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贤妃吧 关注:312贴子:20,859

【原创脑洞】小惠入宫和贤妃封号的相关分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二篇脑洞


IP属地:上海1楼2019-03-03 20:36回复
    开始正题之前,笔者首先说明笔者已修改之前《解析》一贴中的两个推测。
    1,经过信息的再次重新整合,贞观二十一年的段志冲事件应与吴王李恪无关。
    2,笔者之前关于贞观二十三年翠微宫中可能发生针对“小惠名誉攻击”的推测,笔者现在认为此推测与史实并不相符,故予以放弃。贞观二十三年的翠微宫所发生之事,如有机会笔者将另文讨论,笔者将会提出更有史料依据的解读推测,段志冲事件亦然。本文不涉及以上两个问题。
    本篇脑洞笔者讲讲关于小惠生涯的起点和终点,也就是小惠入宫的背景和贤妃封号的另一种推测。
    众所周知,小惠现存的作品《拟小山篇》作于她八岁时,两唐书都有记载,其文如下:
    “太宗贤妃徐氏,名惠,右散骑常侍坚之姑也。生五月而能言,四岁诵《论语》、《毛诗》,八岁好属文。其父孝德试拟《楚辞》,云“山中不可以久留”,词甚典美。自此遍涉经史,手不释卷。”——《旧唐书.徐贤妃传》
    “太宗贤妃徐惠,湖州长城人。生五月能言,四岁通《论语》、《诗》,八岁自晓属文。父孝德,尝试使拟《离骚》为《小山篇》曰:“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孝德大惊,知不可掩,於是所论著遂盛传。”——《新唐书.徐贤妃传》
    同时,小惠的祖父徐方贵的墓志记载道:“夫人江夏黄氏,陈司空沈国忠武公之女也。荣华钟鼎,礼备幽闲。徙里成仁,断机弘训。行光妇则,道擅母师。以贞观七年月廿日卒,春秋七十五。”
    由此可知,《拟小山篇》实际写于祖母丧中,按一般通例推测,是时,徐孝德正在冯翊私宅服丧。
    丧期中若广泛传播女儿文章,行事高调,不仅无益于女儿婚事,且如被检举则会对孝德本人的前途造成严重打击。因此按照常理推测,小惠“於是所论著遂盛传。”的时间起点应在孝德二十七月母丧完毕之后,即贞观十年三月之后。
    根据《徐孝德墓志》记载,他因母丧从伊阙县丞任上卸任,服阙后,即贞观十年三月左右他得以出任他仕途中的第一个京官:东宫右卫长史(正七品上)。
    由此,我们有理由推测,在上皇驾崩后,皇太子李承乾的东宫属官进行了调整。不过由于出土的隋唐墓志数量庞大,笔者力有不及,未进行大范围的信息检索。因此笔者不清楚除了徐孝德之外,还有哪些官员在贞观十年三月左右被调入或者调出东宫属官系统,无法对此次东宫属官调整所涉及的人员背景进行全面考察。欢迎大家做相关信息补充。
    不过徐孝德的仕途却未就此顺遂,一般情况下,官员考课系年考,中下层任官一般以四年为一任,但是徐孝德却在贞观十年后五年三转,且礼部员外郎一职系小惠得宠后,太宗以加恩其父。因此徐孝德出任将作监丞定在贞观十三年二月前。(小惠的弟弟齐聃约在贞观十五年觐见太宗,得赐金刀,故徐孝德俄迁礼部员外郎最晚应在贞观十五年。)进而,他在东宫任职的时间最长不到三年。再参考太宗从贞观十一年正月开始即多有营造洛阳宫等工程,据此笔者个人倾向,皇太子以推荐营造人才为由,在贞观十一年即将徐孝德调离了东宫。
    将作监丞为从六品下,虽然品阶得以晋升,但却被调入了技术类官职系统。以隋唐士人的视角,技术类官员与清贵官毫不沾边,按照任官的惯例,他将来的晋升空间十分狭窄。而且徐孝德在此前的仕途中虽有充分的基层经验,但并不能有任何史料证明他有营造方面的具体技术背景。故此,笔者以为徐孝德在东宫任职时并不为皇太子所喜,甚至应该遭到了拒斥。
    官职升降,宦海沉浮本属士人常态,但思及上皇,太宗,皇太子李承乾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参酌徐孝德江南系士族的出身背景以及他本人完全没有受到技术类官员系统的惯例限制,笔者认为有必要思考他在微妙的时间点由丁忧之人而被提拔为东宫属官的原因。
    如前文所提到,笔者并不清楚,与孝德同入东宫任职官员的资料,但是毫无疑问,贞观十年三月的东宫属官选任,是上皇去世后的首次牵涉中下层官员的东宫属官调整,其选任原则必然有太宗打破上皇在世时,双方博弈妥协之下,所安排的人员构成的考虑,流露着比以往更强烈的太宗色彩。
    同一时期,贞观九年十一月,太宗的信臣萧瑀第四次拜相,至十年十二月再次因宰相间的争执严重而去职。意即在上皇去世后太宗有意拉抬江南系官员的存在感,以重新激活江南系势力的资源网络。在这种选才方针之下,在这一年之内,江南系官员的声势有所上升是顺理成章的事。而且徐孝德的门第虽说难称世之望族,其家族却也是南朝系帝脉的姻亲之选。其祖父徐综尚陈永嘉公主,拜驸马都尉,身挤皇亲之列。若有意提携之,亦不会招来物议。
    那么,从特定需要下的人才定向选拔的角度而言,徐孝德在东宫任职期间的表现只要符合相关原则的考察预期,即使他被东宫拒斥也不会影响他的前途。相反,如果他的表现让萧瑀所代表的江南系认可,他的仕途将会一路畅通。在东宫所受到的拒斥只会成为他未来得以晋升的资本。
    同时,徐孝德有一个神童女儿,实堪称锦上添花,小惠著述的传播自会有充足的人脉网络作为支撑。


