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说吧 关注:624,085贴子:3,841,662

【记录】黑猫的天台基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随笔或书评之类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6-08 21:22回复
    什么,你竟然破解了李总的封印术!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6-08 21:24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自言自语【关于文字的运镜】
      忽然觉得一篇好的文,视角的转换流畅度很重要。
      时而镜头拉远以看全局,偶尔特写,并适度穿插内心戏,才能让故事叙述不会宥於一个点而世界观施展不开。
      刚开始写文时往往将镜头过多的停滞在布景等物上,彷佛一个重度的恋物癖。
      文笔就像导演的运镜技巧和现场调度。
      一切都是为了说故事,而非炫耀戏服之华美和灯光音乐之壮丽,越磨砺,越能简练而完备。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6-08 21:27
      收起回复
        自言自语【使行文如行板】
        不那么好的文章,如套路式的作文。
        作者铺垫的界限分明,开头像是刻意竖立起伪造成史迹的牌坊,带有广告意味的魅俗,一路看去皆是历历可数结构粗糙的起承转合。
        末了还要往你身上打上聚光灯,恭送你离去。那可真是挺不自在的。
        好的文章开场淡然如闲聊,一阵风吹过,你人就走在某处的小路了,随行的是一位要好的友人。
        你散步在他熟悉的地方,听他絮絮地指点着,而非与个没几句便试图推销什么给你的糟糕导游在陌生的市区兜转。
        路程恰好是走得乏了流了些汗便能停下脚步。
        作者,你同行的友人,这时指了处亭子。
        你俩不说话了,只管坐下,迎面凉风习习,心照不宣,便算是结尾了。
        #修改旧文有感。希望有生之年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6-08 21:29
        收起回复
          自言自语【杀人是门艺术】
          三毛说过,一枝笔就能轻易杀掉三毛,还千奇百怪各种死法。用文字自杀能一杀再杀,可痛快了。
          当时想到的是她的精神状态肯定很不对劲。然真正开始写文后,非常有同感。
          「杀」讨厌的人,是快意的。唯一比较难的是「杀朋友」。真是挺不好交代。
          若闲聊之间突然问起一句「喂,我现在怎么样啦?」
          难不成还能老实巴交地答:「 死啦,断手断脚的死了。死得很光荣啊,勿念。」?
          也只能对想拿稿子看看的朋友尴尬一笑:「哎呀写得不怎样你别看啦。」
          特别开明的朋友那是可以商量的了,光死法就能聊出四十八手。
          然而,哪怕你今天佛心来了想要放下屠刀,他们也总要问上几句:「诶我这次是不是又死啦? 死得好不好看?」
          你要想说这回不杀,还真像放羊的孩子喊狼来了——没有信用啊。也是特别让人懊恼的了。
          #同学之间对话有感。据说荒木在拿朋友代入角色又让他身首异处后,怕朋友知道怕得要死。
          用老散文的腔调码个段子。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6-08 21:32
          收起回复
            自言自语【水中捞月】
            文友问我,是否曾经一时心血来潮,无法说明自己的作品表达的意图。 我想答案是:有的。
            毕竟,若是意图明显甚至想说教,我写的东西就会非常僵硬。
            写剧情向当然要知道自己在干嘛,而且得看地图(大纲),不然肯定要被自己的突发奇想整得团团转,双脚都陷在过于茂密的灵感里无法动弹。
            最可怕的迷路,是在自己的大脑里迷路。
            非剧情向的小品近于写诗,不用马上知道自己在写什么,精神一以贯之才重要。
            还是要有个朦胧的想法,但必须小心地,如将醒的时候,已经知道自己在作梦,默默地在脑中默记眼前闪现的画面,甚至转舵在迷茫间驾驭自己的方向。
            又如金鱼捞子,薄纸脆弱,需轻轻滑过水膜,利落地把还在晃漾的月儿捉起。但水中捞月,毕竟不现实。
            刚捞出来书诸文字,就变了个样,成了一尾金鱼。凸着眼睛,小嘴时张时闭,还在扑腾扑腾地挣扎,再没有丝毫仙气。
            这固然可恼,也未尝不可。
            不必多言,写了,再去观赏牠如珠的每片鳞,水气淋漓的半透明鱼鳍,和艳光四射的瘤冠。
            放入玻璃缸里任牠舒展,去解这个明晰梦,此时才能赋予具体的意义。
            然后这尾金鱼便是独属于你的了,
            一钵在你怀中翩蹮起舞,会呼吸的水中月。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6-08 21:34
            回复
              接下来放以前写的书评或影视评论。
              有一阵子非常沉迷用不同感官来做比喻。
              其实都怪天野远子(?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06-09 11:57
              回复
                2014的几篇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06-09 11:5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水想】
                  被满上的水晶杯。清澄的水面映光,规律地泛着涟漪。
                  请听我说呀,那,正是我的心跳。
                  是,一开始,我只看到那美丽剔透的圆弧构造而兴高采烈。
                  啊,容器已然成型!
