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宫廷吧 关注:7,462贴子:864,805

回复:【百草园】——尚药局草药管理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黄柏
【别名】黄檗、元柏、檗木
【性状】川黄柏 呈板片状或浅槽状,长宽不一,厚3~6mm。外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平坦或具纵沟纹,有的可见皮孔痕及残存的灰褐色粗皮。内表面暗黄色或淡棕色,具细密的纵棱纹。体轻,质硬,断面纤维性,呈裂片状分层,深黄色。气微,味甚苦,嚼之有粘性。
【性味归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痿辟,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盐黄柏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盗汗骨蒸。



36楼2010-04-10 21:42
回复
    蒲公英
    功能及主治:性平味甘微苦,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及催乳作用,对治疗乳腺炎十分有效。无论煎汁口服,还是捣泥外敷,皆有效验。此外,蒲公英还有利尿、缓泻、退黄疸、利胆等功效
    皱缩卷曲的团块,根圆柱形,多弯曲长3~7cm,棕褐色,根头部有茸毛,叶破碎,完整叶片为倒披针形,暗灰绿色或绿褐色,边缘浅裂或具有羽状缺刻,基部下延成柄状,下表面主脉明显,花葶1至数条,头状花序顶生,黄褐色或淡黄白色,有的可见多数具有白色冠毛的长椭圆形瘦果,气微,味微苦.
    


    37楼2010-04-10 21:44
    回复
         白芨
      【学名】Bletilla striata (Thunb.) Reichb.f.(拉丁语)
           【中文名】白芨,亦作白及。
           【别名】连及草、甘根、白给、箬兰、朱兰(《花镜》),紫兰、紫蕙、百笠。
           【名称来源】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一·白及》:“其根白色,连及而生,故名白及。”
           类别:活血化瘀药
           采收加工
           夏秋两季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置沸水煮至无白心,除去外皮,晒干,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
           苦、甘、涩,微寒。归肺、肝、胃经。
           功能主治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用于咳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皮肤皲裂;肺结核咳血,溃疡病出血。
           用法用量
           6~ 15g,研粉吞服 3~6g。外用适量。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1]
      


      39楼2010-04-10 21:51
      回复
        桔梗
        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干燥根部,味苦、辛,性微温。入肺经。能祛痰止咳,并有宣肺、排脓作用。
             出处:《神农本草经》
             功效分类: 止咳药、祛痰药。
             相关药材: 洱源土桔梗、 桔梗芦头、归经、 归肺、胃经。
             功效: 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主治:咳嗽痰多、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小便癃闭。
        


        40楼2010-04-10 21:51
        回复
          对叶百部
          别名 大百部、野天门冬根、山百部。
               (英) Tuber Siemona Root
               类别:化痰止咳平喘药
               来源 为百部科植物对叶百部Stemona tuberosa L.的块根。
               植物形态 多年生攀援草本,高可达5m。茎上部缠绕。叶通常对生,广卵形,长8~30cm,宽2.5~10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浅心形,全缘或微波状,叶脉7~ll条;叶柄长4~6cm。花腋生;花下具一披针形的小苞片;花被片4,披针形,黄绿色,有紫色脉纹。蒴果倒卵形而扁。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于向阴处灌木林下、溪边、路边及山谷和阴湿岩石上。主产湖北、广东、福建、四川、贵州。
               采制 同直立百部。
               性状 块根较粗大,长10~26cm,直径1~2cm;表面淡灰黄色,纵皱纹较浅;质较坚实;味苦。
               化学成分 含对叶百部碱(tuberostemonine)、异对叶百部碱(isotuberootemonine)、次对叶百部碱(hypOtubcro6temonInc)、氧化对叶百部碱(oxytuberstemonine)、斯替明碱(stemine)、斯替宁碱(stenine)等。
               性味归经:性微温,味甘、苦。
               功能主治:润肺下气止咳,杀虫。用于新久咳嗽、肺劳咳嗽、百日咳;外用于头虱、体虱、蜕虫病、阴痒症。
               产地:湖北、广东、福建、四川、贵州。
          


