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让本地人熟知本土文化
先抛一块“玉”。
那年去秦皇岛学习,晚间散步时在海边遇到一打渔的老人,几个同伴与老人攀谈起来。言语间问起秦皇岛的历史、景点、风俗、人情、传说,老人如数家珍,一一道来,对各方面的介绍详细又中肯,间或提出自己的建议,我等不禁惊叹他的谈吐不凡,这绝对不是一个普通的打渔人,但老人不好意思地告诉我们,他斗大的字不识几个。一个不识文化的文化人,能对本土文化熟知到这种程度,固然是因为秦皇岛是全国著名旅游城市,本地人会沾些耳闻濡染的光,但也足可见当地Z府对本土文化的多年宣传和教化是非常成功的。
不是第一次去秦皇岛,但因为这位打渔的老人,我对秦皇岛的好感倍增。问同伴:如果有外地人请你们介绍邢台,你们能否如这位老人一般?几个同伴的学历都是本科,教书育人多年,且土生土长的邢台人,但都摇头自问不及老人。似乎应该反思这么一个问题:古都邢台,历史文化之厚重可探及夏商周的邢台,战争年代又以太行山脉作革命天然屏障的邢台,介绍起她,为什么我们却乏于言词了呢?为什么对这块热土的情感还在,部分记忆却开始断裂呢?
举这个例子,是因为中国·邢台首届太行山文化节已经拉开帷幕。其实在这之前,文化节的前期工作一直在锣鼓紧密声中开展,本地媒体的多方面报道已先从视野上为市民打开一条绿色通道,“太行山文化节”理应不是一部分人的文化盛宴,而应是七百万邢台人,甚而应该说,是住在太行,建设太行,热爱太行,受太行之恩泽,蒙太行之养育,了解太行,关注太行的所有人的饕餮大餐。
一个地区的文化若想走向繁荣,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当地Z府主导只是一方面,民众积极参与才能使文化更具有活力和魅力,前提是本土文化要先让当地人熟知。因熟知,而喜欢乐见,而念念不忘,而传承下去,而保持了文化的生命力,当人人熟知本土文化,无论妇孺,不管身份地位,这每一个熟知的背后,既是本土文化魅力的再次展现,也是一张张本土文化明信片,走到哪里,带到哪里,展示到哪里,是永远可利用的不枯竭资源。
想达到这个目标,不能忽视教育的功能,如果我们有一册本土文化的教材,再现历史,“复活”文化,连接记忆,供我们的孩子去了解学习,那么人人熟知本土文化并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唯有本土文化,才会让人们产生血脉相连的感觉!
在邢台新闻网搜索到本次文化节的29项活动内容,从所列项目来看,公众参与人数绝对在万人之上,而其中多个项目走进了百姓生活,与百姓亲密接触,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邢台首届太行山文化节”会在民众心中留下一个鲜活的记忆。
记忆尚存,情感就不会断,文化就会根深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