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无极吧 关注:181贴子:18,616

《红楼梦》中真正的“恋爱之心”是存在于宝钗、宝玉之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红楼梦》中真正的“恋爱之心”是存在于宝钗、宝玉之间!
兰花先生:
我觉得宝钗说话很耿直,她说她阶级的女孩子不需要才华的名誉不是不要才华。才华是用来玩的,针线是技术外兼玩的。袭人是穷人家的普通女孩,用针线才华(宝钗赞她,好鲜亮的活技)谋生及上进受宝玉宠爱更合理合情,她俩关系好是二个正常人。宝钗在当代跟很多人合不来,恶臭嫉妒听不得实话的人太多
兰花先生:
情钻粉一方面把袭人的认清现实骂成是奴性,另一方面又不肯面对现实(宝钗那种阶级的女孩子不需要才华的名誉)非黑她说,她主张女人不要读书,不要才华。只有烂大街土鳖情钻三观知己多(男人中状元娶自己、坑爹半套房、没进门算计人家父母的钱),感情不堵塞又流畅。
兰花先生:
一个每天只看言情书的情钻,什么西厢、牡丹,清一色都是男人考状元娶自己的爱情书。这种土鳖追求知己多很正常,这都值得炫耀了?没结婚就在算计别人家的资产进出,笑死了。粉不去问你主子看这么多言情书怎么看出个还能纳妾,乱咬不专言情书的是臭不要脸。
郑无极:
宝钗说的女孩子不要这些才华的名誉,当然不是说不要才华,而是强调大家闺秀犯不着炫耀才华,也犯不着在这些诗词小道上讨好献媚邀名誉。这是特别针对林黛玉想靠歌功颂德“何幸邀恩宠”来说的。对宝钗来说,这种邀来的名誉当然还不如老老实实做好针黹女红来的好。袭人就是肯于认认真真实干的,也有自己的头脑见识,宝钗当然欣赏袭人,哪怕袭人并不懂宝钗的愤世出世,宝钗也会赞赏她。至于宝钗自己,从诗词、绘画,到艺术、审美,到诗词、戏剧,以至于佛、道等宗教哲学,她哪样不精通?随便拿出一样才华都可以碾压林黛玉。只是宝钗只看重正义,认为靠一点点炫才去博取名誉实在不值得而已。这才是她“上德若谷”的表现!
郑无极:
假设林黛玉及拥林派当真追求的是淡然隐居,以此骂袭人“奴性”还算勉强有点资格。但问题是林黛玉及拥林派恰恰比任何人都更看重名位,热衷于“邀恩宠”、“独立名”。你既然要名位,像探春、袭人那样靠实干赢得大家尊重也好,但林黛玉及拥林派偏偏希望不劳而获,钓个金龟婿。这不是百倍的奴性又是什么?如果男人真的成了状元郎,人家优先考虑的也是娶一个落落大方,能给自己增光添彩的妻子,探春和程本宝钗这样的才是这种男人的首选。林黛玉这种只会闹小性子、辖制暖男的,哪个当官的会要?至于脂本宝钗,追求的是正义,她的偶像是鲁智深,精神同类是愤世嫉俗的贾宝玉,原本喜欢的就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男人。当然跟探春和程本宝钗又不一样,林黛玉这种境界就更没法比了。
郑无极:
拥林派看那种言情书,无非是一群母猴抢公猴的丑陋宫斗戏、宅斗戏。那种书中怎么可能有伟大的爱情?最多只有饿鬼爱而已,不可能有宝钗那样的法爱。林黛玉没结婚就在算计别人家的资产进出,容忍贾宝玉纳妾,这些都说明她不过是欲爱罢了,哪里有拥林派涂脂抹粉吹嘘的“纯精神恋爱”?说来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拥林派喊了几亿次“宝黛恋爱”,但书中宝玉从未对黛玉说过一次他们是“恋爱”关系,倒是白纸黑字地明说他对宝钗才是“恋爱之心”。这是不是狠狠抽打了拥林派的鼠脸?其实,曹雪芹、脂砚斋早就说的很清楚,《红楼梦》中真正的精神恋爱是存在于宝钗、宝玉之间:“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


IP属地:四川1楼2019-04-08 10:08回复
    宝玉并不爱宝钗吧……宝钗也不爱宝玉来着......他们才是精神上的不合—一个一本正经,另一个偏喜欢开玩笑;一个注重求官,另一个却对功名深恶痛绝……


