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
『2010』
韩峰说我是去见他的第五个人。
我有很多年没回国了。从新洲机场出来往市中走,两道耸立的高楼与车水马龙的街景繁华得令人有些陌生,霓虹在楼宇间点缀层叠,想必入夜时分更将是一番熙攘斑斓的光景。
韩峰在这里生活了九年,原来这偌大的城市里,只有四个人会想起他。
为我领路的是一个陌生人。但老实说,这位陌生人的名讳我早已有所耳闻,只是从前素未谋面。
一个月前,我第一次与陌生人通电话。如果不是老师事先交代过,我宁愿相信是自己手抖拨错到诈骗号码,也不会将韩峰这个名字与纵火犯杂糅在一起。
“怎么可能呢?您是不是搞错了?他连烟都不肯抽,怎么可能会放火?”
“法院已经结案了,”跨洋电话里的少年音有着不符年龄的沉稳,“他目前在新洲服刑。”
“我……可以去见见他吗?”我用试探性的语气询问。
那边沉默几秒,开口说道:“也好,有些事一时半会儿说不清楚,如果您愿意见他,我可以帮您申请探视。我们在这边详谈。”
我将剥离出现实的记忆勉强拉回当下。抬眸扫视一周,看见电话中与我约定好详谈的人,此刻正站在马路对面。
“您就是韦先生?”我踏过人行道向他走去。
“嗯,”他点头示意,“这边请。”
“多谢您了。”
陌生人生得干净清秀,英文也说得好听,不像我们长居异乡的留日学生的发音,多少带着些东洋假名的意味。出于工作原因,我偶尔也会听闻他的名姓与战绩,可他却比我想象中要年轻太多。我在日本生活了多年,对大洋彼岸的故国早已不甚了解,但这并不妨碍他业内翘楚的名声辗转跨洋流传至我们的耳朵里。
老师曾说过,才能这个东西啊,就像汪洋里的漩涡,总是不自觉地将周围人卷进去,越是靠得近,越是遍体鳞伤,粉身碎骨。
我一路忐忑,无心去看沿途的风景。等到我回过神来,发现行程早已过半。车出了城,便越走越是荒凉,再不复方才的繁华景象。
我活了二十多年,自诩度过了极其平凡的前半生,也确是第一次踏足这样的地方。同行人贴心地帮我办好手续又嘱托了狱警,方才回过头来交代一句:“您自己进去吧,我在外面等您。”
狱警领着我在隔间坐下,我看见穿着囚服剃了头发的韩峰走进视野。拿起话筒的时候,我的手在抖。
“韩峰。”
“师姐。”
“我没想到……”我克制不住繁复的情绪,声线哽咽起来,“怎么会……”
“师姐,”他有些慌神,“别哭啊……”
“是韦先生送我过来的,”我擦拭几下脸颊抬起头望他,“多亏了他我才能找到你。”
“他在哪儿?”
“他说他在外面等。”
我们装模作样地叙旧,仿佛彼此是普通一双数载未见的同门,仿佛我与他隔着的不是探监室的玻璃而是异乡咖啡厅的案台。其实一切只是徒劳,但我心绪复杂,根本不知该如何面对他。说来可笑,明明犯下过错的是他而不是我。
“可以拜托你,别告诉老师吗。”时限过半,韩峰突然小声地向我提出请求。
“老师都知道,”我一五一十地回答,“是他托我来看你。”
他埋下头去,眼睛里恍然残留的最后一点光芒也消失殆尽。我看见他握紧的拳头以肉眼可见的频率颤抖起来。我知道,老师是韩峰最尊敬的人。他不想老师知道他的事,可偏偏老师是唯一也是最先去打听他下落的那个人。
“老师他……都说什么了?”
“他说,那孩子犯了错,在服刑,你去看看他。”
“没了?”
“没了。”
“……”
“时间不早了,”我佯装出轻松的模样道别,“你要好好的,我会再来看你。
我转头,抹了眼角的泪花往出走。我不是觉得多么悲痛,也已然度过了诧异的时候,只是深感有些世事无常。
我想起我与韩峰初见的那年,他不懂日语,独自一个人拖着行李站在实验室外,怯生生地喊我“前辈”。他的刘海留得很长,似乎是为了刻意遮挡伤痕的模样,乍一眼看上去的确有些阴森可怖。
但后来我才发现,制图的时候,或是实验成功的时候,他眼睛里总是有光的。
老师事先便同我打过招呼,我早就知晓今年和我一同入站的博后也是中国人。于是我匆忙向他解释:“我、我不是前辈,我也是今年才刚刚毕业,先前一直在这边念书。”
他沉默半晌才开口:“那我怎么称呼你……”
“老师说你是在中国拿的博士学位吧。我听说国内都喊师兄师姐,就很有武林风情。不像这边,大家开口总是前辈前辈,可生分了,”我说,“要不你就喊我师姐好了,你叫什么名字啊?”
