵国缺粮的记载如下:
《战国策》卷九《齐策二之秦攻赵长平》云:
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壅沃焦釜。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为国计者过矣。”
苏秦在二十多年前就死了,《战国策》这里还写长平之战赵国来借粮,苏秦叫齐王援助赵国,连苏秦死了都记载成活着,这《战国策》记载赵国长平之战缺粮求齐的事情谁信?
《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云:
王建立六年,秦攻赵,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退兵,不亲遂攻之。”赵无食,请粟于齐,齐不听。周子曰:“不如听之以退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楚之计过也。且赵之于齐楚,扞蔽也,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且救赵之务,宜若奉漏壅沃焦釜也。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国,威却彊秦之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为国计者过矣。”齐王弗听。秦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遂围邯郸。
在《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中,齐王田建六年相当于秦昭王四十八年,因为这段文字的结语是“齐王弗听,秦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遂围邯郸”,秦军从秦昭王四十八年九月开始围邯郸,所以太史公将其系于“王建立六年”,并非是说长平之战发生在这一年,大家在阅读《史记》时要注意这一点,类似的情况有不少。
也就是说赵国缺粮是邯郸之战的时候,不是长平之战。有人说什么邯郸之战缺粮,所以之前的长平之战也缺粮,长平之战是在秦昭王四十七年四月开始、七月赵括上任,九月结束,邯郸之战是四十八年九月开始,中间隔了一年时间。按理来说有一年时间种地为什么还缺粮,因为长平之战死了45万劳动力啊,剩下一堆老弱病残,当然就没有足够的劳动力种田了,当然就缺粮了。长平之战才打半年,当然不可能缺粮,如果赵国连大军一年的粮草都没有,那我无话可说我只想问赵国连一年的粮草都没有,那么赵国岂不是实力应该在战国里面垫底的,随便一个国家都可以吊打赵国。
廉颇算他四月初上任,七月底被赵括替换,那么廉颇再怎么避战不出也才用了4个月时间,4个月就导致赵国缺粮了?赵王急什么?急冲冲把廉颇撤职了。可能是赵王年轻气盛,见不得赵军那么窝囊,李牧在北方防御匈奴的时候也是避战不出,结果这个撤职过廉颇的赵孝成王同样的撤职了李牧。你不可能说是什么因为缺粮所以撤李牧吧。所以长平之战撤廉颇并不是因为缺粮。
应该是赵孝成王不懂实际情况,又年轻气盛,又觉得自己很强,敌人很弱,避战不出的廉颇和李牧都被撤职,赵王还识人不明,替换廉颇的赵括全军覆没,替换李牧的那个将领照样使得赵国边境军民损失惨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