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技术是否继续作为高考选考科目”问题
要从国家中长期发展视角决定并吸取前车之鉴
瑞安市教师发展中心 李日舟
近日,一个装在浙江省教育厅信封里的调查在网络上受到热议,特别是第一个调查“技术学科是否需要列入选考科目”引发热烈讨论,我个人认为,应该毫无疑问地坚持这一做法,并建议高层在这个问题的整体考虑上,务必从国家中长期发展对普高生的素质要求、从3个学科的前车之鉴、从符合社会整体发展的普高课程改革与现状三大方面考虑,具体分析如下:
一、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决定了当前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1.“科技“一词包括2个概念:邓小平曾说过一句名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知道科技是包括科学与技术两个范围的词,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互相的作用这里不详述,至少应该明白它们是两个概念。
2.科学不可代替技术:过去多年没有技术的教育,并不证明现在和将来技术教育不重要,而只是学好科学的高中生,证明了他们的智商高,未来如果学习技术,也可以学得好,但技术思维绝不是科学思维,学好科学不可能代替学技术。
3.越高层学科是越分化的。从幼儿到大学再到工作岗位,越向上学科是越分化,细化的;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社会的发展程度越高,学科也是越分化的;由科学课来承担技术教育功能是过去式,未来的课程功能应该是科学含有技术,技术中含有科学,但他们是有分工。
4.技术人才需要远大于科学人才的需求:大学的工科招生人数远大于理科,这是因为社会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工科的人才远超过纯理科的人才。尽管科学是生产力必需的基础,但生产力的实现的最后一步是技术,而不是科学,所以所需要技术人才数量远比科学人才要多。
5.技术的地位与作用:在实现生产力的途径中,科学往往是基础,而技术是最终实现的必经之路。对于邓小平的名言,我们应进一步认识到:“科学与技术都是第一生产力、科学与技术紧密配合才能实现第一生产力、技术才是生产力实现的最终因素。”同理,STEAM教育的各组成项各有各的作用,但落脚点在技术。
二、中小学技术教育方兴未艾,对未来影响重大
作为普高一门课程,是否全体学生必修,是否作为高考学科,这些问题的决定将影响国家中长期的发展,可谓关系重大,这个问题的决定,也应该主要取决于国家高层对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的判断。
众所周知,技术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多年,不要说是普高,有些国家初中,小学都已开设多年,我国是2000年启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出要提升义务教育阶段的技术教育,新设普高的技术教育,到2016年10月才加入国际技术教育学会,大量的事实证明我国的技术教育已经落后世界一、二流国家20-50年,我们要奋起直追,后到者虽然困难多,但一定要正视困难,积极解决,而不是退却。
三、降低一个学科的地位,已有多项前车之鉴,需认真吸取教训。
回忆近3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升学政策的变化史中,曾出现过高中英语、初中社会、高中生物被降低地位的情况。教育界同仁可以整理对比下当时那样做的原因,发生之后的情况,几年后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都进行了恢复,请了解恢复后的表现。我想几个案例已经足以证明社会承受不起这种倒退,而以上几个学科,大多数教师是高校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毕业的。
再对比浙江省2001年开始实施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国家法定的国家课程之一,高校一直没有相应的专业,所以学校没有师资,学科就一直发展不好,在2015年深化课改出台,用拓展课程来改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说既是一种曲线地进步,也是一种无奈的退步!如今实施4年,学校的功课表上再无综合实践活动,取而代之的是实践类拓展课程,它开设数量远远不足国家规定,几近消亡,其质量也完全变质,已经不是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了。
技术也有类似的情况,极少数高校有通用技术专业,信息技术教育师范生也很少,工作在非大学所学专业,无一例外产生对原所学专业的认同和趋向心理,所以在转岗之初大多是不愿意的,而教了几年新的学科后,如果一旦技术退出选考,显然会有不愿转回去但不得不转的痛苦的心理,假如几年之后如再恢复作为高考学科,在心理上,在学科背景上,都会极大影响其进程,其恢复难度可能是英语、生物、社会的好多倍,我预计在政策恢复选考科目之后的10年都难以达到现在的状态。
四、技术学科自身虽然有一些问题,对整个高考综合改革虽然有一些影响,但都是发展中的小问题,不是本质问题,不是决定性的影响。作为既是新兴学科,又是高考的新学科,技术确实有一些不成熟方面问题,但都不是根本性问题。比如学科发展不完善,高校有对应专业的还很少,教师来自各个学科,这些都是一个新兴事物发展的必经之路,不能因为与其它学科对比的不成熟而否定,而是要积极设法解决,加快发展速度才是正确之路。
