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以为,项羽不可能当一名好君主,主要原因是他失败了。但是事实上是不以成败论英雄。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下这个话题.
众所周知,项羽的个人能力各方面都优于刘邦,这一点无论是刘邦,或者韩信都是认可的,可以说是公认的事实。实际上,楚汉相争的结果是项羽集团败给了刘邦集团,并不是某某人败给某某人,从这一方面来说,项羽也是会用人的,只不过是手下的才能相对刘邦一方来说明显不足。说到这,肯定有人会说,非也非也,如果会用人,为什么不用韩信和陈平呢?既然这样,我们就对此事来个刨根问底,去伪存真。首先韩信,在项羽那里是个郎中,还多次献计献策,项羽不予采纳。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不难理解。打个比方,你认为是好事,难道对别人就一定是好事吗?就如同好心办坏事的道理。项羽不采纳,那么韩信的主张肯定是跟项羽的大政方针想违背才会这样。联系外黄一少年劝说项羽后,项羽放弃屠城一事,难道项羽会是个听不进意见的人?所以没有韩信,项羽也照样称霸天下,为什么呢?因为项羽的个人能力太强了,韩信对项羽没有用。后来韩信投奔了刘邦,做了个管理粮仓的小官,即便夏侯婴推荐给刘邦,刘邦只封韩信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没有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么说刘邦项羽在韩信这一事情上是半斤八两的。后来萧何发现了韩信的才干,推荐了给刘邦。所以主要是萧何的功劳,尽到了做臣子的本分。后来才有了所谓的汉中对,这时候刘邦发现韩信是自己的好棋子。这就好比你去买衣服,别人看不上的衣服,自己却觉得很合适,这难道是其他人眼光不好吗?非也,只是适不适合自己罢了。别人买了穿得不好,自己却很好看,同样道理,韩信在项羽那里没用,在刘邦那里做大了,只是他遇对人了。否则也是平民一个。综上所述,其实用人这方面,项羽不比刘邦差,只是识人比不上刘邦。我举个例子,有次刘邦问手下,项王那边的将领是谁?手下回答道:是柏直。刘邦说,此人乳臭未干,挡不住灌婴的。对比项羽,错用曹咎,龙且,乃至项伯,周殷这样的人,怀疑范增,这样的事实在太多了。至于陈平,本来就是项羽手下的大官,因为办砸了三次事情,项羽非常生气,于是陈平害怕被杀,就跑到刘邦那里了。
所以根据以上的讨论,项羽是可以用人的,也可以听取意见(外黄一事足以证明),只是识人稍差。有人会问,这跟可不可以当一名好君主有什么关系?关系大了去了,治国是要有人才手下的,否则一个人怎么可能做得过来?刘邦正是知人善用,发挥每个人的潜力,才得以处理好国政的。用刘邦自己的话说,理政后勤不如萧何,军事不如韩信,政治谋略不如张良。但是他有个优点,就是善于统筹这些人的才能,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衡量一个人是不是好君主,无非以业绩做评判,也就是人民的幸福安康和国力做标准。关于这一点,做君主的要具备两点,第一是关心人民疾苦,第二能力。能力就不用多说了,项羽不缺乏这样的能力,如果你说得对,能说服项羽,那么项羽也是会听的,加上善于用人和自己的个人能力,(关于识人和统筹人才这两方面,人的认识会长进的,有了一定的经验之后也可以学会的)我想治国理政那方面的事情不是问题了。但仅此还不够,还要仁政治国,这就涉及到这个人有没有关心百姓疾苦的情怀了。这点我们就展开第二段讨论。
很多人说项羽残暴,拿屠城杀俘说事。难道刘邦没屠城?屠城杀俘也是有原因的,屠城主要是立威,杀俘是为了防止暴乱。唯一不好的一个就是攻打齐国田氏的时候,大规模杀俘。如果项羽施以仁义,恐怕齐国早就降服了。那么项羽到底有没有爱民的情怀呢?答案肯定有,甚至比刘邦多得多。列子:项羽在广武向刘邦挑战的时候,就说过一段话“天下匈匈岁月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之也。”还有最后乌江自刎,很可能也是有这种百姓疾苦的情怀才这样做的,这一点本吧其他贴有所论述,在此就不多说了。
还有最后一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项羽胜利后会采用怎样的政体?因为这涉及到国家的安稳与否。我认为很有可能采取汉朝初的郡国并行制度。而且很有可能到后期会分化各个王国,减少数量,从而减轻对中央的威胁。这一点从项羽初期的分封诸侯就可以看出端倪。当然也不排除其他的可能性。
综合上面所有的观点,刘邦可以做到的,项羽也可以做得到,有的甚至可以更好。只是他失败了,但是这跟他的治国才能并没有半毛关系,他为什么失败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从“彼可取而代也”就可以知道,他是有着治国理民的宏大抱负的。只可惜上天没给他这个机会。或许有人会说,这么点证据就可以证明项羽可以是个好君主吗?有句成语叫“见微知著”,不知听说过没。