    IP属地:上海2楼2019-03-03 20:37
    回复
      欢迎讨论,未完待续


      IP属地:上海3楼2019-03-03 20:38
      收起回复
        刚看到。我觉得徐氏当时并不是大姓不过李二也很看重 是不是和他的江南政策有关?甚至可以说她和萧禹甚至杨妃是一条线上的?她被追封的时候 郑贤妃还活着嘛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9-03-05 18:57
        收起回复
          贞观十一年,太宗在回复魏征的手诏中提到“又缺佳偶”一语,明显表示太宗对文德皇后的去世甚为伤感并且对中宫虚位似十分介意。通常情况下,皇帝对大臣提及内命妇时,并不会以佳偶称之。因此足可说明太宗提名皇子曹王母杨氏为继后一事应属实。且提出时间应在《答魏征手诏》后不久,继后之议遭到了朝臣反对而作罢。
          应在继后之议结束后不久,太宗即在酝酿登基以来的第一次通过正式下诏方式大范围在贵族官宦闺秀中礼聘内命妇,对内命妇格局进行补充和调整。此事经过宰相团同意后于贞观十三年二月正式下旨执行。
          笔者之所以推测贞观十三年的“选良家者充内职”是太宗登基后第一次下诏礼聘择选内命妇是基于以下几点。
          一,《魏郑公谏录》详细记载了贞观十三年二月正式下诏选内命妇前,太宗与宰臣的交流,其文如下:
          “太宗谓臣曰:“汉代常以八月选洛阳中子女资色端丽者,载还后宫,此不可为法。然即日宫内,甚多配役之口,使其诞乳诸王,是非所宜。据此论选补宫列,理宜依礼。”公对曰:“人多惑嬖色,乃致败乱。周幽惑褒姒,晋献惑骊姬,耽于宠欲,废嫡立庶,幽王因此身死,遂丧西周;献公身虽护没,祸延数代。嫔御之间,所宜深慎。”——《魏郑公谏录》
          这段对话中,太宗清楚的表明了选纳嫔妃的原则。
          1,太宗明确反对汉代直接将民间女子直接载还皇宫的选纳方式,认为这种方式太过随意,不符合礼法。
          2,太宗明确拒绝将因籍没配役入宫作为宫婢的闺秀收纳为内命妇。(如果太宗单纯不希望配役之人生下皇子,直接无视这些宫婢即可,太宗将这条内命妇来源途径予以明确否定,足以表明朝中实际上应有大臣希望太宗宠爱宫婢。考虑到曾有庐江王妾的先例,太宗本人应并不排斥这个渠道,他所抗拒的应该某些来源于此途径的特定推荐人选。)
          3,太宗格外强调了“选补宫列”要符合礼法程序,且入选闺秀必出官宦之家,非民间女。进行逆推可表明在此次对话之前,有司并没有进行过同类的流程,如若早有先例,太宗也就不必再次如此郑重的表明对“宫列”选纳的态度。