          41楼2010-04-10 21:53
          回复
            毕澄茄
               【别名】毕澄茄、澄茄子、山苍子、木姜子。
                 气味: (实)辛、温、无毒。
                 药用】本品樟科植物山鸡椒的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脾、胃、肾、膀胱经。
                 【功效】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临床应用】1. 用于胃寒疼痛,呃逆呕吐等症
                 本品功能温暖脾胃、散寒止痛,故适用于胃寒疼痛,以及胃寒引起
                 的呃逆、呕吐、脘腹胀闷等症,常与高良姜等配合应用。
                 2. 用于寒疝疼痛等症
                 本品有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治疗寒疝腹痛,常与吴茱萸、香附、
                 广木香等药配伍应用。
                 此外,本品又可用于寒症小便不利,以及小儿寒湿郁滞引起的小便浑
                 浊等病症。
                 【处方用名】毕澄茄(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方剂举例】寒疝丸(原名四神丸)(《丹溪心法》):毕澄茄、香附、吴茱萸、
                 青木香,治寒疝疼痛。
                 主治: 1、脾胃虚弱。用毕澄茄为还想,加姜汁神曲、面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姜汤送下。一天服二次。
                 2、伤寒咳逆,呃噫日夜不定。和毕澄茄、高良姜各等分,共研为末,每服二钱,加水六分,煮开几次后再加醋少许服下。
                 3、反胃,吐黑汁。用毕澄茄研末,加米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姜汤送下。愈后,再服平胃散三百贴。久病者亦可不发。
            


            42楼2010-04-10 21:54
            回复
              种中文名:东方香蒲
                   种拉丁名:Typha orientalis Presl
                   类别:利水渗湿药
                   拼音:dōng fāng xiāng pú
                   种别名 :毛蜡烛(贵州)、香蒲(陕西)
                   科中文名:香蒲科
                   科拉丁名:Typhaceae
                   属中文名:香蒲属
                   属拉丁名:Typha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纲中文名:单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国内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广东、云南、台湾等省。
                   国外分布:菲律宾、日本、原苏联及大洋洲等地均有分布。
                   中国植物志:8:003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地下根状茎粗壮,有节;茎直立,高1~2米。叶线形,宽5~10毫米,基部鞘状,抱茎,具白色膜质边缘。穗状花序圆锥状,雄花序与雌花序彼此连接,雄花序在上,较细,长3~5厘米,雄花无花被,雄蕊2~4,花粉粒单生,雌花序在下,长6~15厘米,雌花无小苞片,有多数基生的白色长毛,毛与柱头近相等,子房长圆形,有柄,柱头匙形,不育雌蕊棒状。小坚果有1纵沟。花果期5—8月(江苏)。
                   生长环境:生于池沼、湖泊、河边,水稻田及水湿地。
                   花期果期:
                   用 途:花粉入药,为消炎利尿和止血剂。叶供编织用。蒲绒可作枕絮及填充物。幼嫩时为牛马的好饲料。
              


              44楼2010-04-10 21:56
              回复
                种中文名:川黄檗
                     种拉丁名: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
                     科中文名:芸香科
                     科拉丁名:Rutaceae
                     属中文名:黄檗属
                     属拉丁名:Phellodendron
                     类别:利水渗湿药
                     药用部位:树皮供药用,种子可榨油
                     药材性状:芸香科黄檗属乔木植物,高10-12米。树皮开裂,无木栓层,内层黄色,有粘性,小枝粗大,光滑无毛。单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7-15,矩圆状披针形至矩圆状卵形,长9-15厘米,宽3-5厘米。花单性,雌雄异株,排成顶生圆锥花序。浆果状核果球形,直径1-1.5厘米,密集,黑色,有核5-6.
                


