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hei220吧 关注:38贴子:4,719
  • 6回复贴,共1

社会学概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L百度


1楼2009-06-22 17:07回复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学
    一、社会学的内容:
    1、社会学:(SOCIOLOGY)是研究人类社会的构造及其存在发展变革的因果联系和法则。
    2、特点: ① 社会学是把整个社会及各组织部分之间的联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② 社会学广泛研究社会生活中人们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人类社会就是由人们种种的社会关系构成。
    ③ 社会学是把社会这个整体以及各种社会关系放在变化和运动中进行研究的,因此 ,要以发展的观点来研究社会学。
    二、社会学的分类:
    1、意识形态:文化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政治意社会学等。
    2、关于某一局部社会现象:人口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环境社会学等。
    3、社会生活方面:家庭社会学、闲暇社会学等。
    第二节 社会学的地位
    1、中心论:在社会科学之上。(包括政治、经济、      法律、道德等)   
    2、平等论:相互平等。(规范-法律;权力-政治;人群-社会学等)
    3、特殊论:郑航生。(一般-哲学;特殊 -社会学、历史学;个别-政治、经济、法律)
    第三节研究社会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功能:
    1、政策性调查:为制定决策提供量化的科学依据,也包括决策实施以后对政策的影响和效果进行调查,为政策的补充、修改提供帮助。
    2、社会检测和预测:对社会现象进行测量和描述,进而作出预测,从而提出某些趋势,作为形成和修改政(和谐)府决策的重要参考。
    3、社会批评:社会学家常对社会生活进行透彻的理论性很强的分析,描述社会系统,揭示社会本质。
    4、社会规划:社会中如果出现问题,社会学家应寻找社会运转中失调的原因,并找出解决的办法,直接影响社会整体规划的制定。
    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2楼2009-06-22 17:07
    回复
      第二章 社会
      一、什么是社会?
      社会:society,是以特定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而建立的相互交往和运动发展的关系体系。
      二、社会的特点:
      1、社会以人群为主体,人是社会最基本的要素,是社会生活的开拓者。 
      2、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前提,没有物质生活就不会有人,更不会有人的社会。
      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交往的范围越大,依此而联系起来的社会系统也越大,人与人交互作用的层次越深,社会系统的内容也就越丰富。
      第二节 社会的形成
      一、人类社会产生的原因:
      1、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类社会是劳动的产物:
      ①劳动使原始人不仅改变了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人体的自身结构。
      ②由于劳动使原始人的食物丰富起来,输入身体的养料渐趋多样化,为脑髓的发达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③劳动使原始人的实践活动不断加深和扩大,反映到大脑的内容不断增多,从而促使脑量增多和脑结构的复杂化。
      ④劳动使语言得以产生,从而使人们把自己的感觉和思维表达出来,相互交流,积累经验。
      二、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1、区别:
       ①自然界是完全盲目的,按照自身的客观规律不断发展,而社会则不同,是由人组成的,人的活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
      ②继承方式不同,自然界的生物特性只能通过遗传方式被后代继承,局限性很大,而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可被后人代代相传。           
      ③社会发展同自然界变化的快慢不同,自然界发生根本变化需要很长的时间,而社会发生根本变化的时间相对来说较短,并且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2、联系: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人类不断从自然获得生存所需的各种资料,同时,人类也需要保护自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第三节社会制度
      一、含义:
      1、定义:制:制约、控制
      度:限度
         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们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行为的规范体系。 2、特点:①普遍性②相对稳定性③变异性④强制性⑤阶级性
      二、构成社会制度的要素
      1、理论系统:以此来说明该制度的目的、价值、必要性,不同的制度都有不同的理论阐述系统。
      2、规范系统:规章制度本身,如:规章条例、法规等。 
      3、组织系统:它是制度存在的基础,主要用于执行、检查和推动社会制度的运行,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制度的功能。
      4、物质设备系统。它包括实用设备和象征性标志两个基本方面,它是制度不可缺少的要素。
      三、社会制度的功能(作用)
      1、积极的作用:
      ①具有行为导向功能。每个人都是自己行为的主体,个体行为有很大的差异,而人又是社会中的人,因此社会必须通过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从而维持社会秩序。       
      ②控制功能。尽管社会制度给人们提供一整套的行为模式,但由于某种原因总有一些超出制度所规定的范围,对此,社会制度就要加以干预,给予惩罚。
      ③社会化功能。社会化是社会向个人灌输知识、技能和规范的过程,社会制度实质是为个人社会化提供一个大体的模式。
      2、消极作用:
      ①制度本身的惰性。社会制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社会生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当某种社会制度不能适合社会发展时就会阻碍社会的进步。
      ②人为因素。有时社会制度本身并非不合理, 但由于被少数人操纵、干预,使社会制度本身不仅不能发挥作用反而产生相反的功能。


