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国吧 关注:130贴子:852

中山概述(内容非原创,四面八方收集而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有错漏请指正!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1-01 14:21回复
    公元前八世纪左右,由于当时气候原因,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游牧民族决定东迁,其中绝大多数迁至中国西北地区的高原和盆地。当时的周朝对西北方的部落称为戎狄。
      周朝时居民有华夏和四夷的区分:南方部落为蛮;东方部落为夷;西方部落为戎;北方部落为狄。其中戎和狄主要分布在华夏的西方和北方地区。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1-01 14:23
    回复
      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缯国、与包括猃狁(《国语》中称其为鲜虞,以后以鲜虞代称)犬戎在内的戎狄部族攻打周朝都城镐京,一夜破城,并在骊山下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周幽王死后,诸侯们与申侯共同拥立前任太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正式拉开春秋大幕。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1-01 14:24
      回复
        春秋初期的兼并战争中,位于周朝西北的秦国、晋国先后崛起,这大大威胁到了戎狄的生存,鲜虞人由于被崛起的秦国挤压,被迫东迁至洛邑西北地区滹沱河上游地段,其后狄族一分为三,分为白狄、长狄、与赤狄。此时,已经迁至周朝新都城洛邑北方的鲜虞人加入了白狄部落,由于实力远远高于白狄部落中的仇由氏、鼓氏、代氏、肥氏。鲜虞人很快成为了白狄部族中最具实力的部族。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1-01 14:24
        回复
          此后的白狄鲜虞人由于晋国向北向东扩张,不甘心被兼并,于是与其他白狄氏族鼓氏肥氏等共同向东迁移,其中鲜虞人迁往太行山东麓地区,而仇由氏则决定留在太行山以西。
            由于这一代没有封国,久经奔波的鲜虞人于是在太行山以东华北平原这一带落地生根。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1-01 14:25
          回复
            公元前662年,鲜虞人与其他狄族联合,攻击刑国、卫国,大获全胜。
              在与中原各诸侯国多年的战争中,白狄鲜虞人终于站稳脚跟,逐渐登上了春秋大幕的舞台。
              站稳脚跟的白狄鲜虞人很快建立了属于自己的都城——中人城。
              中人城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因城中有一座小山,故又称中山城,具体建城时间不详,此后的中山国便是由此得名。
              根据出土文物记载,周天子曾经赐予中山人一件斧钺,并封当时的中山部族首领——稳为中山侯,历史学家推断,正是这位在历史文献上几乎没有任何描述的中山侯稳,带领当时的鲜虞部落,顽强的抵抗当时强大的晋国进攻,并建立了属于鲜虞人自己的都城中人城和自己的国家——中山。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1-01 14:26
            回复
              自公元前541年晋国决定征伐戎狄起,肥氏、代氏、仇由氏、鼓氏在晋国的强大兵力下相继被灭,鲜虞人的中人城也曾经被晋国攻破,戎狄联盟已经瓦解。
                已经孤立无援的鲜虞人决定退入北部山区,与晋国开展了旷日持久的山地游击战。
                公元前507年秋天,一直孤军深入的晋国军队潜入中山腹地,妄图偷袭中人城。
                不甘示弱的中山军队在稳的带领下主动出击,在平中大败晋军,俘获晋国大将观虎,一雪盟友此前遭遇的灭国之耻。
                紧接着,中山人主动走出大山,趁势向南发展,一度把南部边境线拓展到了今天河北省隆尧县境内的柏人,拓地千里。
                但是,中山人很快就遇到了一位强劲的对手。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01-01 14:27
              回复
                公元前497年,晋国发生内乱,中山人趁机参与了诸侯的纷争之中成为了一股助弱削晋的力量。
                  到了公元前494年,中山联合齐国、卫国伐晋,占领了晋国的棘蒲。
                  公元前491年,晋国大夫荀寅由于晋国内乱逃离至中山,中山人抱着削弱晋国的想法接纳了他。
                  然而,此时的中山国没有想到,他们的行动惹怒了当时晋国赫赫有名的执政大臣