五、要分析当前社会对取消技术选考呼声的原因和来源类型,要分析如果取消是否解决问题。
2015年实施的”七选三”政策不仅是浙江省的新政策,也是全国课改的风向标,浙江在高考和高校录取政策上作新的改革,既是教育部的行政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驱动。改革试行几年,必然牵涉到相关各方利益的改变,比如原来不同档次的学校、不同地域的学校,现在的情况与原来可能变化较大,当前希望取消技术的选才资格呼声是否来自这些失利方?发出这些声音的原因是什么?要仔细分析。
再者,业内盛传“因为技术拖垮了物理,拯救了物理可能会让化学倒下,是技术破坏了原有的学校水平格局”,我认为这是站在局部的利益集团才会有这样的结论,从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视角,这些都不难反驳,除了高考改革让学科发展原来的平衡被打破,同类的情况还有:教师要转岗,造成学科性缺编;要选课走班,各处室工作量倍增,教室等物理空间不够;一年两考,考试安排在4月、11月,打乱教学秩序,一年变4个学期,教师待遇难平衡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改革方案不够成熟所致,其中更多的是不考虑普高的实际情况而造成的。这些问题确实要改,但这些困难并不会因技术学科退出选考会改善多少,因为形成这些现象不是因为技术学科的加入。
六、请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认真而谨慎对待本次调查的过程及结果
对于本次调查本身,我认为:
1.技术学科是否继续做为选考学科本应不在调查之列,决策的主要依据前文已详述。
2.做为调查内容后,会引发更大范围的猜想,思想的不稳定。很可能对学校、教研的后续工作产生影响。应该尽快公布结果,不然等的时间越长,造成越多的混乱。
3.调查的对象要精心设计,严格把控,调查的结果才有意义,我很担心相关各方为各自的利益,制造不真实的调查数据。如今出现许多教师向学校主动要求填写调查表,有学校让大家积极填,也有说没收到调查表,不知道有这事,也有说调查自愿,这种情况也将导致调查结果的不准确性。
4.请认真查阅针对本次调查的文章,包括本文。本文的出发点是撇开笔者自身的工作岗位和利益,也不附和技术教师们从自身利益出发的呼吁,而基于多年的教研工作经验和视野,提出以上观点,希望能得到领导们的认同。
2019年4月19日下午稿
附相关的题外话:保留技术学科作为选考科目后有待解决的相关问题,对当前浙江高考综合改革如何继续发展的相关问题的建议,可能是领导们最希望看到的,我在合适的时机将另文阐述。
要从国家中长期发展视角决定并吸取前车之鉴
瑞安市教师发展中心 李日舟
近日,一个装在浙江省教育厅信封里的调查在网络上受到热议,特别是第一个调查“技术学科是否需要列入选考科目”引发热烈讨论,我个人认为,应该毫无疑问地坚持这一做法,并建议高层在这个问题的整体考虑上,务必从国家中长期发展对普高生的素质要求、从3个学科的前车之鉴、从符合社会整体发展的普高课程改革与现状三大方面考虑,具体分析如下:
一、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决定了当前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1.“科技“一词包括2个概念:邓小平曾说过一句名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知道科技是包括科学与技术两个范围的词,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互相的作用这里不详述,至少应该明白它们是两个概念。
2.科学不可代替技术:过去多年没有技术的教育,并不证明现在和将来技术教育不重要,而只是学好科学的高中生,证明了他们的智商高,未来如果学习技术,也可以学得好,但技术思维绝不是科学思维,学好科学不可能代替学技术。
3.越高层学科是越分化的。从幼儿到大学再到工作岗位,越向上学科是越分化,细化的;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社会的发展程度越高,学科也是越分化的;由科学课来承担技术教育功能是过去式,未来的课程功能应该是科学含有技术,技术中含有科学,但他们是有分工。
4.技术人才需要远大于科学人才的需求:大学的工科招生人数远大于理科,这是因为社会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工科的人才远超过纯理科的人才。尽管科学是生产力必需的基础,但生产力的实现的最后一步是技术,而不是科学,所以所需要技术人才数量远比科学人才要多。
5.技术的地位与作用:在实现生产力的途径中,科学往往是基础,而技术是最终实现的必经之路。对于邓小平的名言,我们应进一步认识到:“科学与技术都是第一生产力、科学与技术紧密配合才能实现第一生产力、技术才是生产力实现的最终因素。”同理,STEAM教育的各组成项各有各的作用,但落脚点在技术。
二、中小学技术教育方兴未艾,对未来影响重大
作为普高一门课程,是否全体学生必修,是否作为高考学科,这些问题的决定将影响国家中长期的发展,可谓关系重大,这个问题的决定,也应该主要取决于国家高层对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的判断。
