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原著的所有分歧,能归到同一个起源,危机的来源不同。
在原著中,危机来源于“氦闪”。科学家们预测到了未来400年内氦闪将会爆发,因此需要带着地球逃跑。
然而,大刘在小说的最后描绘太阳氦闪时,太阳是先发生氦闪再膨胀为红巨星的,并且膨胀为红巨星的过程非常迅速,这不符合科学原理,可以认为是原著中比较大的一处bug。
参考:
从物理角度《流浪地球》有哪些地方很「bug」? - 伊卡鲁斯二号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1007231/answer/588301058 答主提出——地球发生氦闪之前应当早就膨胀为红巨星了。
当然在这个答案里,答主并没有意识到电影已经将此处修改掉了。
在电影里的描述如下:

——流浪地球计划启动的原因从“氦闪”将要爆发,转变成了“太阳正迅速老化,持续膨胀,100年后将会吞没地球”。这里表明了在木星危机发生时(2075年)的100年后,太阳会成为一颗红巨星。
电影里从头到尾并没有出现“氦闪”这两个字,但是在编年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位叫付建明的科学家的确计算出了氦闪发生时间:

来自《流浪地球电影编年史》
——1994年的400年内,这一点是和原著一样的。
而在这之后,编年史中也提到:
在2028年7月,最新的观察数据显示,氦闪极有可能在2100年前后发生。
鉴于此编年史的最后还有错误,并且其也仅仅属于剧外的故事,不属于电影本身的内容。参考价值比较小。
那么,电影中有类似的暗示么?
有:

——“300年后,太阳系将不复存在”。
这与氦闪发生的时间描述——“400年内”——属于近似时间跨度,因此就算不考虑编年史,仅仅从电影的内容出发,也可以暂时认为,在电影的世界观中,300年后也是太阳发生氦闪的最后期限。毕竟不发生氦闪,太阳系就不会“不复存在”。
这一处改动将原著中的bug圆了回来。此时太阳的确是先膨胀,再发生氦闪的。
然而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太阳会在变成红巨星过后就直接发生氦闪呢?按照正常过程是需要大概十亿年的演化的。
这个问题看似不可解,但如果反问自己——
为什么太阳会在50亿岁正值壮年的时候突然变成红巨星呢?
——如此一来就会发现,你可以把这一切当成未知原因。这只是故事背景而已。
一个叫“太阳会在400年内发生氦闪”的故事背景。
如果仅仅考虑这个背景,原著和电影是一样的。
然而,太阳膨胀与氦闪调换了时间顺序,这可是一个大麻烦。
因为这时候,流浪地球计划的启动原因发生了变化:
从“400年后太阳会发生氦闪”,变成了“100年内太阳将会膨胀成红巨星”。
不知道这里的改变是在电影准备时就想好的,还是在剧本写到一半时发现后再改的,但我认为,即使是郭帆导演或者刘慈欣本人,在做出这个改变的那一刻,都没有想到,仅仅这一处改变,导致了电影与原作的质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