    IP属地:江苏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9-05-21 20:32
    回复
      2楼“枉凝眉心下面”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在脂评本原著中,宝玉愤恨官场黑暗,痛恨贾雨村等赃官;宝钗亦勇于“讽刺时事”,“只以品行为先”,专门“借蟹讥权贵”,猛烈抨击贾雨村等官场中人。宝玉对佛、道等出世哲学有亲近感;宝钗更是偏爱佛、道的“梵铃声”、“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在愤世出世的精神本质方面,宝钗与宝玉之间有着很深的思想共鸣。正如脂砚斋所言:“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曹雪芹亦明确告诫读者:“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强调宝钗、宝玉婚后夫妻恩爱,正充满着醇香浓厚的爱情“风韵”!哪里来的什么“宝玉并不爱宝钗吧……宝钗也不爱宝玉来着......他们才是精神上的不合”?明明是宝钗深爱宝玉,宝玉亦最终会深爱于宝钗,二人才是真正的精神契合,这才是真的!至于所谓“一个一本正经,另一个偏喜欢开玩笑;一个注重求官,另一个却对功名深恶痛绝”,就更是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了。宝钗何尝不喜欢开玩笑?脂砚斋还明确提到过宝钗婚后常与宝玉开玩笑的情节:“然后知宝钗、袭人等行为,并非一味蠢拙古板以女夫子自居,当绣幕灯前、绿窗月下,亦颇有或调或妒、轻俏艳丽等说,不过一时取乐买笑耳,非切切一味妒才嫉贤也,是以高诸人百倍。不然,宝玉何甘心受屈于二女夫子哉?看过后文则知矣。”——宝玉明明是“甘心受屈”于宝钗这些玩笑话,宝钗何尝只是一本正经?再一点,宝钗什么时候“注重求官”过?宝钗的原话是:“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在宝钗看来,做不了能够辅国治民的好官,就不如干脆不做官,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宝钗劝宝玉读书做官,不过是希望宝玉通过掌握权力,横扫赃官而已。她什么时候把做官当目的了?拿拥林派那一堆完全脱离原著实际的主观臆想去谈论宝钗、宝玉的感情,自然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贴吧用户_7VtQ3DM


      IP属地:四川3楼2019-05-22 08:46
      回复
        尽管您说的很好,但是我不认为自己是完全错误的:因为首先,宝玉对宝钗只能是敬重,如同对一位姐姐,少有的几次调情也只是“见色起意”,他们很难宝黛之间的心有灵犀,而宝钗虽然对宝玉有好感,却用自己的理智抑制住了它;其次,宝钗其实对功名利禄那一套是较为拥护的,但是宝玉却深痛恶绝,否则为什么他会因为宝钗数度劝他从政而拉下脸来,不给其面子;再者,宝钗不喜欢同他人玩笑,如宝玉几次想要和她玩,她都一本正经地避开,而那一次有一个丫鬟丢了扇子,以为是她拿了便去求寻,反被宝钗训说“你要仔细,我什么时候同你们玩过?”等语