                45楼2010-04-10 21:56
                回复
                  车前子
                  本品为车前科植物前Plantago asiatica L. 或平车前Plantago depressa Willd. 的干燥成熟种子。夏、秋二季种子成熟时采收果穗,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芣苢也就是车前子。
                       【性状】本品呈椭圆形、不规则长圆形或三角状长圆形,略扁,长约2mm,宽约1mm。表面黄棕色至黑褐色,有细皱纹,一面有灰白色凹点状种脐。质硬。气微,味淡。
                       【性味与归经】甘,微寒。归肝、肾、肺、小肠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利尿,渗湿通淋,明目,祛痰。用于水肿胀满,热淋涩痛,暑湿泄泻,目赤肿痛,痰热咳嗽。
                       【用法与用量】9~15g,入煎剂宜包煎。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英文名】 SEMEN PLANTAGINIS
                       【来源】本品为车前科植物车前Plantago asiatica L. 或平车前Plantago depressa Willd.的干燥成熟种子。夏、秋二季种子成熟时采收果穗,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
                       【制法】
                       盐车前子:取净车前子,照盐水炙法(附录Ⅱ D)炒至起爆裂声时,喷洒盐水,炒干。
                       本品表面黑褐色或黄棕色。气微香,味微咸。照上述酸不溶性灰分项下的方法测定,不得过3。0%;照膨胀度项下的方法测定,应不低于5。0。
                       【性状】本品呈椭圆形、不规则长圆形或三角状长圆形,略扁,长约2mm,宽约1mm。表面黄棕色至黑褐色,有细皱纹,一面有灰白色凹点状种脐。质硬。气微,味淡。
                       【鉴别】
                       (1) 车前 粉末深黄棕色。种皮外表皮细胞断面观类方形或略切向延长,细胞壁黏液质化。种皮内表皮细胞表面观类长方形,直径5~19μm,长约至83μm,壁薄,微波状,常作镶嵌状排列。内胚乳细胞壁甚厚,充满细小糊粉粒。
                       平车前 种皮内表皮细胞较小,直径5~15μm,长11~45μm。
                       (2) 取本品0。1g,加水3ml,振摇,放置30分钟,滤过,滤液中加稀盐酸3ml,煮沸1分钟,放冷,用氢氧化钠试液调节pH至中性,加碱性酒石酸铜试液1ml,置水浴中加热,生成红色沉淀。
                       【备注】用于湿热下注、小便淋沥涩痛等症,常与木通、滑石等配伍应用。对于水肿、小便不利等症,也具有显著功效,为临床所常用,主要用于实症;如肾虚水肿,可配熟地、肉桂、附子、牛膝等同用。治湿热泄泻,症情轻者,可以单味使用,较重者可配茯苓、猪苓、泽泻、苡仁等同用。用于目赤肿痛或眼目昏花,如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者,可与菊花、决明子、青箱子等同用;如肝肾不足所致的眼目昏花、迎风流泪,可与熟地、菟丝子等同用。用于肺热咳嗽较宜,可与杏仁、桔梗、苏子等化痰止咳药同用。
                       【摘录】《中国药典》
                       车前子
                       (《本经》)
                       【异名】车前实(《神仙服食经》),虾蟆衣子(《履巉岩本草》),猪耳朵穗子(《青海药材》),凤眼前仁(《中药材手册》)。
                       【来源】为车前草科植物车前或平车前的种子。植物形态详"车前"条。
                       【采集】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果穗,晒干后搓出种子,簸去果壳杂质。
                       【药材】①大粒车前
                       为车前的种子。呈椭圆形或不规则长圆形,稍扁,长2毫米,宽1毫米。表面棕褐色或黑棕色。放大镜下观察,可见细密网纹,种脐淡黄色,椭圆凹窝状。气味无,嚼之带粘液性。以粒大、色黑、饱满者为佳。
                  


