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华阳国志》记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这就说明“蜀”是人皇建立的王朝。又载“人皇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也就是说“九州”是“蜀王朝”的九个行政区,兄弟九人分别管理,这也是绵阳九皇山的传说。又载“人皇居中州,制八辅”,就是说“中州”是首都,管理其它八个州。首都就是“蜀都”。在扬雄的《蜀都赋》中“蜀都之地古曰梁州”,这就肯定了首都是以整个“州”为范围的,蜀都就是“中州”,是自古以来唯一一个以“州”为首都的。古蜀九州就是中华古九州。
所以现在我们说的四川这个“蜀”,仅仅是蜀王朝的“首都”。大邑这个地名在《旧唐书》、《新唐书》、《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载:“其邑广大,遂以为名。”这个“邑”指的就是“蜀都”。《山海经》中的“都广之野”的“都”就是指“蜀都”,“都广之野”并不是“广都”之野,它应包含梁州以内的更多平原。
李白《蜀道难》中蚕丛四万八千岁,《三皇本纪》中人皇合四万五千六百年,《蜀王本纪》中积三万四千岁。笔者认为这里的计时单位应该是“月”,换算以后加上作者年代,距今五六千年。与《华阳国志》中记载的三四千岁相接近,也与四川盆地边缘山区考古遗址中的年代吻合。按文献记载的梁州范围,大致应在陕西华山与云南丽江之间、青海昆仑山脉以南至湖南洞庭湖之间。这个范围内有很多超过6000年的文化遗址,比如马家窑遗址、城头山遗址。
从史前遗址文化分期来看,在距今4300年确实发生了大事。很多遗址在这时消亡,同时又有很多新文化遗址出现,都是在距今4300年左右。按文献记载,共工怒触不周山事件可以理解为一次五千年一遇的超级大地震,之后泥石流堰塞湖引发大洪水。洪水水源应在今青海昆仑山山脉以南,在明朝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上标注为“加湖”。也就是说黄河长江和黑水水系均发生大洪水,历时两三百年。《帝王世纪》:“颛顼始都穷桑,徙商丘。"可能就是因为躲避地震洪水迁都。所以在成都平原距今4300~4100年间没有都城,只有一些小城。这段时期的都城应该在黄河边,《山海经》中记载为“帝之密都”。
中华古九州就是古蜀人皇九州,这就解释了大禹治水九州是职责所在,帝禹重分天下九州是权利所在。大禹只是古蜀帝王系列中的一员,从《山海经》看,有很多帝王。中原从黄帝算起,至夏启称帝之间只经历了五个帝,所以“五帝”只是从中原角度来说的,也就是说只有中原经历了夏商,中原之外仍然是古蜀,玉璋出土地点分布图可以证明这一点,殷墟甲骨上也有很多与“蜀”的交战记录。大禹之后由伯益继承帝位,一直延续到距今3200年前三星堆王朝的解体。金沙只是三星堆的一个分支,其它的分支还有宝鸡、越南等。从三星堆的文物看,几乎包括了当时九州范围内的所有文化类型。
三星堆在《山海经》中记载为“帝之下都”,“下”是成都平原古地名。在《蜀王本纪》中就提到“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复出。”《诗经·商颂·长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山海经·海内经》:“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也就是以前我们把这个“下”当做方位词理解,现在看来“下”是一个地理名词。也就是说大禹应该是“下禹”,传到中原以后,可能觉得“下”有贬义的意思,或者其它原因,把“下”改为“夏”。
这样看来,古文献中记载大禹之前的中国历史,实际上就是古蜀历史。大禹死后,帝位传给伯益,所以四川才称为“益州”。而夏后启不服伯益,在中原自立为帝。所以中原从黄帝算起只经历了五个“帝”,才有五帝传说,而《山海经》中却记载了很多帝。也就是说只有中原经历了夏商,而三星堆一直延续到距今3200年。距今3200年后,三星堆解体分裂成若干小国。其中一支迁往金沙遗址,一支迁往西岐,后来统一中原建立周朝。还有一支去了越南,建立了雄王时代。