                  不断落下的水珠,寂静无声的积累。
                  包覆着四肢的清凉感,浸渗每个细胞。
                  当我察觉时,人群的喧嚣如此遥远,那是容器之外的声音。
                  我正隔着[世界]看着世界呢。
                  无意识的微笑,我仰望最后的文字坠落,容器与水密合。
                  没有心跳,也不需要剧本了。
                  心脏是最早置入渊底的一块冰,白色蛛网样的裂痕爬满。
                  失温的文字渗进透明[脏器],心房与心室,三尖瓣轻声吟咏。虚拟式循环。
                  而心脏终究是融化了,在文字,在不可见的剧本里。
                  此处只存在故事。一直都只是故事。
                  ***
                  读完恩田陆的书总会出现神奇的感想。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06-09 16:42
                  回复
                    【瓶封】
                    乙一的故事是被珍藏于瓶中的香氛。
                    「不应该存在于那里」的异常和惯见的风景被同时置入容器,迷蒙难以分解。
                    ***
                    《箱庭图书馆》是我和乙一的初接触。
                    征稿后经作者润饰的小故事,虽和之后读过的乙一作品风格和节奏有所落差,但氛围梦幻,时有调性紧张的短篇穿插,结尾的短篇在安详和些微的悲伤中落幕,如同调和了书纸,略带辛辣的柑橘皮和恬静的熏衣草的味道。
                    《ZOO》则多收录调性尖刻黑暗的故事。以冷淡的笔触处理无可救药的绝望,用馥郁强行掩盖尸臭,反令人窒息晕眩。
                    栏杆的铁锈味,封闭车内塑料受热的味道,夏季快凋落的甜腻栀子,全都混在一起,带有将脑和嗅觉细胞一同侵蚀的毒性。
                    《平面犬》一书充满许多寂寞又温柔的故事,有些惆怅但不致郁结。
                    初香是蜡烛燃烧的青烟,融合欲雨前轻微的霉味,以雨后湿润清新的蕨香收尾。一点甜美的要素都没有,再寻常不过的气味,却透过精心配置而显得隽永。
                    ***
                    最近读的《天帝妖狐》,由两篇带有神秘色彩的短篇组成。
                    第一则故事中蛰伏于怪谈的不名存在,对洁癖具有强烈执念,使得故事的气味如炼制纯化的薄荷油,清凉到近乎肃杀。
                    第二则故事是作为书名的《天帝妖狐》。乙一以名为狐狗狸的降灵术作为题材,描述永生和人性这一主题。
                    信仰凝聚的庇佑,反面乃是人类社会的晦暗。人们虽向狐狗狸献上祈求,但狐狗狸并非神,无法实现人的愿望,其存在或许更类似活人的欲念和亡者残存思绪的集合。
                    向超常之物致上敬畏的线香,混杂榻榻米似陈旧平淡的味道。最终,在侵略性的烟气下,荒芜庭园的枯朽气味逐渐浮现。
                    永生让主角超脱了人的境界,跨过那一线后,是死寂的彼世。只有一点点奢侈的温柔还残留在那怪物的心里,故事的余韵冉冉飘散,彷佛香炉里悠远庄严的伽罗香。
                    ***
                    乙一是一名活用各种形式和丰沛想象力,重现少年时期孤独气味的调香师。
                    他笔下的主角总是格格不入,远远游走在人群之外,或许是对充满从众性的环境的反抗。
                    若人心是个窄口瓶,那乙一或许就是紧紧封住的瓶子之一吧?