                  46楼2010-04-10 21:59
                  回复
                         主产江西、河南。此外,东北、华北、西南及华东等地亦产。
                         ②小粒车前
                         为平车前的种子。呈椭圆形或不规则长圆形,稍扁,长1~1.5毫米,宽不足1毫米,余与上种相似。
                         主产黑龙江、辽宁、河北等地。此外,山西、内蒙古、吉林、陕西、甘肃、青海、山东等地亦产。
                         【炮制】车前子:拣去杂质,筛去泥屑、空粒。盐车前子:取净车前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鼓起,喷淋盐水,再略炒取出,晾干。(每车前子100斤,用盐2斤8两,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
                         《纲目》:"凡用车前子,须以水淘洗去泥沙,晒干。入汤液炒过用;入丸、散,则以酒浸一夜,蒸熟研烂,作饼晒干,焙研。"
                         【化学成分】   含多量粘液质、桃叶珊瑚甙,并含车前子酸、胆碱、腺嘌呤、琥珀酸、树脂等。
                         【性味】甘,寒。
                         ①《本经》:"味甘,寒。"
                         ②《别录》:"咸,无毒。"
                         ③《药性论》:"甘,平。"
                         ④《药品化义》:"味淡,性平。"
                         【归经】入肾、膀胱经。
                         ①《本草蒙筌》:"入膀胱。"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膀胱、小肠三经。"
                         ③《本草经疏》:"入肾、肝、膀胱三经。"
                         【功用主治】利水,清热,明日,祛痰。治小便不通,淋浊,带下,尿血,暑湿泻痢,咳嗽多痰,湿痹,目赤障翳。
                         ①《本经》:"主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湿痹。"
                         ②《本草经集注》:"主虚劳。"
                         ③《别录》:"男子伤中,女子淋沥,不欲食。养肺强阴益精。明目疗赤痛。"
                         ④《药性论》:"能去风毒,肝中风热,毒风冲眼目,赤痛障翳,脑痛泪出,去心胸烦热。"
                         ⑤《日华子本草》:"通小便淋涩,壮阳。治脱精,心烦。下气。"
                         ⑥《医学启源》:"主小便不通,导小肠中热。"
                         ⑦《滇南本草》:"消上焦火热,止水泻。"
                         ⑧《纲目》:"止暑湿泻痢。"
                         ⑨《雷公炮制药性解》:"主淋沥癃闭,阴茎肿痛,湿疮,泄泻,亦白带浊,血闭难产。"
                         ⑩《科学的民间药草》:"镇咳,祛痰,利尿。"
                         ⑾《山东中药》:"敷湿疮、脓泡疮、小儿头疮。"
                         ⑿《本草新编》:车前子[1],味甘、咸,气微寒,无毒。入膀胱、脾、肾三经。功专利水,通尿管最神,止淋沥泄泻,能闭精窍,祛风热,善消赤目,催生有功。但性滑,利水可以多用,以其不走气也。泻宜于少用,以其过于滑利也。近人称其力能种子,则误极矣。夫五子衍宗丸用车前子者,因枸杞、覆盆过于动阳,菟丝、五味子过于涩精,故用车前以小利之。用通于闭之中,用泻于补之内,始能利水而不耗气。水窍开,而精窍闭,自然精神健旺,入房始可生子,非车前之自能种子也。(〔批〕妙论凿凿。)大约用之补药之中,则同群共济,多有奇功。未可信是种子之药,过于多用也。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撒。
                         【宜忌】凡内伤劳倦,阳气下陷,肾虚精滑及内无湿热者,慎服。
                         ①《日华子本草》:"常山为使。"
                    


                    47楼2010-04-10 21:59
                    回复
                           ②《本草经疏》:"内伤劳倦、阳气下陷之病,皆不当用,肾气虚脱者,忌与淡渗药同用。"
                           ③《本草汇言》:"肾虚寒者尤宜忌之。"
                           【选方】①治小便热秘不通:车前子一两,川黄柏五钱,白芍药二钱,甘草一钱。水煎徐徐服。(《普济方》)
                           ②治小便赤涩,或癃闭不通,及热淋血淋: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心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局方》八正散)
                           ③治小便血淋作痛:车前子晒干为末,每服二钱,车前叶煎汤下。(《普济方》)
                           ④治妊娠患淋,小便涩,水道热,不通:车前子五两,葵根(切)一升。以水五升,煎取一升半,分三服。(《梅师集验方》)
                           ⑤治白浊:炒车前子四钱,白蒺藜三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⑥治小儿伏暑吐泻,烦渴引饮,小便不通:白茯苓(去皮)、木猪苓(去皮)、车前子、人参(去芦头)、香薷各等分。上件为细末,每服一钱,煎灯心汤调下。(《杨氏家藏方》车前子散)
                           ⑦治风热目暗涩痛:车前子、黄连各一两。为末,食后温酒服一钱,日二服。
                           ⑧治久患内障:车前子、干地黄、麦门冬等分。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服之。
                           ⑨治肝肾俱虚,眼常昏暗:菟丝子五两(酒浸五日,曝干别捣为末),车前子一两,熟干地黄三两。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丸如梧桐子大。每于空心以温酒下三十丸,晚食前再服(驻景丸)。(⑦方以下出《圣惠方》)
                           ⑩治阴痒痛:车前子以水三升,煮三沸,去滓洗痒痛处。(《外台》)
                           ⑾血淋作痛。用车前子晒干研细,每服二钱,车前叶煎汤送下。
                           ⑿老人淋病(身体发热)。用车前子五合,煮汁,去渣,用汁煮米粥吃,有效。常服此方,亦可明目。
                           ⒀妊妇热淋。用车前子五两、葵根(切)一升,加水五升,煎成一升半,分三次服。
                           ⒁容易小产,用车前子研为末,每服一匙,酒送下。不饮酒者,可改用水送下。
                           ⒂阴囊冷痛。肿满即成险症,用车前子研细,每服一匙,水送下,一天服二次。
                           ⒃久患内障。用车前子、干地黄、麦门冬,等分为末,加蜜和丸,如梧子大。常服有效。
                           ⒄补虚明目(肝肾均虚,眼发黑共,或生障翳,迎风流泪)。用车前子、熟地黄(酒蒸后火焙)各三两,菟丝子(酒浸)五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送下。一天服二次,此方名"驻景丸"。
                           ⒅小便不通。用车前草一斤,加水三升煎取一升半,分三次,一方:上方再加冬瓜汁嗔或桑叶汁。
                           ⒆小便尿血。用车前草捣汁五合,空心服。
                           ⒇鼻血不止。用车前叶捣汁饮下。
                           (21)刀作。用车前叶捣烂敷伤处。
                           (22)湿气腰痛。和车前叶连根七棵、葱白连须七棵,枣七枚,煮酒一瓶常服。
                           (23)喉痹、乳蛾。用车前草、凤尾草捣烂,加霜梅肉少许煮酒,共研取汁。鸡乞求蘸取刷喉。
                           (24)两眼红痛。用车前草汗调眩硝末,临星时涂眼泡上,次日早晨洗去。
                           (25)目翳初起。用车前叶、敬杨叶等分,揉出汁,裹入两层桑叶中,悬阴处一夜。次日打开桑叶,以汁点眼。
                      


