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夸张地说,茶馆几乎是所有成都民间演出的发祥地。由于高雅茶馆租金较高,大多数民间艺人喜欢在小茶馆演唱,为下层民众服务。较有名者一般固定在某个茶馆,而名不见经传者只好带着乐器走街串巷,哪里茶馆有听众,便到哪里挣生活,称之为“跑滩”或“穿格子”。还有许多艺人甚至难以觅到一个茶馆,只好在桥头街角空地卖唱,称之为“唱水棚”,经常难以为生。那些在茶馆里的听众,除了买一碗茶,不用另买票听唱,而是根据个人对这些艺人的好恶,给这些“流浪的艺术家”一些小钱。相反,去戏园者则需多付几元,但仍被认为是最便宜的休闲。那些劳工阶层则只需付二三角钱,便可以在茶馆听唱和品茶,既解除了疲乏,亦得到了娱乐。④
人们在中低档茶馆欣赏各种曲艺表演,诸如相声、金钱板、评书、清音、杂耍、口技等等。例如,在晚清民国时期,高把戏在新龙巷的一个茶馆挂牌演出,他也应聘到那些举办红白喜事的人家表演,称“堂彩”。柳连柳又称为“打连响”,被认为是最下作的表演。表演者一般成双成对,用一上穿有若干铜钱的竹杆,一边敲打身体,一边有节奏地又跳又唱,批评者称他们语言粗俗下流。由于他们的表演需要较大的场地,所以经常选择茶馆前面的空地。“打道琴”是另一种常见的娱乐,一般是游方道士的把戏,用一皮鼓(又称“鱼鼓”),穿行于各个茶馆之间,挣一点赏钱。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