          而郑国公魏征显然对太宗决定礼聘闺秀为内命妇一事,态度谨慎。他措辞严厉的提到了周幽王和晋献公的悲剧,对储君之位的稳定保持了高度警惕,当时中宫虚位,魏征的规谏明显表示他认为有得宠的嫔妃之子可能威胁储君,这种态度与他谏言反对齐王妃为继后的行为完全一脉相承。所言之事显然并不是针对即将进宫的新人。整体而言,这段君臣对话,明确表明太宗与魏征在嫔妃事务上的不同倾向。
          二,贞观二年,魏征以上皇旧事谏阻郑女入宫,更可表明上皇在世时,对太宗内廷事务有所干预牵制。因此笔者以为直到贞观十一年上皇心丧满之前,太宗似不可能大张旗鼓的选纳礼聘内命妇。
          唐朝诸王妃和内命妇册封多由太常寺官员担任册封使,因此足可证明内廷之升降并非由皇后决策,皇后应只有推荐的权限。而郑女之聘乃文德皇后访求,此种记载证明了此事由皇后个人通过内廷资源系统促成,并未下令有司协助,以至于出现郑女已有婚约的尴尬情况,造成此事夭折。
          三,关于武才人为贞观十一年礼聘入宫之说甚受认可,然而笔者认为此推测不实。
          根据《龙台碑》记载,武才人之父的去世时间晚于上皇,应在贞观九年的下半年,彼时,武才人只是官宦家的闺秀,并无以日易月的特权,以父丧二十七月计,武才人丧满最快也得是贞观十一年九月。因此基本可以排除她贞观十一年入宫的可能性。
          综合以上三点,笔者个人推测,贞观十三年二月是太宗登基之后首次下诏礼聘选纳内命妇,甚至可能也是太宗唯一一次正式的选纳内命妇。当然,笔者不是指贞观十三年二月前,太宗的内廷没有新人承宠晋升,而是旨在说明被作为政务看待的内命妇选纳行动仅此一次。


          IP属地:上海5楼2019-03-05 21:14
          回复
            依据现存史料,我们可以确定贞观十三年二月被选入宫中的内命妇至少有三人,杨恭仁的侄女杨婕妤,小惠和武女皇。若再考虑到兰陵萧氏的江南系背景,则《唐大诏令集》所记载的萧美人和萧才人应亦在其列。此五人中,弘农杨氏出身的闺秀册封品阶最高,足见太宗对隋杨系势力的重视程度非其他系统官员可比。
            既然选纳内命妇是重要的政务,那么,按一般逻辑推测,在正式对外公布实施前,太宗应会通过相关渠道将这个消息告知选纳范围之内的相关系统官员,以便对方推荐人选。
            在这个思路之,让我们回到“於是所论著遂盛传。”这一记载。单就此句记载,我们自然会认为小惠著作盛传的原因在于她神童的天资,出众的才华,让她名声鹊起,少年成名。孝德所为,是为了让小惠求得官宦家门当户对,抑或略有高攀的姻缘。不过上文提到从徐孝德的宦历来看,他极有可能是被江南系人脉网特意培养的对象,考虑到一点,再结合太宗酝酿选内命妇一事,小惠自然极有可能会成为江南系向太宗推荐闺秀名单中的一员。身处宦海的徐孝德也自然会知道这些消息,于是“所论著遂盛传”亦可理解为江南系奉太宗选嫔御的倾向,为促成小惠入宫而进行的造势行动,而不仅仅是徐孝德的个人诉求。