      3楼2009-06-22 17:11
      回复
        第四章文化
        第一节什么是文化
        一、概念:
        文:典章制度    化:感化,教化
        文化:人类创造的,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并为后人学习并传播下去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产品。
        二、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从动物过渡到人,从人类的生物需要过渡到社会需要的明显标志。
        2、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累,总是由简单到复杂,下一代继承上一代,并且总是有所发展,而继承方式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得到。
        3、文化不是单一的,是一种复合体,它既有物质形态又有精神表现形式,因此,文化是丰富多彩的。
        4、文化在不同的地域和范围内,还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性,不同民族在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都有不同的内容,但在每一范围内,文化是可以共享的。
        第二节文化的传播
        一、概念:Communication
        1、传播: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产生于社区、群体及所有人与人之间共存关系之内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
        2、相近概念:
        ①文化区:某种文化模式所覆盖的地区
        ②文化中心:任何文化区都有一个中心,它是该文化发起的地方。
        ③文化边际:一种文化从中心传播到边缘地去而与外来文化混合起来,而形成的文化
        二、文化传播的媒介:
        1、语言:
        2、物品:
        3、人:(1)自然流动
              (2)组织流动:移民
        4、宗教:
        三、文化传播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思想的启迪: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创造文化需要思想和智慧,当一种新的思想产生以后,经过传播而被社会接受,就会引起社会的巨大变动。
        2、模式的提供:人们行为办事都遵循某种模式,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而相当多的模式来源于文化的交流。
        3、物品的采用:物质方面的文化交流对社会发展具有更加明显的直接作用,当代世界各国所用的物品没有一个国家全部由自己制造。


        5楼2009-06-22 17:13
        回复
          第五章个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基本内涵:
          1.定义:Personal socialization
          个人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的能动的选择与调适的统一过程。
          2、特点:
          (1)个人的社会化带有强制性特征:
          a、人类生命的个体,没有先天的行为模式,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中的人。
          b、个人在受化过程中常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强制性伴随个人成年、老年而减弱
          (2)个人社会化具有能动性的特点:
          a 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什么,接受什么,都有选择性。
          b个人在生活实践中,可以创造新的文化。
          二、个人社会化的内容:
          1、掌握生活技能
          2、学习社会文化
          3、培养社会角色
          4、形成个性的特征
          第二节个人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一、主观条件(遗传因素)
          1、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2、人类的遗传结构包含大量的遗传信息
          3、情感的需求
          二、客观条件(环境因素)
          1、家庭:
          ①童年是个人社会化的奠基时期,而这主要是通过家庭进行的,包括学习语言,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等等。
          ②个人首先通过家庭获得社会地位,一个家庭总会在经济上,阶层上处于某个特定位置,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起点。
          ③家庭成员的状况,深刻地影响个人的行为模式,家庭成员的行为是个体行为的第一参照系,它对于个体处于依赖时期的社会化有重要的影响。
          2、学校:
          ①学校以独立的方式帮助个人为进入社会做准备,包括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价值标准、礼节等等。
          ②学校还培养个体的组织纪律性,学习与别人交往,如何克制自己接受社会控制。
          ③学校不仅具有培养教育作用,还起筛选作用,这不仅增强了个体的竞争意识,而且还决定了个体以后的发展方向和职业生涯。
          3、同辈群体
          ①在这种相互信赖和随意中充分地进行社会化,在这个过程中的限制和陈规最少,,选择的余地最大。
          ②同辈群体多按照自己兴趣社会化,带有鲜明的年龄、性别和文化特征。
          4、大众传播:
          ①大众传播媒介以其灵活的方式,丰富的内容,将世界各地的文化规范。呈现在人们面前,它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但如果引导不好,可能会混淆视听,模糊行为规范。
          ②大众传播媒介,对人格具有重大的影响,人格的形成是从儿童开始的,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电视的内容直接影响儿童的人格取向。


          6楼2009-06-22 17:14
          回复
            • 222.134.35.*
            很好,谢谢


            10楼2009-06-25 15:07
            回复
              • 58.62.110.*
              发的好


              11楼2010-03-27 20: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