从以上内容看,古蜀王朝才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由于历史太过久远和中原对历史的浮夸,古蜀王朝被人遗忘。随着这些年的考古发掘不断增多,目前最急迫的问题是缺少关于古蜀王朝研究的学术文章。而“蜀都”这个词就是解开中国史前历史的钥匙,古蜀王朝应在距今6000年左右。
所以现在我们说的四川这个“蜀”,仅仅是蜀王朝的“首都”。大邑这个地名在《旧唐书》、《新唐书》、《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载:“其邑广大,遂以为名。”这个“邑”指的就是“蜀都”。《山海经》中的“都广之野”的“都”就是指“蜀都”,“都广之野”并不是“广都”之野,它应包含梁州以内的更多平原。
李白《蜀道难》中蚕丛四万八千岁,《三皇本纪》中人皇合四万五千六百年,《蜀王本纪》中积三万四千岁。笔者认为这里的计时单位应该是“月”,换算以后加上作者年代,距今五六千年。与《华阳国志》中记载的三四千岁相接近,也与四川盆地边缘山区考古遗址中的年代吻合。按文献记载的梁州范围,大致应在陕西华山与云南丽江之间、青海昆仑山脉以南至湖南洞庭湖之间。这个范围内有很多超过6000年的文化遗址,比如马家窑遗址、城头山遗址。
从史前遗址文化分期来看,在距今4300年确实发生了大事。很多遗址在这时消亡,同时又有很多新文化遗址出现,都是在距今4300年左右。按文献记载,共工怒触不周山事件可以理解为一次五千年一遇的超级大地震,之后泥石流堰塞湖引发大洪水。洪水水源应在今青海昆仑山山脉以南,在明朝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上标注为“加湖”。也就是说黄河长江和黑水水系均发生大洪水,历时两三百年。《帝王世纪》:“颛顼始都穷桑,徙商丘。"可能就是因为躲避地震洪水迁都。所以在成都平原距今4300~4100年间没有都城,只有一些小城。这段时期的都城应该在黄河边,《山海经》中记载为“帝之密都”。
中华古九州就是古蜀人皇九州,这就解释了大禹治水九州是职责所在,帝禹重分天下九州是权利所在。大禹只是古蜀帝王系列中的一员,从《山海经》看,有很多帝王。中原从黄帝算起,至夏启称帝之间只经历了五个帝,所以“五帝”只是从中原角度来说的,也就是说只有中原经历了夏商,中原之外仍然是古蜀,玉璋出土地点分布图可以证明这一点,殷墟甲骨上也有很多与“蜀”的交战记录。大禹之后由伯益继承帝位,一直延续到距今3200年前三星堆王朝的解体。金沙只是三星堆的一个分支,其它的分支还有宝鸡、越南等。从三星堆的文物看,几乎包括了当时九州范围内的所有文化类型。
三星堆在《山海经》中记载为“帝之下都”,“下”是成都平原古地名。在《蜀王本纪》中就提到“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复出。”《诗经·商颂·长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山海经·海内经》:“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也就是以前我们把这个“下”当做方位词理解,现在看来“下”是一个地理名词。也就是说大禹应该是“下禹”,传到中原以后,可能觉得“下”有贬义的意思,或者其它原因,把“下”改为“夏”。
这样看来,古文献中记载大禹之前的中国历史,实际上就是古蜀历史。大禹死后,帝位传给伯益,所以四川才称为“益州”。而夏后启不服伯益,在中原自立为帝。所以中原从黄帝算起只经历了五个“帝”,才有五帝传说,而《山海经》中却记载了很多帝。也就是说只有中原经历了夏商,而三星堆一直延续到距今3200年。距今3200年后,三星堆解体分裂成若干小国。其中一支迁往金沙遗址,一支迁往西岐,后来统一中原建立周朝。还有一支去了越南,建立了雄王时代。
从以上内容看,古蜀王朝才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由于历史太过久远和中原对历史的浮夸,古蜀王朝被人遗忘。随着这些年的考古发掘不断增多,目前最急迫的问题是缺少关于古蜀王朝研究的学术文章。而“蜀都”这个词就是解开中国史前历史的钥匙,古蜀王朝应在距今6000年左右。