                      48楼2010-04-10 21:59
                      回复
                        黄芪
                        植物学名
                           1、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膜荚黄芪)[1]
                             2、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蒙古黄芪)[2]
                             拉丁科名:Leguminosae
                             中文科名:豆科
                             拉丁属名:Astragalus
                             保护级别:3
                             中药名:黄芪
                             汉语拼音:huáng   qí
                             英文名:Milkvetch Root
                             中药拉丁名:RADIX ASTRAGALI
                        


                        49楼2010-04-10 22:01
                        回复
                          药材来源
                            
                               1、药材基源黄芪(图2)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
                               除上述2种外,有几种黄芪属植物,如贺兰山黄芪、川黄芪、秦岭黄芪、白芪、金翼黄芪和多花黄芪均作黄芪入药,但质量稍差。
                               黄芪适宜产区为内蒙古、甘肃、宁夏、山西、河北、陕西,其中又以内蒙古武川黄芪的品质最好,多种有效成分指标均超过国家标准,妙玉堂黄芪片是黄芪中品质最好的大斜片。
                               2、考证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古代写作黄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其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3、药材鉴别黄芪(图3)黄芪直根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厘米,直径1~3.5厘米,表面纵皱色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有粉性,皮部黄白较疏松;木部菊花纹理状,气似豆腥味微甜。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质量以根条粗长、菊花心鲜明、空洞小、破皮少者为佳;红芪以皮色红润、根条均匀、坚实、粉性足者为佳。规格一般按粗细、长短分为三个等级。
                               红芪为野生,根呈圆柱形,大多为直条状,少有分枝,上端略粗,下端渐细,长10~50cm ,直径0.6~2cm;表面灰红棕色,具纵皱纹及少数支根痕,栓皮易脱落而露出淡黄色的皮部及纤维;皮孔横长,色浅,黄色或暗黄色,略突出;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显纤维性并显粉性;横切面皮部黄白色约占半径1/2~1/3,形成层淡棕色,木质部淡黄棕色具放射状纹理;气微,味甜,嚼之有豆腥味。特征可概括为: 红芪单根圆柱形,上粗下细色红棕;质硬而韧富粉性,皮部黄白较疏松;气微味甜豆腥味,补气固表治疽痈。
                          