            IP属地:上海6楼2019-03-05 22:35
            收起回复
              说完了起点,让我们把目光转向终点,在《解析》中笔者曾提出笔者认为小惠的贤妃封赠和葬地均出自太宗皇帝遗命。坦诚而言,撰文之时,笔者对于贤妃出自遗令的推测,并无多少证据,其说大多仰赖相关问题分析时的逻辑一致性而已。经过一段时间的仔细思考,笔者愿对小惠的“贤妃”的封号问题做进一步讨论。
              查阅秦汉以来的后妃制度发展史,我们可以非常容易的发现在继任君主与其父嫔御之间的伦理关系表达上,隋唐继承并完善了南北朝时期的太妃制度。南北朝时期,皇帝在位时,即允许有子而失宠的嫔妃随子就藩,封某王太妃,这种安排应该沿袭自汉朝的诸王太后制度,并根据南北朝的实际情况加以改变和完善。
              根据多方墓志的信息表明,隋至初唐,太妃的册封变得更为严谨,在皇帝在位或者为上皇时,皇子生母并不会被封为太妃。唐高祖宇文昭仪的经历即为一例,宇文昭仪于高祖之前去世,因此她的太妃之号乃为太宗追赠。贞观九年上皇去世后,高祖诸王生母才由原品阶晋升为太妃,随子就藩。因此,初唐时期,太妃制度的伦理尊卑之别较前代更为明显,皇帝册封其父先帝的有子嫔御为太妃,以示尊敬长辈之意。
              翻阅史料发现,在执行诸王太后和太妃制度的前提下,正史中并没有充分史料证明,在当时的内命妇晋升原则中存在“继任皇帝为父亲的无子嫔嫔晋升或者追晋内命妇品阶”的惯例或者相关的礼仪表述。意即并不存在新皇将某无子庶母由原某品阶内命妇晋升为更高品阶内命妇的习惯。


              IP属地:上海7楼2019-03-07 17:52
              收起回复
                全文完


                IP属地:上海9楼2019-03-07 17:53
                回复
                  看完了 我也脑洞一个:徐惠的死可能和李世民的死有关 也许死在李世民之前 她可能有莫大的功劳 联系李佑 也许他受长孙无忌陷害 不得已而反 而李世民不想扩大 也是不得已杀了李佑但仅仅降了阴妃嫔 长孙无忌也想以同样的手段陷害三三或者死胖纸 不让死胖纸回长安不是没原因的 这种陷害被徐惠阻止 但正史又不能明说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9-03-07 22:26
                  收起回复
                    再脑洞大开一个 长孙无忌发现了李二为三三的布局 进而采取行动 徐惠发现了这件事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9-03-07 23:15
                    收起回复
                      照常理老皇帝都年轻无子妃嫔都一定会不去得罪储君的 要为将来考虑 如果说小惠确实在贞观末就和李二一起在做一些损害九大帝利益的事情 那么是不是应该是一下几种情况 一她坚信九大帝一定会被废 二她没有办法必须这么做否则后果更加严重 三她真爱李二为了帮他可以不要命 大家觉得呢