众所周知,技术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多年,不要说是普高,有些国家初中,小学都已开设多年,我国是2000年启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出要提升义务教育阶段的技术教育,新设普高的技术教育,到2016年10月才加入国际技术教育学会,大量的事实证明我国的技术教育已经落后世界一、二流国家20-50年,我们要奋起直追,后到者虽然困难多,但一定要正视困难,积极解决,而不是退却。
三、降低一个学科的地位,已有多项前车之鉴,需认真吸取教训。
回忆近3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升学政策的变化史中,曾出现过高中英语、初中社会、高中生物被降低地位的情况。教育界同仁可以整理对比下当时那样做的原因,发生之后的情况,几年后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都进行了恢复,请了解恢复后的表现。我想几个案例已经足以证明社会承受不起这种倒退,而以上几个学科,大多数教师是高校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毕业的。
再对比浙江省2001年开始实施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国家法定的国家课程之一,高校一直没有相应的专业,所以学校没有师资,学科就一直发展不好,在2015年深化课改出台,用拓展课程来改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说既是一种曲线地进步,也是一种无奈的退步!如今实施4年,学校的功课表上再无综合实践活动,取而代之的是实践类拓展课程,它开设数量远远不足国家规定,几近消亡,其质量也完全变质,已经不是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了。
技术也有类似的情况,极少数高校有通用技术专业,信息技术教育师范生也很少,工作在非大学所学专业,无一例外产生对原所学专业的认同和趋向心理,所以在转岗之初大多是不愿意的,而教了几年新的学科后,如果一旦技术退出选考,显然会有不愿转回去但不得不转的痛苦的心理,假如几年之后如再恢复作为高考学科,在心理上,在学科背景上,都会极大影响其进程,其恢复难度可能是英语、生物、社会的好多倍,我预计在政策恢复选考科目之后的10年都难以达到现在的状态。
四、技术学科自身虽然有一些问题,对整个高考综合改革虽然有一些影响,但都是发展中的小问题,不是本质问题,不是决定性的影响。作为既是新兴学科,又是高考的新学科,技术确实有一些不成熟方面问题,但都不是根本性问题。比如学科发展不完善,高校有对应专业的还很少,教师来自各个学科,这些都是一个新兴事物发展的必经之路,不能因为与其它学科对比的不成熟而否定,而是要积极设法解决,加快发展速度才是正确之路。
五、要分析当前社会对取消技术选考呼声的原因和来源类型,要分析如果取消是否解决问题。
2015年实施的”七选三”政策不仅是浙江省的新政策,也是全国课改的风向标,浙江在高考和高校录取政策上作新的改革,既是教育部的行政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驱动。改革试行几年,必然牵涉到相关各方利益的改变,比如原来不同档次的学校、不同地域的学校,现在的情况与原来可能变化较大,当前希望取消技术的选才资格呼声是否来自这些失利方?发出这些声音的原因是什么?要仔细分析。
再者,业内盛传“因为技术拖垮了物理,拯救了物理可能会让化学倒下,是技术破坏了原有的学校水平格局”,我认为这是站在局部的利益集团才会有这样的结论,从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视角,这些都不难反驳,除了高考改革让学科发展原来的平衡被打破,同类的情况还有:教师要转岗,造成学科性缺编;要选课走班,各处室工作量倍增,教室等物理空间不够;一年两考,考试安排在4月、11月,打乱教学秩序,一年变4个学期,教师待遇难平衡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改革方案不够成熟所致,其中更多的是不考虑普高的实际情况而造成的。这些问题确实要改,但这些困难并不会因技术学科退出选考会改善多少,因为形成这些现象不是因为技术学科的加入。
六、请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认真而谨慎对待本次调查的过程及结果
对于本次调查本身,我认为:
1.技术学科是否继续做为选考学科本应不在调查之列,决策的主要依据前文已详述。
2.做为调查内容后,会引发更大范围的猜想,思想的不稳定。很可能对学校、教研的后续工作产生影响。应该尽快公布结果,不然等的时间越长,造成越多的混乱。
3.调查的对象要精心设计,严格把控,调查的结果才有意义,我很担心相关各方为各自的利益,制造不真实的调查数据。如今出现许多教师向学校主动要求填写调查表,有学校让大家积极填,也有说没收到调查表,不知道有这事,也有说调查自愿,这种情况也将导致调查结果的不准确性。
4.请认真查阅针对本次调查的文章,包括本文。本文的出发点是撇开笔者自身的工作岗位和利益,也不附和技术教师们从自身利益出发的呼吁,而基于多年的教研工作经验和视野,提出以上观点,希望能得到领导们的认同。
2019年4月19日下午稿
附相关的题外话:保留技术学科作为选考科目后有待解决的相关问题,对当前浙江高考综合改革如何继续发展的相关问题的建议,可能是领导们最希望看到的,我在合适的时机将另文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