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古镇行】燕、汉时上谷郡治所主要还是在河北宣化
新浪
04-01 09:07
原标题:【名城古镇行】燕、汉时上谷郡治所主要还是在张家口宣化
查看完整组图
上一页
下一页
宣化的建城史应为2300多年
宣化, 位于华北平原北部, 阴山山脉东, 东连首都北京, 西邻煤都大同, 被誉为 “神京屏翰”。 2016年宣化区、 县合并后, 现为宣化区。
夏商时属冀州。 公元前1046年 (距今3065年), 周武王灭商后, 宣化地属燕国。 春秋战国时期 (东周), 北方东胡逐渐强大, 占领燕国北部大片领土。 宣化地属东胡。 燕破东胡后, 宣化又复归燕国。 其时, 宣化应属上谷郡。
公元前221年 (距今已有2240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分天下为36郡。 上谷郡亦名列其中, 宣化仍属上谷郡。
张家口新闻网记者 郝莹玉 通讯员 孙辉亮
上谷郡始建于公元前283年(燕昭王姬平二十九年),一说公元前296年。由此推算,上谷郡城自战国燕昭王时始设,废于北齐灭亡之公元577年,共经七个大的历史时期,10个封建王朝,历860-874年。
燕、汉时期,上谷郡治所主要在宣化
部分人认为:上谷郡治所,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小南辛堡镇大古城村北沮阳遗址。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上谷郡治所,就在现在的宣化。那么,上谷郡治所,到底在怀来还是在宣化?
综合一些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存在了860多年的上谷郡,治所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宣化。
据《水经注·圣水》载:“圣水出上谷,故燕地”。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置上谷郡(距今2243年)。王隐《晋书·地道志》曰:“郡在谷之上头,故因名焉。”四塞叫谷,郡在谷之上头。这种地形地貌,只有现在的宣化,怀来,延庆符合。
《水经注》 成书时间最早为公元527年 (距今1492年),距上谷郡始建已经过810多年。
燕、秦、汉时期,上谷郡位于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汇处,是燕、秦、汉和东胡、匈奴的边境。军事重地,战事频繁,几方势力反复拉锯,边境线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上谷郡管辖的范围,是不断变化的。治所地也应该是有一定变化的。
郦道元《水经注》书中的记载,只能作为参考。
自2011年开始考古挖掘的南昌汉代海昏侯刘贺墓,至今已出土珍贵文物1万余件 (套),对研究中国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刘贺墓考古发掘出土的5200多枚竹简牍、签牌,上面记载的文献资料和史实,与现在的史书有一定出入。
近几年一些春秋时期高等级墓葬和大型汉墓的考古证明,史书上的记载,和当地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误差。
古人建城,特别是建设一座军事重城,又是郡的治所,一定会非常注重风水和取用水的方便,以保证军民用水充足。
宣化地处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居沟通南北之要冲,历来是汉族和东胡等少数民族聚集地。
从地形地貌来看:宣化古城四面群山围绕,聚天地灵气而不散;周围柳川河、洋河、泡沙河、龙洋河等多条河围绕,水源充沛。且南低北高,北靠山南面水,地势较高,又不易被洪水淹没。是为水绝佳之地。
宣化不仅是块风水宝地,地理位置又十分优越。且四野开阔,易守难攻,是张家口地区建立大型城池的绝佳之地。因此,历代多在宣化建设王城和皇城,特别是明代,朱元璋将第19子的王府,建在宣化,多个皇帝也喜欢住在宣化,主要是觉得宣化有王者之气。
取用水充足,一来可以满足大量驻军和民众吃水的需求;二来要引水建设护城河。在冷兵器时代,护城河的作用,非常重要。使古代的城池,变得更加易守难攻。