                      IP属地:重庆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9-03-08 05:44
                      收起回复
                        李渊的代言人除了面后还有李承乾吧 他退居幕后也没放弃努力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9-03-08 17:38
                        收起回复
                          贞观八年,进封县公。会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大水,帝忧之,以问世南,对曰:“春秋时,梁山崩,晋侯召伯宗问焉。伯宗曰:‘国主山川,故山崩川竭,君为之不举,降服,乘缦,彻乐,出次,祝币以礼焉。’梁山,晋所主也,晋侯从之,故得无害。汉文帝元年,齐、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水大出,诏郡国无来贡,施惠天下,远近洽穆,亦不为灾。后汉灵帝时,青蛇见御坐。晋惠帝时,大蛇长三百步,见齐地,经市入庙。蛇宜在草野,而入市,此所以为怪耳。今蛇见山泽,适其所居。又山东淫雨,江、淮大水,恐有冤狱枉系,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后星孛虚、危,历氐,余百日,帝访群臣。世南曰:“昔齐景公时,彗见,公问晏婴,婴曰:‘公穿池沼畏不深,起台榭畏不高,行刑罚畏不重,是以天见彗为戒耳。’景公惧而修德,后十六日而灭。臣愿陛下勿以功高而自矜,勿以太平久而自骄,慎终于初,彗虽见,犹未足忧。”帝曰:“诚然,吾良无景公之过,但年十八举义兵,二十四平天下,未三十即大位,自谓三王以来,拨乱之主莫吾若,故负而矜之,轻天下士。上天见变,其为是乎?秦始皇划除六国,隋炀帝有四海之富,卒以骄败,吾何得不戒邪?”——《新唐书。虞世南传》

                          八年,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多大水。太宗以问世南,对曰:“春秋时山崩,晋侯召伯宗而问焉,对曰:‘国主山川,故山川崩竭,君为之不举,降服、乘缦、彻乐、出次、祝币以礼焉。’梁山,晋所主也,晋侯从之,故得无害。汉文帝元年,齐、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水大出,令郡国无来贡献,施惠于天下,远近欢洽,亦不为灾。后汉灵帝时,青蛇见御座。晋惠帝时,大蛇长三百步,见齐地,经市入朝。案蛇宜在草野,而入市朝,所以可为怪耳。今蛇见山泽,盖深山大泽必有龙蛇,亦不足怪也。又山东足雨,虽则其常,然阴淫过久,恐有冤狱,宜省系囚,庶几或当天意。且妖不胜德,唯修德可以销变。”太宗以为然,因遣使者赈恤饥馁,申理狱讼,多所原宥。后有星孛于虚、危,历于氐,百余日乃灭。太宗谓群臣曰:“天见彗星,是何妖也?”世南曰:“昔齐景公时有彗星见,公问晏婴,对曰:‘穿池沼畏不深,起台榭畏不高,行刑罚畏不重,是以天见彗为公诫耳。’景公惧而修德,后十六日而星没。臣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若德义不修,虽获麟凤,终是无补;但政事无阙,虽有灾星,何损于时?然愿陛下勿以功高古人而自矜伐,勿以太平渐久而自骄怠,慎终如始,彗星虽见,未足为忧。”太宗敛容谓曰:“吾之抚国,良无景公之过。但吾才弱冠举义兵,年二十四平天下,未三十而居大位,自谓三代以降,拨乱之主,莫臻于此。重以薛举之骁雄,宋金刚之鸷猛,窦建德跨河北,王世充据洛阳,当此之时,足为勍敌,皆为我所擒。及逢家难,复决意安社稷,遂登九五,降服北夷,吾颇有自矜之意,以轻天下之士,此吾之罪也。上天见变,良为是乎?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旧唐书。虞世南传》
                          这段的春秋笔法很值得玩味。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楼2019-03-08 18:02
                          收起回复
                            贞观八年上皇摆宴两次 第一次主角李二面后面舅 第二次主角冯智戴颉利可汗 三三儿子娶冯家女儿 颉利是义成一手扶上位的 这个第二次宴会会是一场博弈吗🤔——完全可能。


                            IP属地:上海15楼2019-03-08 19:42
                            收起回复
                              关于李二几个儿子的封地有了一点想法 综合其他皇帝儿子们的封地 封地的高低排名是 雍州牧 益州都督 扬州都督 按照李二有三个嫡子看应该是三个嫡子占完 或者是太子不封 轮到三三这个庶长子应该是扬州都督 而且看三三后代和二广后宫 三三母家出自南方帝王可能性非常大 把扬州给三三情理都符合


                              IP属地:重庆来自手机贴吧17楼2019-03-09 09:1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