                          50楼2010-04-10 22:01
                          回复
                            3L    当归   
                            7L    金银花   
                            8L    人参   
                            9L    甘草   
                            10L 白芍    
                            12L 连翘  
                            13L 覆盆子  
                            15L 板蓝根  
                            16L 五味子  
                            17L 何首乌  
                            18L 砒霜  
                            20L 白芨
                            22L 竹黄
                            23L 椒目
                            24L 白梅花
                            26L 川北
                            27L 云芝
                            28L 分心木
                            29L 木通
                            31L 曼陀罗
                            32L 穿心莲
                            33L 地骨皮
                            34L 紫草
                            35L 大青叶
                            36L 黄柏
                            37L 蒲公英
                            38L 阿魏
                            39L 白芨
                            40L 桔梗
                            41L 对叶百部
                            42L 毕澄茄
                            43L 欧李
                            44L 东方香蒲
                            45L 川黄檗
                            46L 车前子


                            51楼2010-04-10 22:03
                            回复
                              【草药名】: 艾纳香
                                   【内容介绍】:
                                   艾纳香 (《开宝本草》)
                                   类别:解表药
                                   拼音:ài Nà Xiānɡ
                                   拉丁:Blumea balsamifera (Linn.) DC
                                   【异名】大风艾、牛耳艾、大风叶、紫再枫(《生草药性备要》),再风艾(《岭南采药录》),大艾、大枫草(《中国树木分类学》),大骨风(《南宁市药物志》),大黄草(《中药志》),大毛药(《贵州植药调查》),冰片艾(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菊科植物艾纳香的叶及嫩枝。
                                   【植物形态】艾纳香多年生木质草本,高1~3米,全体密被黄色绒毛或绢毛,揉碎时有冰片香气。
                                   叶互生;叶片椭圆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长10~17厘米,宽1.2~2.5厘米,先端尖,基部狭窄,下延呈叶柄状,或近深裂,边缘具不规则锯齿,两面密被茸毛。
                                   头状花序顶生,伞房状;总苞片数轮,外轮较内轮短;管状花黄色,异形,缘花雌性,盘花两性,先端5裂;聚药雄蕊5;雌蕊1,子房下位,柱头2裂,线状。
                                   瘦果具10棱,冠毛淡白色。
                                   花期3~5月。
                                   果期9~10月。
                                   生于山坡草地或灌木丛中。
                                   分布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广西及贵州有栽培。
                                   本植物的根(艾纳香根)、叶片的加工品(艾片)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全年可采,但以秋季采的质量较好。
                                   采后晒干。
                                   【药材】干燥的叶略皱缩或破碎,边缘具细锯齿,上面灰绿色,略粗糙,被短毛,下面密被白色长绢毛,嫩叶两面均密被银色长绢毛,叶脉带黄色,下面突出较显;叶柄半圆形,密被短毛。
                                   叶质脆,易碎。
                                   产于广西、广东、贵州等地。
                                   【药理作用】其提取物注射于动物可引起血压下降,血管扩张,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可用于兴奋、失眠或高血压患者。
                                   也有报告其浸剂能利尿,但较茶叶浸剂为弱。
                                   其挥发油可制龙脑,参见龙脑条。
                                   【性味】辛苦,温。
                                   ①《海药本草》:温平。
                                   ②《开宝本草》:味甘,温,无毒。
                                   ③《生草药性备要》:味苦,性温。
                                   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辛,温。
                                   【功用主治】温中活血,祛风除湿,杀虫。
                                   治寒湿泻痢,腹痛肠鸣,肿胀,筋骨疼痛,跌打损伤,癣疮。
                                   ①《本草拾遗》:主癣。
                                   ②《海药本草》:主伤寒五泄,心腹注气,下寸白,止肠鸣;烧之辟温疫。
                                   ③《开宝本草》:去恶气,杀虫。
                                   主腹冷泄痢。
                                   ④《生草药性备要》:祛风消肿,活血除湿。
                                   治跌打,敷酒风脚。
                                   ⑤《岭南采药录》:疗四肢骨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
                                   煎汤,3~6钱。
                                   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选方】①治肿胀,风湿关节炎:大风艾、蓖麻叶、石菖蒲。
                                   煮水洗。
                                   (《广东中药》) ②治蛇伤口不合:大风艾同鹿耳翎敷。
                                   (《本草求原》) ③治跌打损伤,疮疖痈肿,皮肤瘙痒:大风艾鲜叶捣烂外敷或煎水洗患处。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药理作用
                                   其提取物注射于动物可引起血压下降,血管扩张,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可用于兴奋、失眠或高血压患者。也有报告其浸剂能利尿,但较茶叶浸剂为弱。其挥发油可制龙脑,参见龙脑条。
                              


                              52楼2010-04-10 22: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