一座被作为军事重镇的城池,如果没有充足的水源保障,很有可能会发生三国时期,因水源被切断,马谡“失街亭”,损兵折将,损失惨重,导致战局骤变,造成蜀国危险,发生“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悲剧。
而怀来古城,虽然也不缺水,四周也环山,但地势平坦又较低,易被洪水淹没。历史上,就有多次被洪水淹没的记载。50年代,修建官厅水库,又被淹没。这充分说明,怀来古城地势低且平坦,易被淹没。四野又不开阔,易被敌人偷袭,不是建城的好地方。
只有古宣化人,才称自己为“上谷人”
自古以来,在许多古书里,只有宣化的文人雅客,称自己为上谷人;出土的许多宣化古人的墓志上,也称自己为“上谷人”。而上古时期的怀来人,多大称自己为“怀戎人”。怀戎始见于北齐记载,怀来县当时称“怀戎”。沮阳始见于秦,是第十五郡上谷郡的沮阳县。这间接证明了上谷郡治所,从燕国开始,大多数时间,不在沮阳县,而是在宣化的。
宣化城里建有“上谷书院”“上谷公所”等机构;明代朱元璋的第19个儿子被封宣化,称为谷王;说明王府是建在上谷之地,才以“谷”作为封号,叫“谷王”。
清乾隆初期,宣化府还在天泰寺街东口,建了一座木制单孔布瓦歇山顶的“古上谷郡”牌坊。清乾隆八年(距今276年)修编的《宣化府志》就有关于“古上谷郡”牌坊的记载,说明“古上谷郡”牌坊的建立,应该早于乾隆八年。清代,用所建的“古上谷郡”牌坊,来昭示宣化历史的源远流长。
从官府的认定上看,“上谷郡”在宣化,是各朝代皇帝和大臣认可的。
古时候,每个朝代,对房屋建设的规格,官员的衣着,乘坐的轿子等都有明确的规定,违者要杀头。地名可不是随便起的,随便叫的,特别是官府定的地名。都是经过皇帝和大臣们认真研究后确定的。
牌坊更不是随随便便能立的,必须经过皇帝赐封或者高等极的官员认可允许的。所以,清代宣化府在宣化古城天泰寺街口,建“古上谷郡”牌坊,是官府行为。说明当时官府认定:宣化城就是“古上谷郡”治所所在地。
另外,现在宣化区南城门门楼上依然保存的光绪十一年(1885)的“宣化府城工记”碑碑文中“宣化为古上谷郡,自汉讫唐常苦边寇”的内容,无一不透露出,至少在清代,官方认定:今天的宣化区,为上谷郡郡治所在地。
从战略地位重要性来和军事角度看,在战国燕、汉代时期,宣化应该是燕国最北方的战略要地,汉代“郡”规模的城市。
在战国时,宣化因西邻赵国、北拒东胡的军事地位,成为燕国北部的战略要地。在汉代,宣化是和匈奴接壤的战略要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在原宣化城区周边,从八十年代初成立文保所以来,至今短短40年间,考古发现了大量战国时期的墓群,总数已达100多座,年代大多属于战国中后期,有的还出土青铜壶、青铜戈以及玉佩和大量刀币,表明有的墓主人身份比较高,且商业非常发达。
发现的汉代墓,已近500座。2018年9月在宣化城墙东北角,窑子头北李政府街附近,一次性就发现了63座汉墓。其中最大的墓室达到161平方米,出土文物显示,墓室的主人官居“军司马”。
在汉代官职中,“军司马”是仅次于“将军”的职位,如此重要的人物,葬于宣化古城,足以证明:汉代,宣化古城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也是重兵守卫之地,是汉代“郡”规模的中型城市可能性最大。
按常理,已发现的战国墓、汉墓,应远远少于未发现和早年已毁坏的墓葬数量,未亡的人数,一定远远多于已亡的人数。这又与《汉书.地理志》中对上谷郡的描述:“户三万六千八,口十一万七千七百六十二”相符合。而怀来小南辛堡镇大古城村北沮阳遗址,则太小,远远达不到“郡”的规模。
这样的城市规模,这样的战略地位,这么多常住人口,应该有不少就是燕国、汉代守卫北部边疆的兵将。
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如此众多的燕国、汉代将士,长期屯兵宣化,宣化应该不仅仅是上谷郡辖下的一个守备之地,宣化又是“中型”城市,是上谷郡治所的可能性极大。
西汉时期,著名将领“飞将军”李广,一生和匈奴汉作战70多次,曾任上谷郡太守10余年。多次从上谷郡出兵,进攻匈奴。相比于怀来,从宣化出兵到草原打击匈奴,粮草供应和兵马调度,更为快捷方便,更便于快速的迎击匈奴的挑衅和袭扰。从军事角度上分析,宣化作为上谷郡的治所,可能性也很大。
从宣化发现的燕国高等级祭祀地来看,宣化在战国时期的地位极高,和上谷郡相匹配。
