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始正题之前,笔者首先说明笔者已修改之前《解析》一贴中的两个推测。
1,经过信息的再次重新整合,贞观二十一年的段志冲事件应与吴王李恪无关。
2,笔者之前关于贞观二十三年翠微宫中可能发生针对“小惠名誉攻击”的推测,笔者现在认为此推测与史实并不相符,故予以放弃。贞观二十三年的翠微宫所发生之事,如有机会笔者将另文讨论,笔者将会提出更有史料依据的解读推测,段志冲事件亦然。本文不涉及以上两个问题。
本篇脑洞笔者讲讲关于小惠生涯的起点和终点,也就是小惠入宫的背景和贤妃封号的另一种推测。
众所周知,小惠现存的作品《拟小山篇》作于她八岁时,两唐书都有记载,其文如下:
“太宗贤妃徐氏,名惠,右散骑常侍坚之姑也。生五月而能言,四岁诵《论语》、《毛诗》,八岁好属文。其父孝德试拟《楚辞》,云“山中不可以久留”,词甚典美。自此遍涉经史,手不释卷。”——《旧唐书.徐贤妃传》
“太宗贤妃徐惠,湖州长城人。生五月能言,四岁通《论语》、《诗》,八岁自晓属文。父孝德,尝试使拟《离骚》为《小山篇》曰:“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孝德大惊,知不可掩,於是所论著遂盛传。”——《新唐书.徐贤妃传》
同时,小惠的祖父徐方贵的墓志记载道:“夫人江夏黄氏,陈司空沈国忠武公之女也。荣华钟鼎,礼备幽闲。徙里成仁,断机弘训。行光妇则,道擅母师。以贞观七年月廿日卒,春秋七十五。”
由此可知,《拟小山篇》实际写于祖母丧中,按一般通例推测,是时,徐孝德正在冯翊私宅服丧。
丧期中若广泛传播女儿文章,行事高调,不仅无益于女儿婚事,且如被检举则会对孝德本人的前途造成严重打击。因此按照常理推测,小惠“於是所论著遂盛传。”的时间起点应在孝德二十七月母丧完毕之后,即贞观十年三月之后。
根据《徐孝德墓志》记载,他因母丧从伊阙县丞任上卸任,服阙后,即贞观十年三月左右他得以出任他仕途中的第一个京官:东宫右卫长史(正七品上)。
由此,我们有理由推测,在上皇驾崩后,皇太子李承乾的东宫属官进行了调整。不过由于出土的隋唐墓志数量庞大,笔者力有不及,未进行大范围的信息检索。因此笔者不清楚除了徐孝德之外,还有哪些官员在贞观十年三月左右被调入或者调出东宫属官系统,无法对此次东宫属官调整所涉及的人员背景进行全面考察。欢迎大家做相关信息补充。
不过徐孝德的仕途却未就此顺遂,一般情况下,官员考课系年考,中下层任官一般以四年为一任,但是徐孝德却在贞观十年后五年三转,且礼部员外郎一职系小惠得宠后,太宗以加恩其父。因此徐孝德出任将作监丞定在贞观十三年二月前。(小惠的弟弟齐聃约在贞观十五年觐见太宗,得赐金刀,故徐孝德俄迁礼部员外郎最晚应在贞观十五年。)进而,他在东宫任职的时间最长不到三年。再参考太宗从贞观十一年正月开始即多有营造洛阳宫等工程,据此笔者个人倾向,皇太子以推荐营造人才为由,在贞观十一年即将徐孝德调离了东宫。
将作监丞为从六品下,虽然品阶得以晋升,但却被调入了技术类官职系统。以隋唐士人的视角,技术类官员与清贵官毫不沾边,按照任官的惯例,他将来的晋升空间十分狭窄。而且徐孝德在此前的仕途中虽有充分的基层经验,但并不能有任何史料证明他有营造方面的具体技术背景。故此,笔者以为徐孝德在东宫任职时并不为皇太子所喜,甚至应该遭到了拒斥。
官职升降,宦海沉浮本属士人常态,但思及上皇,太宗,皇太子李承乾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参酌徐孝德江南系士族的出身背景以及他本人完全没有受到技术类官员系统的惯例限制,笔者认为有必要思考他在微妙的时间点由丁忧之人而被提拔为东宫属官的原因。
如前文所提到,笔者并不清楚,与孝德同入东宫任职官员的资料,但是毫无疑问,贞观十年三月的东宫属官选任,是上皇去世后的首次牵涉中下层官员的东宫属官调整,其选任原则必然有太宗打破上皇在世时,双方博弈妥协之下,所安排的人员构成的考虑,流露着比以往更强烈的太宗色彩。
同一时期,贞观九年十一月,太宗的信臣萧瑀第四次拜相,至十年十二月再次因宰相间的争执严重而去职。意即在上皇去世后太宗有意拉抬江南系官员的存在感,以重新激活江南系势力的资源网络。在这种选才方针之下,在这一年之内,江南系官员的声势有所上升是顺理成章的事。而且徐孝德的门第虽说难称世之望族,其家族却也是南朝系帝脉的姻亲之选。其祖父徐综尚陈永嘉公主,拜驸马都尉,身挤皇亲之列。若有意提携之,亦不会招来物议。
那么,从特定需要下的人才定向选拔的角度而言,徐孝德在东宫任职期间的表现只要符合相关原则的考察预期,即使他被东宫拒斥也不会影响他的前途。相反,如果他的表现让萧瑀所代表的江南系认可,他的仕途将会一路畅通。在东宫所受到的拒斥只会成为他未来得以晋升的资本。
同时,徐孝德有一个神童女儿,实堪称锦上添花,小惠著述的传播自会有充足的人脉网络作为支撑。