        IP属地:江苏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9-05-22 20:01
        回复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你说的这些都是断章取义或者主观臆想出来的东西。
          首先,按脂评本《红楼梦》的原文,宝玉对宝钗是有“恋爱之心”,而远不是你幻想的“只能是敬重”。事实上,宝玉、宝钗多次在愤世出世精神方面产生深刻的思想共鸣。比如,第22回宝钗将《寄生草》推荐给宝玉时,宝玉的欢欣。又如,第38回宝玉为宝钗作《螃蟹咏》讽刺时事而高声叫好,大感痛快等等。这才是真正的心有灵犀。而这种思想意志层面的契合,反倒是宝玉与黛玉之间没有的。宝玉一度误以为黛玉从不劝他混账话,但那只是黛玉的心机而已。真实的黛玉热衷于“邀恩宠”、“独立名”,也常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第34回)“我劝你把脾气改改罢”(第79回)。曹雪芹用了大量文字说明宝钗才是宝玉的真知己,宝玉对黛玉是爱错了。但你们拥林派对此完全视而不见。
          其二,宝钗其实对功名利禄那一套不仅不拥护,反而是非常反感的。因为宝钗最痛恨的就是当时那些读书做官的男子。宝钗的原话是: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在宝钗看来,当时读书做官的男子竟没有一个好的,全都是“读了书倒更坏了”。在宝钗看来,做不了能够辅国治民的好官,就不如干脆不做官,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宝钗劝宝玉读书做官,不过是希望宝玉通过掌握权力,横扫赃官而已。宝玉当然也曾一度误解宝钗,曾因此给宝钗难堪。但这只不过是作者用来表现宝玉情迷之深,同时借以增加情节曲折度的幻笔而已。事实上,到第38回,宝玉读了宝钗的《螃蟹咏》,其态度就变成高声叫好,大感痛快了。实际上,真正对功名利禄那一套是较为拥护的,是林黛玉。林黛玉自己作的诗,“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追求的都是功名利禄的世俗荣耀。到第79回,林黛玉执意劝说宝玉结交孙绍祖官场中人,不惜辱骂宝玉:“又来了,我劝你把脾气改改罢,一年大二年小……”让宝玉对黛玉顿感失望。宝玉虽一度误会宝钗,而最终仍发现宝钗跟他一样愤世嫉俗。宝玉虽一度痴迷黛玉,而最终仍发现黛玉跟他背道而驰。这就是脂砚斋所说的“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但你们拥林派对此也是完全视而不见,只断章取义拿宝玉一度的情迷表现说事,看不见作者是最终要宝玉清醒、情悟的。
          其三,书中明言“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哪里来的你幻想中的“宝钗不喜欢同他人玩笑”?机带双敲那一次,是首先因为宝玉跟宝钗开了过分的玩笑,宝钗正生气,靓儿又混赖宝钗藏了她的扇子,宝钗才出言教训。这种特殊情况,怎么能否定平时宝钗常与姐妹、丫鬟玩笑的事实?如果宝钗不是平时就喜欢开玩笑,小丫鬟有胆量混赖主子姑娘吗?另外,你提到的宝玉几次想要和宝钗玩,她都一本正经地避开,那叫男女有别,好不好?婚前举止恭严,男人不可狎犯,婚后则不妨与丈夫经常开玩笑,“当绣幕灯前、绿窗月下,亦颇有或调或妒、轻俏艳丽等说”,这才是曹雪芹心目中尽善尽美的女神形象。婚前就跟男人一床睡、摸膀子,你认为作者会把这种女子当作群芳之冠?
          @贴吧用户_7VtQ3DM


          IP属地:四川5楼2019-05-23 08:59
          回复
            “纵使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这一句该如何作解?另外,我非林粉,亦不是薛粉,而是喜欢探春。来提疑,只是因为看到这个贴感觉匪夷所思罢了。


            IP属地:江苏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9-05-23 13:19
            回复
              其实吧,贾妃那次归省命各人作诗,其实可能有一个目的:在宝钗黛玉间选择一名宝玉的理想妻子。
              于是乎,黛玉立马就坐不住了,想把宝钗比下去,自己好和宝玉婚配的……宝钗则沉稳得多。
              (详情见截图,摘选自《风语红楼》精编版)


              IP属地:江苏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9-05-23 13:34
              回复
                我们钗学论著都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原文实证的基础上。你反倒觉得“匪夷所思”,不过是因为你以前只接触过那些匪夷所思、颠倒黑白的拥林派说辞,对脂评本原著原文十分生疏罢了。
                至于“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这句很好解释,不过是描述了宝玉一度痴迷于黛玉,排斥宝钗的错误心态罢了。作者将这种心态斥责为“终身误”,认为宝玉(顽石)不听癞僧、跛道的劝告,执意堕入红尘,迷恋上黛玉,这就是他的终身一误。而既然是“终身误”,像“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都是作者加以批判、否定的内容,认为宝玉最终必然会从这种错误的迷梦中醒悟过来。拥林派却断章取义地将这些被作者斥为“终身误”的鬼话,说成是对宝玉、宝钗婚后生活的描绘。这就是典型的颠倒黑白了。事实上,曹雪芹对宝玉、宝钗婚后生活的正面提示乃是:“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强调宝玉、宝钗婚后夫妻恩爱,正有着如同“古鼎新烹凤髓香”一般醇香浓烈的爱情“风韵”,而且还要那些妄自诽谤金玉良姻的读者闭嘴“莫言”!这一点也得到了看过曹雪芹后三十回佚稿的脂砚斋的应证:““然后知宝钗、袭人等行为,并非一味蠢拙古板以女夫子自居,当绣幕灯前、绿窗月下,亦颇有或调或妒、轻俏艳丽等说,不过一时取乐买笑耳,非切切一味妒才嫉贤也,是以高诸人百倍。不然,宝玉何甘心受屈于二女夫子哉?看过后文则知矣。”足见,宝钗、宝玉婚后的感情,完全不是“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这些断章取义之言所描绘的样子,“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才是作者真实想表达的内容!
                @贴吧用户_7VtQ3DM


                IP属地:四川8楼2019-05-23 13:45
                回复
                  所以为什么宝玉婚姻那么幸福,却依旧要在婚后不久便出家,留宝钗一人孤单地守着空壳婚姻?