1999年,宣化区农行家属楼基建工地,发现战国时期的人祭遗迹,55 颗人头骨散乱排放在一条长 30 米、深0.4米的沟渠中,其中一颗头骨上还留着一枚射入的青铜镞。人祭起源很早,商周时期甲骨、金文中就有了人祭的记载,同时,另一种方式的人祭,即只用人头祭祖的“献俘礼”,也在商周时期盛行。河北怀来北辛堡战国墓棺椁周围,也发现过肢解后殉葬的人骨和头骨,说明战国时期这种人祭现象还存在。直到汉代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在生产关系中价值的提升,人祭才逐渐消失,最终演变成用陶俑代替活人殉葬。
宣化区发现战国时期的人祭遗迹,说明当时的宣化有燕国高等级的祭祀地,而一次祭祀,就用55颗人头,又证明祭祀的规格较高。
将当时人们最看重的祭祀礼仪,以及规格较高的祭祀场所放在宣化,表明宣化在战国时期的燕国,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如此高规格的祭祀活动,是否又与上谷郡“远拒东胡”的重要战略位置以及频繁的战事有关,就不言而喻了。(引自“张家口市考古专家陶宗冶在《文物春秋》2017年第6期上发表的‘对战国时期上谷郡郡治所在地的一点看法’”)
有城市,有人祭这样高规格的祭祀,驻军人数又很多,位置又在燕国与赵国交界地,年代均在战国中晚期,这一系列遗迹、规模、位置和年代的考古证据,都与记载中位于燕长城最西端的上谷郡相吻合。
燕昭王在位时间是公元前311年至前279年,正是战国中晚期,与宣化发现的战国时期墓葬年代相符。因此,燕昭王时大将秦开却胡千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的记载与宣化的考古发现,可以相互印证。
从考古调查和发掘出的大量燕国文物来看,宣化属于上谷郡无疑。
张家口南部蔚县的代王城,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领地,张家口地区北部,东起内蒙古兴和、蜿蜒向西延伸的长城是赵长城,而赵长城以东,在今天的河北崇礼区境内桦皮岭一带的长城,是燕长城。桦皮岭长城以南的宣化、下花园以及赤城一带发现的战国遗存,都是燕文化的遗物。
据此可以确定,战国时期,现在的张家口地区东部属燕,西部属赵,两国的分界,大致北起张家口,南达蔚县小五台山。(引自“张家口市考古专家陶宗冶在《文物春秋》2017年第6期上发表的‘对战国时期上谷郡郡治所在地的一点看法’”)
在张家口以东这片广布燕文化的区域内,目前发现燕国遗物最密集的地方,当推今天的宣化,而怀来发现的燕国文物较少。
出土文物是最有发言权的。由此可以判定,宣化古城,在战国时期,当属燕国。而上谷郡,作为燕国北疆西部第一郡,从地理位置上看,应该包括宣化,并且治所在宣化的可能性最大。
从考古发现来看,宣化的城墙,应该是不断扩建的。宣化城,也应该是逐渐扩大的。
战国时期,宣化应该是有城的。只不过那时的城市规模不是太大。
宣化区博物馆展出的展品中,有一件三件陶釜套接在一起的瓮棺葬具,年代属战国中晚期,出土地点是在宣化区东城墙的一段塌陷区,发现时瓮棺紧依城墙夯土,说明瓮棺下葬地,与当时的战国城池相距很近。而且,类似这样的瓮棺还有多处。
据当时的发现者,宣化博物馆研究员颜诚老师介绍,因为瓮棺葬,葬的都是婴幼儿,一般都会葬到离城最近处。说明宣化战国时期,就有城池。后来随着宣化地区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城区也不断地扩建。
古上谷郡的老城,要比现在小得多。可能在现在宣化城内,东城墙旁大北村窑子头附近,窑子头以南、以西的范围内。城墙每边边长,大约在500-1500米之间。
窑子头现在还有几段遗留的古城墙遗址, 长约200米,高约4.5米。有人认为是金、元代时期的城墙。但考古发现,战国时期的墓葬,多在此城墙的东北方向;西汉时期的墓葬,多位于此城墙的东北角。而在城墙以南、以西方向,都没有发现战国、西汉时期的墓葬。按照习俗,城里不应该有墓葬,墓葬一般埋葬在城外附近,离城又不会太远。
所以,从考古发现来看,极有可能是燕、秦时期上谷郡的城墙。
宣化城,在唐代有明确记载。《旧唐书﹒安禄山传》云:“禄山阴有逆谋,于范阳北筑雄武(宣化)城,外示御寇,内贮兵器,积谷为保守之计,战马万五千匹,牛羊称是。”公元747年(距今1272年),唐代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假称要抵御外族入侵,加强边防为名,开始在范阳以北(今宣化)修筑城堡。
