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场论吧 关注:614贴子:1,919
  • 2回复贴,共1
谜一样的9秒:测不准的中子寿命2017-03-11 09:55 来源: 《环球科学》杂志分享到
撰文杰弗里 · L · 格林(Geoffrey L. Greene) 彼得 · 格尔滕博特(Peter Geltenbort)
翻译张寂潮孙保华
杰弗里·L·格林是美国田纳西大学物理教授,同时受聘于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散裂中子源。40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中子特性的研究。
彼得·格尔滕博特是法国劳厄-郎之万实验室的科学家,在这里,他利用世界上最强的中子源研究中子的基本性质。
两个测量中子寿命的精密实验结果存在着9秒的差异。这种差异究竟是反映了测量的误差,还是预示着一些更深层次的待解之谜?
在原子核中,一个普通的中子可以存活很久,甚至可能永远不会发生衰变。然而,自由的中子却会在15分钟左右转变成其他粒子。“左右”反映了物理学家对中子认识的不足。尽管做了很多努力,我们仍没能准确地测量出中子的寿命。
中子的寿命
理论上,测量中子的寿命应该是非常简单直接的。在β衰变中,一个中子会衰变成一个质子、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中微子对应的反物质),衰变后粒子的总质量稍小,但是总的电荷、自旋以及其他守恒量都与原粒子相同。这些守恒量中包括“质能”,也就是说减少的质量都转化为衰变产物的动能。
由于衰变本质上是一个随机的量子现象,我们无法准确地预言某一个特定的中子会在何时衰变,因此我们只能通过研究大量中子的衰变来测量中子的平均寿命。
研究者使用了两种实验方法:一种被称为“瓶”方法,另一种是“束”方法。“瓶”实验将中子限制在容器内,统计给定时间后容器内剩下的中子数。“束”方法则不同,并不是观察消失的中子,而是通过寻找中子衰变后出现的产物来测量中子的平均寿命。
“瓶”方法非常具有挑战性,因为中子穿透能力很强,可以轻易地穿过绝大多数容器壁。法国团队采用表面非常光滑的容器捕获极冷的中子(就是那些动能非常低的中子)来进行实验。如果中子足够慢、容器壁足够光滑,中子就会被容器壁反射从而留在容器内。
然而不幸的是,任何瓶容器都不是完美的。假如有中子不慎泄露出容器,我们就会把这部分中子的减少也归咎于β衰变,并得出错误的中子寿命。为了进行计数上的修正,我们使用了一种很巧妙的技术。如果中子速度慢一点,或者容器大一点,撞击容器壁的中子就会减少,丢失的中子也会减少。通过一系列尝试,改变容器的大小和中子的能量(速度),就可以外推出不会发生中子撞击和丢失的理想容器,在实验中会得到怎样的结果。迄今为止最精确的“瓶”实验,是在法国的劳厄-郎之万研究所(ILL)进行的。
在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的中子研究中心,格林和其他研究人员使用束方法来测量中子寿命。科学家让一束冷中子流穿过由磁场和高压环状电极组成的陷阱,这个陷阱可以捕获任何穿过其中的正离子。中子为电中性,可以穿过这个陷阱。然而,如果中子在陷阱中发生了衰变,产生带正电的质子就会被陷阱“抓住”。研究人员会周期性的“打开”这个陷阱,将质子清出并且对其进行统计。原则上,实验中质子的捕获和探测都是近乎完美的,我们只需针对可能遗漏的衰变做一些很小的修正。
错在哪里?