                赵鞅赵简子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01-01 14:31
                回复
                  到了公元前489年春,赵简子率师讨伐中山,中山人被迫撤离,再一次消失在了太行山中。
                    当一路尾随而来晋国大军进入太行山,却仿佛进入了迷魂阵一样,因为像狼一样来去如风的中山军队忽而啸聚又忽而四散。这种若隐若现来无影去无踪的游击战法,让一贯在平原作战的晋国军队不知所措、进退维谷。
                    一生战功赫赫的赵简子第一次遇到了难缠的对手,无奈选择撤退,此次追击宣告失败。
                    但是,此次战争对于中山来说,是一次极为沉重的打击,此后二十余年,史料对其没有任何记载。
                    一段时间之后,晋国把矛头对准了中山人最后一个盟友,仇由。
                    晋国以新铸大钟为引,诱使仇由国平山填谷以迎钟,仇由国君不听大臣劝阻,得钟心切,果然,仇由国很快被灭。
                    公元前459年,晋国派并攻打中山,取“穷鱼之丘”。
                    此前的中山已经从大山中走出,收复了失地,但史料对其过程没有任何记载。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01-01 14:32
                  回复
                    此后,赵简子的儿子赵襄子接替父亲,成为了晋国的执政大臣。
                      公元前赵襄子刚刚就职不久就迫不及待的调集了数倍于中山的精锐部队进攻中山,然而很快赵襄子就遭遇了和父亲一样的问题,中山人飘忽不定的游击战法,使得晋国军队每一步推进都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据史书《吕氏春秋》记载,当中山国的中人左人二城一日内相继被攻破的消息传入晋阳城,赵襄子并没有大喜过望,而是面露忧色,因为他知道,这只是中山人战略性转移而已,彻底消灭中山仍旧遥遥无期。
                      公元前453年,骄横的荀瑶被韩赵魏三家取代,晋国实际权利被韩赵魏三家瓜分。这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对于古代封建制度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山被打败之后,赵襄子趁晋国内讧之际迫不及待的控制了中山国所有的土地,这引起了晋国境内另一个魏文侯的强烈不满,赵襄子不想和魏冲突,于是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公元前432年,赵襄子与魏文侯联手导演了一场大戏。
                      他们在鲜虞族后裔中选了一名傀儡立为中山国君,使中山国复立,都城仍居中人城,并让魏文侯之女公子倾为正妻。这样赵、魏两家共同控制了中山国,利益均摊,而这位被赵、魏控制下的傀儡国王,便是中山国第一任国君——中山文公,为了延续先祖的血脉,中山文公选择接受了这样一场政治联姻。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01-01 14:33
                    回复
                      看似窝囊的中山文公隐忍不发,卧薪尝胆。暗中培养亲信部众,同时积极与周围各个国家交好。
                        同时不遗余力的吸收着华夏文明的先进成果,仿照华夏文明进行各项制度建设。
                        很快,中山文公与公子倾的儿子出生了,这就是后来的中山武公。
                        中山文公一面积极吸收华夏文明的各种先进思想与制度,积蓄中山国国力。一面倾尽心力的培养自己年幼的儿子。
                        虽然说中山文公一生并无轰轰烈烈,但是根据中山三器铭文所记载的内容推断,中山文公的作为应该是为中山国后来的崛起、强盛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9-01-01 14:33
                      回复
                        由于此前魏国任用平民出身的李悝为相,革除旧弊,变法图强,魏国在诸侯国中率先崛起。
                          公元前425年,魏国决定对秦国用兵,而东方的齐国则趁机攻击魏国,此前一直强盛的赵国由于赵襄子的去世发生了内乱,赵襄子的儿子赵恒子赶走了自己的弟弟,却继位不到一年就暴毙而亡。
                          公元前414年,随着父亲文公与母亲公子倾的先后去世,年轻的中山武公登上了王位,并立刻下达了第一个重要决定——秘密逃离中人城。
                          中山武公不甘心被赵魏控制,他躲过赵国的视线,率领中山人迁至东部富饶的华北平原,并在这里建立了中山国第二个城市——顾城。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9-01-01 14:35