                  IP属地:江苏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9-05-23 13:55
                  回复
                    你果然是被“风之子”一类的拥林派文章给洗 脑了。这类捧林诬钗的鬼话几乎就没一句是正确的。元春省亲,命各人作诗,纯粹是为了凑趣热闹,跟所谓的“在宝钗黛玉间选择一名宝玉的理想妻子”有什么关系?说的婚姻大事好像儿戏一般。元春就算要选一个理想的弟媳,也要从人品、家世、家族之间的利害关系等方面综合考量,岂能是看一两首诗决定的?又不是考状元!元春后来倾向于宝钗,也是主要是基于薛家实力丰厚,对贾府帮助大得多。跟钗、黛如何写诗,根本就谈不上有什么必然性。当然了,以林黛玉的性格,肯定会抓住时机,卖力地“邀恩宠”。试图压倒众人,自己一个人获得元春的青睐。但即便是这时候的黛玉,也不曾将写诗与婚配直接联系在一起。“风之子”之类的拥林派满脑子都是争婚夺位的念头,才会有如此荒谬怪诞的说辞!
                    @贴吧用户_7VtQ3DM


                    IP属地:四川10楼2019-05-23 14:05
                    回复
                      宝玉并不是“婚后不久”出家,而是婚后多年以后,经历了抄家、入狱、贫困等种种苦难才出家。而且是宝钗主动引导宝玉悟道出家,复返大荒山。宝钗之所以要劝导宝玉出家,是因为在日益加重的苦难面前,宝玉的精神已经崩溃了。如曹雪芹所言,宝玉是“富贵不知乐业,贫贱难耐凄凉”。落到一贫如洗的境地以后,宝玉一无所能,完全靠宝钗勤于女红养活,自觉对不住宝钗,是宝钗的拖累,精神上崩溃了。而宝钗正是为了拯救宝玉,才主动以佛、道思想,引导宝玉遁入空门。当然了,宝钗这样做,就是要牺牲自己的婚姻,把自己变成弃妇,孤苦守节一世。但宝钗出于对宝玉的至爱,甘愿作出这样沉重的自我牺牲。因此,曹雪芹才赞美宝钗是“吟成豆蔻才尤艳,睡足酴醿梦也香”。下半句即指宝钗见证了宝玉出家的终局,承受了巨大的牺牲,仍然感觉内心的幸福。对于宝钗引导宝玉出家一事,脂砚斋也明言“虽离别亦能自安”、“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意指宝钗具有“布施一切”的佛性光辉,为了拯救宝玉,她把天下女子最在乎的一切都看冷看空了。也正是基于宝钗引导宝玉出家这个终局,曹雪芹才将宝钗盛赞为其心目中“艳冠群芳”的“群芳之冠”!
                      @贴吧用户_7VtQ3DM


                      IP属地:四川11楼2019-05-23 14:15
                      回复
                        婚后多年由宝钗引导出家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IP属地:江苏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9-05-23 19:30
                        回复
                          实际上,这篇文章写得比较中肯,我并没有看到多少“捧林污钗”的语句,更没有所谓的“鬼话”,反倒是你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另外,这篇文章确实探讨了很多实在的关于家世、礼仪等方面两者的区别。


                          IP属地:江苏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9-05-23 19:42
                          回复
                            关于宝钗引导宝玉出家,在脂评本中有大量实证。具体你可以参看笔者《论宝钗》第十九章中的论述
                            @贴吧用户_7VtQ3DM


                            IP属地:四川14楼2019-05-23 19:50
                            回复
                              宝钗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应该是一位圆滑世故、端庄大气的女性,守旧而崇尚封建礼教的那一套吧?


                              IP属地:江苏来自手机贴吧17楼2019-05-23 20: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