                    未上瓶塞的,随着成长自然与他者融为一体,因为保护色而安心,因为和外界交融而感到自在。
                    而将瓶口封闭的,不管过了多久,都无法溶解在大气之中,只是独自蜷缩在瓶中,在玻璃壁内眺望着世界。
                    无论是感伤,怅然,恐惧,喜悦,都在绽放当下最美的瞬间,被作者撷取,而成为永恒。
                    静谧下暗潮涌动,影像感极鲜明强烈。彷佛只凭借瓶中的香气就在脑中点亮了整个世界,引诱读者成为误闯异域的迷途旅人。
                    ***
                    常有人用白乙一,黑乙一来界定他不同的文字风格。其实无论题材,基底仍是相似的香气。
                    冲击和意外性浓缩在短篇幅的文字里,很快就会挥发,不耐久放。开封后请一鼓作气将短篇吞下,不受外界打扰,尽情沉浸在作者构筑的氛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9-06-09 16:42
                    收起回复
                      【时舟】
                      许多女性作者的文字具有渐进却后劲无穷的穿透力,恩田陆也在这一点上有着显着特色。
                      彷佛空气和水,现实与虚拟的界面不存在,而你涉水,步行如常。透明浪潮涌过你的脚背,自潮间带向大陆棚深处,进行一场远足。
                      直至全身被水完全包裹,你才发现故事充溢了你的肺部,所见所呼吸的都是微凉的意象。
                      ***
                      接触恩田陆的契机,是高一时日文课播放的电影《夜间远足》。
                      电影中,现在进行式的时间轴穿插过往和角色思绪中的幻想,用虚实共存于同一场景的演出方式呈现,使得非日常的怪诞色彩更加鲜明。
                      《夜间远足》是青春成长系作品,悬疑较少不致艰涩,少年少女复杂的思绪、深夜、毕业前有限的时间等各种元素, 被揉合为独特的氛围。
                      恩田陆擅于描写集团心理的群像剧,并为剧情安排了与外隔绝的舞台。
                      这样的选择多会让人连想到传统密室推理,但恩田陆并非为了解开谜团,而是为了让悬疑发酵。人类就如液体,随着场域而展现出不同性质,随波逐流,发出共鸣的呓语。
                      传闻的魅力,就在于虚实相杂,暧昧不明。即使深究,得到的可能是更多无从考证的妄言。
                      读她的书如同乘上目标未定的列车,将漫长旅途上的未知,一一用车窗外绵亘的风景刮去,转眼之间,已知又被新的未知覆盖。
                      剧情线散乱,有些桥段只是作为意象的死路,有些却是通往复数结局的分岔。
                      读者像漂荡于时间乱序之海,随着掌舵的手法会组合出不同的航线。
                      这点常被评书人指责剧情混乱无逻辑,但她文字的魅力确实存在。建议当作以小说体裁呈现的艺术电影来阅读。
                      总的来说,她的作品适合用来启发灵感。
                      ***
                      后话:
                      形容恩田陆的作品为群像剧,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都相当贴切。
                      戏剧是恩田陆爱用的意象之一,比方她的处女作《第六个小夜子》中,将恐怖元素以每人一句接续念台词的形式表现。
                      《巧克力波斯菊》和《中庭杀人事件》里也多有戏中戏的结构,性格丰富的演员之间的互动充满张力,在随时可能倾斜的状态取得微妙的平衡。
                      各个短篇彼此相关,套在一个大框架里。为人物准备的舞台,分为框架的外侧及内侧。
                      角色们就像参与百物语的成员,在自己的故事中是主角,综观全书则是转动故事的齿轮,每结束一小则,就往终幕推进一步。
                      恩田陆笔下的舞台是个观众和演员一同在戏剧中构筑真实,迷人眩惑的世界。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9-06-09 16:44
                      收起回复
                        【阅读即进食】
                        思考着阅读顺序,决定还是把<沉向麦海的果实>优先读完。
                        一直觉得恩田陆的文是冷盘,宫部美幸的时代系列是热食,要放在后头暖胃。
                        宫部美幸的时代奇幻以庶民阶层的日常为悬疑的主线添色。
                        旧振袖礼服的布料缝成的手袋、渡船和小餐馆的老板娘。
                        她写的怪谈,对人情刻画入微,充满真实的温度。