                        回复
                          疲惫不堪弹尽粮绝的中山人在武公带领下,放下武器拿起锄头,学习能农耕,得益于顾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勤劳的中山人很快回复了元气。除此之外,中山武公还积极与东方的齐国建立外交关系,
                            久违的平静生活和落后的习俗使得中山人逐渐松懈了下来,战斗力逐渐被腐蚀,而此时的中山人并不知道,强大的魏国已经盯上了中山。
                            魏文侯想要借道赵国,派大将翟角去赵国游说,翟角与赵国权臣赵利关系很好,他请求赵利去劝说赵烈侯,赵利同意了他的请求。
                            韩非子说林上第二十二记载道:魏文侯借道于赵而攻中山,赵肃侯将不许。赵刻曰:“君过矣。魏攻中山而弗能取,则魏必罢。罢则魏轻,魏轻则赵重。魏拔中山,必不能越赵而有中山也。是用兵者魏也,而得地者赵也。君必许之。许之而大欢,彼将知君利之也,必将辍行。君不如借之道,示以不得已也。”(这一段记载有错误,应该是赵烈侯、赵利。)
                            赵利见到赵烈侯,为赵烈侯分析了利害。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01-01 14:36
                          回复
                            说魏攻打中山如不能拿下来,魏就一定会疲惫。魏国疲惫了,地位就会变低,魏国地位变低了,赵国地位就抬高了。魏国攻克中山后,必然不能越过赵国来占有中山。这样,用兵的是魏国,而得地的是赵国。您一定得答应借给他道路。答应时显得很高兴,他就会知道您能从中得到好处,结果必将停止军事行动。您不如借路给他,并表现出借路是出于不得已的事情,于是赵烈侯抱着坐享其成渔翁得利的想法同意了魏国的的请求。
                              这时,中山武公突然暴病而亡,魏文侯果断听从相国翟璜的意见,拜乐羊为将,命其攻打中山国。
                              接替武公王位的是后来中山国历史上有名的雄主——中山桓公。
                              此时的中山桓公还属年幼,懵懂无知,听闻魏国大军来犯,年幼的桓公惊慌失措,正在此时,老将鼓须主动请战,桓公任鼓须为主帅,把一切希望寄托在了老将鼓须身上。
                              乐羊在到达慈河对岸后,并没有因为中山国的缩小而产生轻视,立即进攻,相反,乐羊在慈河对岸驻扎了下来,这一驻扎,就是三个月。
                              鼓须带领的中山士兵由于魏国军队迟迟没有进攻渐渐松懈了下来,高涨的士气也变得低落。
                              就在这时,一支魏国军队已经绕路悄悄渡过了慈河。
                              半夜十分,随着乐羊的号令,悄悄渡过慈河的魏国军队让中山人的军营化作一片火海,随后,中山人的防线宣布告破,此役,中山精锐损失殆尽。
                              乐羊的儿子乐舒此时正在中山国为将,他几次前去魏军大营劝说父亲希望父亲退兵,但都没有成功。
                              一面是国家,一面是父亲,自古忠孝难两全,无奈的乐舒选择了自杀。
                              年幼的桓公听从了大臣公孙焦的建议,把乐舒烹成了肉羹,割下了乐舒的首级,把肉羹和首级送到魏国大营,妄图以此击溃魏军主帅乐羊的精神,使其退兵。
                              乐羊在见到儿子的肉羹之后,并没有被击溃,而是吃下了肉羹,随后对中山发动了更为猛烈的进攻。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乐羊啜羹。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01-01 14:38
                            回复
                              这里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产极为丰富,桓公迁都至此。以后中山的发展。相当积极的作用。
                                迁都灵寿之后。中山桓公为中山国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国家制度。他重视农桑广纳贤才。使得中山国呈现出了一片勃勃生机的景象。
                                从幼年被灭国到蛰伏20余年收复失地,成功复国,他打败燕赵两国的进攻。修筑长城,迁都灵寿。所以后人都非常敬仰他,称他为桓王。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9-01-01 14: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