当我们在进行精密测量时,总会计算实验结果的不确定度。一般来说,任何测量的不确定度都存在两个来源:统计误差和系统误差。统计误差是因一个实验只能够测量有限的样本而造成的,样本越大,测量就越可靠,统计误差就越小。
不确定度的第二个来源是系统误差,由于它来源于测量过程中的缺陷,所以更加难以估计。我们所能做到的最佳方法是对所有可以想到的误差来源进行详细的研究,然后评估出每一个误差对最终结果可能造成的影响。换言之,我们投入巨大精力来评估“已知的未知”。
当然,最让人担心的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隐藏在实验过程中的“未知的未知”,即一个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系统误差。克服此类误差的唯一方法是去进行另一个完全独立的测量,并且使用完全不同的实验方法,这样将不会受到系统误差的影响。
对于中子寿命的测量, NIST的“束”实验对中子寿命的最新测量结果是887.7秒,误差在3.1秒内。另一方面,劳厄-郎之万研究所的“瓶”实验测量出的中子寿命为878.5秒,误差在1秒内。
这两个结果分别是全世界相同类型的中子寿命测量实验中最为精确的,然而它们之间相差了大约9秒。这样的时间差异明显比两个实验所给出的不确定度都要大得多。
关于这个差异,有一个令人激动的解释:这些差异可能反映了一些尚未被发现的物理现象。举个例子,假设中子除了正常的β衰变之外,还通过一些未知的途径进行衰变,并且在衰变中不产生质子,这样就不会被只能捕捉质子的“束”实验所检测到。而我们认为更可能的原因是在某个实验(甚至可能是两个实验)中,我们低估或者忽视了某种系统误差。
探寻中子寿命的意义
弄清楚我们忽略了什么,当然会让我们这些实验物理学家安心。但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能够解决这个疑难问题,并得到中子的真实寿命,我们就可以回答一些长期存在的、有关宇宙的基本问题。
首先,中子衰变的精确时标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弱力是怎样作用于其他粒子的。弱力导致了几乎所有的放射性衰变,也是太阳内发生核聚变的原因。中子的β衰变是最简单、最纯粹的弱相互作用例子。
得到准确的中子衰变速率也有助于检验宇宙早期演化的大爆炸理论。根据这个理论,宇宙在诞生后1秒左右时,是由炽热且致密的粒子混合组成的,这些粒子包括质子、中子、电子等等。大约3分钟之后,不断膨胀的宇宙冷却到了可使质子和中子结合成为最简单的原子核——氘核的温度。之后,其他种类的简单原子核进一步合成。
这个过程被称为大爆炸核合成。在宇宙冷却时,如果中子衰变速率远大于宇宙的冷却速度,那么当宇宙冷却到原子核形成所需的适宜温度时,中子就已全部衰变掉了,剩下的只有质子,相应的就会有一个几乎完全由氢元素组成的宇宙。另一方面,如果中子的寿命远大于大爆炸核合成所需的冷却时间,那么宇宙中的氦元素就会过剩,进而影响较重元素的形成,而后者又会影响恒星演化过程。因此,宇宙冷却速度和中子寿命之间的平衡,对于元素的形成尤为关键。
根据天文学的数据,我们可以测量出宇宙中氢和氦的比例,以及氘和其他轻元素在整个宇宙中的含量。我们想探究这些测量数据与大爆炸理论预测是否一致。如果没有一个可靠寿命值,进行的比较就总是受局限。
有一种可以解决“瓶”实验和“束”实验结果之间差异的方法,那就是开展更多具有类似测量精度、且不具有相同系统误差的实验。除了继续进行瓶实验和束实验,世界上还有几个科学家团队正在探索其他测量中子寿命的方法。日本质子加速器研究装置(J-PARC)的一个小组,正在开发一种新型的“束”实验方法,它会检测中子衰变产生的电子,而不是之前的质子。另一个让人兴奋的进展来自于由俄罗斯彼得堡核物理研究所、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和劳厄-郎之万研究所共同组成的研究组,他们计划使用一种新型的中子瓶,这种中子瓶将依靠磁场而不是物质瓶壁来约束中子。这样一来,从瓶子边缘意外泄露出的中子数量和之前的实验就完全不同,这意味着两者的系统误差也将完全不同。我们热切地希望,正在继续开展的“瓶”实验和“束”实验,加上新一代的测量实验,能够最终解决测量中子寿命这个疑难问题。
本文由《环球科学》(《科学美国人》中文版)供稿,编者有删改。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官方微信(kjqydst)。
作者: 杰弗里 · L · 格林(Geoffrey L. Greene) 彼得 · 格尔滕博特(Peter Geltenbort) [责任编辑: 宋金玉]


1楼2019-05-15 15:01回复
    9秒之谜原理©2019-04-21 22:08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原理(ID:principia1687),作者:Zwicky,头图来源:UNsplash