1,经过信息的再次重新整合,贞观二十一年的段志冲事件应与吴王李恪无关。
2,笔者之前关于贞观二十三年翠微宫中可能发生针对“小惠名誉攻击”的推测,笔者现在认为此推测与史实并不相符,故予以放弃。贞观二十三年的翠微宫所发生之事,如有机会笔者将另文讨论,笔者将会提出更有史料依据的解读推测,段志冲事件亦然。本文不涉及以上两个问题。
本篇脑洞笔者讲讲关于小惠生涯的起点和终点,也就是小惠入宫的背景和贤妃封号的另一种推测。
众所周知,小惠现存的作品《拟小山篇》作于她八岁时,两唐书都有记载,其文如下:
“太宗贤妃徐氏,名惠,右散骑常侍坚之姑也。生五月而能言,四岁诵《论语》、《毛诗》,八岁好属文。其父孝德试拟《楚辞》,云“山中不可以久留”,词甚典美。自此遍涉经史,手不释卷。”——《旧唐书.徐贤妃传》
“太宗贤妃徐惠,湖州长城人。生五月能言,四岁通《论语》、《诗》,八岁自晓属文。父孝德,尝试使拟《离骚》为《小山篇》曰:“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孝德大惊,知不可掩,於是所论著遂盛传。”——《新唐书.徐贤妃传》
同时,小惠的祖父徐方贵的墓志记载道:“夫人江夏黄氏,陈司空沈国忠武公之女也。荣华钟鼎,礼备幽闲。徙里成仁,断机弘训。行光妇则,道擅母师。以贞观七年月廿日卒,春秋七十五。”
由此可知,《拟小山篇》实际写于祖母丧中,按一般通例推测,是时,徐孝德正在冯翊私宅服丧。
丧期中若广泛传播女儿文章,行事高调,不仅无益于女儿婚事,且如被检举则会对孝德本人的前途造成严重打击。因此按照常理推测,小惠“於是所论著遂盛传。”的时间起点应在孝德二十七月母丧完毕之后,即贞观十年三月之后。
根据《徐孝德墓志》记载,他因母丧从伊阙县丞任上卸任,服阙后,即贞观十年三月左右他得以出任他仕途中的第一个京官:东宫右卫长史(正七品上)。
由此,我们有理由推测,在上皇驾崩后,皇太子李承乾的东宫属官进行了调整。不过由于出土的隋唐墓志数量庞大,笔者力有不及,未进行大范围的信息检索。因此笔者不清楚除了徐孝德之外,还有哪些官员在贞观十年三月左右被调入或者调出东宫属官系统,无法对此次东宫属官调整所涉及的人员背景进行全面考察。欢迎大家做相关信息补充。
不过徐孝德的仕途却未就此顺遂,一般情况下,官员考课系年考,中下层任官一般以四年为一任,但是徐孝德却在贞观十年后五年三转,且礼部员外郎一职系小惠得宠后,太宗以加恩其父。因此徐孝德出任将作监丞定在贞观十三年二月前。(小惠的弟弟齐聃约在贞观十五年觐见太宗,得赐金刀,故徐孝德俄迁礼部员外郎最晚应在贞观十五年。)进而,他在东宫任职的时间最长不到三年。再参考太宗从贞观十一年正月开始即多有营造洛阳宫等工程,据此笔者个人倾向,皇太子以推荐营造人才为由,在贞观十一年即将徐孝德调离了东宫。
将作监丞为从六品下,虽然品阶得以晋升,但却被调入了技术类官职系统。以隋唐士人的视角,技术类官员与清贵官毫不沾边,按照任官的惯例,他将来的晋升空间十分狭窄。而且徐孝德在此前的仕途中虽有充分的基层经验,但并不能有任何史料证明他有营造方面的具体技术背景。故此,笔者以为徐孝德在东宫任职时并不为皇太子所喜,甚至应该遭到了拒斥。
官职升降,宦海沉浮本属士人常态,但思及上皇,太宗,皇太子李承乾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参酌徐孝德江南系士族的出身背景以及他本人完全没有受到技术类官员系统的惯例限制,笔者认为有必要思考他在微妙的时间点由丁忧之人而被提拔为东宫属官的原因。
如前文所提到,笔者并不清楚,与孝德同入东宫任职官员的资料,但是毫无疑问,贞观十年三月的东宫属官选任,是上皇去世后的首次牵涉中下层官员的东宫属官调整,其选任原则必然有太宗打破上皇在世时,双方博弈妥协之下,所安排的人员构成的考虑,流露着比以往更强烈的太宗色彩。
同一时期,贞观九年十一月,太宗的信臣萧瑀第四次拜相,至十年十二月再次因宰相间的争执严重而去职。意即在上皇去世后太宗有意拉抬江南系官员的存在感,以重新激活江南系势力的资源网络。在这种选才方针之下,在这一年之内,江南系官员的声势有所上升是顺理成章的事。而且徐孝德的门第虽说难称世之望族,其家族却也是南朝系帝脉的姻亲之选。其祖父徐综尚陈永嘉公主,拜驸马都尉,身挤皇亲之列。若有意提携之,亦不会招来物议。
那么,从特定需要下的人才定向选拔的角度而言,徐孝德在东宫任职期间的表现只要符合相关原则的考察预期,即使他被东宫拒斥也不会影响他的前途。相反,如果他的表现让萧瑀所代表的江南系认可,他的仕途将会一路畅通。在东宫所受到的拒斥只会成为他未来得以晋升的资本。
同时,徐孝德有一个神童女儿,实堪称锦上添花,小惠著述的传播自会有充足的人脉网络作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