“韩峰。”
『2010』
韩峰说我是去见他的第五个人。
我有很多年没回国了。从新洲机场出来往市中走,两道耸立的高楼与车水马龙的街景繁华得令人有些陌生,霓虹在楼宇间点缀层叠,想必入夜时分更将是一番熙攘斑斓的光景。
韩峰在这里生活了九年,原来这偌大的城市里,只有四个人会想起他。
为我领路的是一个陌生人。但老实说,这位陌生人的名讳我早已有所耳闻,只是从前素未谋面。
一个月前,我第一次与陌生人通电话。如果不是老师事先交代过,我宁愿相信是自己手抖拨错到诈骗号码,也不会将韩峰这个名字与纵火犯杂糅在一起。
“怎么可能呢?您是不是搞错了?他连烟都不肯抽,怎么可能会放火?”
“法院已经结案了,”跨洋电话里的少年音有着不符年龄的沉稳,“他目前在新洲服刑。”
“我……可以去见见他吗?”我用试探性的语气询问。
那边沉默几秒,开口说道:“也好,有些事一时半会儿说不清楚,如果您愿意见他,我可以帮您申请探视。我们在这边详谈。”
我将剥离出现实的记忆勉强拉回当下。抬眸扫视一周,看见电话中与我约定好详谈的人,此刻正站在马路对面。
“您就是韦先生?”我踏过人行道向他走去。
“嗯,”他点头示意,“这边请。”
“多谢您了。”
陌生人生得干净清秀,英文也说得好听,不像我们长居异乡的留日学生的发音,多少带着些东洋假名的意味。出于工作原因,我偶尔也会听闻他的名姓与战绩,可他却比我想象中要年轻太多。我在日本生活了多年,对大洋彼岸的故国早已不甚了解,但这并不妨碍他业内翘楚的名声辗转跨洋流传至我们的耳朵里。
老师曾说过,才能这个东西啊,就像汪洋里的漩涡,总是不自觉地将周围人卷进去,越是靠得近,越是遍体鳞伤,粉身碎骨。
我一路忐忑,无心去看沿途的风景。等到我回过神来,发现行程早已过半。车出了城,便越走越是荒凉,再不复方才的繁华景象。
我活了二十多年,自诩度过了极其平凡的前半生,也确是第一次踏足这样的地方。同行人贴心地帮我办好手续又嘱托了狱警,方才回过头来交代一句:“您自己进去吧,我在外面等您。”
狱警领着我在隔间坐下,我看见穿着囚服剃了头发的韩峰走进视野。拿起话筒的时候,我的手在抖。
“韩峰。”
“师姐。”
“我没想到……”我克制不住繁复的情绪,声线哽咽起来,“怎么会……”
“师姐,”他有些慌神,“别哭啊……”
“是韦先生送我过来的,”我擦拭几下脸颊抬起头望他,“多亏了他我才能找到你。”
“他在哪儿?”
“他说他在外面等。”
我们装模作样地叙旧,仿佛彼此是普通一双数载未见的同门,仿佛我与他隔着的不是探监室的玻璃而是异乡咖啡厅的案台。其实一切只是徒劳,但我心绪复杂,根本不知该如何面对他。说来可笑,明明犯下过错的是他而不是我。
“可以拜托你,别告诉老师吗。”时限过半,韩峰突然小声地向我提出请求。
“老师都知道,”我一五一十地回答,“是他托我来看你。”
他埋下头去,眼睛里恍然残留的最后一点光芒也消失殆尽。我看见他握紧的拳头以肉眼可见的频率颤抖起来。我知道,老师是韩峰最尊敬的人。他不想老师知道他的事,可偏偏老师是唯一也是最先去打听他下落的那个人。
“老师他……都说什么了?”
“他说,那孩子犯了错,在服刑,你去看看他。”
“没了?”
“没了。”
“……”
“时间不早了,”我佯装出轻松的模样道别,“你要好好的,我会再来看你。
我转头,抹了眼角的泪花往出走。我不是觉得多么悲痛,也已然度过了诧异的时候,只是深感有些世事无常。
我想起我与韩峰初见的那年,他不懂日语,独自一个人拖着行李站在实验室外,怯生生地喊我“前辈”。他的刘海留得很长,似乎是为了刻意遮挡伤痕的模样,乍一眼看上去的确有些阴森可怖。
但后来我才发现,制图的时候,或是实验成功的时候,他眼睛里总是有光的。
老师事先便同我打过招呼,我早就知晓今年和我一同入站的博后也是中国人。于是我匆忙向他解释:“我、我不是前辈,我也是今年才刚刚毕业,先前一直在这边念书。”
他沉默半晌才开口:“那我怎么称呼你……”
“老师说你是在中国拿的博士学位吧。我听说国内都喊师兄师姐,就很有武林风情。不像这边,大家开口总是前辈前辈,可生分了,”我说,“要不你就喊我师姐好了,你叫什么名字啊?”
“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