    质子和中子是两种我们非常熟悉的粒子,它们会结合形成原子核,构成了我们看到的一切物质。当它们不被束缚在原子核内时,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质子非常稳定,在原子核外,自由的质子可以至少在10³⁴年内都非常稳定的存在(世界上有许多大型的实验室都在寻找质子衰变的证据);而自由的中子却只能存在大约15分钟,之后就会衰变成质子、电子和反中微子。
    ○ 在原子核中的中子是非常稳定的,但自由中子在大约15分钟后就会发生衰变。
    但是,中子的确切寿命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物理学家。
    1932年,詹姆斯·查德威克首次发现了电中性的粒子——中子,但直到1951年,研究人员才测量了中子的寿命。他们使用制造自由中子的核反应堆,追踪中子是如何衰变的。过去,物理学家一直在努力寻找答案,所有的测量也都不那么精确。但到了2005年,当测量方法变得足够精确时,却显示出了令人困惑的9秒差距。这时,科学家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
    中子的平均寿命在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天体物理学家可以通过它来计算在大爆炸后的最初几分钟内产生了多少的氢、氦和其他轻元素。在那个时期,中子衰变为质子的速度越快,之后用来形成氦原子核的中子就会越少。另一方面,粒子物理学家认为,如果他们能够更好地确定中子的寿命,就可以用它来寻找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
    两种方法
    物理学家通过两种方法来测量中子的寿命。
    第一种方法是将中子从原子核中剥离,再将它们放入一个瓶子,然后在一段时间后数一数还剩下多少个中子。这被称为”瓶“方法,许多不同的实验室都采用了这个方法,包括新墨西哥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和法国的劳厄-郎之万研究所。通过瓶实验,研究人员测得的中子平均寿命为14分39秒。
    第二种方法是把中子注入到一个探测器中,这个探测器可以计算中子衰变时产生的质子数。NIST(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和日本质子加速器研究中心采用了这种“束”方法。日本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但NIST的实验结果给出了14分48秒,比瓶方法多出了9秒。
    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因为两种方法都非常精确。而且,即使将误差范围考量在内,这两个结果仍然不会重叠。为什么中子从瓶子中消失的速度可能比在束中消失的速度要快?这个问题是许多物理学家试图回答的。
    寻找答案
    一些物理学家一直致力于理解这其中的差异,在4月13、14日的美国物理学会会议上,研究人员讨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新方法。
    在今年一月的时候,理论物理学家Bartosz Fornal和Benjamin Grinstein为解释这个差异提出了一个非常诱人的假设。他们认为,中子有时候会衰变成暗物质——这种神秘的物质构成了宇宙的大部分物质,因此躲过了实验的搜寻。如果中子有时转化成了暗物质粒子而不是质子,那么它们从瓶子里消失的速度就会比在中子束中质子的出现速度要快。他们还计算了在最简单的情景下,假想的暗物质粒子的质量区间。而当中子衰变成这种粒子时,会释放出特定能量的伽玛射线,这是可以通过实验寻找的。
    物理学家Zhaowen Tang和Chris Morris立即着手进行实验。而就在Fornal和Grinstein提出想法的一个月后,Tang和Morris就发表了基本排除这种可能性的实验结果。但Fornal认为,暗物质的想法还无法被完全排除,因为中子可能衰变成两个暗物质粒子。不过实验学家们并不能确定这是否有可能发生。
    如果这个问题最终是通过奇异的暗物质来解决,那将是革命性的结果。但还有一种可能是其中一个方法出错了。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人员或许会希望将束和瓶结合在一个设备中。在会议上,Tang描述了研究人员如何将粒子探测器放入瓶子内的中子阱中,并用两种方法来数中子。他的团队已经获得了开始制造该设备的资金。
    与此同时,自去年来,NIST束实验一直在使用灵敏的探测器和其他组件收集数据,这将使它比以前的运行更加精确。物理学家正在逐渐接近这一问题的答案。


    2楼2019-05-15 15:03
    回复
      好长


      IP属地:河南4楼2019-05-24 10: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