                        像一碗鲑鱼茶渍饭,柔韧米饭添上海苔丝、薄盐的鲑鱼和自己喜欢的佐料,以高汤冲开,清爽而有滋有味,让身心都暖起来。
                        恩田陆的作品则带有透明度,细看却觉深不见底。
                        冷,是因为洞悉人心。
                        迷离的幻想氛围,游走在现实的边际,构成半固态摇晃不定的的立足点。
                        不为圆一个理论而推理,推理本身是为了延展可能性而存在,有多少猜测就有多少结局,和本格推理大相径庭。
                        如同冰镇过后切成薄片,佐以红酒醋酱和粗粒黑胡椒的熏肉。
                        烟熏肉类的香气深厚,逐渐随肉的脂肪在舌尖化开,拌入胡椒粒,微酸芳醇的酱汁淋在极薄的肉上,鲜美不腻。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06-09 19:15
                        回复
                          高中朋友中虽有村上春树的忠实读者,我却并未因此感染她的热情,迟至大学才看了他的小说。
                          <寻羊冒险记>是<1973年的弹珠玩具>的续集,也是我对村上春树小说的第一印象。
                          读来像是发条渐渐松了,声音趋于杂乱,却仍套在老旧机械里勉力维持运作。
                          直到嘎达一声巨响,一切全都停止在恐怖的寂静,唯有耳鸣挥之不去。
                          尽管如果我先在<1973年的弹珠玩具>认识了里头的角色,一定会更难以释怀,但用这本书入门实在不是件好事。
                          所以让我们从<1973年的弹珠玩具>重新开始吧。
                          <1973年的弹珠玩具>由两名角色视角组成,分别是『我』,和他的朋友『老鼠』。
                          意象零碎如收集了许多的生活杂音,杯缘碰杯缘清脆的撞击、私语、狗吠和引擎发动时隆隆的低吼。
                          『我』叙述的调子,大约是咚咚磴,咚咚磴的缓慢敲击。像火车撞击枕木,或用指甲去挑吉他弦,有点扁,钝钝的金属声,轻快却百无聊赖。
                          另一边,『老鼠』的桥段却始终是柔和浑厚的女低音,呢喃那样轻巧,让字句滚在唇舌上。
                          氛围沉郁音色却醇美的经典老歌的底层,有种白噪音持续在耳畔嗡鸣。
                          原本双轨并行容易互抢了风头,这里的双视角叙述却是拆开的合声,二者重叠,才是一个整体。
                          故事进展到中段,视角彼此渲染,如混音后未调节的音量爆涨,迸发细小的刺耳杂讯。
                          主角着迷过的游戏机台遗落他方,尽管日后千方百计地寻找,重逢时已经找不回那段岁月的光彩。
                          再见,只为一次慎重的永别。
                          仿佛在暗喻『老鼠』试图去改变却疲惫不堪的人生。
                          另一本<国境之南,太阳之西>,则是固执地反覆转着同一首曲子的唱片机,像要捉住某个特定的音符那样专注而渴望。
                          但忽然之间歌曲完形崩坏,再怎么倾听,也不是有意义的乐音了。
                          只是杂音,像雨水那样乱踏过屋檐的杂音。
                          书中文字有些疲懒,构筑一个笼着雨雾似的世界。朦胧看不真切,然而确实有什么在失去。
                          <国境之南,太阳之西>和<寻羊冒险记>调性相类,只是没有那样沉重,使人想起迫切追寻某种价值观的彷徨年代。
                          书中无端感到窒息的『我』走出房间,朝空旷潮湿的世界走去,带着悼念过往的温柔与哀愁。
                          主角或许希望谁来叫醒他,好迎接早晨,渴望能以更好更正确的形式重启生活,即使理智上明白已经失去的不再回来。
                          人们总是奔走得太过匆忙,心尚未成熟,肉体便已迈向衰败。
                          如果有人能够永远抱着初恋与初衷如小孩抱着已经洗得褪色的布偶,我们会形容他「没有长大」。
                          有些人毅然将过往弃置在分岔路口,转身离去。
                          更多人则在不知不觉中,就忘了年轻的自己。即使当面相对,那张曾经熟悉的面容也叫人不敢相认。
                          没有比失去了定位,对自身感到陌生更可怕的事了。
                          即使试图紧捉流失的岁月,会随之崩解的手也无力抵御。
