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炉子的活,估摸着和我差不多大的人都干过。小时候,人们冬天取暖,主要依靠炉子。只是生炉子的活一般都是大人干,孩子们大都不会做。
我学会生炉子,是在上学之后,刚开始哥哥们替我干。后来哥哥们外出求学,我便和同学一起尝试着自己生炉子。
学校教室里生的都是大炉子,轮到谁值日,碳是现成的,软柴和硬柴常常是前一天傍晚就会准备好,而且要准备好多,少了容易放空灶。

第二天一大早,天黑洞洞时就赶到学校。先把烧完的碳灰倒掉,再依次放入软柴、硬柴、少许碎碳,盖好盖子从下面点火。感觉没着继续扯上纸点;感觉着了,只要听不到“轰隆”声,就要用簸箕不停扇,直到炉火熊熊燃烧起来。等到所有碳块都烧红时,再加些大块头进去,大块头往往比较硬,很耐烧,在炉子里燃烧起来常劈啪作响。加好这样的碳后,生炉子的工作就算完成了一半,只要记得课间休息时隔三差五再加块就行了。
同学们陆续到校前,不仅炉子必须生起来,还要把屋里的碳烟统统放出去,以便同学们可以在相对舒适的环境中上课,否则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责备。
一般来讲,无论多少人的教室,也只有一个炉子。无论烧多少煤,热的也就炉子附近的几个人,所以那会大家坐在教室里还要穿棉袄、棉裤。而距离炉子远的同学,在课前或课间,都争抢着围着炉子烤火,还有爱吃小吃的同学,偶尔放点吃的,大家沾沾光分一点,那温馨的场面俨然成了教室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那时候虽然脏点、累点,但是那生炉子的日子真的好温馨。
(于向荣)
来 源:怀仁市文旅开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