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信任心理进行诈骗。信任主要来源于权威和熟悉,犯罪分子通过冒充权威角色或熟人角色,向受害人传递“可信任”信息,从而骗取信任,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此类犯罪中,犯罪分子可能冒充公检法、邮政、金融、电信等单位工作人员,可能冒充亲戚、朋友等角色。比如,犯罪分子冒充公安民警,谎称受害人邮包有毒品,强调受害人可能涉嫌犯罪,要求受害人立即缴纳保证金证明清白,引诱受害人将资金汇入指定账户。若犯罪分子使用任意显号软件,通过网络拨号,将自己的号码显示成国家机关的热线号码、总机号码,则更容易骗取受害人的信任。
(二)利用贪欲心理进行诈骗。此类犯罪有“幸运中奖”“退税分红”“低息贷款”“高薪招聘”“重金求子”等诈骗手段,一旦受害人因贪欲而蒙蔽了理智,便容易上当受骗。如犯罪分子通过手机、座机、短信等通话设备,微博、QQ、网站等网络渠道,以及邮寄虚假中奖信件、虚假中奖卡片等方式,传播虚假中奖信息,一旦受害人打电话咨询,便以缴纳转账手续费、个人所得税、公证费等为由骗取受害人钱财。
(三)利用恐惧心理进行诈骗。此类犯罪有“电话欠费”“账户被盗”“仇家报仇”“杀手索钱”“子女有难”等诈骗手段,一旦人们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便会减少理性思考的机会和时间,从而上当受骗。如犯罪分子冒充“黑社会”“杀手”“打手”打电话、发短信给受害人,以“替人报仇”“了解恩怨”“将你打残”“要你命”等口气威胁,使受害人恐惧,再提出“我看你人耿直”“讲义气”“拿钱消灾”等,迫使受害人向其指定的账号汇款。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b542848107f79052ef1f47363cf2d738/656e920e0cf3d7caee2dc8e4fc1fbe096a63a913.jpg)
图片来自互联网
(二)利用贪欲心理进行诈骗。此类犯罪有“幸运中奖”“退税分红”“低息贷款”“高薪招聘”“重金求子”等诈骗手段,一旦受害人因贪欲而蒙蔽了理智,便容易上当受骗。如犯罪分子通过手机、座机、短信等通话设备,微博、QQ、网站等网络渠道,以及邮寄虚假中奖信件、虚假中奖卡片等方式,传播虚假中奖信息,一旦受害人打电话咨询,便以缴纳转账手续费、个人所得税、公证费等为由骗取受害人钱财。
(三)利用恐惧心理进行诈骗。此类犯罪有“电话欠费”“账户被盗”“仇家报仇”“杀手索钱”“子女有难”等诈骗手段,一旦人们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便会减少理性思考的机会和时间,从而上当受骗。如犯罪分子冒充“黑社会”“杀手”“打手”打电话、发短信给受害人,以“替人报仇”“了解恩怨”“将你打残”“要你命”等口气威胁,使受害人恐惧,再提出“我看你人耿直”“讲义气”“拿钱消灾”等,迫使受害人向其指定的账号汇款。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b542848107f79052ef1f47363cf2d738/656e920e0cf3d7caee2dc8e4fc1fbe096a63a913.jpg)
图片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