                          和体内连寂寞都称不上的空洞相伴,我们无可奈何地风化,最终在死亡里归零。
                          到了一个年纪,或许活着就只为了活着。
                          人们都在学着和那样的麻木共存。
                          村上春树笔下的主角似乎总在追寻自我。
                          有时平安返回原点,有时一再启程,最终成为不归之人。
                          所以他的主角得到的往往不是传统意义上的HAPPY ENDING。即使冒险也常一无所获,太悲伤了,我不喜欢。
                          比起剧情,我喜欢的是他叙事的文字,意象如点燃烟草,徐徐喷烟时气流的声音。
                          仿佛以小说形式作现代诗词,配以蓝调的音乐。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06-09 21:25
                          回复
                            接下来放2015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9-06-10 20:02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异诗】
                              虽然平时也喜欢上论坛看现代的灵异故事,但有别于传闻的通俗和近在身边的恐怖感,文学性的怪谈,简约却劲道深厚。
                              不只揉合民俗和作为奇谭核心的谜团,浑沌情感的描写更显夜樱似诡丽盛放的诗意。
                              乙一笔下的怪谈,即便以针尖逐一戳破气泡般与外隔绝的世界,使视点天翻地覆,也带着冷淡的况味。
                              京极夏彦的《冥谈》,则在小说里纯练出短歌式优美的战栗。
                              在他笔下的怪谈里,兼具得以论证的理性和燃烧得极深沉的感性。
                              两者同样强烈,拉扯让文字维持着危险平衡,如同深渊上渡钢索。
                              从普通的生活经验、文献和脑中确凿的记忆,渐渐进入理性无法涉足的领域。
                              停止思考,害怕去揭开最后一层谜底的恐怖。
                              未知感正是怪谈的精髓。
                              读者的躯体正坐在案前翻著书页,精神则如落网的蝶一般,感觉到黏稠缠络上来的蛛丝,和名为恐惧的啃噬。
                              原本寻常的脉络变得不可解,立足点逐渐泞烂,使意识如受雨击打的花叶,纷乱散落。
                              最终随着章节的收尾,我们也似气泡咕咚地浮起又破灭,无声无息沉入冰冷的沼地。
                              在灭顶之际隐约传来的那丝幻觉的芬芳,或许正是和死亡相牵扯的供花香气吧。
                              ***
                              整体调性如此,做为终章的短篇倒是意外的充满了温度感。
                              《前辈的故事》里,以过往的住家为引子,构筑出朦胧的电灯、雾面玻璃和泛黑的木造建筑、灰暗的瓦浪上成片染红的茜色天空等旧日光景,一切都鲜明却柔和。
                              如文中所述的,以『望远镜』窥看着遥远往昔的比喻,透过叙述者以怀旧的口吻描述的种种,他出生前便客死异乡的叔叔,跃然纸上。
                              故事中不可思议的是,明明所有人都对叙述者的祖母瞒着出征的事,这位母亲竟在一日看见穿着制服的人站在玄关,和梦里儿子在蔚蓝的海面上,挥着手向她道再见的影像。
                              隔日,真有一名穿着制服的邮差,送来战死公报。
                              记忆是现在的幽灵。
                              譬喻中的『望远镜』所见,虽然都是过去的事了,然藉由代代讲述,那份记忆亦会在听者的心里寄宿生根,继续存活下去。
                              过往接而连三的逝去,当下也转瞬间便成为过往。无关时间,活着的人与死者,都平等的成为了故事。
                              怪谈因不可思议,超乎现实才让人心生畏惧。
                              但无法解释的故事,有时却能救赎心中的缺憾,催人欲泪。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9-06-10 20:0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