因为雄武军为建城做出了重要贡献,故把它称为雄
新浪
04-01 09:07
原标题:【名城古镇行】燕、汉时上谷郡治所主要还是在张家口宣化
查看完整组图
上一页
下一页
宣化的建城史应为2300多年
宣化, 位于华北平原北部, 阴山山脉东, 东连首都北京, 西邻煤都大同, 被誉为 “神京屏翰”。 2016年宣化区、 县合并后, 现为宣化区。
夏商时属冀州。 公元前1046年 (距今3065年), 周武王灭商后, 宣化地属燕国。 春秋战国时期 (东周), 北方东胡逐渐强大, 占领燕国北部大片领土。 宣化地属东胡。 燕破东胡后, 宣化又复归燕国。 其时, 宣化应属上谷郡。
公元前221年 (距今已有2240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分天下为36郡。 上谷郡亦名列其中, 宣化仍属上谷郡。
张家口新闻网记者 郝莹玉 通讯员 孙辉亮
上谷郡始建于公元前283年(燕昭王姬平二十九年),一说公元前296年。由此推算,上谷郡城自战国燕昭王时始设,废于北齐灭亡之公元577年,共经七个大的历史时期,10个封建王朝,历860-874年。
燕、汉时期,上谷郡治所主要在宣化
部分人认为:上谷郡治所,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小南辛堡镇大古城村北沮阳遗址。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上谷郡治所,就在现在的宣化。那么,上谷郡治所,到底在怀来还是在宣化?
综合一些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存在了860多年的上谷郡,治所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宣化。
据《水经注·圣水》载:“圣水出上谷,故燕地”。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置上谷郡(距今2243年)。王隐《晋书·地道志》曰:“郡在谷之上头,故因名焉。”四塞叫谷,郡在谷之上头。这种地形地貌,只有现在的宣化,怀来,延庆符合。
《水经注》 成书时间最早为公元527年 (距今1492年),距上谷郡始建已经过810多年。
燕、秦、汉时期,上谷郡位于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汇处,是燕、秦、汉和东胡、匈奴的边境。军事重地,战事频繁,几方势力反复拉锯,边境线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上谷郡管辖的范围,是不断变化的。治所地也应该是有一定变化的。
郦道元《水经注》书中的记载,只能作为参考。
自2011年开始考古挖掘的南昌汉代海昏侯刘贺墓,至今已出土珍贵文物1万余件 (套),对研究中国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刘贺墓考古发掘出土的5200多枚竹简牍、签牌,上面记载的文献资料和史实,与现在的史书有一定出入。
近几年一些春秋时期高等级墓葬和大型汉墓的考古证明,史书上的记载,和当地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误差。
古人建城,特别是建设一座军事重城,又是郡的治所,一定会非常注重风水和取用水的方便,以保证军民用水充足。
宣化地处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居沟通南北之要冲,历来是汉族和东胡等少数民族聚集地。
从地形地貌来看:宣化古城四面群山围绕,聚天地灵气而不散;周围柳川河、洋河、泡沙河、龙洋河等多条河围绕,水源充沛。且南低北高,北靠山南面水,地势较高,又不易被洪水淹没。是为水绝佳之地。
宣化不仅是块风水宝地,地理位置又十分优越。且四野开阔,易守难攻,是张家口地区建立大型城池的绝佳之地。因此,历代多在宣化建设王城和皇城,特别是明代,朱元璋将第19子的王府,建在宣化,多个皇帝也喜欢住在宣化,主要是觉得宣化有王者之气。
取用水充足,一来可以满足大量驻军和民众吃水的需求;二来要引水建设护城河。在冷兵器时代,护城河的作用,非常重要。使古代的城池,变得更加易守难攻。