据上所述,项羽其实也可以是一个好君主。
众所周知,项羽的个人能力各方面都优于刘邦,这一点无论是刘邦,或者韩信都是认可的,可以说是公认的事实。实际上,楚汉相争的结果是项羽集团败给了刘邦集团,并不是某某人败给某某人,从这一方面来说,项羽也是会用人的,只不过是手下的才能相对刘邦一方来说明显不足。说到这,肯定有人会说,非也非也,如果会用人,为什么不用韩信和陈平呢?既然这样,我们就对此事来个刨根问底,去伪存真。首先韩信,在项羽那里是个郎中,还多次献计献策,项羽不予采纳。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不难理解。打个比方,你认为是好事,难道对别人就一定是好事吗?就如同好心办坏事的道理。项羽不采纳,那么韩信的主张肯定是跟项羽的大政方针想违背才会这样。联系外黄一少年劝说项羽后,项羽放弃屠城一事,难道项羽会是个听不进意见的人?所以没有韩信,项羽也照样称霸天下,为什么呢?因为项羽的个人能力太强了,韩信对项羽没有用。后来韩信投奔了刘邦,做了个管理粮仓的小官,即便夏侯婴推荐给刘邦,刘邦只封韩信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没有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么说刘邦项羽在韩信这一事情上是半斤八两的。后来萧何发现了韩信的才干,推荐了给刘邦。所以主要是萧何的功劳,尽到了做臣子的本分。后来才有了所谓的汉中对,这时候刘邦发现韩信是自己的好棋子。这就好比你去买衣服,别人看不上的衣服,自己却觉得很合适,这难道是其他人眼光不好吗?非也,只是适不适合自己罢了。别人买了穿得不好,自己却很好看,同样道理,韩信在项羽那里没用,在刘邦那里做大了,只是他遇对人了。否则也是平民一个。综上所述,其实用人这方面,项羽不比刘邦差,只是识人比不上刘邦。我举个例子,有次刘邦问手下,项王那边的将领是谁?手下回答道:是柏直。刘邦说,此人乳臭未干,挡不住灌婴的。对比项羽,错用曹咎,龙且,乃至项伯,周殷这样的人,怀疑范增,这样的事实在太多了。至于陈平,本来就是项羽手下的大官,因为办砸了三次事情,项羽非常生气,于是陈平害怕被杀,就跑到刘邦那里了。
所以根据以上的讨论,项羽是可以用人的,也可以听取意见(外黄一事足以证明),只是识人稍差。有人会问,这跟可不可以当一名好君主有什么关系?关系大了去了,治国是要有人才手下的,否则一个人怎么可能做得过来?刘邦正是知人善用,发挥每个人的潜力,才得以处理好国政的。用刘邦自己的话说,理政后勤不如萧何,军事不如韩信,政治谋略不如张良。但是他有个优点,就是善于统筹这些人的才能,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衡量一个人是不是好君主,无非以业绩做评判,也就是人民的幸福安康和国力做标准。关于这一点,做君主的要具备两点,第一是关心人民疾苦,第二能力。能力就不用多说了,项羽不缺乏这样的能力,如果你说得对,能说服项羽,那么项羽也是会听的,加上善于用人和自己的个人能力,(关于识人和统筹人才这两方面,人的认识会长进的,有了一定的经验之后也可以学会的)我想治国理政那方面的事情不是问题了。但仅此还不够,还要仁政治国,这就涉及到这个人有没有关心百姓疾苦的情怀了。这点我们就展开第二段讨论。
很多人说项羽残暴,拿屠城杀俘说事。难道刘邦没屠城?屠城杀俘也是有原因的,屠城主要是立威,杀俘是为了防止暴乱。唯一不好的一个就是攻打齐国田氏的时候,大规模杀俘。如果项羽施以仁义,恐怕齐国早就降服了。那么项羽到底有没有爱民的情怀呢?答案肯定有,甚至比刘邦多得多。列子:项羽在广武向刘邦挑战的时候,就说过一段话“天下匈匈岁月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之也。”还有最后乌江自刎,很可能也是有这种百姓疾苦的情怀才这样做的,这一点本吧其他贴有所论述,在此就不多说了。
还有最后一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项羽胜利后会采用怎样的政体?因为这涉及到国家的安稳与否。我认为很有可能采取汉朝初的郡国并行制度。而且很有可能到后期会分化各个王国,减少数量,从而减轻对中央的威胁。这一点从项羽初期的分封诸侯就可以看出端倪。当然也不排除其他的可能性。
综合上面所有的观点,刘邦可以做到的,项羽也可以做得到,有的甚至可以更好。只是他失败了,但是这跟他的治国才能并没有半毛关系,他为什么失败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从“彼可取而代也”就可以知道,他是有着治国理民的宏大抱负的。只可惜上天没给他这个机会。或许有人会说,这么点证据就可以证明项羽可以是个好君主吗?有句成语叫“见微知著”,不知听说过没。
据上所述,项羽其实也可以是一个好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