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王
潍坊市寒亭张氏村王姓族史简介
据家谱、县志、碑碣等记载,张氏村王姓(简称“张氏王”)始祖王明,山西太原人。宋初,考取进士授潍州北海县令,卸任后定居张氏村。始祖王明是周灵王之太子姬晋的后裔,世称太原王氏。
始祖王明约生于北宋建隆初,故于庆历年间。王明的后代在明朝以前的四百年间,由于天灾战乱等原因,族人散聚无常,人丁不兴,几近灭绝。金末年间(1213-1224),村内仅剩八世祖王海、王山兄弟二人(据泰定碑载)。元代后期,王氏族人在张氏村已发展到二十余户,族人中出现了不少文官武将,如斌、安、琳、和等,王氏家族再度地位显赫,祖茔墓地也得以重修。但到元末,兵匪盗起、战乱不休,生灵涂炭,张氏村王姓仅剩十三世伯成、伯通、伯英、伯能四家。
明洪武十四年(1381)一月,朝廷颁令全国重新编制保甲,王氏四祖各以新迁住地分别编为二、五、七、八甲。即,住张氏村的伯能一家为二甲,住南柴埠营村的伯通一家为五甲、住北柴埠营村的伯英一家为七甲、住寺家庄的伯成一家为八甲(后又迁西关南园)。
“张氏王”家族中历有“郭王一家”之称。据王氏五甲宗谱记载,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由始祖王明的第十六代孙王钊出继舅父,更郭姓,舅父郭公居潍县城里郭家巷。明末,为避兵乱王钊的后代多迁居乡村,散居在郭家楼、东七甲张、尧里王、才子官庄、桑家窑、南张氏村、南柴埠营等村。
“张氏王”家族居潍已达千年,经历特大战乱四次(北宋末、金末、元末、明末),造成众多族人颠沛流离,星散他乡。金元之际,四世祖王胜的后人,十一世百户公进,携银牌子迁去莱阳泊南,后人散居浮山石岭社、蚬子湾、莱州等地,现已成半岛旺族,世称张氏王东大支。又有明宣德年间忠义、忠礼、忠德、忠堂四兄弟奉令西迁,先后散居于昌乐东山、昌邑陆山、潍东王家庄、昌邑云山,各成支系旺族,他们在清代后期后,相继到张氏村认祖归宗。宋元之际,一支迁去海阳,目前该支族人多系伯祥、伯安、伯松、伯忠、伯党及伯通之后裔,部分族人又于明代后期迁去莱阳西玉泉村。有一支迁居河南汲县,该族中的王曰然考取了进士,明嘉靖年间来潍任县令,后定居潍城。王曰然的第十代孙王寿彭,于清光绪二十九年考取状元。是年,王寿彭到张氏村认祖归宗,建状元坊与王氏家庙。
“张氏王”是潍县“十大名门望族”中历史最悠久的姓氏,千年来,张氏村王姓已有族裔三万余户、十万余人。广泛分布于潍坊地区和山东半岛各县,如潍县、昌邑、昌乐、平度、莱阳、莱西、高密、胶县、即墨、文登、乳山及威海、烟台及大连金州等地。
“张氏王”家族文风绵绵,人才辈出。仅在明清两代有册可查的有状元1名、进士14名、举人35名、贡生72名,廪膳生员525名,七品以上官员达百余名。著名文化名人有:明末八甲湖广布政使王瑨、清初五甲进士郭知逊、清末翰林、大书法家王垿(蚬子湾人)、清末状元王寿彭、篆刻大家王石经、造船专家王公衡、解放军少将王良恩等。
注:
一,张氏村,唐末由张姓立村故名。现在隶属寒亭区开元街办。
二,潍县,宋元时期称北海县,明朝开始改称潍县。
潍坊市寒亭张氏村王姓族史简介
据家谱、县志、碑碣等记载,张氏村王姓(简称“张氏王”)始祖王明,山西太原人。宋初,考取进士授潍州北海县令,卸任后定居张氏村。始祖王明是周灵王之太子姬晋的后裔,世称太原王氏。
始祖王明约生于北宋建隆初,故于庆历年间。王明的后代在明朝以前的四百年间,由于天灾战乱等原因,族人散聚无常,人丁不兴,几近灭绝。金末年间(1213-1224),村内仅剩八世祖王海、王山兄弟二人(据泰定碑载)。元代后期,王氏族人在张氏村已发展到二十余户,族人中出现了不少文官武将,如斌、安、琳、和等,王氏家族再度地位显赫,祖茔墓地也得以重修。但到元末,兵匪盗起、战乱不休,生灵涂炭,张氏村王姓仅剩十三世伯成、伯通、伯英、伯能四家。
明洪武十四年(1381)一月,朝廷颁令全国重新编制保甲,王氏四祖各以新迁住地分别编为二、五、七、八甲。即,住张氏村的伯能一家为二甲,住南柴埠营村的伯通一家为五甲、住北柴埠营村的伯英一家为七甲、住寺家庄的伯成一家为八甲(后又迁西关南园)。
“张氏王”家族中历有“郭王一家”之称。据王氏五甲宗谱记载,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由始祖王明的第十六代孙王钊出继舅父,更郭姓,舅父郭公居潍县城里郭家巷。明末,为避兵乱王钊的后代多迁居乡村,散居在郭家楼、东七甲张、尧里王、才子官庄、桑家窑、南张氏村、南柴埠营等村。
“张氏王”家族居潍已达千年,经历特大战乱四次(北宋末、金末、元末、明末),造成众多族人颠沛流离,星散他乡。金元之际,四世祖王胜的后人,十一世百户公进,携银牌子迁去莱阳泊南,后人散居浮山石岭社、蚬子湾、莱州等地,现已成半岛旺族,世称张氏王东大支。又有明宣德年间忠义、忠礼、忠德、忠堂四兄弟奉令西迁,先后散居于昌乐东山、昌邑陆山、潍东王家庄、昌邑云山,各成支系旺族,他们在清代后期后,相继到张氏村认祖归宗。宋元之际,一支迁去海阳,目前该支族人多系伯祥、伯安、伯松、伯忠、伯党及伯通之后裔,部分族人又于明代后期迁去莱阳西玉泉村。有一支迁居河南汲县,该族中的王曰然考取了进士,明嘉靖年间来潍任县令,后定居潍城。王曰然的第十代孙王寿彭,于清光绪二十九年考取状元。是年,王寿彭到张氏村认祖归宗,建状元坊与王氏家庙。
“张氏王”是潍县“十大名门望族”中历史最悠久的姓氏,千年来,张氏村王姓已有族裔三万余户、十万余人。广泛分布于潍坊地区和山东半岛各县,如潍县、昌邑、昌乐、平度、莱阳、莱西、高密、胶县、即墨、文登、乳山及威海、烟台及大连金州等地。
“张氏王”家族文风绵绵,人才辈出。仅在明清两代有册可查的有状元1名、进士14名、举人35名、贡生72名,廪膳生员525名,七品以上官员达百余名。著名文化名人有:明末八甲湖广布政使王瑨、清初五甲进士郭知逊、清末翰林、大书法家王垿(蚬子湾人)、清末状元王寿彭、篆刻大家王石经、造船专家王公衡、解放军少将王良恩等。
注:
一,张氏村,唐末由张姓立村故名。现在隶属寒亭区开元街办。
二,潍县,宋元时期称北海县,明朝开始改称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