一座被作为军事重镇的城池,如果没有充足的水源保障,很有可能会发生三国时期,因水源被切断,马谡“失街亭”,损兵折将,损失惨重,导致战局骤变,造成蜀国危险,发生“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悲剧。
而怀来古城,虽然也不缺水,四周也环山,但地势平坦又较低,易被洪水淹没。历史上,就有多次被洪水淹没的记载。50年代,修建官厅水库,又被淹没。这充分说明,怀来古城地势低且平坦,易被淹没。四野又不开阔,易被敌人偷袭,不是建城的好地方。
只有古宣化人,才称自己为“上谷人”
自古以来,在许多古书里,只有宣化的文人雅客,称自己为上谷人;出土的许多宣化古人的墓志上,也称自己为“上谷人”。而上古时期的怀来人,多大称自己为“怀戎人”。怀戎始见于北齐记载,怀来县当时称“怀戎”。沮阳始见于秦,是第十五郡上谷郡的沮阳县。这间接证明了上谷郡治所,从燕国开始,大多数时间,不在沮阳县,而是在宣化的。
宣化城里建有“上谷书院”“上谷公所”等机构;明代朱元璋的第19个儿子被封宣化,称为谷王;说明王府是建在上谷之地,才以“谷”作为封号,叫“谷王”。
清乾隆初期,宣化府还在天泰寺街东口,建了一座木制单孔布瓦歇山顶的“古上谷郡”牌坊。清乾隆八年(距今276年)修编的《宣化府志》就有关于“古上谷郡”牌坊的记载,说明“古上谷郡”牌坊的建立,应该早于乾隆八年。清代,用所建的“古上谷郡”牌坊,来昭示宣化历史的源远流长。
从官府的认定上看,“上谷郡”在宣化,是各朝代皇帝和大臣认可的。
古时候,每个朝代,对房屋建设的规格,官员的衣着,乘坐的轿子等都有明确的规定,违者要杀头。地名可不是随便起的,随便叫的,特别是官府定的地名。都是经过皇帝和大臣们认真研究后确定的。
牌坊更不是随随便便能立的,必须经过皇帝赐封或者高等极的官员认可允许的。所以,清代宣化府在宣化古城天泰寺街口,建“古上谷郡”牌坊,是官府行为。说明当时官府认定:宣化城就是“古上谷郡”治所所在地。
另外,现在宣化区南城门门楼上依然保存的光绪十一年(1885)的“宣化府城工记”碑碑文中“宣化为古上谷郡,自汉讫唐常苦边寇”的内容,无一不透露出,至少在清代,官方认定:今天的宣化区,为上谷郡郡治所在地。
从战略地位重要性来和军事角度看,在战国燕、汉代时期,宣化应该是燕国最北方的战略要地,汉代“郡”规模的城市。
在战国时,宣化因西邻赵国、北拒东胡的军事地位,成为燕国北部的战略要地。在汉代,宣化是和匈奴接壤的战略要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在原宣化城区周边,从八十年代初成立文保所以来,至今短短40年间,考古发现了大量战国时期的墓群,总数已达100多座,年代大多属于战国中后期,有的还出土青铜壶、青铜戈以及玉佩和大量刀币,表明有的墓主人身份比较高,且商业非常发达。
发现的汉代墓,已近500座。2018年9月在宣化城墙东北角,窑子头北李政府街附近,一次性就发现了63座汉墓。其中最大的墓室达到161平方米,出土文物显示,墓室的主人官居“军司马”。
在汉代官职中,“军司马”是仅次于“将军”的职位,如此重要的人物,葬于宣化古城,足以证明:汉代,宣化古城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也是重兵守卫之地,是汉代“郡”规模的中型城市可能性最大。
按常理,已发现的战国墓、汉墓,应远远少于未发现和早年已毁坏的墓葬数量,未亡的人数,一定远远多于已亡的人数。这又与《汉书.地理志》中对上谷郡的描述:“户三万六千八,口十一万七千七百六十二”相符合。而怀来小南辛堡镇大古城村北沮阳遗址,则太小,远远达不到“郡”的规模。
这样的城市规模,这样的战略地位,这么多常住人口,应该有不少就是燕国、汉代守卫北部边疆的兵将。
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如此众多的燕国、汉代将士,长期屯兵宣化,宣化应该不仅仅是上谷郡辖下的一个守备之地,宣化又是“中型”城市,是上谷郡治所的可能性极大。
西汉时期,著名将领“飞将军”李广,一生和匈奴汉作战70多次,曾任上谷郡太守10余年。多次从上谷郡出兵,进攻匈奴。相比于怀来,从宣化出兵到草原打击匈奴,粮草供应和兵马调度,更为快捷方便,更便于快速的迎击匈奴的挑衅和袭扰。从军事角度上分析,宣化作为上谷郡的治所,可能性也很大。
从宣化发现的燕国高等级祭祀地来看,宣化在战国时期的地位极高,和上谷郡相匹配。
1999年,宣化区农行家属楼基建工地,发现战国时期的人祭遗迹,55 颗人头骨散乱排放在一条长 30 米、深0.4米的沟渠中,其中一颗头骨上还留着一枚射入的青铜镞。人祭起源很早,商周时期甲骨、金文中就有了人祭的记载,同时,另一种方式的人祭,即只用人头祭祖的“献俘礼”,也在商周时期盛行。河北怀来北辛堡战国墓棺椁周围,也发现过肢解后殉葬的人骨和头骨,说明战国时期这种人祭现象还存在。直到汉代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在生产关系中价值的提升,人祭才逐渐消失,最终演变成用陶俑代替活人殉葬。
宣化区发现战国时期的人祭遗迹,说明当时的宣化有燕国高等级的祭祀地,而一次祭祀,就用55颗人头,又证明祭祀的规格较高。
将当时人们最看重的祭祀礼仪,以及规格较高的祭祀场所放在宣化,表明宣化在战国时期的燕国,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如此高规格的祭祀活动,是否又与上谷郡“远拒东胡”的重要战略位置以及频繁的战事有关,就不言而喻了。(引自“张家口市考古专家陶宗冶在《文物春秋》2017年第6期上发表的‘对战国时期上谷郡郡治所在地的一点看法’”)
有城市,有人祭这样高规格的祭祀,驻军人数又很多,位置又在燕国与赵国交界地,年代均在战国中晚期,这一系列遗迹、规模、位置和年代的考古证据,都与记载中位于燕长城最西端的上谷郡相吻合。
燕昭王在位时间是公元前311年至前279年,正是战国中晚期,与宣化发现的战国时期墓葬年代相符。因此,燕昭王时大将秦开却胡千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的记载与宣化的考古发现,可以相互印证。
从考古调查和发掘出的大量燕国文物来看,宣化属于上谷郡无疑。
张家口南部蔚县的代王城,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领地,张家口地区北部,东起内蒙古兴和、蜿蜒向西延伸的长城是赵长城,而赵长城以东,在今天的河北崇礼区境内桦皮岭一带的长城,是燕长城。桦皮岭长城以南的宣化、下花园以及赤城一带发现的战国遗存,都是燕文化的遗物。
据此可以确定,战国时期,现在的张家口地区东部属燕,西部属赵,两国的分界,大致北起张家口,南达蔚县小五台山。(引自“张家口市考古专家陶宗冶在《文物春秋》2017年第6期上发表的‘对战国时期上谷郡郡治所在地的一点看法’”)
在张家口以东这片广布燕文化的区域内,目前发现燕国遗物最密集的地方,当推今天的宣化,而怀来发现的燕国文物较少。
出土文物是最有发言权的。由此可以判定,宣化古城,在战国时期,当属燕国。而上谷郡,作为燕国北疆西部第一郡,从地理位置上看,应该包括宣化,并且治所在宣化的可能性最大。
从考古发现来看,宣化的城墙,应该是不断扩建的。宣化城,也应该是逐渐扩大的。
战国时期,宣化应该是有城的。只不过那时的城市规模不是太大。
宣化区博物馆展出的展品中,有一件三件陶釜套接在一起的瓮棺葬具,年代属战国中晚期,出土地点是在宣化区东城墙的一段塌陷区,发现时瓮棺紧依城墙夯土,说明瓮棺下葬地,与当时的战国城池相距很近。而且,类似这样的瓮棺还有多处。
据当时的发现者,宣化博物馆研究员颜诚老师介绍,因为瓮棺葬,葬的都是婴幼儿,一般都会葬到离城最近处。说明宣化战国时期,就有城池。后来随着宣化地区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城区也不断地扩建。
古上谷郡的老城,要比现在小得多。可能在现在宣化城内,东城墙旁大北村窑子头附近,窑子头以南、以西的范围内。城墙每边边长,大约在500-1500米之间。
窑子头现在还有几段遗留的古城墙遗址, 长约200米,高约4.5米。有人认为是金、元代时期的城墙。但考古发现,战国时期的墓葬,多在此城墙的东北方向;西汉时期的墓葬,多位于此城墙的东北角。而在城墙以南、以西方向,都没有发现战国、西汉时期的墓葬。按照习俗,城里不应该有墓葬,墓葬一般埋葬在城外附近,离城又不会太远。
所以,从考古发现来看,极有可能是燕、秦时期上谷郡的城墙。
宣化城,在唐代有明确记载。《旧唐书﹒安禄山传》云:“禄山阴有逆谋,于范阳北筑雄武(宣化)城,外示御寇,内贮兵器,积谷为保守之计,战马万五千匹,牛羊称是。”公元747年(距今1272年),唐代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假称要抵御外族入侵,加强边防为名,开始在范阳以北(今宣化)修筑城堡。
因为雄武军为建城做出了重要贡献,故把它称为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